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鹤林 于 2011-5-12 13:06 编辑
马培松或阿巴斯: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白鹤林
马培松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八十年代中期,拥有二十年多年的写作积淀和经验积累,曾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四川文学》《芳草》《诗林》《汉诗》等全国刊物发表大量诗作并获得过《人民文学》的诗歌奖等。自九十年代中期而又尤其是他在新浪开通自己的博客后,笔者有机会方便而集中的阅读到他语言和形式皆别具一格的更多诗歌作品。
因为同样偏爱甚至迷恋伊朗诗人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①的“小诗”,较之于很多熟悉马培松的诗友,笔者可能更轻易地领悟或“懂得”了马培松在诗歌语言上的专心操练与风格追求。从大量阅读其近年的诗歌作品我意识到,在诗人马培松这里,现代汉语诗歌的最佳典范,就是用极限少的词语和诗句,去创造尽可能精确的诗意和极可能大的想象空间。
6
通往天堂的悬崖上
一段雄性马的
遗骨,闪着磷光
9
鱼
在缸里漫步
像一个人物
29
风
在街上乱跑
头上罩着塑料袋
32
牙不是骨
如果牙是骨
那就太露骨了
——马培松《残片》(组诗)
相对于西方诗人长于叙事和长诗,中国诗人则擅于抒情言志的短歌(显然这与我们的宗教思想和审美传统有关)。但由于新诗的催生又更多的是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因此新诗以来(尤其是受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之影响),我们的诗歌似乎又有走向“大”的趋势,因而不少诗写者出手即欲“大诗”、“史诗”,假、大、空的文本泛滥。姑且先不说那样的分行文字到底是不是诗歌,关键可怕的是,在这种虚妄抱负下的写作心态和行动实际,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丢掉了我们上千年诗歌和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小”。因为实际上自《诗经》伊始,我们的诗歌一直是在关注“最低处”的生活。这是多么优良的诗歌传统啊!这又是多么好的文学观啊!无论哀叹、歌咏,无论即景、游历,也无论爱恨、别愁,只要是真实的情感和美好的境界,什么不能入诗?什么又不能成就流芳万世的好诗?至少,从马培松的组诗《残片》中,我就俯拾皆是地找到了一首又一首精妙的好诗。
在专门谈论阿巴斯的《在诗歌的巷口候着,阿巴斯》(《诗歌月刊》中月刊2009年第1期)一文中,笔者就曾谈到短诗写作在当前汉语诗歌写作上的重要性,并分别引用到一位评论家和一位诗人的观点。在《2005北大年选•批评卷》(张颐武、贺桂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中一段涉及雷平阳诗作《小学校》的论述中,著名评论家徐敬亚②表明一个观点或者期望:“中国的诗人为什么不能写得再短些再神些呢?”而以《巴蜀二重奏》两首长诗震动诗坛的诗人梁平③,在接受龙源期刊网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他依然看重自己的短诗:“不会因长短来确定我创作的主次,而是取决于我所选择的题材。最近要出版的一本名为《琥珀色的波兰》的诗集,就是几十首短诗……我很看重这一本诗集。”(《星星》2007年第1期)。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诗写长写短是有基本前提的——你的诗与思,须要恰当的篇幅来呈现、传递。对此,优秀的诗人自有自己的尺度。如果我们的诗歌中充斥太多的水分、铺陈,为什么不尽量去写短些写神些呢?而这个“短”,不仅仅是行数上的短、字词上的少,更主要的是一种节约、干净和准确。
如果回来
我就回来了
如果没有回来
相信你
有原谅我的理由
鸽子飞走了
鸽子笼
在鸽子飞走的地方
被风吹得
呜呜直响
像鸽哨一样
——马培松《故乡》
你从云上来
姿态优雅,步履款款
苞谷在三百尺以外的地方
吐着火焰
从容地,你按下云头
一只鹰飞临你的左肩
你右手托举的掌上
升起炊烟
——马培松《你从云上来》
马培松曾说:“诗是诗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从上面这首《故乡》来看,他的确是这样去践行的。“故乡”在这里已经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故乡,诗人要回到的正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真实认知和态度。在另一处,马培松进一步详细自述:“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诗意地思考并表达。诗歌是一个纵深的景观,是一个变幻着风景的狭长地带……”由此可以看出,诗人马培松是一位真正用诗歌去思考问题,观照心灵和生命的诗人。
而《你从云上来》一诗,本质上与《故乡》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因为意象的相对隐秘和想象的更加大胆,让读者产生了不同一般的阅读体验,因而有了更强的现代性。但在诉求诗人内心的某种追寻,或人类精神普遍的回归上,仍然指向了“故乡”:对生命的认知或世界的态度。
老街颤巍巍
一个背柴草的走进去
一个挎相机的走出来
——马培松《老街》
一个老人在河堤上漫步
一只小狗
一会儿前
一会儿后
——马培松《一个老人在河堤上漫步》
读到《老街》这首诗歌的时候,我感觉到诗人马培松已经深深领悟到了阿巴斯诗歌的精髓:强烈的镜头感,简练的文字,精确而美的意象。“老街”的形象化,“背柴草的”和“挎相机的”,象征着时间的变幻和长度……街道也能“颤巍巍”?在诗歌中,老街与人、岁月等形象合而为一,省去了很多笔墨,却产生出极大的随想和发挥空间,实为妙手偶得之的佳作。而《一个老人在河堤上漫步》是类似的例子,只是我个人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如果改成《一景》或者《无题》之类或许更好。
平凡人生,日常所见,无不是“诗”,只要我们有心去“见”并有能力去“写”出来。在诗人眼中,任何一个所见所感所思的瞬间与片段,都是诗意的。而没有“拘束”的写作,带来的是更加自由、开阔的写作心境与视野。在此前提下,只要诗人前期的语言锤炼和素养积淀过关,而在写作一首具体的诗歌之时又经过了严谨的艺术审视与提升,诗歌的写作就成了,好诗的产生就成为可能。
扣动扳机
父亲庄严倒下
儿子哈哈乐过之后
说——再来一次
——马培松《游戏》
电梯上行
行至第七层
便到外科
人们蜂拥而下
寻找专家
却怎么也问不上号
忽然一人惊呼
错错错
我们都是内伤呀
——马培松《内伤》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道:“自有人类以来,人就很少真的快乐过。这才是我们的原罪。”马培松的诗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尽量让诗歌写作(阅读)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即使是写一件忧虑、悲伤的事情,也不希望成为阅读者或写作者自我的苦差事——无中生有的空乏叙事或抒情。可能这也是马培松的诗歌时时能猛的触动我们一下的深层原由吧。《游戏》和《内伤》两首就是很好的证明。
“诗应追求内心的抵达。直截抵达,不转弯子,让人猝不及防。”(马培松《关于诗的乱想》)。诗人这段“乱想”,用于以上两首诗的解读最合适不过。但让我惊讶的是,《游戏》这首诗写于1991年。那时这样写诗的人可以说还极少,而阿巴斯的诗歌肯定更还没有译介到国内……看来有一点至少是可以证明的,马培松的即兴小诗写作是由来已久的,而他后来喜欢阿巴斯的诗歌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或许是一种命运,注定两个相距遥远、有着迥异文化背景的诗人某天必然“相遇”。他们不是一种模仿,而是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某种交汇与致敬。
7
两片能医百病的药
太阳,和
月亮
12
买到一把
带泥土的青菜
一天都愉快
13
从汽车里出来
像脱下厚重的甲胄
终于可以站着了
20
回到乡下老家
见到多是老人
乡村真的老了
21
一头老水牛
走在归家的田埂上
一边喘息,一边咀嚼
39
一群乡下孩子
在城里乱窜
像刚出生的小猪在寻找乳头
——马培松《一边喘息,一边咀嚼》(组诗)
对于日常生活的细微发现,往往能寻觅到最好的诗意。一景,一情,一事,一物,在诗人马培松的笔下,无不是以一种平等、和谐的面貌被呈现。诗人的这种写作状态,不仅体现的是其开阔的视野和心境,更是一种完整的人格。
不论从诗人出生的年代上,还是从诗歌写作的风格上,马培松都让我想到曾经评论过的另外一位诗人井秋峰④。同样的即兴、本真、自然……很多传统诗歌中的好品质,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了扬长。尽管就目前来说他们的诗歌从总体上可能还不甚完善,未形成大的影响和关注,但这种写作努力的方向和所致力的探索,显然是十分有益而值得推崇的。
马培松与井秋峰还有一个类似的地方,就是都写有很多关于诗歌的短语、片段式的随想。或许是“四十而不惑”的缘故吧,但这样的“诗话”显然有助于我们去进入诗人的隐秘世界,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诗歌。
“诗在诗外。不是学舌,是体验和经验。”(马培松《关于诗的乱想(一)》)
“诗是主观的,有时甚至是武断的,为其如此,尤能进入内心、深入骨髓、动人动情。”(马培松《想到就写》)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马培松《开在路边的花》)。
看来,诗人时常都会在某个闲暇或独处的时刻,进行一些完全“放松”状态下的关于诗歌的冥想与思考。而“开在路边的花”这个题目本身就很诗化,可算是对其诗歌写作的一种很好旁证。
一般来说,一首诗提供的可能性越多,它的“优”(好诗的品质)“异”(文本的独特)性就越强。而有些时候,一个简单得没有任何“歧义”的意境,一首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诗歌,也同样能出类拔萃。那么它们凭借的是什么?无外乎还是语言的魅力、情感的感染力和想象的空间等基本要素。但无论如何,在语言、情感和想象都到位的情况下,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诗人是否拥有独具魅力的个人体验或经验了。
我热爱
这个世界
因为我
还没有爱够
——马培松《我热爱》
落叶
鸟一样四散飘去
在地上筑巢
过冬
——马培松《落叶》
《我热爱》是诗人的“写作宣言”。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热爱可能是最根本的。因为往往正是忧虑、悲痛和愤怒等等,让人对世界的热爱永远存在,也让诗歌或者说艺术永恒存在,并因而有了其映照人性、疗治人生的价值。也因此,即使是“落叶”这么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自然景象,诗人也能从中挖掘出筑巢之“鸟”的意象——另一个意义上人的热爱。
马培松还有一首写乐山大佛的诗歌,很妙,也很有代表性。它代表了其诗歌中表面轻松幽默,实则忧心忡忡的一个“主线”,是诗人对于俗世生活的思考或批判。此诗可以说是典型的“口语诗歌”,但因为其说出了很多人没有想到或者没有说出的部分,让人不禁叫好:
乐山大佛
几年前
我来看你
你坐着
几年后
我见你还是坐着
我就在想
我们托付您
那么多的事
你怎么办得了
——马培松《乐山大佛》
诗人于坚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马培松也十分喜爱,并视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这是诗人对于自我写作之视角、价值观以及美学追求的某种直接阐释。无论唱吟忧思,无论高昂低调,诗歌最终都是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真诚态度,是一种艺术上的切实而有益的观照与担当。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于坚、余怒、伊沙、普珉、阿翔、沈浩波、赵卡、侯马等少数当代诗人的“即兴诗歌”或“无标题诗歌”写作。可以说,这种写作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一大收获。诗人马培松的尝试,可谓走在了前列。而通过对其作品的初泛研究,笔者已经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性有机融合,而正走在完成途中的优秀诗人。
2010-1-26初稿,2011-5-12修改、定稿
注:
①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1940-),伊朗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电影导演,1997年获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诗集《随风而行》,开始以诗人的身份进入国内视野。其诗歌背靠悠久深厚的波斯诗歌传统,经常以哲学或冥思为基础,但在体裁上却“向辉煌千年的美学传统中诗歌的形式特征宣示决裂”,做到韵脚和格律的彻底自由,因此被称为是“他那一代,或者那个世纪中最激进的伊朗诗人”。
②徐敬亚(1949-),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著有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等。1983年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论文《崛起的诗群》,引发了一场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与此前发表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③梁平(1955-),当代著名诗人。出版有诗集《梁平诗选》《巴蜀二重奏》等。擅长长诗写作并以多部长诗作品在诗坛引发强烈反响。2007年4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以波兰为题材的中英文对照短诗集《琥珀色的波兰》,2008年10月,收录了《琥珀色的波兰》中20首及梁平写自己故乡重庆的20首诗歌的诗集《近远近》在波兰出版发行,被波兰作协主席马莱克先生赞为“他也是我们波兰的诗人!”
④井秋峰(1967-),河北诗人,著有诗集《秋峰的诗》《篱笆那边》等。2008年起设立每年一届的“井秋峰短诗奖”。
⑤于坚(1945-),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诗歌•便条集》等。其诗歌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追求,平易却蕴含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