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14|回复: 2

[原创]寻求尊重的李伯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8 13: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独狼:</P>
<> QfRbCaNY.jpg   <B>寻求尊重</B><B>的</B><B>李伯清</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B></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我劝大家要平淡不要贫穷,要富裕不要富贵……。”</P>
< >李伯清这样伤心说话让人震惊。</P>
< >话、来源于一档名为《鲁豫有约》的节目,从这位著名的四川市井语言大师嘴里说出,人们看到了他一脸的痛苦。平日里永远微笑、嘴里随说二分的李伯清不见了,一番饱浸凄凉的语言,就连善于调侃、见过不少场面的陈鲁豫小姐,因受此感染而无法再持有主持人那专业的轻松,节目最后几分钟恨不得将嘉宾赶快请下去,以免伤感再度漫延开来。</P>
< >一番强装笑容证实李伯清说了真话,只是不知道何以如此惨伤?</P>
< >是富贵,是贫穷,是……李伯清现场亲口所说。</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有什么愿望。主持人最后一次客套的提问,不意采访对像激动了。李伯清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恐怕大家不相信,愿望就是去寺庙里呆上一段时间,有可能过两年就转正(成和尚)……。</P>
<P >他要出家。猛料!</P>
<P >是的,是他说的,不仅现场报以猛料,并且再三强调他对四川媒体绝不会说,这是主动献给凤凰卫视的一份独家厚礼。为什么,草根语言大师有自己的解释,一,这家媒体看得起他,二:现在生活太累了!</P>
<P >累,有过去下苦力的时候累吗?</P>
<P >听说李伯清过去是力行、很辛苦,他拉的夹夹车,是用两个大橡皮轮托架着一块板子,板子前面还伸出长长两根杠子的一种人力运货工具。这种车今天的成都还有,它们一出现,板面上通常堆有小山似的烧饭所用蜂窝煤,那个重呀、拖者一人夹在两杠中间,双脚弯曲两手拉直,伸长的胫脖上还得套上一根绳索,怒目咬牙死命向前奔去。当年歌谣:七十二行,夹夹车为王,上坡像狗,下坡像狼,气力挣完,讨得希汤……。</P>
<P >拉夹夹车很苦。现在一个两毛钱的煤,过去也就值几分,一般人家一天用得两个,谁家要煤当街一站:喂,蜂窝煤这儿要六十个。只喊要货,连对方名字都省去,可见这行不仅收入微薄,陷入社会底层没人瞧得起,能成为名人的李伯清哪能久受此气,他放弃做这行转去说书挣钱让一家老小吃顿饱饭,其顽强奋斗与追求不可否定。</P>
<P >说书辛苦吗。李伯清早年说书情况不清楚。记得曾路过重庆大足,日时当晚路边茶馆灯光雪亮,充满叶子烟味儿的一个堂子,济济茶客轻风哑静,唯有醒木声“啪啪”地不时传到大街,不说便知里头在说书。果然,跨进门去就见一座高台,台上端坐一位女艺人,正讲着传统段子《搜绣楼》。她讲得不错,不仅故事绘声绘色,一番语言,竟把地域环境,风雲雷雨、人物动作及音容笑貌勾得出神入画,任听者如坠其中。没听过书,不知评书这等利害,正叹为观止,突然幺师横出,只见他空手一扬,一卷纸包飞向台上,“啪”地落在那女人面前,诧异、众目睽睽一卷零钞……!一丝屈辱,从正畅游艺术空间的女艺人眼里闪出。</P>
<P >多少钱?八元左右。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小镇上消费一碗书茶也不过五毛,店家抽去茶资三角,剩下就是说书人的了。小镇不大,能挤进四十来人就算暴棚的路边茶馆,艺人辛苦一场也就这个数。说书人讲的是灵气,耗的是精血,夜夜摇肝摆肺必须日日进补,煨火燉锅鸡汤,再渗些提气的参也用去约六元能吃两天,左右一算每日所剩五元。如果照此计账,就假设月月书场生意都好,不再另花销也就挣个百把块钱,能说上五十年,恐怕也几万元就把一生结束了。听女艺人事后一介绍,想她传统功夫也算深厚,比照下来四门跑滩的李伯清当年也强不了多少。</P>
<P >为什么?因为事后的中国,并非像那年大足小镇般的封闭与平静,特别是西方浪潮扑来,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被冲击,一夜之间就掉进了被人抛弃的年代。那年月说书也无法幸免,李伯清的书场如中国传统戏曲、电影等,依然走了下坡路,媒体上解说词讲一滑到底,门可落雀。那年月,人在困境的李伯清苦水倒不完。</P>
<P >有麝自然香。虽说手里讨生活的玩意已经倒霉到起冬瓜灰的地步,天生聪慧且有极强追求艺术的表现欲,给李伯清带来的悟性。在这一场大家都投向西方怀抱、对本土娱乐业强烈排斥中,他发现了如何重新去争取把玩舶来品的中国人注意,于是他创造了散打评书。</P>
<P >果然,散打评书一面市就空前轰动,人人街头争说李伯清,个个丢下碗就涌进书场,一时间听李伯清说书、成都大有万人空巷之态。成功了,不仅由此离开路边茶馆而登上大舞台成为名人,更有包括很高档次的央视《人物》节目与很港的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媒体,也开始了一连串现场专访。李伯清散打影响之大,人们看着他渐渐耍涨、平步青雲。</P>
<P >散打,顾名思义就是互不相连的一些散乱段子,准确一点茶余饭后闲聊,与你摆龙门阵。</P>
<P >李伯清的龙门阵,尽说出市井笑话,讲了些街巷底层,就人们对现时生活所见而又不察的小节断章,让他一番说书言语,不但淋漓尽致勾画出成都人肮脏龌龊的负面心态,并极尽挖苦详碎,趁机作了锋芒十足的锐利批判。当面嘻怒笑骂,是他段子的绝妙,这位成都市井语言大师留传后世的讽剌,在于明明把人骂了,被骂者听来还报以轰堂大笑。李伯清段子不仅张扬锋芒,同时也新。这新在一系列散打段子所选话题各不相干,外表粗俗且极具喜剧色彩的李氏语言,不但打破了传统评书必须连续、必须倚仗情节延伸而卖弄悬念、以此挽留茶客以求讨生活的旧有模式,让人听来拿得起放得下,在抛出一连串互不相干的龙门阵里,竟然还活脱脱塑造出了一对市井人物:贾素芬与闷墩娃娃。</P>
<P >想一想那些年,万元户就是富人令人羡慕的代名词。这种躲在屋头吃泡姜豆下浠饭的低消费人家,出街依旧要坚持牵条狗,仍然高举大哥大打电话去拉扯一街人眼睛、以此满足自己“已经富贵了”的梦时代,泡沫的成都,给人留下的印像是精明、实在与虚荣。李伯清抓住了人们求富假贵心理,创造了吃浠饭装模作样要剔牙,点一盘豆腐干要进高档餐馆并且大声武气地喊买单,手提高消费的大哥大当步话机来用等等著名散打段子。他四处评说“贾素芬与闷墩娃娃”,让对这一系列现像早有微词的底层百姓,痛快地释放出内心不满,打开闸门其水似洪峰澎湃,大家认为“李老师”说得对,他之所说就是自己不敢公开讲出的内心话!</P>
<P >贾素芬与闷墩,让他散打评书型散而神不散,尽管当年不少正统专业人士轻慢这位草根,对他的轰动不表现什么热情,可是释放出压抑的市井小民,却放下当年喜玩的收录机,丢掉已是合法接触异性的嘣嚓嚓抱腰舞,众星拱月般地去捧他。看着每晚挤暴了棚的书场热流,感觉成都百姓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他成功抵御住了西方舶来品的压迫,并由此摆脱贫困、登上艺术殿堂实现了自己的平生宿愿。</P>
<P >已经是重庆艺术馆专业人士的李伯清红了。他之红,不仅当年说书连续暴棚,八方争相高价相请,媒体开始不断采访,豪门大户上门结友,发展到后来,连做梦也不曾想过有人竟然有人花巨资邀请去拍电视电影当主角,有人在锦城艺术宫为他举办个人艺术专场晚会,川内笑星大腕趋之捧场弃架助阵。最清彩处,恐怕要算被此番盛况惊动了的央视,这号称中国第一媒体的单位忙派人来弄他去北京,向全国录播或直播了一些原本土话精彩、现在却非常四川焦盐普通版的、让外地人听来一头雾水,家乡父老听来一肚子呕气的散打评书。</P>
<P >不管是不是闹笑话,反正人生得意如春风,日进一日天天热,社会对他由冷漠转入了热情,充满笑脸的逢迎,规模不仅渐大,而且等级也涨高。日后见面称呼,大家不敢再像街边喊买蜂窝煤那样随便,就连收费厕所把门匠见他来,也是一口一个“李老师,免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这就是敢于弄潮的评书艺人李伯清。不敢说处在社会最底层,拉夹夹车的时候他就一直追名求利,但一生追求艺术、苦尽甘来得极大成功已为人所肯定。从此,见这位说书人不容易了,他不再频繁出现,偶尔也是在星级宾馆或高档社交场所,一见那凤毛龙角衣着光鲜的身影高位于权势富贵中,围观者投去的,全都是崇拜与羡慕的眼光。</P>
<P >已经衣食无忧、朋友上千学生近百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何以今日又大倒苦水?</P>
<P >以前好。拉夹夹车虽说辛苦,弄点钱卖两斤回来一家大小围桌争抢,再说老小狼吞虎嚥,至少自己还能吃到二两,现在(成名)就不行了,哪怕割五斤肉回家,端上桌子自己一点也吃不到。激动的李伯清,没有回答主持人有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愿望的提问,话锋一转说到了家事。反应镜头里,现场的观众一下愣了,大家不知两斤与五斤,吃得到与吃不到,他回顾过去与陈鲁豫所要的展望未来,彼此之间此时还存在着什么联系!</P>
<P >有联系。讲故事要交待,上高潮先铺垫,一系列语言技巧已娴熟烂常于嘴的通俗艺术大师似乎在表明,付出对方越多自己则能留下的就更少。五斤肉吃不上不算惨,拉夹夹车时代他过年回家面对侄儿侄女,能递给每人一元钱,大家会喜笑颜开雀跃欢呼,甚至当掏出二十元钱递给母亲,她老人家还一味推辞不受,坚持要找钱不易的“娃娃,你各人拿去用”。那年月的一元与二十元,回忆团圆中的温馨与满足现在消失了,同样的日子,就算拿出多一百倍来,接受者并没有许多的感激,目光之平淡,仿佛拿出的并不是钱,出手如稍晚一点,对方有可能还不很高兴,好像在说你有钱你该多给……,这番话让人感觉成名也可怕。</P>
<P >一位拉夹夹车就开始奋斗而成为的名人,他的变化所带来的变化,是更多付出相反减少了回报的热情,成功后自我处境并不因此有所改变。几十年奋斗所带来的、依然是不被承认的一种绞痛的否定,只不过这种由外部转向内部的心理缺失,让人由始至终不能自拔于孤独与冷漠,难怪一番激情渲泻,他就忙着振聩发聋地高呼:要平淡不要贫穷,要富裕不要富贵!</P>
<P >此时面对李伯清一张痛苦的脸。这是一张熟悉的脸,它曾出现于这位性情智者告别成都投奔重庆。传闻当年川内有人看不起他,于是才萌生离开故土另寻留爷之处的痛意。走了,在成渝两地交界之处的桑家坡立下三柱香,他回望蓉城叩头八拜挥泪扬长悲壮萧洒而去,丢一座盛夏骄阳的成都,任人去体味那皇城藏雪、府河水寒。</P>
<P >走归走,那次他之痛苦在于人走心不走,故土难离绝不是一味新闻炒作。正因为恋土情节,不久他又回来。为什么回来,已经成来了重庆艺术馆专业人士李伯清,得到了四川省有线电视台郑重发出的邀请,让他长篇系列地在电视上散打“批法轮功”。满足了,重新看见了旧日的观众,不时出现在各处那飘逸轻松的身影,又让大街小巷好一阵的说短道长。</P>
<P >面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的愿望,准备出家的回答,像在暗示人们他又站在了另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无论是气话还是真要执行,一如跳出夹夹车行,跳出苦力群,跳出小书场环境,跳出成都这块土地,到了《鲁豫有约》他向大众发出的未来约定是出家去当和尚,一个新选择意味着这一次要跳出的,是凡人聚集的大千尘世。传奇传奇,妻子儿子票子事业名誉地位爱情婚姻家庭,不可理喻的连续跳槽,他还在想寻求什么?是不是人到了一定的岁月,脑袋里就必须钻出一些怪头怪了的玩意儿呢。</P>
<P >有人说温故而知新,看历史就能预见将来,如果这方法成立,桑家坡的壮举是否就论证出,这位不怕贫穷不嫌辛苦不畏权势敢露锋芒直言直语的新派说书巨匠,就怕被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听他说话,好像一生的追求并不是为了名誉与财富。</P>
<P >人,为什么一定要有追求财富与名誉的占有欲。横卧八尺古之教导,无非说世界财富巨大,一个人究竟又用得了多少,贵贱一分带来追求,渴求财富与名誉以此求证社会认同,用今日语言就是有了身价获得那种成功喜悦。如果千辛万苦奋斗一生依然不被承认,受不得世俗轻慢与委屈而要出家,那么文化已经无处不在的社会里,纵算进入有方丈、主持、支客……等名望威信与等级的领域,如果依旧不能寻得这一份快乐,性情中人,又该上哪里去寻找采菊东蓠下、悠然看南山的所在……。</P>
<P >一位成功而傍偟的灵魂,在中国西南的大地上徘徊。</P>
<P > </P>
<P > </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6.2.9</FONT>夜有感于草堂</P> OlzEehE1.jpg <BR>
发表于 2006-2-18 21: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发表于 2006-3-1 13: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伯清,有点牛!</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4:39 , Processed in 0.0369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