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63|回复: 2

[原创]《狂人日记》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1 14: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狂人日记》续</p>
<p align="righ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晓民(097)</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nbsp;<b>X</b>立志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头悬梁,锥刺股,忍病,节衣,缩食,寒窗数十载,成书一本。</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伤痕文学寄出,初为屎狗,后幸亏一些左手持把剪刀,右手拿瓶浆糊的作家青睐,才得以成为殖民地。</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便携了底稿,去拜访一位作家。作家言:“要出这本书,得万把块。”X忖,只要自己再凑一万四千多元,就能生下这本书来了。后来又谈到,若不要刊号,只印百册,作家帮X写个序,“内部发行”,作家帮点忙,按最低价,只要五千或五千多一点。当然,X对五十几元一册的书不会感兴趣。再说,X若有了五千元,就不会去出书了,也不会去治病,而是用这笔钱做支点,去撬地球。</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想,自己在岸上西游,可妖魔鬼怪太多,诵经者们又漠然,自己坚持原则,几经拼搏,却致水浒。</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回首道路,谁铺就?世道如此,万千园丁白耗心血了。以前老师盛赞X,叫X去取大乘佛法,X今思量,只能当“哄言”。说是“哄”,X近似古代刑场上,咬断娘亲乳头的孩子了(孩恨娘惯坏了他,临刑前,说唯一的愿望是吃他娘的最后一口奶)。然而那孩子何曾想到,他自身就是一部红楼。一只龟供在庙堂上,是死的;一只钻在污泥里,满身腥臭,是活的。当初自己要做那只供着的龟,不想如今是死了却未被供上。</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至今独身。早些日子,有人欲为X说媒。媒人探问X的情况及择偶条件,有人道:“X病入膏肓,又亏帐,年纪又大,长得又不出众,他还能说什么条件,恕我说得直,只要是个母的,就配得上他了。”X闻言,便生了出家之念。可有人却道:“世无净土。”看那历史明镜,果见观音原来是畜生,如来是崽。X便茫然了。</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茫然中,望海。望见了一个私字。以前只知权他爸和钱他妈结合,现在才知权、钱都有外遇,一样想生什么崽就生什么崽。X望远些,从个人到世界,皆弱肉强食;不民主导致封建社会的免死狗烹,苏联四十年代的大清洗,文化大革命。X细瞧身边,海水真的很浊。</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想,大染缸染黑了骆驼祥子,又要来染我么?许多人都说社会腐,但社会的含义是人人。虽然社会的构成可形容为5%的腐败分子加94%的没机会腐败的腐败分子,但人人都有良善的一面。就是那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贪官,多数的也是孝双亲护儿女的。便是强盗,侧面看去,也可原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立志要做强盗。——社会的腐败,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人的私心。</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忆起为写作吃的种种苦,忍受的种种屈辱、伤痛,觉得是美好的。X知道要把握现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事时做有事时提防,方可防意外之变。财富之中,虽失去了钱财、健康,还有知识。要想出人头地,先得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自己下海,还得用知识作桥。只是,难道也象他们那样,用知识去吃人么?</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友曾言:“不能做医国的上医,那就做医心的中医。其实人生在世,第一要看透死,第二要看透色权名利(看透死后才好看透色权名利)。智者过了这二关,才是尘世中醒眼看醉人的人。‘非上上智,无了了心。’此时你虽未达上上智,但你已有了了了心。那种置身于色权名利中的了了心,驾驭色权名利的了了心,而不是和尚那种了了心。有了这了了心,你便能做到‘钱财尽失而不痛心’。我认为隐于山、市、朝,或去美国、新加坡,都不妥。你知道65的平方是6X7=42加25(4225),85的平方是8X9=72加25(7225),你就告诉别人,纠正你的心术,以免你的知识越多越成为魔鬼。不管你的身边是污泥还是沃土,你都要尽量做出泥的莲。事事皆得失,诚实的人永远不用担心现在的话或后来的语会不符前面的言。因而你既便不能做莲,被埋在污泥里,你也要做耦......”</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想起亲眼见的,为了下一代,不把有限的钱用来治病,而在怕死中走向死亡的,那二个不平凡的农民,想起摇窝里的娃,睁亮眼,不去吃人也不被别人吃。虽然X的眼耳里灌满了李洪(),但X却不知李洪()究竟与一只麻雀有何区别。X眼里没有鬼神菩萨,无神论也不能毒害X。便是亲见或亲历,X也不全信。因为X知道水中的鱼的位置能欺骗人的眼睛,1%的亲历可能是别人设的计谋。X只是绝大多多数的相信科学。</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望海中,见许多人竞争,跑道外的人,也正挑选着适于跑的鞋子,想想自己,却连一双鞋也没有。正自心酸,忽见一人,却没足,坐在轮椅上。那人身后,又有一所肿瘤医院。听得医院内一人吟道:“终日忙碌为了饥,才能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西南做皇帝;一朝凳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那有上天梯......”</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想:“没脚的,觉不幸,我这有脚的,也觉不幸。先前欲出家时,以为世上无净土,不想这世上却是有净土的,净土就在心中。出家,只不过拘泥于形式。心中脱俗,即为出家:“世人鱼肉我,乃度我;‘温柔融化雄心,富贵断送追求’——世人与我温柔、富贵,亦为度我。然世人又何曾度我?只有我自己,才能度自己。”</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这么一想,心中释然,世上一切,皆做如是观:石如是、菩萨如是、冤枉如是、X如是......三毛海明威们,终究是阿Q的胜利法未到家,有的是没起点低的优势。一个富翁遭变故一无所有,实在活不下去,自杀了,得到死富翁身上的衣服的乞丐,因而发了财,从此摆脱了乞丐生涯。不学会游泳,苦练泳技,而去下海或游戏人生、政治,其结局是被淹死或随波逐流。&nbsp;&nbsp; </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又慨,即便是那些爬上了梯的,不少的,都只注重当清官的失,而看不透得。他们之中,虽有能参透萧规曹随的,但全局限于大环境。甚至,有些有远见的,权名利等极旺盛甚至可冠以“野心家”之名的人,也只一心与他人争挤向上,何曾细想环境与条件的关系,细想难度与机会的关系,从而把握、察清实际情况,从好的方面为自己谋取“得”。</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X又见海中一富人,因雨,有一些不便,正自语说雨天玩得真无聊。X想,他非智者,不知道时间的珍贵,人生目标不高或没目标,不能透解苦农、为生计奔波的人视休息为亨乐,未曾统筹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尚且“过得不好”,何况贫者。幸而,自己过得好,便是不慎入了地狱,自己也会过得好。</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 为身家性命计,海中的X,下海三国。</p>
<p>附录1:此文摘自笔者的长篇小说《成长》,标签为“公益”。 </p>
<p>附录2(作者简介):</p>
<p>本人诚实,2002年年底、2008年3月31日、2008年6月18日三次寄稿中央,有关这三次寄稿而提及的人名、单位、事件,任何地方,只要有一处虚假,则读者可当作这些全是假的。2002年年底是用寄信的方式,寄信与光明日报报社、新华每日电讯日报报社等十一家单位的领导(另外还有苏童、阿成等作家),由他们将信转寄中央,将农负、官腐、社会秩序差等情况反映给中央[中央后来治理了社会秩序(应是在湖南省的范围内)、免除了农业税、对农民实行补助,并实行了医疗保险等等]。2008年3月31日是寄《成长》与现在正任职的《当代》杂志社社长、主编潘凯雄、副主编洪清波等人(主管《当代》杂志社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此稿于4月上旬到中央手里。中央在4月中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反腐(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裸体干部”浮出水面。“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经济犯罪、商业贿赂和职务犯罪的案件55959件,同比上升11.66%;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名。”2009年统计出的这庞大的数字说明了反腐的成绩,同时也完全证明了我在《成长》第五部第3章、第5章中说的贪污腐败已经泛滥成灾)。本人为民为国,中央领导集众人之智确定再发布出来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法学家们制定的法律,我寻出错误的与不妥当的,共一百二十余条。其中五十余条罗列在《成长》免费稿11,四十余条融入《成长》其它部分,其余的从《&lt;成长&gt;续》的附录(6月18日寄出去,约6月下旬到中央手里)以及其它短篇中指出来。本人倡导言论自由,在网上发表《写给中央委员……..的公开信》。本人务实,97年国家省市公布人均纯收入为二千多,并被许多报刊刊发转载十年,我在《成长》第二部中,以农民的人均用电量(那几年我在村里当村电工),推翻这个几千个拿工资的统计出来的数字。本人关心社会,力图文学繁荣,在网上发表公益性的《生死生死生》、《得失》、《&lt;成长&gt;附录》(12月23日稿)、《丧事与迷信》、《书碟目录》、 《论一稿多投》、《中国的论坛上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成长》免费稿、《郭瞎子》、《狱中呐喊》……</p>
<p align="left">通联:湖南省汉寿县阳南塘街道知识书社。邮编415903</p>
<p>授权声明:为繁荣文学,此稿(指以上稿件,不包括其它网站刊出的以上稿件)任何国家的单位或个人在2009年12月30日以前,均可摘录、转载、出版(不限地域,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一种语言传播),而不必向我、刊此稿的网站(不包含未刊出授权声明的网站)支付稿酬。不同意此条款的版主(或管理员),烦请将此授权声明删除。本人2009年3月14日以后发表在网上的作品,未经本人或发表本人文章的网站(管理员、版主)允许,任何国家的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传播。 刘晓民 2009年3月14日。</p> MIe3p24W.jpg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13: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nbsp;
<p>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p>
<p>转载:</p>
<p>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按照这一规定,政府作为机关法人,似乎应当享有名誉权,但其实不然。政府的名誉既不受民法保护,也不受刑法保护,政府根本没有名誉权!民法上的名誉权是保护公民、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民事权益,而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不是民事活动,是政务活动,不受法律上的名誉权保护。其背后的道理在于,在法治社会里,批评政府不仅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是人民的神圣义务。只有让人民毫无顾忌的批评政府,才可能将政府牢牢地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使人民的政府爱人民。<br/>由于人民对政府的信息掌握不可能完整无缺,由于人民对政府的指责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因此,法律必须容忍人民对政府错误的、不公正的批评。如果法律对人民进行苛求,如果一旦人民的指控出现事实错误和判断错误,就要被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人民将噤若寒蝉。人民纵使对满腹牢骚,也只能张口结舌,望政府而兴叹。正是为了保障人民批评政府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41条规定,公民有批评国家机关的权利,而不是有“正确”批评国家机关的权利!宪法的精神是:<br/>人民对于政府,不仅有批评的权利,而且有错误批评的权利!</p>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0: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nbsp;
<p align="left"><b>人民日报:学者称官员用公权力打击网上不利言论属违法</b></p>
<p align="center">载《人民日报》2009年2月6日第11版</p>
<p align="center">作者:中央党校副教授 刘素华</p>
<p align="left">[核心观点]: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有许多官员依然对网络比较抵触,甚至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网络煽动了百姓情绪,一旦网上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就迅速删帖甚至查封ID,并动用公权力对发帖者进行跟踪、报复。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违法的。 </p>
<p align="left">新年伊始,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联想到2008年南京“天价烟”事件、浙江温州和江西新余“公务员公费出国旅游”事件等一系列网络监督案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可以说,网络监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引人注目。它已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便捷而有效的手段。</p>
<p align="left">从这层意义上说,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进程。通过网络这条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完善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 </p>
<p align="left">如今,许多官员感觉工作压力加大,官不好当了,因为有无数双眼在盯着。我觉得这是好事,如果是正当行使职权,你怕什么?有些人感觉有压力,是因为不容易滥用职权了,很多幕后交易不好做了。现在已经有很多官员改变了行为方式,更加自律,不敢随便越权,成了公众面前的“玻璃人”,这样坦坦荡荡,其实心里更踏实。</p>
<p align="left">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有许多官员依然对网络比较抵触,甚至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网络煽动了百姓情绪,一旦网上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就迅速删帖甚至查封ID,并动用公权力对发帖者进行跟踪、报复。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违法的。</p>
<p align="left">以前由于资讯不发达,一些地方发生的恶性事件往往被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许多社会问题被掩盖了,而网络的发达使得许多问题显性化。要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堵、躲、压的做法,永远解决不了问题。</p>
<p align="left">有些官员总是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来看,总觉得老百姓是刁民,而没有从深层次去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为什么老百姓不信任政府?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没有认真为老百姓服务,对老百姓的利益诉求不予重视,推诿、扯皮、不作为,甚至采取打压态度。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官民情绪对立严重的局面。一个开明的、先进的政府是不怕老百姓揭发问题的,这在根本上有利于促进政府廉洁高效。</p>
<p align="left">当然,网络也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有些不实信息,经网络广泛传播后,混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还有的人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这诚然有网络自律和公民媒介素养不够的问题,但最关键的,还是有关政府部门解决问题不够及时。没有官方的权威声音去澄清,民间的传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因此,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网络的积极功效,抵消网络的消极作用,体现科技造福人类的先进面,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p>
<p align="left">建设责任政府,塑造理性公民,网络大有可为。</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41 , Processed in 0.0289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