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84|回复: 1

杨波:西西弗斯也有一块“滚石”——关于中文版《滚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 22: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 src="http://blog.sina.com.cn/pic/485ba200020001uw" align=left border=3>第一期中文版《滚石》3月上市后,从乐迷、乐评人或媒体人处,滋传出不少非议。多数人觉得,摇滚乐在今日中国生不如死,无论听它还是做它的人不过在一个小圈子里苟延残喘,大众对它即没有审美上的惯性,也没有这方面的欲求,所以这本杂志尽管在西方大名鼎鼎,在中国却是看不到任何市场前景的。<BR><BR>那么,这种论断的前提当然是,将《滚石》认定为一本摇滚乐杂志;接着,根据国人一贯地,将摇滚乐等同于某种毋宁称作嘶叫的歌唱与毋宁称作噪音的演奏结合而出的难听声响,并将之视为嘲讽、反叛、愤怒、或干脆发疯的各式过激情感代名词——这种执念进而想当然地将《滚石》看作是这种难听声响与过激情感的载体。这种东西,对于我们四处和悦气象、莺歌燕舞的祖国来说,自然格格不入、太过唐突。<BR><BR>然而,以上的推理过程中有一环却是彻底的错误。《滚石》是摇滚乐杂志没错,但它更是一本标准的青年流行文化杂志、一本先行市场、暗藏态度的商业音乐杂志。从它成立那天起迄今39年里,没有一期的封面不是大众明星,谈论的不是主流话题。事实上,《滚石》一点都不另类,它简直流行得一塌糊涂。<BR><BR>摇滚乐在西方作为主流音乐的历史,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它几乎已染指于世上一切其他音乐派系,作为一种音乐类型的版图,摇滚乐已经大到找不出明晰的边界。请大家去查阅一下对音乐家所属流派/谱系判断相对细化并准确的All Music.Com网站:布兰妮和张学友皆属于Rock一派。美国的流行音乐就是摇滚乐,于是《滚石》定位为摇滚乐杂志,这完全不向悖于它同时可以是一本媚世的读物。<BR><BR>于是,若秉承《滚石》在美国的地位的话,它的中文版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本边缘杂志。这种顾虑,无论读者还是编者都应趁早打消才好。<BR><BR>却并不能因此就能放下心来,以为中文版的《滚石》就会一帆风顺。它必须要面对的两个问题,目前看来简直无法解决。<BR><BR>首先是对中国乐迷来说,西方流行音乐的门槛过高。尽管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在流行音乐上对全球范畴内的垄断战争早已告捷,却更多是基于音乐风格与意识形态上。譬如对中国来说,美国人唱得再好听,若闯不过语言这一关,并无法或不想在这里卖唱片的话,他们的多数音乐明星与中国乐迷依旧形同陌路。若将上周Billboard唱片榜前10名的演唱者或2005年全部《滚石》的封面明星拿出来,我想,每一个都认识的中国乐迷应该找不出几个。而中文版的《滚石》与《VOGUE》、《OK》等其他引进中国的国外一线杂志一样,编译其原版内容是必然的,这是体现其品牌/资源优势的首要方式——但音乐却不具备时尚或绯闻那样人尽可读的贴近性,面对一本介绍听不到或听不懂的音乐人的杂志,没有人会掏钱去买。<BR><BR>另外,既是中文版,那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第一期的中文版《滚石》里相关中国的页数不到一半,却已将烦得令人想呕的崔健端出来当主料——为什么非摇滚不可?摇滚又为什么非崔健不可?周杰伦就很适合上这期封面,但中国又有几个周杰伦?锅大米少,每期一百多页用什么撑起来?就算中文版的《滚石》将核心对准青年主流音乐文化,它也将困窘不堪——因为谁都不知道中国的青年主流音乐文化究竟是什么。一个没有音乐文化、只有音乐事件的国家,又怎样能做出一本优秀的音乐杂志?《滚石》再流行,却也没有把身子俯低到《轻音乐》或《Smash Hits》的地步。流行音乐的定义并非基于风格,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垄断着多数人的音乐好恶,它被市场、却非音乐家所操纵。而中国的音乐市场,混乱无序同时死气沉沉,在里面厮混的多数人除了骗子就是废物,如此尤物经营制造的音乐人的质量可想而知。看来不仅是米少的问题,更可恼于在这些米里面,竟多数都是砂粒与屎块。<BR><BR>国外的放不得,国内的又不够放,尽管此事与巧妇无关。请允许我给巧妇们一些建议:原刊文字切忌照搬,在选择好具备一定贴近性的内容后,应以启蒙和介绍、而非炒作或深度评论的方式去编译;国内部分则除去音乐之外,可以多做一些与青年生活相关的报道或评论,美版里期期都能找到与音乐无关的内容,只要符合整本杂志的氛围与基调即可。<BR><BR>第一期中文版《滚石》编译的一个专题很好看,《2005美国异见领袖》。顾名思义,旨在从美国选出一些主要在政治、文化和国民价值观方面直言异议、敢冒大不韪的代表者。一共13个人入选,包括七个音乐明星、三个电影人、一个作家、一个互联网专家和一个平民妇女。请注意,在如此宽泛并庞大的命题之下,13个人入选者竟有10个属于娱乐圈——或许从杂志定位出发,《滚石》在选择标准上有所偏颇,却也足以说明流行文化在美国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这10个明星中多数提出的“异见”都具备一定的深度与说服力。在中国,流行文化却完全不具备严肃意义上的社会影响力,它只与轰炒、流言、窥私及无法再低的文艺审美相关。<BR><BR>这一点,是中文版《滚石》势必难以在短期内企及原版高度的关键原因。最终,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翻版与原版之间的差距,而是两个国家文化上的不同——而若想取缔这种不同,别说一本翻版杂志,就算中国所有的煤体加起来也做不到。<BR><BR>无论怎样,《滚石》终究是一本教人怎样去找到好音乐的杂志,而好音乐,对人的灵魂也是好的。中国的流行音乐与音乐市场烂到这种地步,与缺乏专业音乐媒体息息相关——在一切的忧虑与质疑之后,真的祝愿这本杂志能稳健、理智、有尊严地存活并走俏。<BR><BR>西西弗斯也有一块“滚石”,他因它承受着苦难,却也得到了骄傲与尊重。在中国办音乐杂志,或一切文化媒体,不但需要西西弗斯的力气,更需要他的勇气、执拗与信念。<BR>
发表于 2006-4-2 22: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美国《滚石》杂志在华受阻 <br></STRONG><br>作者:译者/何黎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br><br>英国《金融时报》王明(Mure Dickie)北京报道 <br>  <br>  偶像级流行音乐杂志《滚石》(Rolling Stone)中文版,在首期发行告罄后遇到障碍。中国官员昨日称,政府尚未批准《滚石》与国内出版商《音像世界》(Audiovisual World)杂志的合作,后者于本月在国内推出这本美国杂志的中文版创刊号。</P>
<>中国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名官员表示:“此类合作必须按照有关管理规定进行注册……由于存在法律问题,暂时停止了这一合作。”</P>
<>《滚石》此番受挫,突显外资涉足中国杂志行业所面临的复杂的法律及监管问题。据报道,《滚石》首批印刷的12.5万册已销售一空。</P>
<><br>这可能也表明,中国官方不赞同《滚石》所反映的摇滚生活方式,尽管该杂志已决定针对中国市场提供温和的内容。</P>
<>即使是最为温和的生活方式类期刊,中国政府也要求由中方掌握所有权及最终编辑权,迫使外国出版商通过合资企业或契约合作方式,与当地的“牌照持有者”合作。</P>
<>尽管《滚石》中文版创刊号有着全新的内容,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像是《音像世界》的另一个版本,封面上也保留着《音像世界》的名号——不过这被《滚石》著名的英文刊头和显眼的相应中文名所遮掩。</P>
<>这在中国杂志行业是常规做法。近年来,从女性时装展示杂志《Vogue服饰与美容》(Vogue)到《男人装》(“lads’ mag”FHM)的各种外国杂志,已相继在中国出版。</P>
<>获得《滚石》当地授权的万华媒体(One Media Group)拒绝对此置评。而《滚石》中文版主编郝舫坚称,他不觉得有任何问题。郝舫表示:“我们完全依照计划,为下一期出版做准备。”</P>
<>不过,《音像世界》一位经理表示,这份中文杂志仍在努力完成联合出版的审批程序。他表示:“我们会对4月份的杂志进行改动,滚石的名字将被撤掉……内容将是我们自己的。”他没有透露具体细节。</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 22:55:22编辑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4:39 , Processed in 0.0418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