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郭发财

[原创]《枷锁与奔跑》:摇滚你的历史(新书上市)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07-5-11 12:14:43
支持。
发表于 2007-5-11 12: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啊。支持。
匿名  发表于 2007-5-18 22:57:29
din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3: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FONT size=6><FONT face=黑体>中国摇滚的时代背景与商业操作的双刃剑<B normal?><o:p></o:p></B></FONT></FONT></P>
< align=center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o:p></o:p></P>
< align=center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STRONG>——郭发财答郑丽华问<o:p></o:p></STRONG></P>
<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 align=left 0cm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0pt; TEXT-ALIGN: left;><B normal?>【郭发财按】</B><FONT face=楷体_GB2312>《枷锁与奔跑》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各路朋友的一些程度不同的反响。下面这篇摇滚资讯将于近日在北京某报的书评版专版刊布,它是未曾谋面的好友郑丽华美眉对我的访谈。回答郑美眉前,我的思路停留在契丹(辽史)的阅读和有关《帝国之门》的撰述中,这种范围与时空的交错有些令我手脚忙乱。好在现今已交美眉布置的作业,我又可以重返契丹大辽,继续与耶律家族那帮人一起逞勇斗狠或说笑醉酒了——所以,这也算是一番忙乱之后的趣事儿吧。<o:p></o:p></FONT></P>
<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1</B><B normal?>:摇滚音乐的出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出现是有相似性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裂变,它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困惑以及探索。是这样吧?摇滚乐在中国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o:p></o:p></B></P>
< 0pt? 0cm><B normal?><o:p></o:p></B></P>
<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社会土壤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摇滚乐自然也难例外。无论是西方的还是本土的摇滚乐,究其根源的确如你所言,它的诞生和传播都与社会的发展裂变关系密切。二战以后,50至6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观,但战争带给人的心灵创伤却没得以及时医治,父辈中一切人际交往都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年轻一代的精神则处于从所未有的迷惘状态,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非常尖锐和突出。但是总统和主流知识分子与企业家,没有谁会因此而停下由他们掌控的一直都在飞速运转的国家机器。因此,在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之间,成人社会和青年社会之间就出现了不可弥合的裂隙,摇滚乐就是从这道“西方伤口”中得以借势绽放的一朵青少年艺术伤花。<o:p></o:p></P>
<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50年代的美国,种族矛盾一度十分棘手,Bill Haley和猫王却用歌声调和了黑白人群之间的音乐文化界限,因而他们被看成是摇滚乐的鼻祖。60年代的鲍勃·迪伦,以青年反叛文化的代言人而享誉世界,使摇滚乐获得了不亚于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的艺术声誉。尤其在6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处在危机与动荡之中,其中的越战爆发、马丁·路德金的人权斗争、嬉皮士风潮、毒品的泛滥、肯尼迪被暗杀、古巴导弹危机、法国五月风暴等等,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荒芜,给摇滚乐的表现主题增添了很多的新的表现内容,甚至就这些事件本身而言,有时也让人觉得世界是个庞大而超级的摇滚音乐现场。<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中国摇滚乐的出现有文革历史的推力作用,80至90年代社会转型因素的催发是一个方面, 80年代的青年文化黄金期是一个方面,但最直接的高潮还是来源于某些社会政治事件的直接引爆。中国摇滚的诞生背景虽然没有西方摇滚身处环境的“风口浪尖”感,但作为青年亚文化在探索青少年的物质文化和个人精神的走向上,它的成长土壤和发展动态的确也是属于暗流相同和声音共振的。<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2</B><B normal?>:国外有些作品曾带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如描述战争等重量级题材。相比之下,我们的摇滚风格似乎更多倾向个人情感,是不是我们的音乐在文化等方面承担的东西太少了?<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这个问题不妨以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重量级的,如西方的《权力之于人民》、《战争贩子》和《拆卸原子弹》等歌曲自然有它自身的历史背景,它是时代风云的折光,抒发的是一代青少年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情感。但是,除了这种参与和介入性很强的作品之外,如披头士乐队从成立到解散创作了大约200多首作品,其风格涉及主流摇滚、先锋摇滚、交响摇滚等范围,歌曲的主要题材除了涉及社会事件和药物体验之外,其余部分也含有大量的爱情主题。因此,你说的“重量级”和我补充的“披头士的丰富性”并不矛盾。我们的摇滚乐从目前的整体情势上看,的确更多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不过,中国摇滚也有崔健、何勇、张楚、左小诅咒、吴吞、洪启、周云蓬等艺人在不同时期与中国社会现状的呼吸与共。因而从评论和个人感受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承担并不比西方摇滚少,甚至比他们还多。<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3</B><B normal?>:很多摇滚作品都喜欢直抒胸臆的表达,不管是歌词,还是音乐,甚至是毫无掩饰的宣泄,这与我们传统的审美教育大不一样,摇滚的魅力是否就在于此?<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摇滚乐的风格流派很多,目前已有冲浪、灵歌、汽车城 、英国入侵、民谣、谜幻、blues 、乡村、艺术、重金属、朋克、新浪潮、说唱、另类等大约十八个风格种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变动中的各类风格流派还会继续增加,因此摇滚乐并不全是直抒胸臆的风格类型。根据我的判断,你说的可能是重金属或者硬核说唱之类的摇滚乐。这两种类型摇滚的确气象饱满,表词达意都很直接,比较容易给人留下“毫无掩饰的宣泄”之感。作为社会问题音乐,摇滚的魅力在于表达人在社会问题面前的真实状态,宣泄与呐喊只要是真实的,那么它就应该是有魅力也是受欢迎的。我们的传统或者主流审美教育由于负载了很多非艺术的恶基因,让它培养出来的艺术爱好者来听摇滚乐,我估计有些高抬他们,人家也会觉得这太委屈。<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4</B><B normal?>:我想,大部分摇滚都是比较真诚的,但也不乏少数比较扭捏做作,您觉得什么是好的摇滚乐,您个人喜欢什么风格的?<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扭捏做作的“摇滚乐”之所以不被人们认同,是因为艺人的艺术修养不高,加之出于商业逻辑的考虑,看到市面上某种类型的摇滚乐很畅销,于是紧随其后跟风模仿,使摇滚乐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给人的感受这就非常糟糕。我的看法是,只要能够准确表达人在社会困境中的生存经验和思想情感,能把一种青少年的群体文化情绪传达到位,这样的作品就是摇滚佳作。在做摇滚文化生态观察的课题之前,我听的范围不是很广,主要都是一些金属和民谣类作品。不过,在写《枷锁与奔跑》的2007年1月至今以来,我又在写作之余听了一些先锋、朋客、电子和杂音类的东西。这些作品有的听了没啥感觉,有的如舌头、左小诅咒、刘索拉等乐队和艺人的音乐,听了以后感觉还行,认为他们都是很棒的乐队和有良知、有才华的艺术家。<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5</B><B normal?>:您在书中提到摇滚是“在野文艺”,主流一直不大承认,那么,主流对摇滚都有哪些误解或遏制?对摇滚产生了哪些影响? <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主流对摇滚乐这种在野文艺形式不承认的问题非常普遍,在西方国家也不例外。与甲壳虫其名的滚石乐队通过摇滚向顽固的伪善势力进行挑战,从而唤醒了众多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形成了平民与权贵的对抗标志,但他们却被舆论斥责为“伦理道德的践踏者”,作品也被污蔑成“集体性精神错乱”和“用音乐麻醉剂公开煽动淫乱”——但是,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了。现在的西方主流社会,以美国为例不仅每年人均用在摇滚乐的消费上达100美元之多,而且在总统大选中人们还可以常常看到大牌摇滚乐队为之助阵的身影,而我们的本土摇滚乐却暂时还没有获得这种“待遇”。<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在并不遥远的过去,甚至也可以说是现今的某个时候,中国主流文化对在野摇滚乐的排斥与遏制,较之西方相比还是更严厉的:我们将摇滚乐等同于“群魔乱舞”和“西方的文化渣滓”,遏制手段也破令人惊讶——媒体曾经不准公开报道;上电视以头发长短来卡摇滚青年;歌手翻唱革命歌曲遭到处罚;艺人演出串词开了某劳模玩笑遭到禁演等等,这些都是主流文化排斥和遏制摇滚在野文艺的例子。这几年,主流文化对摇滚乐的包容之心也有一些迟到的体现,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其差距还是存在天壤之别。不过,主流对摇滚乐的遏制尽管很严格,但却还是不能将摇滚乐彻底灭绝,因为青少年天生的摇滚精神不会为之妥协,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依旧会重新上路,从前辈的手中接过键盘、贝斯、吉他和鼓,从而开始摇滚,满怀热望地去寻求人的体面和尊严,去实现他们Beat Generation式的理想。<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6</B><B normal?>:目前,不管是媒介还是艺术,其受众的分化越来越细,摇滚是否也成了“小众音乐”?尤其摇滚内部的分化更细致多样,具体到其中一种,比如我以前采访过的吴虹飞的幸福大街,听众恐怕更少。这种情况对摇滚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在强势的市场逻辑之下,报纸、电视与艺术消费较之原来的计划经济年代,不但摇滚乐成了小众,甚至连主流舆论报章,以及曾经不可一世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在经历市场分流带来的惶恐与阵痛。面对这些现状,媒介和艺术的推广一是加大了投入成本;二是建立了相应的游戏规则;三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媒介与艺品市场来说,这三点都是积极有益的一面。不利因素在于:主流文化和主流媒介有国家政府背景,分配市场蛋糕的时候,他们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人财物优势,而非主流的媒介和艺术,在看似公平的游戏规则中参与市场竞争没有这些条件,实际上更不公平,所以它的草根性质和在野文艺特征就显而易见了。吴虹飞是个作家,也是个才情和心性都很高的女子。她的幸福大街乐队,走的是极限抒情摇滚的女性主义路线。这种音乐我们听不懂可以不听,但基于艺术的常识和对青年文化探索精神的赞赏,却应该对这样的艺术的诚实者和野心家保持必要的敬意。<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7</B><B normal?>:您有句话,“中国的乐队和艺人是英雄还是草莽,是流氓还是战士”当然不可轻易下结论。但是,摇滚以及乐手似乎确实比别的音乐更容易与政治、法律、道德等发生冲突,比如窦唯砸车事件,这该怎么理解?<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摇滚的新锐姿态在具备战士的勇敢之时,许多时候也有为人所不容的流氓习气相互与共,它给政治、法律和道德带来的冲突虽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而为之大惊小怪。政治、法律和道德既然有国家控制系统与传统文化背景,那么面对来自摇滚与乐手的冲突时,它就该在国家的控制系统和传统背景中进行公正合理、科学周密的解决。我们不该因为发生文化冲突就谈虎色变,动用非合理手段对摇滚乐进行打压——这样做无疑也太粗暴简单了。<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窦唯砸车”这个公共事件,看似可以与英雄和草莽,流氓或战士这些摇滚现象相提并论,其实它一点都不摇滚,因为这个事件有自身的不需我再饶舌的因果关系。现在,相关问在题窦唯和那位记者以及车主之间已经有了各自认可的解决结果,对此我更不好再做评论,但我可以通过你的访谈补充一个建议:媒体报道中国摇滚乐,请尽量与艺术或音乐文化一起互动!<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8</B><B normal?>:这本书的时间范围界定在1980——2005,那么,从2005年到现在的时间里,摇滚有都有哪些发展演变,将来又会怎样?和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商业化的目的和操作手段,对摇滚来说,是动力还是瓶颈?<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o:p></o:p></B></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05pt;><B normal?>答:</B>对中国摇滚我只是个持有个人立场的“观察者”,并不是指手划脚的“预言家”,因此我只能回答你关心的摇滚的某些演变状况,至于它将来会怎样,会如何的问题就需要请你谅解,在这个访谈中我就不做回答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0</FONT>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年,中国摇滚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多年的发展变化虽说繁复多元,但写完《枷锁与奔跑》之后我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一家之言。<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摇滚经历了从盗火者向播火者的角色演变。主要是针对1980年至190年期间中国最早的老摇滚 “万李马王”乐队与崔健、丁武、王勇等摇滚艺人早年的音乐活动与从艺情况而言,期间的这些乐队和艺人随着国门的洞开,开始从广播与驻京外国人的沙龙中接触西方摇滚乐,受到摇滚的艺术感染之后,他们先是试着演奏西方的摇滚歌曲,随后又开始创作演出自己的华语本土摇滚,直到崔健的《一无所有》和稍后的黑豹乐队的《无地自容》唱响大江南北,中国摇滚才得以完成它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推介和普及工作。<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走过了1995至2000年黄金时代。所谓的黄金时代,学术上是指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概括的“后崔健群”——窦唯、何勇、张楚、郑钧和许巍等人在中国的崛起,商业上说的是以张培仁、陈健添、方龙镶、刘卓辉为代表的港台音乐人,携带着大量资金和艺术梦想对中国摇滚的发掘与提升,从而引发了“新音乐之春”的音乐文化现象,催发了“中国摇滚震撼香江”的摇滚事件——中国摇滚的社会影响和商业利润得到了协调式的发展。<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外省乐队与地下摇滚提升了摇滚的艺术品质。港台外资撤离中国大陆之后,中国摇滚如过早断奶的孩子,遭受的打击与磨难是不言而喻的。从积极的一面来讲,这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港台外资的撤离使中国摇滚一是开始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摇滚的高端在哪儿,差距在何处等问题开始引起摇滚圈的群体性思考;二是打破了“北京摇滚”的中心格局,一些外省摇滚如广州、成都等地的摇滚阵地开始得到加强——外省乐队和艺人如广州的王磊与泵、成都的声音与玩具、南昌的盘古、上海的顶楼的马戏团等为青少年受众所认同;三是,一批地下艺人和乐队开始了DIY觉醒后的打破与重建,低迷的市场与艰苦的生活,对北京东北旺、树村、皮村等城市近郊的摇滚战士更意味着理想的坚守和艺术的自觉。某种意义而言,中国摇滚的艺术家底和社会影响都是这些外省乐队与地下摇滚在2000至2005年之间积攒下来的。<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本土摇滚厂牌兴起与跨国资本入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年以来,继港台外资撤离中国大陆之后,大陆的摩登天空、嚎叫唱片、新蜂音乐、太和麦田、龙门阵、号角、灯火文化、麒麟童、十三月等唱片公司和摇滚厂牌借势而起,作用与意义在于,当摇滚乐的发展陷入低迷时期使中国摇滚程度不同地看到了商业路线的希望之光。随后,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介入中国摇滚市场。但他们带来的只是全球化的资讯竞争、价格低廉的艺人雇佣,乃至“样品来料加工”的音乐作坊式生产和销售,它对中国摇滚的文化利益的侵占与掠夺可谓“硕果累累”,但与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与进步却没丝毫关系。<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随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对中国摇滚的渗透,或者说,中国摇滚穷怕了,急需要赶快脱贫,于是各种被冠以“中国的伍斯托克”的户外音乐节,在地方政府官员、投资人和音乐策划人的组成的联合团队的操控下得以闪亮登场。以至于目前的摇滚状况是,唱片工业化的商业局面越来越火,而摇滚乐的品质则越来越差。<o:p></o:p></P>
<P 0cm 0pt; TEXT-INDENT: mso-char-indent-count: 2.0? 18pt;>客观地讲,商业逻辑对中国摇滚的操作既不是动力也不是瓶颈,而是一把正反因素都很明显的双刃剑。有利的因素在于,商业因素背后的市场法则,迫使中国摇滚减少了许多喧嚣与梦想,同时也让一些苦苦奋斗的艺人和乐队获得了迟来的利益之果;消极的方面在于,商业逻辑正在使中国摇滚失去血性,削弱魅力,变得浅薄。当然,我这样评论商业逻辑与中国摇滚的关系,并不等于我是摇滚乐的商业排斥论者,而是对现今的商业逻辑只重商业,不注重中国摇滚的音乐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所表达的个人看法而已。<o:p></o: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8 23:17:17编辑过]
发表于 2009-3-10 15: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有过热血时期啊,但很可怜,能正常听摇滚的环境都没有,什么卡口带,什么打孔碟,现在好了,都有了,时间浪费了,心思也少了。还是多多补课吧
发表于 2010-11-23 02: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2:00 , Processed in 0.0314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