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43|回复: 2

[原创]怀有Beat Generation式理想的垮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5 12: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5><STRONG><FONT face=黑体>怀有Beat Generation式理想的垮客<o:p></o:p></FONT></STRONG></FONT></P>
<><B><o:p></o:p></B></P>
<><B><o:p></o:p></B></P>
<><B><o:p><FONT size=4>郭发财/文</FONT></o:p></B></P>
< align=left><o:p></o:p></P>
< align=left></P>
< align=left>一些作家朋友,出于对摇滚乐的智性思考,给我提出了很多当前的媒体和学术书写少有涉及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经过我的回复,已经延伸到摇滚乐与底层经验的表达,乐队基于身体年龄和精神年龄前提下的艺术转型,北京摇滚中心之于外省摇滚社区话语分配的合理性探讨等方面,某种意义而言,提取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可进行深度研究,写出不错的文章,但因我的主题是“摇滚乐的生态观察”,因而这些问题在本文没有扩展得开,只是提纲式的要点概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既然是做生态观察,那么摇滚乐的诸多重要命题通过本文的完成,其文献意义也把作家视野与乐评同步的生态书写方式可以确立下来。这样考虑,遗憾之后也就有了不少欣慰。<o:p></o:p></P>
< align=left><o:p></o:p></P>
< align=center><STRONG>■逻辑不能照顾的裂隙</STRONG></P>
< align=left></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冉云飞:郭兄长文,要慢慢看。不知涉及到成都的摇滚情况没有?</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作为北京之外的“外省乐队”,自然有成都地下乐队和其它一些城市地下摇滚乐队的综述。其中,成都的声音与玩具乐队,在有关章节会重点介绍。</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汪建辉:声音与玩具乐队的《晚安国王》和《英雄》,这样的大型组曲听起来很舒服。但这支乐队的演变经历太复杂。</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的确如你所说。先是乐队的名字,从1998年的“朝圣者的背叛”,到2001年更名为“声音玩具”;2004年又更名为“声音与玩具”;再就是有署名“刘映麟”者,以声音与玩具乐队鼓手杜雨斗,打击黄锦 ,贝司柳景强,键盘王前的名义对外发布了联名开除主唱欧波的通告,但是,在内蒙古四王子旗的“2005内蒙古·格根塔拉草原摇滚节”上,乐队发布的官方资料中又出现了主唱/吉他欧波,鼓手豆豆,贝斯冉为(特邀)这样的阵容;这种前后波折很大的资讯,乐队没有通过纸媒和网络出来澄清,因此你说的“演变经历太复杂”是对的。</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王心丽:这本书难搞。对音乐,本人喜欢古典的。乡村音乐、爵士音乐还能接受,摇滚那样的喧哗,声嘶力竭,不喜欢。<o:p></o:p></FONT></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郭发财:是难搞。首先,乐队人员变化太大,一个乐手同时和几支乐队合作,很难让人确定“这个乐手”参加的究竟是哪支乐队;其次,乐队对外发布的公共资讯,质量比较粗糙,随意,文字润色、时间核对很费精力;再就是根据体例,我要编选一些资讯和乐队的代表作品,但根据国内的出版环境和作品版权使用情况,事情很具体,要一件一件地来做,而且做这些事情的想法与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除开生态资讯之外,在书稿的结构逻辑照顾不到的某些裂隙处,我还需撰写大量文字予以填充;每天白天,得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赶时间进度,深夜还得戴上耳机来听那些不“乡村”,也并不“爵士”的音像资料,……这些作为我的近期工作已成习惯,可能也是心丽大姐所说的很“难搞”吧。另外顺便说明一下,“乡村音乐”和“爵士乐”,一定程度而言,应该也是摇滚乐的一种类型;所谓的“喧哗”与“声嘶力竭”,呵呵,大姐你不喜欢是我预料中的。</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旖旎:人不能总有理性的一面。其实,那种疯狂中呐喊着的宣泄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我到觉得摇滚人很可爱,希望能尽快看到你的新书。</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谢谢!我会积极努力。</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赵耀民:乐评读了,补课完毕。难得有管MM插不上嘴的贴子!</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耀民老师,太客气了。您是国内知名的话剧作家,“补课”说,让我汗颜。管MM在美国的音乐学院求学,印象中,她对电脑技术、网络文化以及古典音乐很有研究,我想,她可能不会有兴趣听摇滚和关注这些话题,但她的音乐散文《北方人的巴赫》中的若干篇章,我更不敢说三道四,也只好一边静静地拜读。<o:p></o:p></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center><B>■怀有Beat Generation式理想的垮客<o:p></o:p></B></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老摇:看了一遍你的目录,知道你已经提到“青铜器”,在那里,大概你会介绍校园民谣。觉得你这么详细地分析每个乐队,后面又有好几章用“大词”来理性梳理,因此担心,这样会不会过度诠释?另外,不懂你为什么先讲众乐队,然后讲崔健的考虑。总的来说,发财,这部书的结构看上去很酷。  </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校园民谣,老狼走红的时期,我通过他介绍他的乐队和音乐,但占的篇幅不大。民谣这一块,重点介绍了民谣音乐人洪启,对他有一个详细的评论和访谈。同时,也托人在联络胡吗个,联系得上,我想和他交流一些看法,还有民谣布衣乐队等等,也会给出篇幅介绍。<o:p></o:p></P>
<P align=left>“众乐队”逐一登场后,把崔健单独列为一个章节介绍评论,是因在介绍众乐队时,各种文字中已经涉及到崔健(当然也不可能不涉及到他),所以在本书的第三章节,我在延续前面“文本铺垫”的基础上,将老崔20年以来的艺术经历和作品情况邀请外援作者撰文评介,文本的结构因此就自然流畅一些。考虑到崔健对中国摇滚乐的影响和贡献,按一种规格来说,在我眼中,崔健也应该单独拥有这样一个章节。不过这样一来,在这部书中老崔就被作为一个“摇滚标本”被符号化地研究和评论了。形成这样情形,我想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o:p></o:p></P>
<P align=left>用“大词”来诠释摇滚乐,这方面的问题,摇兄不必担心,因为20年以来的摇滚乐的生态观察,会在“大词”土壤中逐一恢复原有的“长势”。再说,所谓“大词”我使用的并不多,一些无法绕开的术语,用的时候,也只是基于词汇在大众文化批评范畴中起的作用而已。毋容质疑,书中有一些大词形成的少量概念的硬核,但通过文本的结构,最终呈示的还是20年以来的中国摇滚生态。</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老摇:建议你讲一讲民谣与摇滚的关系。我想,校园民谣的爱好者里有一半也喜欢摇滚乐,反之亦然。还有田震这样的民谣摇滚。其实,摇滚乐的范围可以很广。初到美国时,我到处找eric clapton,在布鲁斯栏里怎么也找不到,经过一番折腾,最后还是在布鲁斯摇滚里找到了。当然,他当初确实也是玩摇滚的。但britney spears都可以算摇滚。美国卖唱片的,叫流行摇滚。在我看来,国内连零点都可以叫摇滚,britney当然也应该是。</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民谣是摇滚乐的重要脉络,在与摇滚乐知识相关的书籍中,前人已经谈了很多。<o:p></o:p></P>
<P align=left>现代音乐自中国发端后,民谣加摇滚,许多艺人和乐队都在这条线路上摸索过。除开你提到的田震的民谣摇滚之外,还有万小利这些标志性人物。如果将眼界放宽点,与校园民谣有些瓜果的“水木清华”乐队也能勉强算上。可问题是,水木清华这种晚会歌手不能代表民谣。作为纯粹的民谣,应该是维族音乐人洪启和来自辽宁的盲人歌手周云蓬他们。突出洪启和周云蓬,我承认,其中夹带了自己的“私人好恶”。<o:p></o:p></P>
<P align=left>这个想法,在“底层话语之争”的那段时间就有了。那时,看了南帆他们的《底层经验表达如何成为可能》,我发表了《十问南帆先生》的文章,讨论中我曾认为,底层经验在文艺作品的表达中无处不在,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这次在书中凸现洪启和周云蓬,我是想延续底层之争的话题,把“精英学者”们的话语权闭锁的底层经验借出版之机,通过民谣音乐恢复一下。<o:p></o:p></P>
<P align=left>目前,我已做完洪启的访谈。周云蓬行踪难料,通过熟人找“摩登天空”的人给他带话,联系得上就去拜访他,联系不上我想用别人写他的文章来代替我的访谈。周云蓬,由于命运的安排,为生活所困,目前没有自己的乐队,有的音乐要靠美好药店乐队的主唱小河帮忙,但他的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加上他四处飘荡,靠卖唱为生,先后去过许多城市,甚至还有腾格里沙漠、阿拉善戈壁、那曲草原的游离经历,通过这些经历和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怀有Beat Generation式理想的“垮客”,顺便也应证了我的一个看法,“垮掉的一代”,在中国的周云蓬的身上其实并没“垮掉”。<o:p></o:p></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center><B>■剃光了毛的猫<o:p></o:p></B></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老摇:你一直在关注唐朝啊?他们现在在干吗?“演义”不尽如人意,丁武的嗓子也再也不能象“梦回唐朝”时那样飙了,下面,他们打算怎么办?老五还会回来吗?</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通过对众多乐队的生态观察,与其他乐队相比,我对唐朝更能得出一些个人想法,再就是,编著这本《中国摇滚书》,对他们的资讯,相对其它乐队我研究得比较细致一些。唐朝的“演艺”,不尽人意,在我看来,可能是少了贾敏恕的幕后帮助。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因为直觉和个人判断,有的时候不能代表事实。丁武的嗓子现在“飙”不起来,这个问题不只在唐朝乐队身上存在,乐手都老了,其他乐队或过来乐队谁也无法逃避这个事实。<o:p></o:p></P>
<P align=left>接下来的情况,我认为,唐朝乐队的结构需要再次面临调整。乐队核心人物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从当初的热血愤青到现在客观冷静的中年心态,这些都要进行转换;当然,随着一些变化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乐手之间技术层面的磨合,新作品的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因身体、心态和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这些也是必然的。这些问题,对丁武来说虽然很现实,但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困扰他的问题已经不是很紧迫了,因为只要认清唐朝乐队的转型目标,认真把想好的事情做到哪儿就到哪儿,事情的结果该如何就如何,我想,这也不失为丁武面对棘手问题应该有的一种好心态吧。这儿,说明一下,我是作家不是记者。<o:p></o:p></P>
<P align=left>因此,对唐朝乐队的目前状况,我只能从媒体的消息中来研究和把握。<o:p></o:p></P>
<P align=left>目前的情况是,老五结婚了,丁武恋爱了,……这些非常“八卦”的报道,放在别的乐队和艺人身上可能很“花哨”,但拿昔日的“文化英雄”唐朝乐队说事却有令人感动的迟暮和温暖。当然,作为曾经行走摇滚江湖的“新儿女英雄”,这种“花哨”似乎也是一种世俗的宿命之必然。<o:p></o:p></P>
<P align=left>老五离开唐朝乐队后,据说他在老家廊坊的一所学院当老师,要回到唐朝乐队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近期他也发新片,用了“归来”的命题,并且还继续使用了“唐朝老五”这个“唐朝品牌”。从这个细节上看,接受腾讯的访谈,我说,“唐朝很会使用自己的品牌”,看来还是有道理的。</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老摇:是啊。摇滚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滚石那帮人,脸上的皱纹如剃光了毛的猫,还在唱。中国摇滚也有二十年了,也该有乐队从愤怒青年转型到享受音乐的中年姿态了。不过,唐朝以前也太愤青了些(然而这正是我喜欢他们的地方),转型恐怕不易。如果鲍家街43号不解散,倒是更有希望。</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剃光了毛的猫”,这个修辞用的真好。虽然,我没你有福气,在美国可以看他们的现场,目前也没机会接触到他们的声像资料,但从你的语意中,我也能觉出“剃光了毛的猫”的可信和可爱。经历了20多年发展演变历程的中国摇滚乐,与摇滚的“猫们”相比,我们有很多无法相比的地方。转型面对当下的经济逻辑和大众文化逻辑不可能很顺利。比如鲍家街43号,刚开始我也看好他们,曾被汪峰诗意般的歌声和乐队的布鲁斯节奏折服。但根据后来接触的资讯,尤其是通过网络试听了该乐队的《花火》后,才知道鲍家街43号发生了一些变故,汪峰已经挺进“深情款款”的通俗行列.害得我将鲍家街43号的某些观点还要重新修订。<o:p></o:p></P>
<P align=left>转型,在我看来,应该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经过20年以来的风雨激荡,摇滚乐作为“问题音乐”,在中国已经培植了它的青年亚文化基础,有20年来的经验教训,在此背景下由地下向地上转型,在经济值和文化值上的提取上,中国摇滚应该赶上好时候,然而随着摇滚圈某些“大嗓门”对经济逻辑的过分强调,加之媒体的宣传鼓动,结果导致一些乐队和摇滚人纷纷只向经济逻辑转型,这样的转型,不是面对市场以不变应万变的转型,而是乐队对市场的期望值过高,见媒体和大嗓门合谋的某种类型的摇滚乐和摇滚事件很有市场,自己就摆好撩人的姿势主动迎合,结果呢,除了二手玫瑰乐队调侃的部分“分艺术家”先富起来之外,很多人在浮躁的环境中以市场利益为惟一追求,不但没有得到市场的“幸临”,反而还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跟个时运不济的“怨妇”似的。这种转型,事关摇滚乐的经济/艺术转型,有的乐队只取其一,不但形没有转成,转型过程中还撕开了文化逻辑和经济逻辑无法弥合的裂痕。经济/艺术转型,关键要靠乐队和乐手的心态定律,心态浮躁,定律不好,转型最终会把自己转丢了去。第二种转型,可称之为“由热血愤青向中年心态转型”。此前我们曾谈到这个问题,但因别的话题的延伸,这个问题也仅限于“谈到为止”。当前,一些中国乐评人和乐迷之间彼此都很自恋,好像干摇滚这个行当,摇滚乐队和摇滚人也要学F4和超级女声,吃青春饭,摇滚不过只是单纯的蹦蹦跳跳,喊喊吼吼,属于青年人,一旦年龄偏大,乐队时间较长,于是就有人嚷嚷人家是“摇滚老炮”,还要舌头一伸一缩,随后附带出油滑的京腔“儿”,于是摇滚乐就有了“摇滚老炮儿”这样一说,或者干脆嫖客式地挑剔人家“XX胖了”“XX死了”。面对这种险恶的生态话语暴力,其实,乐队和乐手是不应该在乎时间、年龄与自身的关系的,因为,不但有你说的滚石的“剃光了毛的猫”依然在摇,东方日本新民谣的“音乐之父”冈林信康,依靠简单的木制吉他和口琴构成的音乐,踏上摇滚乐的“自由长旅”也自觉地,依然在摇。<o:p></o:p></P>
<P align=left>两种转型,事关经济和艺术的平衡,摇滚之树是否长青,那么,面对文化逻辑和经济逻辑的转型究竟有不有可能?这对中国摇滚乐和摇滚人来说将是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o:p></o:p></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center><B>■警惕媒体的两种话语倾向<o:p></o:p></B></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陈村:如果是写书,不是单独的乐评,那就要搭个架子。建议做个年表。先简述一下摇滚乐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供读者对照。书不仅要有观点,还要资料。有时资料比观点更重要。看过后,给你提点建议:在序言部分要祭祖——说说西方摇滚史。要调查论述从业人员/大众对西方摇滚的认可度。要关心摇滚在大众中的传播、接受/不接受。要比较中西摇滚人的才能,视野以及作品内含。</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年表”的事,如果针对乐队本身,我想可能不用再搞。在第一个章节,我已将各个乐队的成立和解散的时间进行了核实和标注,你说的年表,要是我没理解走样,应该与我采取的这种方法的最终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资讯准确,读者阅读方便;如果年表是针对摇滚人的恐怕就比较麻烦,由于年表中要涉及年龄,因为年龄要涉及艺人的出生时间,艺术履历,代表作等内容,……因此后两个问题还容易解决,但前一个问题因涉及艺人的年龄,恐怕难度很大,完成不了。舌头乐队的主唱吴吞说,干摇滚的都是“练武之人”,没多少讲究。然而,一旦真要打听艺人的年龄,吴吞说的摇滚江湖中的“练武之人”——无论男女和其所属厂牌不管大小,可都会给你摆出小女人的娇嗲,死活都会捍卫年龄的“保密权”。因此,考虑到了解艺人年龄问题的难度,凡是涉及乐队主唱和乐手的相关情况时,我只好将其变通为艺人的“艺术档案”,有的档案尽管不能把艺人的真实年龄收录进来,不过他们从艺以来的基本情况都有比较齐全的整理归类,因而也算聊胜于无。当然,我这样干正好也可以歪打正着,通过文字可以把读者从单纯枯燥的“读表”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阅读文字就能对艺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判断和认识,这样设计,应该算“山穷水尽”之后也能“柳暗花明”吧。另外,你提到的“观点”与“资料”的关系,“祭祖”和“认可度”等问题,这些都非常好。有些方面我已涉及,有些方面正在抓紧撰写和填充。我的看法是,这些问题具体到书写和编撰过程中,只要多留意,争取在资料和评论的平衡中做出自己的特点也不困难。</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陈村:昨日发财兄来电话,说正紧张采访中。听之甚欣慰。</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谢谢你的关住。现在,我已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个半小时之后,将到北京落地。这次到京,计划接触一些乐队,争取与他们好好交流,但究竟要提一些什么问题,目前我还没有想好,这次访谈,我根本就没带着现成的问题去,去了也是听听乐队的人想说些啥,等我们沟通后再就有关问题进行对话,这样效果可能会要好一些。</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李西闽:发财到北京后,可与幸福大街的阿飞姑娘联系。</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昨晚,根据舌头乐队键盘大刚的安排,计划前往皮村去见吴吞,之前,朋友已经给了我阿飞的手机,已经和她联系上了,我对她说到你,她也知道,还说在上海承蒙你对她的关照,特别感谢要我向你转达的话,阿飞给舌头乐队也写过乐评,本来计划我们要一道过去,但吴吞第二天要到兰州去参加一个活动,因此怕我们等她,汇合后再去皮村会耽误时间,因此我只好与湖北人民社的编辑<st1ersonName ProductID="刘冠军" w:st="on">刘冠军</st1ersonName>先生一同去和吴吞见面,这样与阿飞这边的见面就只好另外安排时间了。</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孙晓飞:一直在看你进京采访的现场贴,怎么突然没声音了?</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这就续上。从国展前往皮村,在吴吞借住的某朋友的那栋没有暖气的小楼房中,我被冻得鼻涕长淌,但吴吞和他的那只猫却能习惯北京的寒冷。随着我们与吴吞的交谈的深入,他连临动身前收拾行李的时间也放弃了,坐下来,陪我和<st1ersonName ProductID="刘冠军" w:st="on">刘冠军</st1ersonName>先生一起喝茶聊天。中午,大家一起在皮村的某个小饭馆中吃饭,继续聊。没想到吴吞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肉。我和冠军离开皮村。吴吞继续收拾行李,准备明天去兰州的旅行。回到国展某个贵得要死的招待所,暖和多了,擦干流了一路的鼻涕,我在想一个问题,媒体对中国摇滚乐队祸害得非常厉害,从吴吞那儿,我算感触良多。</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陈村:发财啊,要发财固然难,要不发财而做事,也难。</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谢谢村长一路关住。再两天就过年了,今天上午到西直门,从黄牛党手中买票,价格贵出平时票价的3倍,但晚上可坐夜车回家,看我一年都没见面的闺女,贵就贵吧,只要车票不是假的就成。下午,想去回龙观拜访舌头乐队的键盘大刚,顺便再把一些与乐队有关的问题搞落实,北京之行也可画上虽不圆满,但也总算能有些结果的句号。然而,临去回龙观之前联系大刚,才知道他那边情况有变,嗯,北京看来过年之后还得再跑一趟。</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裴志海:媒体是咋“祸害”摇滚乐的?</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媒体报道和评论摇滚乐,除开此前我曾说过的“一锅乱炖”之外,媒体还有两种视点需要引起注意,一种视点是把乐队“妖魔化”,另一种视点又把乐队“脸谱化”。<o:p></o:p></P>
<P align=left>妖魔化,主要体现在媒体从社会问题入手,报道摇滚乐队和评论摇滚乐时,一般会挑吸毒/赌博/乱性/颓废/犯罪等问题较多的乐队作为个案,以点带面将摇滚乐脸谱化,这个问题在乐评那儿不太明显,但也不排除个别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劳苦功高”,当然这样干的最主要的还是一些浅薄的娱乐记者,写报道的出发点有问题;脸谱化,即,为了突出乐队的个性,使用摇滚圈子的所谓行话,而圈子行话,其实也只是北京地区的主流媒体爱干的事情,几乎到了猖獗的地步,给人造成一种印像,好像媒体要把全国的娱乐记者和摇滚乐队、乐手都教化成了北京人,都甩一口不知天高地厚的“胡同串子”,让人觉得中国除了北京就没摇滚乐,在摇滚乐这个行当混着的都是他们北京人。<o:p></o:p></P>
<P align=left>圈子行话带来的脸谱化问题其实是个误会。在皮村采访吴吞,通过交流我发现,吴吞生活的清苦和做人的严谨,虽然,一到现场他是那种忘我疯狂,晦暗吊诡的后金属朋克形像,但现实生活中的吴吞待人接物却很有礼貌,谈吐之间,使用的言辞也都是很正规的普通话,给我们留下的印像非常好,不至于像此前我曾接触的某些乐队,明明是南方乐队,活动地点也不在北京,但一张口就给你来那种从王朔的小说中复制过来的舌头都没伸直的粗话、糙话。外省乐队操练胡同话语的现像已经非常普遍。我认为,媒体和某些乐评人要负主要责任,没有媒体和个别乐评人的“言传身教”,中国摇滚话语还不至于如此粗糙和肮脏。<o:p></o:p></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center><B>■迟早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o:p></o:p></B></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宁肯:发财兄,赞助你一段摇滚乐的描写,九十年代末我曾是摇滚的观察者,泡过演出,上过一年中国最早的摇滚论坛“瀛海威·中国摇滚”,有些体会。</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o:p></o:p></FONT></P>
<P align=left>郭发财:呵呵,原以为你是赞助我乐评,没想到是你大著《蒙面之城》中的章节,抽时间读了,这些章节虽然是你的虚构文字,但依然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中的许多乐队的影子。小说家在作品中写摇滚乐,除你之外,还有两人,一个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再有就是刘毅然的《摇滚青年》。当然,其他作家也有写的,不过给我印像最深的还是你们三个。<o:p></o:p></P>
<P align=left>90年代初期,我还在东北山沟中的一个空军部队服役,距离网络很遥远,知道网络和“瀛海威”已经是97年了,但关于那家网站的论坛和摇滚资讯,我却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曾是中国互联网的“领跑人”,与他们有关的一个条广告“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离你有多远,由东向西<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米" SourceValue="100"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100米</st1:chmetcnv>”,在当年的中关村,呵呵,这可是算得上是一景。</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高晓力:两种媒体话语倾向的形成有它自己的背景和理由,发财,你提这个问题,是不是你太敏感了?</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不敏感,我不说,你不说,问题就这样搁着总不是个办法,虽然,我的批评不一定起到作用,但作为一个问题还是应该说出来,重不重视是乐队和乐手的事,说不说又是我的事,因此,既然你提到两种话语倾向的理由和背景,那我也不妨借此说明我的一些个人看法。<o:p></o:p></P>
<P align=left>妖魔化倾向,这个是主流媒体的一贯做法,按作家裴志海的看法,媒体始终是为特殊的现实服务的。他认为,在媒体的逻辑中“现实和历史都是已经被设计好的,环境要求大家必须反映设计好的现实,设计好的思想,设计好的人性、设计好的历史、设计好的哲学、设计好的农村与城市、工人与农民、商人与士兵、妓女与小偷、贪官与嫖客等等。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被接纳、被肯定、被传播。”那么,按照这个非常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标准,摇滚乐在这个尺度下一经检视,不承认它的存在显然是在掩耳盗铃,承认呢,显然又与主流媒体所掌握的标准尺度不相符,因此主流媒体在处理摇滚乐这种“问题音乐”时,以主流的视角将其妖魔化,然后搁在读者面前来起警醒世人和教化有为青年,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把“问题音乐”背后的摇滚人也看着“问题艺术家”了。当然,也有人能够看清主流媒体把摇滚乐妖魔化的意图,但是,看清这些你又能怎样?看清了,你还是有话没地方说,因此,这种妖魔化倾向对摇滚乐的破坏就非常厉害。<o:p></o:p></P>
<P align=left>圈子行话倾向,它的话语背景虽然不像妖魔化倾向那样因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而显得非常复杂,但分析下来也简单不了。它之所以把北京的胡同串子话语作为报道和评价摇滚乐的“主流话语”,除开摇滚乐现代大众文化土壤本身的话语资源贫瘠,需要新鲜的其它话语资料予以借用和传播的媒体考虑之外,相当程度还是因为“北京是中国摇滚乐中心”的叙事策略的强势扩张,因此北京本土乐队的“根红苗正”一方面就对外省乐队造成了强势话语的遮蔽,好像全国的乐队都得使用北京的胡同串子话语,无论你是广州的乐队,或者还是上海乃至西安、成都的乐队,大家都得吊着嗓子拉京腔,做到这些,你就能把外省乐队的“卑微之气”洗掉少许,做不到,那么你就不是摇滚圈子中人。这套话语逻辑,其实如我曾对打口小资话语逻辑的解构一样,它的符号功能同样包隐着血脉与徽章的事关荣誉的所指的严重超载;另一方面因为“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摇滚乐队的重要发祥之地,基于这种客观现实,摇滚乐的资讯/话语/意义等综合资源无疑优于其它摇滚外省社区,而北京媒体在向外省媒体分配这些摇滚话语资源时,却在自己的媒体话语场域凸现了一道触人眼眸的严重裂隙。这种裂隙是由媒体的话语范式的内爆的分裂来凸现的。按照常识,许多人都知道使用源自北京社区的普通话,既是国家语言规范的文化措施,同时作为承担语言规范之使命的北京社区的主流媒体,在向外省媒体分配主流话语资源时,它的规范与严谨始终在起“话语老大”的带头作用;然而当北京媒体向外省媒体分配非主流的摇滚话语资源时,它却使用了另外的话语系统,即,这套话语系统已经不是规范的北京话(普通话),而是王朔小说生发的北京胡同串子话语,这样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话语分配的外省媒体,事实上在推介和评论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时,附带的作用功能也是类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模式”,久而久之,习而惯之,所谓的圈子行话倾向,事实上已把偌大中国的摇滚话语的生态状况闭锁在北京的非主流话语的主流控制之下。甚至,在认可北京社区对20年以来中国摇滚乐的发展演变做出过贡献的基础上,进而指认北京圈子行话绑架了中国摇滚乐,我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面对北京圈子行话的绑架,外省乐队就从没有反抗过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一矛盾冲突在1998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是年,许多外省乐队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向“腐朽的北京摇滚霸权决裂”的冲天火气。当然,涉及到这场冲突的相关分析,除开话语分配的主要原因之外,诸如像媒体时代的摇滚乐的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以及外省地下乐队与北京主流摇滚的文化价值冲突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的原因。</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老摇: “剃光了毛的猫”是我从别人描述滚石的文章那里看来的,也是一下子就觉得形象,所以就转用了。举鲍家街43号的例子,是觉得重金属乐队比较难转型,因为愤怒的pose摆过头了,而且太重金属,恐怕自己坚持不上几年就先翘了。像eric clapton这样顶多cocaine几下,基本还是blues的,现在就还活跃着。鲍家街的blues风味还是不错的,不过后来汪峰的歌也真的烂得可以,我唯一喜欢的是《再见,二十世纪》,但也可能是喜欢《晚安,北京》,所以爱屋及乌了。这两首歌实在太像了,听说《再见,二十世纪》是汪峰在1999年12月31号一天之内写出来的(我认为是炒作),怪不得会重复。其他歌就实在不知所云了,退步幅度比许巍还大,比唐朝就更是一日千里了。唐朝那样重金属类型的,老了要转可真不容易。metalica算是老头重金属乐队的不多的一个例子,但那个新专辑,简直惨不忍听。中国的乐队,能继续前进的,实在不知道会是谁。崔健是单独的个人,应该不算。</FONT></P>
<P align=left><o:p></o:p></P>
<P align=left>郭发财:说到鲍家街43号,一般都要提到你说的那两首作品。不过以《花火》为分水岭,汪峰当初的独立火爆还真一下子就全没了。这种转型,或许除开唱片公司根据市场定位而起的经济作用之外,他本人可能也有主动或被动需要的成分夹带在里边。鲍家街的音乐好坏暂时可以不说,拿汪峰的小说《晚安北京》来看,虽然这本出版物不是他的自传,可读者依然可以看到,汪峰的转型与这件事多少还是有关联的。很多港台流行歌手或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混到一定份上了根据公司意图拿自己的知名度出书,这种个人文化品牌面向大众的拓展,呵呵,汪峰也挽起袖子迈开大步冲了上来……当然,出书这种事,不是说别人能干汪峰不可以干,我的意思是他也未免干得太急迫了。从一个充满深度诗意的摇滚人突然变得如此善于经营,汪峰的转型对他个人是一种自由,但对这个时代的中国摇滚乐却是一种诟病。<o:p></o:p></P>
<P align=left>唐朝的转型能否成功从目前汇集的相关资讯来看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摇滚乐在中国虽然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这20年顶多只是一代人的成长期,因为参与其中的元老级乐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讨论他们的转型要找到参照或者对比经验比较困难。拿英国的U2乐队这种成长于80年代的国外老乐队来说,<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9" Month="2" Year="2006">2006年2月9日</st1:chsdate>,这支乐队获得了格莱美奖的五项大奖,无疑给你说的“老头乐队”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境外参照,但以乐队的核心波诺为例,U2的转型,其实也只完成了从愤青向愤资过度,从草根政治人物向左派明星的过度,与他们的音乐本身并没直接关联。但是,按照摇滚乐的大众文化的宽泛语境说事,U2的文化符号的转换以及相关的成功话语构建毕竟还是让人能服气的。那么,以U2乐队为例,在中国的社区语境中来讨论一些元老级乐队的转型,同样就是不谈音乐,也可以放过崔健不计,但我们让丁武去也学波诺那样去和法国总统当面PK一把,或者请他找到布什、安南谈谈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减免,这些稀松平常的事放在他的身上,他也没有波诺的那种胆量。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与英国不同,所以看似可以参照对比的境外案例,只要一做详细推敲丁武和唐朝的转型最终还是没有可以借鉴的对像。在这之前,拿唐朝乐队的个案我们谈到从愤青向愤中转型的话题,这种关于乐队转型的话语推演,现在看来只能是当时你我之间的一个话语预设,站在乐队的身体年龄/经验年龄的前提下在就事说事。你以“剃光毛的猫”这样的修辞介绍了西方的老头乐队,我也提到披头士和冈林信康的例子。两种话语汇合的时候似乎可以得出转型的结果了,然而事实上,当我们把转型的目标定位在乐队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中来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时,却发现这种关于转型的可能性原来缺乏必要的可靠的参考依据,因而此前我们对唐朝这样的乐队的转型的期望值有些过高。但是,由于身体年龄和经验年龄的客观实际,加上经济逻辑和文化逻辑的双重夹击,无论时间早晚,就转型来说,中国的摇滚乐队和摇滚人迟早都要直接面对这个问题。<o:p></o:p></P>
<P align=left>那么,抛开转型转得悄然无声,转到通俗流行阵营和汪峰一样深情款款的其他乐队不提,就保持摇滚乐的精神特质/文化理念/音乐品质这些基本元素来看,中国摇滚乐的老乐队的转型大致还有这样几种可能:第一,维持乐队的原创精神,把个人的身体年龄与精神年龄合二为一,适应社会文化风潮和价值趋向的流变,始终站在非主流的位置,以旁观者的眼光看问题,用个人的生命体验唤醒社会各个阶层对乐队的声音予以重视和认同,这种转型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转型,但是需要乐队的综合素质和集体定律来做支撑;第二,由地下乐队向公益乐队转型,这类转型,对某些后朋克乐队来说比较适用,但在中国的体制和相关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转型中的所谓公益的度很难把握,需要有关乐队狠下一番功夫,否则玩地下和边缘,你是草根乐队和草根文化别人不管,但要转向地上站在大众的中央成为面对受众的公益乐队,因此就乐队的发声话语来讲,这简直就是残酷的时间考验和艺术苛求;第三,打破“个人核心”结构,向年代传承的“家族结构”转型;目前,摇滚乐虽然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经验教训都积累了不少,但因乐队人员一方面变化比较平凡,另一方面乐队的核心人物,如主唱或创作却始终如一,很多年就是那样一副面孔,这个问题在唐朝这样的老乐队身上尤其突出,那么,丁武们是否可以培养接班人呢,就乐手与乐队的关系结构来说,其实,核心人物随着年龄带来的身体变化和经验积累完全可以站在乐队背后,而不该始终站在乐队的前面把自己临驾于乐队之上,同样的元老级乐队黑豹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哪怕他们的音乐与央视的晚会互为因果,让人不怎的喜欢,尽管他们的变化和调整是被动的,但是,从窦唯到秦勇,黑豹乐队却从个人核心向年代传承的家族结构的过度上给中国摇滚乐贡献了某种相对及时的本土经验。<o:p></o: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6 21:56:2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3-5 13: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棒极了!
发表于 2006-4-4 1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学习!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4:41 , Processed in 0.0329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