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56|回复: 0

赵卡:看电影随笔2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 22: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到轰响的泥泞,燃起黑色的春天

在看《日瓦戈医生》这部电影之前,最好先朗读一首荀红军先生翻译的《二月》:
  
                       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
                       大放悲声抒写二月
                       一直到轰响的泥泞
                       燃起黑色的春天
  
                       用六十戈比,雇辆轻便马车
                       穿过恭敬、穿过车轮的呼声
                       迅速赶到那暴雨的喧嚣
                       盖过墨水和泪水的地方
  
                       在那儿,像梨子被烧焦一样
                       成千的白嘴鸦
                       从树上落下水洼
                       干枯的忧愁沉入眼底
  
                       水洼下,雪融化处泛着黑色
                       风被呼声翻遍
                       越是偶然,就越真实
                       并被痛哭着编成诗章
  

什么是经典?套用卡尔维诺的定义便是你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东西,譬如这首诗,或作为小说的《日瓦戈医生》和作为电影的《日瓦戈医生》,总之,他们都很强大,无可争议的仿佛每次都在初读的经典。
故事就不用我在此啰嗦了,俄罗斯人的名字已经够罗嗦了。在略显冗长却壮阔的背景音乐中,影片打开了。这显然不是前苏联的残酷的冰天雪地,难道是伦敦抑或瑞士,哦,开阔之处像极了艾特玛托夫视野里的中亚草原。优雅,美好,飘逸着温暖的情调,影片一开始的第一感觉,作为小说的《日瓦戈医生》和作为电影的《日瓦戈医生》是风格如此不相干的两件作品,尽管它们都和帕斯捷尔纳克脱离不了干系。
有趣的是,美国人出资,英国人导演,是啊,再没有比大卫•里恩的史诗性风格更适合这部片子了;然后加上一个埃及人做男主角。影片的前三分之一部分,苏联往事,英语对白,爱情类型,动作轻盈,这哪里是俄罗斯的野蛮人做派,几乎呈现了好莱坞明星的风度,使得剧中人物像尤里•日瓦戈快成了三十年代的克拉克•盖博的翻版,再酷一点是不是像《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了?这可是上世纪60年代是片子啊,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简直美不胜收。
但越过这三分之一部分,真正的钢铁般的味道扑面而来,列宁回来了,革命开始了,只有在这样的电影里你才能读懂什么是席卷全球的共产主义革命:内战、饥饿、谎言、威胁、枪毙……,一切都在革命的名义之下,却又那么不义;人如冰冷的机器,又像俄罗斯广袤大地上卷起的呼啸风雪。优雅的翻版克拉克•盖博消失了,不仅本色的尤里•日瓦戈,类似于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曼德里斯塔姆、布尔加科夫、布罗茨基那样嶙峋相貌的人也纷纷跃出了银幕。
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和原著反差太大,原著里粗重的东西感觉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而影片里无论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调度都可以说是美仑美奂,这你就得忘掉他的原著《日瓦戈医生》小说。如果你非得和原著《日瓦戈医生》搅合在一起,你又会觉得电影《日瓦戈医生》是多么的糟糕,不过,话说回来,你如错过这个片子,那就更糟糕了。BBC评论说“《日瓦戈医生》是那种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需要感受一次的影片。”犹如尤里•日瓦戈医生,猝不及防的历史迎面而来,置身其中的每一个戏剧性场面,你都会哀叹人生的无常际遇而唏嘘不已。
此片的可看点颇多,经典就是这样炼成的,这符合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产生某种特殊影响”,“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日瓦戈医生》里充斥了犀利的台词和讽刺性对白,镜头的空间感非常得当,画面精美异常,秩序井然,剧中人物棱角分明,再加上曲折的剧情,空旷壮美的俄罗斯风光和宏大冷酷的革命背景,诗意夹杂其间汇入了吟唱般的配乐,哦,简直是一幅流动的油画。
需要钩沉一点往事,电影《日瓦戈医生》改编自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那可是一部几乎可以与《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的史诗性巨作(确有夸大之嫌),由此,帕斯捷尔纳克在1958年被瑞典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为当代抒情诗歌和俄罗斯散文作家的文学传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个捅娄子的大奖让他在自己的祖国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帕斯捷尔纳克只好被迫声明放弃了这个奖。
对了,再提醒一次,看这部片子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原著,倘若读了原著再看这部片子,难免会生出些许懊恼和遗憾来。

2010-12-18


“我的马,过来!”

《背马鞍的男孩》故事如此简单,讲一个富男孩花钱雇一个穷男孩驼着他到处奔跑的故事。当然,伊朗的电影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如何复杂过。
影片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我需要一个男孩,一块钱一天;要干净,还要强壮,只要一个!”这是一个穷得冒烟的地方,雇主的声音如同施舍钱财一样让人怦然心动。大家潮水般涌向雇主的门前,希望能争取到这个唯一的名额。看起来有点智障的吉亚因为奔跑迅速和稳健,获得有钱人的青睐。这个小雇主腿部残疾,大概影响到了他的心灵和脑子,他将吉亚视作一匹马或一头驴子,他当着众人的面对着吉亚喊,“我的马,过来!”吉亚就顺从的背起了他,即使这位心灵和脑子也有点残疾的小雇主如何使唤他,折磨他,他也会忍住满腔怒火和难过的泪水。虽然,吉亚有时难免和小雇主发生不快的争执,但他也很满足,“我一天能赚一块钱!”他昂起头盘算着。
事情变得糟糕起来是因为一位每天在街上乞讨的小女孩的出现,吉亚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想像让这位残疾小雇主心生嫉恨,人性中的恶意突然释放和膨胀,由此变本加厉地侮辱吉亚,给他背上了马鞍,任人骑着奔跑,最后,索性给他戴上了一副马的面具,看来,在这个身心俱残的小雇主眼里,吉亚就是一匹任人役使的马了。
看这部片子,不由感叹花哨的技术在伊朗的电影里几乎就是累赘。不过,这也是伊朗电影的传统手法,那么质朴、粗砺、直接,镜头里摇动的画面几乎就是再现日常生活场景,没有悬疑般的情节,更没有咋咋呼呼的场面,从镜头语言上观察,伊朗电影里仿佛注入了记录片的因素。
执导过《苹果》的莎米拉•马克马巴夫在一个访谈中说有天起床他的父亲把《背马鞍的男孩》剧本交给他,“这是我昨晚熬夜写的,如果你喜欢的话,就拍吧!”这让莎米拉•马克马巴夫读完后大为震惊,他感受到了这个故事里弥漫着的深不见底的绝望和难以启齿的暴力。他的父亲说,“你觉得我可以在伊朗当今这种艰难时局里写些什么?我要如何在一个看似现代其实仍停留在原始的社会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隐晦关系?又或者我该如何表达这个社会和当局极权主义的关系?”这是关于人如何倒退回动物的异化演化故事,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把这个剧本视为噩梦,但他无法避免。他说,“我认为这是角色自己处在权力压迫下所衍生出的产物。这样的演化过程并没结束社会和极权主义之间的关系,中间还涉及很大的私人成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细微多变,与双方所具有的条件无关,即使在婚姻生活中,或朋友、同事之间,这一点都值得探讨。我不认为电影中两人都在利用对方,除非双方已经改变自己的人性。”
再说这部片子中的两个异常出色的小主角,不能否认,他们完全入戏了,甚至能看得出来不能自拔。他们居然一个是乞丐,一个是洗车工。莎米拉•马克马巴夫说小雇主这个演员那时正在阿富汗的某条街上乞讨,“我的经验告诉我,乞丐都是好演员,每每他们都能提高路人的同情心。”而出演男孩吉亚的演员身体因伤畸形,负重跑简直就是一个难题,“为了融入戏中情节,此后整整一个月,他开始背着男孩往街上跑。之后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和马匹相处,让他能够了解它们的行为。我要他想像,如果他一出生就是匹马,他会怎么吃东西,怎么睡觉?所有的训练和排演对我们来说都是段愉快的经验,我很开心可以看到男孩们把学到的东西,成功内化到自己的角色身上。”所以要说伊朗电影是“儿童电影”绝非夸大其辞,这个能理解,伊朗电影是一套宗教意识形态衡量标准的审查制度,摊上谁,也的确够喝一壶的。
我的感觉,《背马鞍的男孩》是关于妥协的寓言,因其不断涌起的残忍和暴力,给观看它的人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权力和财富构成了恶行,在行恶的世界面前,人如畜生般无助,而且,在善与恶的奔跑中,善最终负载着恶而被恶无情打垮。

2010-12-19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19 , Processed in 0.0318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