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88|回复: 2

从春宫图到民俗崇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14: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春宫图到民俗崇拜<br/>              ——读吴以徐的《落花开花》系列绘画<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文/南阳子<br/><br/>  以绘制大量春宫图而响誉海内外的吴以徐先生,是当今中国国内大跨度涉猎历史私密文化和开辟解析民俗性文化崇拜在民间因何长存不息的画坛高手。他的叛经离道和惊世骇俗,包括沿坡寻塬式的系列创作都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作为其新作形成的背景所在;他最重要的《落花开花》系列作品,也是从中国古代民俗崇拜文化中获取了大量作品赖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历史信息。<br/>  除此之外,吴以徐的另类还在于他的《落花开花》所具有的后现代形式和对两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反讽性调皮组合。尤其是将“春宫图”与“唐诗”重新组合,使这两种原本很古老和习以为常的艺术元素杂交糅合,产生另外新的审美意识,形成一种具有当代解构和调侃的后现代状态,是当代画坛类如“大话西游”式的绘画版本。尽管画家所驾驭的内容与形式并非“独到”,但经两种元素组合后的“新式意味”所产生的调侃色语在绘画中的综合运用却旗帜鲜明地给我们以当代审美意趣和变异精神式的诙谐、幽默,甚至是嬉皮士的精神自嘲。<br/>  在长期的绘画创作中,吴以徐一定是从历史的秘道里发现了什么。他巧妙借助《落花开花》的形式,为我们当代美术迈向新历程,创造了另归一脉的新的审美引导和理念重组;其独绝之处还在于,其作品所表达的东西,给我们心灵和眼球的新鲜感受却来自我们自身骨血里沿袭和传承已久的文化元素。这之前,则完全出人意料,甚至“改天换日”的制造了一场“海市蜃楼”式的视觉盛宴;平铺了我们的心灵,带来心理和生理上双重的阅读变奏。<br/>  这实在是一种观念上的审美改变!而其引流的另类春宫色语在当代绘画题材中的具体凸现呈现出“非非主义”的理想性可能。这种理想性可能,包括这种对“非非主义”色语绘画语言的探索与思考,提前预告了审美颠覆和嬉皮精神在当代生活空间应拥有的社会地位和审美价值。<br/>  若想深层次的了解吴以徐真正的创作意图,我们不妨再去更多的梳理一下春宫图诞生的历史成因和文化背景,以求从中发现文化传承和延续发展的根源所在。<br/>  春宫图又叫春宫画,它最早起源于宫中的淫乐,也起源于民间一些性书的插图,甚至作为一种性教育工具启示新婚夫妻。汉朝张衡《同声歌》中记载:“得充君后房,高下华灯光,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帐,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稀见,天老教轩皇。”就是说新娘在灯下脱光衣服,把春宫画铺陈床上,和新郎一起,按照素女、天老这些古代性学大师所指示的性交技巧去做。其实,所谓的素女、天老实在是古人推行某种意图时的假设和依托。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在《黄帝内经》里发现。<br/>  春宫画发展到明朝后期十分盛行,以善画春宫图的仇十洲和唐伯虎的作品尤为突出。特立独行的唐伯虎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风流才子,在民间留下了许多艳丽的韵事,为沉闷的历史抹上了一笔靓丽的色彩,大概也缘于他鲜活的民间意识和烟火情结。士子间的风雅趣好在民间的广为流布,使得明代民间的大家闺秀也喜绘春画,连当时天津杨柳青一带的贫家妇女也精于此道,每年春节前将春画当作年画在市场销售,这就是有名的“女儿春”。<br/>  据史料记载,春宫图最初是以“压箱底儿”的形式出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性启蒙教育图册。由于古代的封建礼教生活并没有给进入青春期的男女进行过应有的性教育,以至于出现了性无知。因此,进行春宫教育似乎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图画因其形式简单直观不受文字的局限,更易为人接受而受到普遍欢迎。从汉代起,春宫画就成为新娘嫁妆中重要的一部分用来指导夫妻性生活,这在当时被称为“女儿图”、“枕边书”或“嫁妆画”,这种习俗在后世民间广为流传。在日本,中国大部分古老的性习俗,甚至有一些在中国已经失传的也仍然被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在新娘的嫁妆中有春宫画,这种习俗直到19世纪仍然存在。<br/>  当然,春宫画除了性教育、性启示的作用外,还有“压邪避灾”的作用。古人认为性乃污秽不洁之事,如以春宫画贴门上则鬼不敢进,贴灶头上可避火灾等等。《红楼梦》中就有一段文字叙述春宫图作为防火之用的情节。<br/>  清朝末年,编纂整理《双梅景丛书》而对保存中国古代性文化立了功劳的叶德辉则有“火神害羞说”,他在珍藏的图书中,往往夹入一两张春宫图片。其友陈子展问其原因,叶答以“避火”,他曾经解释说:“火神原是个小姐,服侍她的丫环有三十六位之多,后被玉皇大帝贬为灶下婢,因此她变得躁急易怒。她平时穿淡黄色,一发威时便穿红衣而引起火灾。但因出身闺阁,即在盛怒之时,看到这玩意儿(指春画),也不禁害羞起来,避了开去。”<br/>  历述春宫图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生活的基础元素如房中术、房中秘戏等形式,均被古代医学家著成经典的性爱宝典,如诞生于后汉(公元25年至220年)的《素女经》,在这前后还有《玉房秘诀》、《玉房指南》,而唐代以《素女经》为底本而著名的《洞玄子》性爱典籍,则影响到岛国日本。日本国的性崇拜和性文化,其渊源文化的所在却在中国。这不能不说,性文化在古代世界人类生活中所承载的分量和所占有的文化地位何等重要,把春宫图作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来维护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地,甚或用来统驭一些不可预知的灾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传统土壤,形成了奇特的民俗信仰和精神崇拜。<br/>  作为寓情寓教为一体的春宫图,不但肩负着传道、解惑的作用,也被广泛应用在精神统驭的厌胜法中,如上文所言,可用于避火,避除灾难,尤其为许多藏书家所爱,北慎言所著《梅园日记》中引述有关史料:“青藤山人《路史》云:有士人藏书甚多,每柜必置春画一册。人问之,曰:聚书多惹火,此物可厌火灾也。”这样的做法和说法,居然与《资治通鉴》中记述“焦墨之作不宜庭堂”的说法如出一辙!<br/>  由此看来,春宫图历来就与文学艺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br/>  中国画也一向以古代诗词作为落款和题跋,这为唐诗进入《落花开花》系列组合提供了天然的历史依据和自由空间。我们知道,唐诗中有许多淫冶的意象是深藏在句子背后的,揭示的正是盛唐时代古人的性审美倾向和性生活情趣。那些类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句子,大概也可以解释为古人性生活的别类注解。就连先于唐而传于晋朝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没准还是五柳先生一次性生活后的悠然灵趣。《诗经&#8226;召南&#8226;野有死麕 》是一首极香艳的短诗,全录如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这是远古时一对男女在野外相遇一见钟情并发生激情碰撞的描写。让我们吃惊的是古人对感情的淳朴和直白,对性爱的热烈和大胆。后面三句对性爱的描写尤其隐约而传神。<br/>  其实,这也是吴以徐创作《落花开花》非常规式的绘画想象。这个想象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唐诗(当然还包括整个诗歌)的另一个通道,属于“非非主义”艺术式的自我解嘲。但是,这似乎还不足以形成新的审美和当代构成元素的艺术审美。<br/>  因此,吴以徐在解构和驾御这些素材的时候,注入了新的审美元素作为传统符号在作品内部的另类呈现。如古代家具摆设、折扇、器皿、象征着多子多福的莲蓬、笼子和鸟等具象的物质叙述与物象衬托,这都为我们创造了即新鲜又陌生的视觉享受,为我们奉上了一场奢侈的视觉盛宴。这样的表现,俏皮、轻松、解嘲与自嘲的意味都令我们从沉闷的现实世界里通透出来,做着精神的自慰,也为释放文明的意念性的意淫,提供了经典的思维引导,放射了我们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焦虑的性饥渴和性压抑!这里所隐潜的力量似乎与佛教的“同修”,即欢喜佛的普世组作用异曲同工。隶属宗教文化信仰与民族崇拜的互补促进,但是形式上的事实却明明白白,具体讲是作品从矛盾中求得一个完美的统一。<br/>  若站在这样的历史基石上做等式观,吴以徐所作的春宫图系列既是对古代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如果说《落花开花》开启了对唐诗和春宫图重新读解并形成了另类的审美思考的话,那么,这组作品也同样向我们传递了中国春宫图作为避火图在现实世界里最世俗的实用价值。这样的民俗崇拜和文化延伸,其实是打通了历史文化最富有民间色彩的秘道,呈现给世人的却是无尽的精神享受和情趣获有。<br/>  所以,我们可以客观的肯定,吴以徐和他的《落花开花》系列组图的贡献远远大于我们有限的认识和想象,他的作品揭示和刺穿的正是中国市井间最世俗的文化秘密,这样的秘密,如果不去发掘整理并予以推进和演化,势必会陷入文化的空白盲区,而民族文化独异性的根部精神也将逐步消退,甚至会变成为一个时代的断层令后人无所适从。<br/>幸而我们还可以拥有吴以徐和他的《落花开花》组画的诞生和出现,这为传承给养这一脉独有的“世俗之花”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历史机遇。因此,他的创作绝对有历史的地位和时间顺延给世界的最高价值。如果我们不去认识理解和发现这组“世俗之花”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绘画贡献,也就永远不能抵达作为一个希望享有充分民主、自由、和谐的公民应拥有的生命的权利!<br/>  因为,性的自由和文艺的复兴,正是历史给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大的尊严和机遇。<br/><br/><br/><br/><img height="251" alt="" src="http://img4.tianya.cn/photo/2008/1/11/6393289_3547510.jpg" width="496" align="middle" border="0"/><br/><a class="link" href="http://blog.sina.com.cn/giotto">http://blog.sina.com.cn/giotto</a><span class="rss"><img src="http://blogimg.sinajs.cn/v5images/icon/rss1.gif" align="absMiddle" alt=""/>
                <a id="SubscribeNewRss" href="http://blog.sina.com.cn/u/1229524655#"><span>订阅</span></a></span>
        <br/>
发表于 2008-12-1 0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p>哦&nbsp; 不错&nbsp;&nbsp; 文化不错&nbsp;绘画 也不错 </p>
发表于 2008-12-5 00: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艳而不俗,虽是“世俗之花”,但格调高雅!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3:39 , Processed in 0.0420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