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刚先生提议将第十六届(2007年度)至第二十届(2011年度)的五届“柔刚诗歌奖”交由“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评选,并把主奖奖金提高至9999元,其他4名入围奖不变,均为500元。 <p> 由于国内官方奖或民间奖的评选基本采取个人申请制,鉴于个人申请制存在种种弊端,为公平公正起见,“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决定从第十六届开始,将“柔刚诗歌奖”往届评选所采用的“个人申请制”,改为“他人提名制”,以此消弭评奖制度的诸多弊端,在国内首先倡导奖制改革的新风气。<br/> <br/> <strong> 第十六届“柔刚诗歌奖”(2007年度奖)的评选</strong>,暂不设置提名人的资格限制,即任何人均有权向“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提出获奖候选人名单,并提供被提名人的参评作品材料。<br/> <br/> <strong>评奖重心</strong>:在考虑诗人整体成就的前提下,着重奖励该诗人近一年左右发表的重要作品(可包含前一年度下半年的作品)。</p><p><strong>提名规则</strong></p><p> 1.暂不接受诗人自荐;<br/> 2.提名人提名时,务请提供被提名人在该奖所奖励年度发表的<strong>汉诗原创作品</strong>(发表在官刊、民刊、网刊、博客均可),请尽量用电子稿(注明出处)发到指定的电子信箱:<a href="mailto:rougangnanjing@sina.com">rougangnanjing@sina.com</a>,若确无电子稿,亦可将作品复印件(注明出处)寄到指定的收信地址:210097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何言宏收;<br/> 3.提名人务必提供自己的联系电话,以便评委会核对作品和出处;<br/> 4.往届已获主奖者不能再被提名,但往届入围奖得主可再被提名。 </p><p align="center"><strong>第十六届“柔刚诗歌奖”评奖程序</strong></p><p> 1.2007年11月1日开始,到12月15日,评委会的指定电子信箱和地址接受海内外任何人提名的获奖候选人的材料,不符合上述提名规则的材料,将被视为无效。<br/> 2.2007年12月16日至12月底,由“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先从众多提名材料中遴选出20名获奖候选人的材料(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若某年度好作品不够,可不足20名)。<br/> 3.2008年1月1日至1月10日,由评委会通过投票方式决定获奖人名单(一名主奖,四名入围奖)。具体方法为:评委会成员每人拥有主奖票数2票、入围奖票数5票,即每人可从上述20名候选人中选2名获主奖,5名获入围奖;获奖名单最后由被提名人得票数来决定。<br/> 4.2008年1月15日至20日,对外宣布“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获奖名单。“南京评论”网站(<a href="http://www.njpinglun.com/" target="_blank">www.njpinglun.com</a>)和“中国艺术批评”网站(<a href="http://www.zgyspp.com/" target="_blank">www.zgyspp.com</a>)为“诗歌榜”和“柔刚诗歌奖”的协办网站。<br/> 5.举行柔刚诗歌奖颁奖仪式。时间、地点、方式另行通告。</p><p align="center"><strong>第十六届“柔刚诗歌奖”评奖机构</strong></p><p><strong>评委会成员:</strong></p><blockquote dir="ltr" style="MARGIN-RIGHT: 0px;"><p>何言宏(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br/>傅元峰(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br/>马铃薯兄弟(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编审)<br/>黄梵(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br/>马永波(文学博士、诗人、翻译家、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br/>吴晨骏(诗人、小说家)<br/>何平(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br/>育邦(诗人、小说家)<br/>羊霞(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br/>何同彬(文学博士、江苏省作协《扬子江评论》编辑)<br/> <br/>说明:由于提名材料可能不少是纸质材料,鉴于纸质材料对外地评委来说难以操作,故评委会由在宁批评家、诗人组成。</p></blockquot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6 9:28: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