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后

[原创]100位诗人评点张后100首情诗(连载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1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p>《女人的发卷》张后</p><p>海棠花开,夜上柳梢<br/>原本一切都会很美</p><p>北方的风暴却袭击了京城<br/>在漆黑的房顶上散步</p><p>我虚拟的情人,入梦而来<br/>大街上一片宁寂</p><p>女人有时候会迅速变老的<br/>但她的头发上能长出新鲜的发卷</p><p>【西风赏析】<br/>这是有着“梦幻之王”美誉的诗人张后的一首轻松、优美的短制。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梦幻之境:“海棠花开,夜上柳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北方的风暴却袭击了京城”,可以想像风暴过后,满地花枝狼藉,即使这风暴只是“在漆黑的房顶上散步”而矣。恰在此时,诗人的(模拟)情人“入梦而来”,在街道冷清空寂的时候。而诗人的情人有着怎样的冰肌玉颜呢?诗中没有描述,只是感慨“女人有时候会迅速变老的”。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很容易消逝,何况在风暴之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这首诗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于风雨花落、美人迟暮的感叹之中,而是在情人的头发上发现了“新鲜的发卷”。这令人不禁想起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中的诗句:“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当然叶芝诗中的沧桑和深厚是这首诗所不具备的。张后的诗总的来说清浅如水彩画,没有太多深度。这是他的独特之处,也是让我感到颇为遗憾的地方。</p><p></p>
匿名  发表于 2007-8-31 21:09:12
<p>以前当有人批评张后先生这种发贴方式时,我曾站出来说话,认为作者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作品,这实在是无可厚非。我想泼点冷水,不是针对张后先生的行为,而是对作品本身。张先生的作品我读过很多了,但实在记不住哪怕一句,实在是没有个性。思想无新意,抒情而不深情,语言四平八稳,几无异质,整体上十分平庸。情愿张先生在某方面有明显缺陷,也好过这般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张兄自己应该是很满足于自己的写作的,否则不会这般发贴。在诗歌中获得满足,对于个人而言,这已然足够,但要写得更好一点,的确需要思考,这样一般化的写作是否必要。我的话很重,但是我的真实想法,望张兄谅解,并予以认真的反驳。</p>
发表于 2007-8-31 21: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后的诗我也看过不少了,其实只有一个感觉:一览无余!如果有一句精彩的句子也好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8-18 13: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鱼尾纹》张后 </P>
<>她眼角的一条鱼尾纹<BR>在夜色中游了很远 <BR>骨头在我的身体里唱歌</P>
<>天空中落下的文字似一场细雪<BR>艾草的呼唤,穿透雪的冰冷<BR>血和水一同在河流上奔流</P>
<>一轮如纸张的月亮升起在唐诗宋词里<BR>二十四桥明月夜<BR>夜夜都和花一起飞逝</P>
<>【李志高赏析】<BR>用一条眼角的鱼尾纹作为意象入诗,并写成一首尚好的情诗,这应该是张后的独到之处。<BR>一条鱼尾纹在女性眼角的出现,意味着诗中的女性己逐渐走进岁月的深处,行将老去的爱还在夜色中游动,还在诗人的心中游动,还在诗人的骨子里振荡并唱着类似&lt;&lt;当我们老了&gt;&gt;的爱情歌谣。牵出了诗人对岁月的细雪和艾草的清香的怀念,并一路引出了诗人心中昔日奔涌的激情!诗人通过一条鱼尾纹把这种深藏不露的爱表达出来,其用心之良苦有力透纸背之功效,我认为是这条鱼尾纹的第一种所指。<BR>还有一种所指就是诗人向来崇尚的古典式爱惰,从唐诗宋词里游出来的古典式爱情和今天张扬得不成样子的爱情在诗人心中有过激烈的冲撞,说穿了,诗人爱着的现代美人也是古典美人的一种翻版,所不同的是,古典美人的眼角多出了一条鱼尾纹,也就是说,他爱的古典美人乘着一条鱼尾纹,从唐诗宋词里游了出来,使诗人激动不己,从而达到使诗人的妄想成为现实!<BR>张后的情诗简练,质朴,明晰和直率,内部容量很大,用词非常节制,无刻意雕凿之痕迹,读来感觉很轻松,这大概是我所看到张后情诗的高妙之处吧!</P>


<><BR> </P>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BR>《少女开成花朵》张后</P>
<>一到冬天我的脸庞就长满了蓑草<BR>风迎面吹来,把羊群吹到山上</P>
<>少女从暖窖的花茎中醒来<BR>像母亲一样把我抱在怀里</P>
<>我触摸少女光滑的皮肤<BR>听见她开成花朵的声音</P>
<>【青海湖赏析】<BR>张后善于写情诗,并且是写情诗的高手,这人所皆知。他不同于那些情绪汪洋思念成河者,要么一旦倾泻便滔滔不绝,要么悒郁悲怀深闺轻叹,或者光喊口号不见动静,光打雷不见下雨。读者读了没感觉,既不打动人又无艺术美感。张后的情诗,情绪上克制并不恣意,情感饱满却不外泻。在他的巧妙构思下,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不露痕迹,一切又都把心思隐约袒露出来,读者也被他带进了诗歌营造的氛围中。这首诗,只有短短六行,勾勒的意境和所呈现出来的情趣都很美,想象力丰富,回味空间很大。</P>
<>“一到冬天我的脸庞就长满了蓑草/风迎面吹来,把羊群吹到山上”,这两句既交待时间概念,又推出场景,冬天,衰草,风,山坡,羊群,这些意象叠加所渲染出来的荒凉冷寂气氛,与下面少女“从花茎中醒来”,并且“像母亲一样把我抱在怀里”,形成了强烈反差,通过前后对比,凸显出少女如花之美,如火之美,圣洁之美,天籁之美。这里作者运用通感手法,从少女的形、色、声、暖、滑等形状、触觉、色觉、感觉的相互转接,到 “醒来”、“拥抱”、“触摸”、“盛开”等一系列动作,把少女从有了自身美的意识发现到盛开这个过程写得有血有肉,可触可感。诗歌物我一体,情景交融,除了具有传统诗歌的意境美,还有画面感和空间感,这些光电声色的艺术手段共同作用,打造了一个如花少女的艺术形象,给人美的享受。</P>
<>美中不足的是,首段中出现的“风”、“羊群”,“山坡”等意象,虽然起了营造环境作用,但在与后面内容即主题性意象的衔接上仍有脱节或不甚自然之感。但瑕不掩玉,此诗仍不失为一首好诗。</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洗去夜的味道》张后</P>
<>在幽暗的时光里,少女的黑发飘在水上<BR>在我不想去的地方等我<BR>静静的夜里传来马嚼夜草的声音</P>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BR>我写诗的感觉<BR>就是在你没有的地方里有</P>
<>然后一点点洗去夜的颜色、夜的味道<BR>再把羊群赶下海,让岩壁上的犀牛飞奔</P>
<>【林忠成赏析】</P>
<>很少有像张后这样将爱情诗写得这样专注、这样撼人心魄的诗人了。现代人,随着他们的精神的物化,爱情的古朴、典雅、纯净已荡然无存,更多的是寄托在肉欲或者利益置换的基础上。许多年来,我们得打着手电回到唐诗宋词里找,到《西厢记》、《红楼梦》里找那种刻骨铭心、超越利益的爱情传说。显然,张后相信在现代人逼仄的情感空间里,仍能找到古典爱情,“在你没有的地方里有。”这种理想主义的冲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只有静得下心来的、能听到“夜里马嚼夜草的的声音”的闲者,才有这个条件。<BR>我愿意相信,对古典爱情的寻找,能让“岩壁上的犀牛飞奔”起来。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身上被遮蔽了的原初爱情,让它抖掉物欲、利益计算等尘土 。让爱情回归到爱情,让异化了的一切返回到世界的原初。</P>
<><BR> </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12: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坠马髻》张后</P>
<>如细雨中落木潇潇<BR>垂下的一片沉静叶子<BR>少女腰缠兽皮,缓缓地越过低温和潮湿<BR>从树林里走出来</P>
<>辽阔的天空,云美丽地飘着<BR>蜥蜴像一朵花在墙上开放<BR>我不可能对此景象无动于衷<BR>我走过去,将她抱在怀里<BR>她像面一样软<BR>左手搭在我的肩上,右手搂住我的后腰</P>
<>我一千多年以来<BR>一直就存有这样的幻想<BR>莲在水中绽开,细密的雨丝在河流上飞<BR>但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是用梳子<BR>替她梳理了一下凌乱的秀发<BR>扎一个坠马髻而已</P>
<>【林恋清风赏析】<BR>诗人对美有一种很强的感受能力,天空中的云朵、河流上的雨丝、水中的莲,作为美的载体都被诗人尽收眼底。诚然,很多人也能从中体味出美好来,但如果要把蜥蜴都看作“像一朵花在墙上开放”,恐怕就没有什么人能做到并赋予它以诗意了。由此,不得不感叹诗人独特的审美力。<BR>原始的、自然的,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当“少女腰缠兽皮,缓缓地越过低温和潮湿/从树林里走出来”的时候,“我不可能对此景象无动于衷”, “我”百般柔情涌起心头,“走过去,将她抱在怀里”。这个被“我”深爱的女子,“她像面一样软”。这样的“软”,是心灵的“软”,是身体的“软”,是在爱情高温灸烤下交融在一起的“软”。两颗心在融融中缠绵——短短几句诗里包含了多少的柔情蜜意啊!<BR>而最打动人的莫过于这组句子:<BR>“但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是用梳子<BR>替她梳理了一下凌乱的秀发<BR>扎一个坠马髻而已”<BR>坠马髻者,侧在一边,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小小的一个“坠马髻”,扎进了无限的情与爱,让一切用来表述的词语都无机可乘。</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2 15: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张后</P>
<>星空辽阔,牛羊慢慢转身<BR>秋风吹过江南,吹过旷野,吹过村庄</P>
<>青蛙在溪水里产卵 <BR>在草丛中找回失去的睡眠<BR>山岗上长满色彩斑斓的石头</P>
<>仿佛有一种语言拨动我衰弱的神经<BR>一个人向两个影子大声地打招呼<BR>回到一片叶子上,有个女人从画布上走下来</P>
<>她来不及把伞张开<BR>长发女子长长的裙裾上,开满茶花</P>
<>【江雪赏析】<BR>这是一首充满古典意味的小诗,但又仿佛一帧现代派的册页,闪烁着强烈的印象色彩。读来有些许的跳荡、突兀与断裂之感,不适用于日常逻辑推演式的解读。<BR>??<BR>尺幅之上,从“秋风吹过江南”(秋天)到“青蛙在溪水里产卵”(初夏);从星空旷野、牛羊村庄,到小溪蛙鸣、山岗彩石;从大声招呼到女人从画布上平静走下来……尽显时空横越的跨度,遥远而阔大,多重画面的拼接或叠映,清晰而又迷幻。<BR>??<BR>“江南”,总是令人向往而心生无限眷恋。若是诗写,一般人很容易锦心绣口,妩媚流丽;而张后写得却是如此冷静、开阔,甚至带着几份野趣。<BR>??<BR>通常说:景因人而生动。那个与叶子相关的女子,长发飘飘,裙裾翻飞,清纯如洁净的茶花,是这首小诗里最鲜活的一笔。或许,一场激情的遭遇,若非远远地期待,便是记忆里美好的留存、深深的镌刻。凝神品味,诗人悠然自在的平静之下,其实难抑微微鼓荡的心潮。(江雪赏析)<BR>??<BR>[附语:“文以气为主”。若从这个诗学理论的角度看,这首诗的第三、四节未能尽善。如“两个影子”、“回到叶子”处,关闭太紧,不透气;而“有个女人”与“长发女子”在气息上有分岔——读张后其他的诗,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因此这不符合其一贯的诗写风格,建议收录时做适当调理。——纯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BR>??<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情的黄昏充满诗意》张后</P>
<>风吹过的片刻,鸟雀声声<BR>露出大树倾斜的影子</P>
<>一匹白马飞快地穿过黄昏<BR>太阳在我头顶,月亮在我头顶<BR>就连小鸟也在我的头顶</P>
<>被爱情淋湿的那个女人,终于<BR>把柔软的手伸过来</P>
<>杂乱的屋顶上,夜幕也展开了<BR>像一片树叶的背面<BR>怀有想飞的欲望。风向草木吹送</P>
<>斑鸠的鸣叫已经消失<BR>飘飞的叶子落了一地 </P>
<>【凯华赏析】</P>
<>抒情,永远是诗歌的重要魅力所在。精美的意境,典雅的抒情,隽永的诗句,是我读过这首《爱情的黄昏充满诗意》后印象最深刻之处。<BR>爱情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难忘。美丽的爱情让人充满了想象和期待。白马,月亮,小鸟,这几个意象的选择很好。这些黄昏中的事物,构成了一幅小巧的图画,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被爱情淋湿的那个女人,/终于把柔软的手伸过来”温馨的画卷中,一双手的到来顿时富于了这个黄昏浓厚的意趣。结尾“斑鸠的鸣叫已经消失/飘飞的叶子落了一地”十分含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BR>短诗贵在简洁干练,而这首诗都做到了。短短十二行的文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意境美妙,诗句精致,高度炼意。把爱情的美好寄托在黄昏后这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切入点选得很好。读着这样优美的诗句,真是一种享受。</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11: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鹿回头》张后</P>
<>轻抚掌心的温度,水缸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亮<BR>远处的林中鹿鸣不已</P>
<>我和天使换着班睡觉,我一睁开眼睛,月光就发出响声<BR>无数的小昆虫骑着月光飞行</P>
<>佳景美色,不堪虚设,花蕊中飘着异香<BR>我离开丛林,鹿回头变成一个美貌的少女</P>
<>【骆中赏析】<BR>相信不少人听过鹿回头这个美丽的传说,善良孝顺的阿榔,美丽的鹿女阿槟,以及象征美满婚姻的槟榔果,都让我们心动不已。张后的诗依托这个传说,却又跳出这个传说,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干净和纯洁的美。<BR>“轻抚掌心的温度,水缸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亮/远处的林中鹿鸣不已”水中的月亮不过是月亮的倒影,但它却比天上的亮,这里的“亮”不在于自然,而在于“掌心的温度”,在于内心的感受。林中的鹿鸣,很早就与爱情有关,远处有多远?恐怕一部《诗经》也挡不住。<BR>“我和天使换着班睡觉,我一睁开眼睛,月光就发出响声/无数的小昆虫骑着月光飞行”多美啊,和天使换班睡觉的不也是天使么?月光可以发出声响,小昆虫还要骑着月光飞行。法国诗人玛拉美认为梦幻能达到不属于人类的美,主张诗歌要表现梦幻,创造纯粹美。而这一切张后竟在他的两句诗中奇迹般地实现了。<BR>“佳景美色,不堪虚设,花蕊中飘着异香/我离开丛林,鹿回头变成一个美貌的少女”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崔护那首流传甚广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是良辰好景虚设,同是无奈和惆怅;不同的是《鹿回头》里尽显一种纯粹的美丽,一种美丽的惆怅。<BR>另外全诗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诗中所营造出的意境也成就了这首诗,干净明快,让人眼前一亮。是一首好诗。<BR>2007  7  20<BR></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9 20:10 , Processed in 0.03045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