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大美无言 天然不雕</p>
<p align="left"> ——论赵岩的中国泼漆画</p>
<p align="left"> 阿万提</p>
<p>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具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艺术领域更是百舸争流,万象更新。在提倡艺术多样化的今天,新世纪的画家要为这个时代留下怎样的文化遗产?艺术家将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是每一个艺术家所面临的首选课题。打开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我们发现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有大成就的艺术家之所以被载如史册;是由于他们作品的独特性和个性无愧于那个时代!</p>
<p align="left"> 我们常说艺术要反映时代,如果我们无休止地重复着古人或翻版今人的作品势必千人一面。刘松年在《颐圆论画》中指出:“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据说中国画的大师张大千当年到法国搞画展,几经周折邀请当时还在世的毕加索来看画展。毕加索仅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看完了,张大千感到意外,紧跟着追了出去,虚心地向毕加索讨教。毕加索拍了拍张大千的肩,微笑地说:“墙上的画都不错,但没有您的一张画!”张大千惊诧地说:“这个展览大厅里的画都是我的作品,怎么就没有我的一张画呢?” 毕加索加重了语气:“哪一笔是你画的?我看到的都是中国传统画”。张大千此时才明白毕加索的意思,回到台北后发愤苦思后才搞出“泼彩”山水(较为抽象的),这也许算张大千自己的一笔吧。</p>
<p align="left">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壮大——式微——变革的过程。“穷则思变,变则通”,有多少艺术精英苦心思变,力图创新,在开拓中进取。成则亦然,败则亦然。</p>
<p align="left"> 赵岩就是一个敢于探索永不满足的人。他早年师承周思聪、史国良等名家学习中国人物画,深得丹青三昧。但赵岩认为,在中国画的四个要素(毛笔、墨汁、宣纸、印章)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所谓创新,即使不落古人之窠臼也会与今人撞车。最终恐难逃出毕加索的那句老话:“哪一笔是你画的”?中国上百万画家不都是这样画吗?</p>
<p align="left"> 赵岩泼漆画的创意最早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他在一家釉上彩作坊作画工。他无意间发现陶瓷颜料平涂于瓷板上时,仅是一块毫无变化的色相。但将其斜向放置时,陶瓷颜料就会流淌下来,顿时瓷板上就会出现山水、树木、行云流水般的肌理现象,其精致、天趣无与伦比。从此赵岩按此原理开始尝试把瓷板上的效果运用到纸张上,为此赵岩几乎试用遍了中国市面上所有的纸张和颜料。 </p>
<p align="left">其实,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种被称为“趣墨”的现象,曾被历代画家所追求。“趣墨”是一种在宣纸上偶然形成的水墨现象。美术史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存在于中国水墨画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把这种难以把握的自然现象规律化、扩大化、可控化一直是历代大师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明代徐谓,近代大师高剑父、黄宾虹均对“趣墨”进行推崇和研究。<b>张大千</b>晚年用泼墨<b>泼彩</b>作画,画面上也出现了局部趣墨现象。他试图把这种现象规律化,并强烈地追求趣墨的效果,但深感探求它的成功"难于上青天"!</p>
<p align="left">然而,时代不同了,今天可供画家进行试验的原材料已今非昔比。上千年来历代大师在宣纸笔墨框框和原材料不足条件的制约下难以实现的“趣墨”现象,若换一种思维就有可能突破——就是放弃宣纸和笔墨,进行原材料的替代更新!<br/> 赵岩的泼漆画是历代大师“趣墨”现象的突破,梦想的实现。我们从赵岩的画中看到了无比生动与巧夺天工的意境,比“趣墨”现象更加有趣。如《苏轼赤壁怀古》、《老子悟道图》,在气韵生动的画面上刻画出于画面相符的人物。人工天趣合二为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有的画面中绝大部分面积是自然形成,如《光明与黑暗的对峙》、《与上苍对话》天趣浑然,意象横生,是一幅完美的抽象画,达到了使人工无以复加之地步。点线面在任意泼洒中奇妙贯通,墨色有变化,变化有规律。大面积中有线条,各线条中有色相。在漆色的自然流动中形成了多种纹理:木板纹、沙漠纹、彩云纹、鱼鳞纹、黑云纹、火焰纹、波浪纹、解剖纹;有多种线条:飘丝线、绒毛线、漏痕线、双轨线、夹色线、渐变线;还有多种点:圆点、椭圆点、芥子点、群鱼点、雪花点、卵石点、蝌蚪点;组成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图象,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力。中国哲学里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而在艺术的层面是不是可以说艺术的崇高境界是大美无言呢?我们在看到一幅幅神斧鬼工的抽象泼漆之作时,不难联想到中国古代画品录中的“神品”。</p>
<p align="left">要知道,人云亦云、看风向、随大流乃创作之大忌;若没有刻意求新的个性化追求,就不可能有突破陈规、凸显新意的艺术作品。要创新首先需要有“真正艺术家的勇气”。鲁迅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p>
<p align="left"> 社会在变革中前进,艺术在创新中发展。我们经常敬佩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而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深层次魅力就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品格,“创造性”成为艺术家人格魅力和艺术品格的核心价值。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就连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的是精神,似的是皮毛。赵岩认为:中国画画家应有大中国画艺术观,不一定墨守成规,死守古人的条条框框;不一定非固守“四要素”就不能作画。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新,并不是艺术“历史图式”的拆卸和组装,当然更不是那些“历史图式”的粉饰和把玩。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创新是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性。如果没有创新思维,不大胆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百花齐放。实际上,“新”本身就体现为一种“价值”。赵岩的画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属实验性中国画;但从视觉上仍然属于中国画范畴,仍属于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材料应用上则偏重于对漆的实用。他把版纸、丙烯、油漆和国画颜料进行混合运用,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享受。</p>
<p align="left"> 历史认证了创新的价值,时代呼唤创新。赵岩的泼漆画给人们带来新的艺术观念,关注新材料的实验可以启发画家探索未知的艺术领域。</p>
<p>不破亦不能立,没有放弃旧事物的决心就没有接受新事物的勇气。赵岩的泼漆画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从质材到制作技法另辟奚径,独树一帜,开拓了一种新的中国画创作方式和独具东方哲理的艺术形式。</p>
<p align="left"> </p>
<p>阿万提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州大学美术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p>
<p> </p>
<p> <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AR-SA? mso-bidi-language: ZH-CN; mso-fareast-language: Roman?; ?Times mso-bidi-font-family: mso-ansi-language: New? new="New">图片在:<a href="http://zhaoyan5681.blog.163.com/edit/">http://zhaoyan5681.blog.163.com/edit/</a></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 10:31: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