<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5><FONT color=#a93cc4 size=6>神奇岩神山</FONT></FONT><br>毛文洪 / 图文</P>
< align=left> 有人说,仁和的岩神山是攀枝花的青城山。此话虽然有失偏颇,却也不无道理。<br> 说“岩神山是攀枝花的青城山”有失偏颇,是因为就像有人论断的“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天下也不会有两座完全相同的山。同青城山等其他的山相比,仁和的岩神山有它大不相同的地方。<br> 说“岩神山是攀枝花的青城山”不无道理,是因为在攀枝花这样一个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著称的地方,就在仁和镇所处的坝子边缘,居然会有这样一个清幽、清凉、清静的地方,确实出人意料,故而凡是登过青城山的人来登岩神山,总会隐隐觉得是在登名幽天下的青城山的感觉,也就不奇怪了。<br> 其实,仁和的岩神山,就是仁和的岩神山。</P>
<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3>迷人的岩神山</FONT></P>
< align=left> 仁和一带的民间传说,说岩神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br> 还没有到过岩神山,就听到一些说岩神山神秘得不得了的故事。一位姓潘的朋友给我们讲,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天,他们一行七八个文人登了一次岩神山,品尝到了岩神山的“神秘”。那一天,他们按计划在仁和吃了晚饭后才乘着凉快登山,心想,反正山也不高,慢慢爬吧,天黑前到得了寺庙就行了,晚上就在山上宿营,第二天才下山。奇怪的是,他们还没有登到山的半中腰,登山的小路似乎就不见了,几个人于是就在树林里分头找路。上山的小路没有找到,夜幕却慢慢笼罩了山林。七八个人在夜色弥漫的山间树林中,时而聚拢,时而分散,时而遇到沟壑,时而闯到绝壁,总也找不到山上的道路。有时碰到一棵大树或者巨石阻拦,便绕过再走,谁想走着走着,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那棵大树或那个巨石下。就着样,几个人摸黑转了半夜,老也爬不上山。估计有半夜了,又累又怕的几个人,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个土堆旁,说再也不能这样乱钻了,干脆找点柴火,烧火壮壮胆,等天亮再找路走。不料,吓人的事再次发生了,原来他们钻到了一片荒冢中,那些土堆,其实都是一座座坟墓!一个同伴哆嗦着摁燃打火机看了一个墓碑,说是葬于清朝的。“那一夜啊,”姓潘的朋友说,“大家都被迷住了,好不容易才等到天亮。”后来听山上的人讲,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常常会有阴间的人出来找凡人解闷,把好端端的人“迷”住,以前也发生过有人在这座山中被“迷”的事情,但都没有什么要紧,“迷”醒了,也就好了。<br> 姓潘的朋友把他的奇遇说得活灵活现,还说绝无掺假,不信可以找出当时同行的几个朋友作证。潘先生离奇的故事,直说得我们心里发怵,说得我们面面相觑,慭慭然生发了对岩神山的肃然起敬。<br> 看样子,岩神山确实有点神秘。<br> 尚未登山,从山脚仰望,就感觉到整座岩神山就像是一尊端庄稳坐,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更为奇特的是,还能看到粉红色柔嫩肌肤的慈祥佛面,还能看到佛顶仿佛若有光。<br>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岩神山,你能不迷人么?</P>
<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383512544.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383512544.jpg" border=0></A></P>
<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e3d11>岩神山就像是一尊端庄稳坐,笑容可掬的弥勒佛</FONT></P>
<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4>岩神山的树</FONT></P>
< align=left> 岩神山上树木多,这也许是大多数游人要去登它的一个理由。我们平时工作生活的环境,因为地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域,植被显得有些枯焦,于是一有闲暇时间,就想亲近绿色,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岩神山突兀于仁和坝子边缘,海拔较高,加之“神山”的名分使人们不敢贸然杀伐,因此植被就特别的好,成了人们夏天避暑的好去处。<br> 岩神山的植被有些怪,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气候的变化,植被也在跟着变化,灌木林、云南松、阔叶树,一层一层呈现带状往上抬升,整座岩神山,简直就像是一部攀枝花立体气候的说明书。<br> 山上的树木也怪,有直立参天的,有攀援似藤的,有盘曲如虬的,有俯伏卧地的。由于植物的向光习性,在山势陡峭的地方,还常常站立着一株或几株向一侧伸出长枝的树,就像黄山的迎客松,一个个伸出手臂在迎接登山的游人。不过,这些殷勤迎接客人的礼者,并非是黄山松,它们有的是云南松,有的是罗汉松,也有的是麻栎树或其他什么树。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便会顿时忘却在蜿蜒山路上攀登的劳累,就会想到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迎接宾客的礼仪小姐,同时,也会由衷赞叹岩神山的热情。</P>
<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02095530.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02095530.jpg" border=0></A></P>
<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岩神山上迎客松(罗汉松)</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4>岩神山上普陀寺</FONT></P>
<P align=left> 岩神山上有个寺,名叫普陀寺。<br> 普陀寺清静得出奇。这里,完全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四周是一片寂静,静寂得有些虚无飘渺。即使是暮鼓晨钟,啾啾鸟叫抑或盛夏的蝉鸣,在这里似乎也成了寂静的注脚,证明着这里实实在在的寂静。登临岩神山的寺庙,面对庄严肃穆的神像,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自觉降低说话的声音,放慢脚步,把落地的脚力放得轻了又轻,生怕讲话的声音,鞋底与地面撞击的声响会搅破了周围的寂静,也怕震起的尘埃污染了仙家居住的环境。<br> 岩神山上的寺院,修建在一面绝壁下。如果从山脚下示意,那面绝壁就是粉红色的佛面,而普陀寺就修建在佛面的颔下。上有佛面呵护,下有佛肩拱托,显得神奇绝妙。<br> 普陀寺寺院建筑群由观音殿、龙王殿、大雄宝殿、玉皇殿、雷神殿、山王殿、弥勒古佛殿七个殿庙组成。虽然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依岩顺势而建的寺庙有些局促,但其红墙碧瓦,飞檐斗拱,到也给人恰到好处,古色古香,玲珑剔透的感觉。尤其是玉皇殿,更是别具风姿。</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385803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3858037.jpg" border=0></A></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70909>建在崖壁下的玉皇殿一角</FONT></P>
<P align=left> 玉皇殿建在直若示掌的绝壁下,大殿的后山墙,其实就是崖壁。殿内的地面,靠崖壁的一面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平台,而向外的一半,则由数根柱子撑起的楼面。抬眼望去,一座玉皇殿就像是半座吊角楼,被人为地贴在绝壁上。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以为将它取名为“玉皇阁”似乎更贴切一些。<br> 玉皇殿依靠的那面石壁也很奇特。<br> 石壁上,清晰地呈现出纵横交错的许多银灰色的粗线条。普先生给我们介绍说,那是三棵横卧的大树。按照普先生的指点仔细辨认,果然看出了那树挺拔的主干, 粗壮的枝杈。不过,我却认为,这些奇怪的纹理更像是佛面上鼓起的青筋。<br> 同行的唐先生,对矿产有些研究。他说,其实整座石壁都是矿石。银灰色像树枝一样凸现的纹理,是高美石,浅黑色稍许泛红的,是含有云母成分的花岗石。</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416394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4163948.jpg" border=0></A></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e3d11>石壁上,奇怪的纹理就像是佛面上鼓起的青筋</FONT></P>
<P align=left> 寺庙的主人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给我们讲了两件有关岩神山的奇事。<br> 一件是关于莲花的故事。据介绍,岩神山又叫莲花山。这也是山下那个村子叫做莲花村的由来。岩神山又叫莲花山,原因是传说在清朝嘉庆年间,有人见到这座山的悬崖上突然开了一朵大莲花,人们认定那是观音的莲花宝座,是观音显灵了,故而将此山叫做莲花山。还有人说,莲花山的得名是因为从仁和坝子远远地看,这座山就像是一朵绽开的莲花。<br> 据说,岩神山的绝壁一道石缝中,每年六月,都会长出一蓬莲花。主人说,那蓬莲花每年都长,只不过有些年份叶片长得多些,多到八九片,有些年份叶片长得少些,但再少也有五六片。寺庙的方丈一代传一代地说,这蓬莲花还会开花,但是要遇到非常年景,等到非常之人到来,它才开,平常年景,平常的人,是看不到的。<br> 顺着主人的指点,我们一个个忙抬头仰望,真的在绝壁上一处稍凹一点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了一道不太长的裂缝。绝壁上的那道石缝,上不沾天,下不接地,人根本不可能到达,而且,除了雨季,那里根本就不会有水,怎么就会长出莲花呢?<br> 正讲着,一位常驻寺庙的老者来了,拿来一片干枯了的莲叶展示给我们看。他说,这片莲叶,是去年七月份从上面飘下来,被他拣到的。老者说,这是神物,收存起来会得到神灵的保佑。</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a href="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5276175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52761757.jpg" border=0></A></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e3d11>一位老者向我们展示他收藏的莲叶</FONT></P>
<P align=left> 另一件是关于水。依我们判断,岩神山这样高,肯定不会有水。然而我们错了。寺庙的主人介绍,不管如何天干,岩神山上一年四季都有水。主人边讲,边把我们领到观音殿里,指示我们,在神像后面有一口水井。<br> 我们登上梯坎,转到了神像背后,果然看到了一眼水井。<br> 水井不大,里面的水清亮亮的,看得见井底。喝一口,凉丝丝的沁入心脾,感觉到是一种难得的享受。<br> 主人说,这眼井,也是观音点化的。雨季,水多一些,旱季,水少一些,但是再少,也还是够山上的人吃用。</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4>从神山上看仁和</FONT></P>
<P align=left> 在岩神山,登到山顶看仁和也是一件惬意的事。岩神山是在仁和坝子边缘突兀而起的一座山峰,站在山顶放眼,前面无遮无拦,自然是远望仁和坝子的好地方。<br> 普陀寺的两边,都有到达山顶的小路可走。<br> 岩神山的山顶,是一片地势稍平,风景秀丽的林地。<br> 到得山顶,山高我为峰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望着眼前林木葱茏,云和风畅的景象,格外的心旷神怡。<br> 远望仁和,一簇簇建筑历历在目。一些建筑上的玻璃幕墙,一些楼顶上的太阳能聚光板或者其他一些能够反光的东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就像是散落在绿色栽绒上的珍珠。蜿蜒的大河在仁和坝子中穿梭,仿佛要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br> 寺庙主人说,攀枝花建设以前,仁和没有多少房子,登到这样高的山上,假若不认真辨认,是难得看到房子的。<br> 主人还向我们介绍说,从岩神山上看仁和,季节不同,看到的仁和也不同。因为岩神山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从这里看仁和也就是从神的角度看仁和,所以哪怕就是一天的早晚,也会看出各不相同的景象。</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91694591.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vtichina.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17491694591.jpg" border=0></A></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3>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73809>从岩神山上看仁和</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4>坐佛项上的佛珠</FONT></P>
<P align=left> 一天的岩神山采风,我好像处处都在感受着这座神山的神奇,要不是时间晚了,组织者招呼大家下山了的原因,真想多在山上玩一会。<br> 岩神山似乎也不肯轻易放过我,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现出它的神奇来“迷”住我,左右着我的思绪。<br> 我再一次感受到岩神山的神奇,是在我们结束采访下到山脚的时候。或许是神灵的暗示,或许是潜意识中与神灵交流后自我认识得到升华的结果,当我从山脚回头仰望我们登过的岩神山,我猛然醒悟到:如果说岩神山真的是一尊坐佛,那么,那几座寺庙不就是坐佛项上的佛珠么?<br> 啊,岩神山,你真的很“神”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2 1:26: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