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孙慧峰

《集体的细节》(组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dazhongge</i>在2009-8-2 12:26:44的发言:</b><br/>诗写得很好。<br/><br/>最终,你的才华会成全你自己的渴望,“到达那少有人所至的境界”。<br/><br/>你在诗里非同寻常的“宁静”。宁静,一般代表作者的才华对他渴望实现的东西是游刃有余,从容的。从容有两方面:1,技巧,2,更重要的,深邃、稳固、统一了的对事物的看法。<br/></div>
<p><br/><br/><br/><br/><br/></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问dazhongge好。</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看了两遍你的话,感谢这样坦诚,也觉得很有趣。可能只有在曾蒙兄这个宁静的大度的网站,才能看到这样的一种交流吧,很高兴。<br/>你读诗的观感,我认同一些。你借诗而对我的判断,我也是不反对。有些思想很值得交流,我谈一下我的理解——人的理解总是朝向自己的理解,没有完全准确的理解,只有诚恳而自知性的理解。你很自由地说,我也就很自然地回应一下,不单说诗,也不单单是说人,或者,说人生。你说的有很多疑问性的东西和方向性的东西,我只说我的看法和个人写作的态度:)<br/><br/></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一、“甚至在安详里,你也不打算向众人过深地倾诉……”</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为什么要向别人过深地倾诉?安详里,一切自呈,该看见的会看见,看不见的,你怎么倾诉他也不会看见。而且倾诉的唠叨性更多的是不顾别人烦不烦的一种祥林嫂式的自言自语,我不会去做。<br/><br/></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二、“不过,又好像被你谨慎地包裹起来了。(到底是性情中如此,还是被西方的诗风带坏了,觉得在稍显直白的倾吐中毫无诗意或者语言魅力?)”</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你看到谨慎的包裹,我是诚实地把文字摆在那里,很简单的,没有任何皮肤和服装,没有任何修饰。被西方的诗风带坏不是坏事,起码比无病呻吟和扭捏作态的泛滥抒情好。我认同西方诗歌的那种坚实的理性,那是一种智慧和卓识,我望尘莫及。直白的倾吐不小心就唾沫四溅,而且只有吵架和对情人表决心才真正适合直白的倾吐,诗歌,还是含蓄而深远的好,起码耐读。</font></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p><br/>三、“因此,我想问个问题:如此,把这内在的深刻全都实现了,全都抵达了,可,人在这里收获什么了呢?你在其中收获什么了呢?”</p>
<p>我写诗只是生活之余和工作之余的一种自我活动,也是活动内在自我的一种方式之一,因此,在写的时候,脑子里没有实现什么和收获什么的概念。你说的把“内在的深刻全都实现,全都抵达了”我更没意识到要做到这样,我只有思的过程和记录的过程,内在的深刻假如在我这里真的有,那也不是我可以去做的,可能事物本身自然有它的深度所在,而无意中靠文字出现了一些吧,这是一。第二,深刻的出现和存在,应该是个过程,尤其是内在的深刻,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也是一种自然状态,不是自己想放在内在里的,是内在自己生长的,因此,说到收获,不如说是存在,人存在,思自然存在,思里的诗性也自然存在,所以说我不考虑什么收获,至于你说的收获什么,在我这里,除了几首诗,没别的收获的。<br/><br/></p>
<p>四、“就算自己全部的渴望和理想都实现了,人是否会幸福呢?”</p>
<p>幸福的定义在我这里不是这样的,宁静、饱满、充实、从容,这是我的幸福的定义,说再准确些,是我文字的幸福的定义。我觉得幸福不是来自实现,而是实现过程,和过程里无时不在的那种不断的动力——所有实现都指向结尾,而结尾只是一瞬,更多的部分在过程里。<br/><br/></p>
<p>五、“但是我却感到一种孤寂的东西,一种大家仅仅能够体验到你的深刻,却怎么都进入不了你的诗中圣洁而充满抚慰之地的隔绝感。”</p>
<p>这个状况应该是自然存在的吧,诗歌毕竟不是歌词和散文,应该有它独立自成的一个城堡。谁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境地,那是公园。而且,由于人的思考方向和思考远近不同,在文字里,走到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吧,音乐需要知音,文字也是,只有内在气息相投,审美和直觉都相似的,才会心有戚戚焉吧~~而且,诗歌也不是热闹的游乐场,是一种安静的容纳,唯有安静,才有清晰。个人癖好不同,有的喜欢写热闹的如同摇滚的诗,有的喜欢写赵本山打哈凑趣的小品诗,还有喜欢写歌剧一样高迈的诗歌,也有的写肥皂剧一样的诗歌~~那是个人情调和喜好所在,不可求同。我只喜欢喜多郎,迈可森等那种音乐,诗歌也是想有那样的境界。<br/>隔绝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诗歌应该有一个过滤的阀门,把那些过于泛俗的门票和人人可持的通行证,拒绝掉。<br/><br/></p>
<p>六、“这才是诗人所以伟大的地方,诗人不是为了深刻而生,诗人也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对自己非凡才华的印证而生”。如果世上,甚至连诗里,人的那温存的一切也都是被隔绝的,那么这个尘世上,一切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br/>“人的那温存的一切”这个说法好,因为诗歌不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所以只要有人性在,温存自在。但这温存不是快感性的,是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找到的。<br/>“诗人不是为了深刻而生,诗人也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对自己非凡才华的印证而生’”?诗人不是为深刻而生,那是为浅薄而生,为浅显而生?不对自己的才华印证,那要印证自己无才华?我觉得,诗人惟一要实现的就是对自己才华的印证,要不去印证什么?<br/><br/></p>
<p>七、而要达到这样的“动人”,你是该需要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了,如果生活中不足够敞开,那么诗歌中,建议您至少学者更敞开一些。因为,这是达到“动人”的第一步。</p>
<p>我觉得恰恰相反,那些奔来跑去的人,是不可能安心写文字的,那些连孤独是什么境界都不知道的人、只有眼里而没有内心的人,我没看到他们思的深远和诗性的厚实,只看到表面的繁荣和真实的孱弱。写诗必须要搞好和周围人的关系?现在很多写诗的确实是在诗歌之外忙得不亦乐乎,认识一大群子人,有好多圈子可以进出自如,那又如何?他们更敞开了?敞开的是胃口和衣襟吧?在诗歌里敞开,我一直这样做,在现实里没敞开的,我都敞开了。不过,我不会去做那些大而无当的又土地又天空的敞开。至于“动人”,对诗歌来说不是境界,或者说很容易做到的境界,我不会刻意去为之,甚至是故意不去做到。“动人”远不如“动心”,更不如“震动”,远远不如“震撼”,更不及“得意而忘言”。诗歌该是意会的会心一笑,读之则豁然开朗,或激情满心荡漾,或仅指是有灵犀的一个读者对一个作者的一抱拳~~</p>
<p></font>&nbsp;</p>
<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6 10:07:4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陈依达~·多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p>凉夜好~~只是个人小感悟,无深刻可言~~多批评:)</p>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曾兄,喜欢这里的安静而深厚的气氛。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0: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桑眉</i>在2009-8-1 18:03:45的发言:</b><br/>学习。并以个人喜欢的方式“飘蓝”。:)) </div>
<p><br/>问好桑眉~~</p>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广子</i>在2009-8-4 20:50:55的发言:</b><br/>《空无一人》《鼹鼠》更好!<br/>写诗如慧峰兄,量大且质优者已甚少。 </div>
<p><br/>广子兄好~~你总是鼓励~~其实你很真知灼见的,见过你的不凡言论,很希望你的点化啦~~夏日安好:)</p>
发表于 2009-8-6 15: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p>诗,好像历来有两种传统。<br/><br/>1&nbsp; 诗歌是沉沦的人,用以自救的。这样的传统最深刻的根基是:看周围的世界为凄凉,无聊,力图从中摆脱出去,建立自己的生活,不在这尘世上黯淡的生活中沉沦下去。这样的思路中,诗歌呈现出渴望摆脱人世,尽量往自己的诗意中去的倾向。譬如,在诗中,印证着自己的独特的才华,在这样的才华中体验到自己在这个尘世上的存在,并且体验到“他作为人的幸福,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的幸福”。一句话:无论它会呈现出多么繁复的万千气象,它必须在这样的根基上顽强地生活着:<br/><br/>看周围的世界为平庸和黯淡的,周围的生活是没有太深刻价值的,往某种更为深刻的知识分子或者诗人独有的境界中去。。生活在别处。<br/><br/>因此,它展望人,其实不是展望别的,只是渴望离去而已,渴望从眼下困顿和乏味的生活中离去,它认为并且眼见的人是这样的人:平庸而无聊地活着的寻常人,他们的生活没有更为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一切尘世上的事物,仅仅在诗中可能是最高的。<br/><br/><br/>2&nbsp; 与上述传统相反,生活不是在别处,生活,就在此刻,就在此处,就承载在眼前这些黯淡的人身上,而人遇到的那些人,那些生活,也不是没有崇高价值和意义的。周围的世界不是平庸无奇的,在这些被寻常诗人看为平常无奇的生活中,潜藏着真正有关人类未来的重要事物。而人的命运,就和眼前这些平庸的人,平庸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关系。他理解到:人的命运在这里,和眼前所有这些人深刻地发生着关系.......<br/><br/>一句话:他不是渴望离开人世,他渴望更深地朝人们展开,他不在意诗如何,他在意能否借助诗抵达人们,抵达人的生活,沟通和联络这些人,沟通人的困顿和人的孤寂与隔绝。<br/><br/>这样的人,是诗人吗?不是,他仿佛超过诗人,而不是纯粹诗人,他从事的是某种深刻的人的建设。他渴望关怀的是人的事物,让人在尘世上找寻幸福,而不是关心诗的成就是否高,诗,在这里沦为了他的工具,因此他的话语将指向的不是诗的语音,诗的艺术和技巧,他的话语始终指向人,人的事物,人的生活。<br/><br/><br/>正如孙兄所误解的那样,处在第2个传统以外的人,似乎不明白为什么纯粹的智慧(即使是隔绝而无法抵达人民的智慧)有什么好指责的?也不明白,为什么“人不能印证自己的才华”。<br/><br/>这些只是说,“人如果在诗中,只是写出了绝好的诗,而并没有对人的世界有真正建设的业绩”,那就真的只是“在印证着自己的才华”。<br/><br/>即,第一传统的人,往往不理解第二传统的人在想什么,而第二传统中的人,却觉得为什么第一传统的人,总是和低下的事物去比较,而不是和更高的事物比较。<br/><br/>第二传统的人,认为达到诗的美好,也是高贵的,但还不是最高贵的。但第一传统的人,却说,这还不是高贵的吗?比起那些尘世上在金钱和无聊的生活中虚度时光的人来说,诗歌和在诗歌中生活不是更有意义的吗?<br/><br/>而第二传统的人苦恼的是:往往无法让第一传统的人知道,他们其实是赞扬第一传统的,但他们也更愿意看到第一传统的人,能肩负起更深信些的责任,毕竟,在第一传统中的人,都是人群中富有杰出才华的人。<br/><br/>当然,矛盾和误解是极其众多的。比如,对眼下这些“尘世上在金钱和无聊的生活中虚度的人”,第二传统的人,往往认为这些同样是误解。因为,在第二传统看来,这些人不但不是寻常人眼光中的庸俗,相反,却是真正的人的命运道路上的主人,拥有最伟大品质和力量。<br/><br/>第一传统,是从人群中独立出来,鹤立鸡群。<br/>第二传统,是返回到人们身边,意识到人的尘世的整个幸福不可能在鹤立鸡群中,即:人,初始的高贵觉悟的确是独立出来,不沦亡庸常,但,更高的觉悟却不是这样,更高的觉悟是意识到人的和解。意识到:人在生命和最庄严的意义上,人需要和这个尘世和解,和解意味着:意识到在这样的庸常的人身上,依然有着命运的最美好的东西。<br/><br/>当然,要完成讲清楚我所领略了的第二传统中的内容是不可能的。<br/><br/>我只是想简单地概略地道出,究竟在什么深度上,在哪里区别着。<br/><br/>比如,孙兄的回复,“<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为什么要向别人过深地倾诉?安详里,一切自呈,该看见的会看见,看不见的,你怎么倾诉他也不会看见。而且倾诉的唠叨性更多的是不顾别人烦不烦的一种祥林嫂式的自言自语,我不会去做。”<br/><br/>这是典型的,把写诗只当作写诗的人,常有的态度。如果只从写诗,即作为一个诗人来说,这样的态度没有什么好说的,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br/><br/>但我的那些话,却不是这些,我的那些话要在这个基础上理解:诗人,不是纯粹的诗的拥有者,诗人是在人世上的众多深刻角色中的一个,它承担着联络人,为人的尘世幸福建设并且劳作的工作。<br/><br/>也就是,这不是在写诗,而是在“为人世建设”。所以,如果一首诗,只是在写诗,却无意于“人世建设”,孙兄的态度其实已经是美好和完备的,一点也不欠缺的了。但,如果一个人不是写诗,而是“在诗中,参与对人的尘世的建设,对人世命运的建设”,那么,那样的态度就是不完备的。就是缺少的。<br/><br/>所以,这本质上,是两个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不理解。他们把话语的指向,建立在不同的人世渴望上。<br/><br/>自然,也就永远:你说你的,我说我的。<br/><br/><br/><br/>再次声明:孙兄的诗,非常好,才华很杰出。而实际上,如果他不是那么杰出,我大概也不敢提出来这些“人的使命”之类的话了,因为我觉得,对于才华卓越的人,才有权要求他具备更为深广的视野。当然,孙兄一样拥有自己的全部的自由,一样拥有漠视我的提议的权利,我只是声明一下,没有任何强辨和苛责的意思。<br/></font><br/><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6 15:57:35编辑过]
发表于 2009-8-6 17: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Verdana"><b>dazhongge兄的言论已全部看了一遍,包括其他帖子里的回复。个人认为,<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Verdana"><b>dazhongge兄由诗及人是有一些误判的,至少对我的一些判断是这样。<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Verdana"><b>dazhongge兄所分析的写作目的过于对立,事实上,它们并不能完全分离开来。如慧峰兄者,他们的边界果真能够清晰地辨别吗?过去诗歌评论中那种类型化的指认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日益复杂幽微的写作图景,即使在一个诗人那里(当然不包括那些还比较稚嫩的作者),这样的指认有时候也是无效的。必须承认,<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Verdana"><b>dazhongge兄</b></font></font>的希冀是有价值的,但是对深广、敞开的理解,各人总会有些不同。写作的目的是世代传抄的追问,今天,也无须急切。大地因其蒙昧,而如此美丽,也如此丑陋,我们却都只能在其间生息。<br/>“诗人,不是纯粹的诗的拥有者,诗人是在人世上的众多深刻角色中的一个,它承担着联络人,为人的尘世幸福建设并且劳作的工作。”这些话说得很好,但是有许多诗人并不过多地期望写得“更好”,或者“更有用”,这样的诗人是我敬佩的。<br/>谢谢<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Verdana"><b>dazhongge</b></font></font>兄发起的认真的讨论,价值观上的差别并不能消解这样的讨论的意义。在网络论坛上,这样的认真已非常难得。</b></font></font></b></font></font></b></font></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2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dazhongge兄这次说的很多是我相当认同的……我也知道不同的写作者,写作目的和写作报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也在上贴里说了,我只是和你交流一下我写文字的一些方向与态度,而且你上一贴里的内容其实我是故意去掉一些更为难辩的部分——难辩是因为如果辩证地看待,很多看法也都成立,但是要想清晰一个态度,有时是需要偏激一点去理解···这一点有点狡辩性质,dazhongge兄宽容,没和我较真,我内心里很佩服:)<br/><br/>写作和说写作,其实是两条河流,写作的实时发生性决定了瞬间即定论,而说写作,则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围剿。不过,说写作不是对已有的写作进行清剿,而是指引下一次写作更有效地发生,在这里我再次感谢dazhongge兄的善意指点~~我很领会的:)<br/><br/>文字这东西,不同的人会用它找到不同的事物。使用文字的态度和目的更多是来自人看世界的方式和自身的若干修为。在这一贴中,dazhongge兄说到的是写作的“出世”和“入世”两种存在形态。<br/><br/>这两种形态都同时成立,因为世界的多元和艺术的若干可能,dazhongge兄说的也比较透彻。我的看法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尚需要有一种特殊的心智,“出世”写作和“入世”写作更是需要一种超常的历练,才有可能二者兼备。而且,二者我觉得没有高低之分,有的写作者喜欢担当,像你说的第二传统,而且现在这样写作的人要比持第一传统写作宗旨的人要多,担当的是人类或者是世界一些普遍的演说与艺术责任,但这种担当要有胸襟和普世心怀,要有耽于“入世”的乐趣才能完成。而第一传统的写作,因为出世而成为旁观者,旁观者的角色就是站在那些在起舞或高歌的人群边上,认真地打量,打量那些“入世”景象背后所具有的另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更多是冷静的,客观的,不是第二传统持有者那样激情而主观地昂扬,只是秋水之沉静,远非夏花之热烈绚烂~~~<br/><br/>基于个人心智所限,我的文字一直是在内心与现实之间游走,笔下更多的是现实的场景,但不会讴歌,更不会写一些力不能及的担当与抱负。也就是说,我在“入世”里放置了一颗“出世”之心,这可能是个人性情所致。至于诗歌的更大和更远的抱负,我觉得先完成的是观看,然后是思想,不是奋不顾身仰着头一路高歌而去~~<br/><br/>第二传统言说的更多是“人类”“现世”等广阔的范畴,第一传统指向的应该是“人性”和“存在”等纵深的一种境界。一个是热,一个是冷,但是,诗歌不是温度计,而是一种天气,所以不可能很清楚地标示出具体的温度,只会时而冷热交加,时而阴晴不定,真的不会只热如蒸笼,或冷如冰山。太平兄在跟帖中说的,一个写作者的写作,边界不可清晰地辨别。我想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br/><br/>世界和人生尚复杂难辨,何况富有歧义可能的文字表达呢?虽是这样,我还是很高兴和dazhongge兄做这样的交流~~很愉快的一种探讨,尤其是dazhongge兄对我的批评,是一种期待,我接受:)希望和dazhongge兄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在论坛上我很少发言,但这次说这么多,盖因高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6 20:54:02编辑过]
发表于 2009-8-9 17: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强的“自我”,好像很多写诗的人都经过“排比阶段”,学习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7 13:06 , Processed in 0.05466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