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73|回复: 0

[原创]高更与塔希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7 14: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diaryBody>
<><FONT size=2><IMG src="http://www.qingyun.com/ut/attach/2007/07/07/368820-g53-embed.jpg" align=left>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保罗·高更先生,要是生在今天,不知是否会淹没于全民炒股的热潮。一个多世纪前,绘画爱好者高更放弃了安逸的职员生活,只身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古铜肤色的毛利人厮混一起,现在看来真是件古怪疯狂的事情。</FONT><FONT size=3> </FONT></P>
<><FONT size=2>  高更的自传《诺阿,诺阿》写于1898年,记述了他的塔希提之行。十九世纪末,彼时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机器轰鸣声正逐渐淹没古老的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巨大钢架矗立起来了,从城市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见这压抑的钢铁巴别塔。旧的世界轰然倒下,新的世界一路高歌。至于这美丽新世界,是乌托邦之实现还是人类欲望的“恶之花”,各人的意见相左。每个时代都有些人是愿意往后看的,性格上他们可能是些沾染悲观情绪的人,文化上便成了遗老,一面过着现代生活,一面刻薄地对时下一切喋喋不休地抱怨,沉浸在上古民风纯朴的桃花源幻想。高更之投奔了塔希提,便是此类例证。</FONT></P>
<><FONT size=2>  自然,有关艺术家的传说一般总会夸大了艺术行为的殉道成份。就象生性固执的凡·高在生活颠沛流离之际发奋作画,割耳朵发疯,此外在给弟弟提奥写的信件中经常念念不忘的其实是,什么时候才能销售作品呀?世俗的成功永远是激励神圣事物进步的主因之一。高更于三十来岁后逐渐迷恋绘画,非常对应的,当他的右半脑思维日益活跃时,左半脑机能显然渐趋瘫痪了。早在他远赴塔希提前,电话的发明使得证券交易所大肆裁减股票经纪人(这万恶的现代文明),职业生涯已经几近结束,辞职不干是早晚的事情。1891年的一场拍卖会上,此前于布列塔尼、蓬塔旺等地画的作品拍出了九千六百多法郎的价格,这一商业成功直接引发了高更更大的艺术冒险。赴塔希提岛前的宴会由诗人马拉美主持,文艺领袖兼批评家发表演讲,寄予厚望:“让我们向那颗高傲的良心致敬,是那棵良心指引他背井离乡,到遥远的地方并且通过自己,使他达到天才的高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任重而道远,情形象是玄奘西去取经,李世民在大慈恩寺设宴饯行。南部荒蛮之地,西方中心的外围世界,殖民者的淘金乐园,在诗人画家眼里,却可以是精神信仰的新鲜原料,艺术良心的归属。其实,对东方趣味的特别青睐向来是法国人的传统,宫廷里很早就热衷使用中国瓷器与丝绸,老伏尔泰甚至于赞美清朝昏聩的官僚制度,绘画上对日本浮世绘、中国水墨画、非洲木雕的借鉴更早就开始。探询塔希提,则是深入神秘,采风体验,亲身印证。<IMG src="http://www.qingyun.com/ut/attach/2007/07/07/368817-20070501114338e0d45-embed.jpg" align=right></FONT></P>
<><FONT size=2>  一些高更的传记中,他对文明社会的背叛被找出另一个远因,童年时曾经在秘鲁皇室(母亲方面的亲属,血统之一)六年无忧无虑的王子般生活,这番经历使高更后来产生“我们是谁?”的寻根情结,对异质文明的强烈兴趣在幼时便播下种子。在高更众多的自画像里,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位绘画殉道者,手持调色板,颧骨突兀的宽大面庞,目光炯炯间,似乎在质疑自己的身份。终其一生,他始终处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中。在妻子娘家哥本哈根生活期间,由于周日不去教堂作礼拜,高更被当地社会孤立起来了,开的画展无人光临,甚至于木匠都拒绝为他做画框,人际的绝境迫使他回到了巴黎。对繁文缛节的厌烦,人际潜规则的抗拒,造成个体和世界的紧张对立。“我是个文明世界里的野蛮人”,——也只能如此自嘲。</FONT></P>
<><FONT size=2>  即使初到遥远的塔希提,高更依然觉得处处人心不古,潜意识里,对照的模本该是童年生活的理想国。《诺阿,诺阿》的开篇便写了对现状的不满;“本来以为到了这里可以逃脱欧洲那一套东西;可是,殖民地冒充风雅的习气,以及幼稚而粗俗的模仿达到了不伦不类的地步,凡此种种把这里搞得比欧罗巴还欧罗巴。我来到这如此遥远的地方,追寻的绝非这些东西。”此处原始乡村的风景与人情正被都市侵蚀,这类经验最熟悉不过了,楠溪古村里矗立的包豪斯高楼,遍地商铺的周庄同里,千年的建筑与风俗被时间抹平,瓦砾堆里模样仿佛的楼房景观迅速生长,新的一切貌似光鲜,实则单薄廉价,失却了神话与记忆的淳厚之美。殖民与资本起码已占领了塔希提岛的外围,真让人忧虑,此地是安身立命的宁静居所吗?</FONT></P>
<><FONT size=2>  林语堂说过这样的意思:要真正地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是先去亲近当地的女人。“野人”高更深谙此道。他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他的塔希提新娘,此后还有几次婚姻,据说后来就此被判定重婚罪。这是文明世界苛刻的道德,岛上的性习俗向来就非常开明,视为花开花落一样的随兴自然之事。塔希提新娘,心灵还处在遥远的神话与信仰的包裹之中,种族的久远秘密完整无损附着在古铜色躯体上,高更与他的绘画被其人性光芒所照亮。照片上所见,塔希提女人的肤色是以岛上的红土地调配的,五官的比例轮廓接近越南缅甸人,嘴唇更饱满,下颌更宽大,身体象被风力鼓涨的帆,最大可能地丰满有力。回头再看社会教化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苍白,颓废,远离大地,完全照男人的古怪性喜好塑造。在一些绘画中,高更在原型基础上添加了些古埃及壁画的影子,玛雅壁画非洲木雕的风味,这些添油加醋是克制有限的,就象他把岛上的花花草草与女人身上的长袍绘制成呼应的图形,只是形式与想象之需。</FONT></P>
<><FONT size=2>  绘画史一般将高更归类为象征主义绘画的开山鼻祖,色彩与造型的运用远离了视觉对象,指向幻想。高更作品深思熟虑,其中杂糅了观察记忆、内心情绪、原始审美、宗教气息,笔墨看似简洁,读解起来意蕴却是多意丰富的,以往印象派绘画的过度依赖观察相形之下显得思维简单。其实在高更眼里,对象经常就呈现了其绘画的形式感,随意摘抄一段书中的描绘:“一天清晨,我凝神注视大海,岸边有条独木舟,里面坐着一位女子;岸上,有株快要枯死的椰子树,看上去活像一只大鹦鹉,金黄色的尾巴下垂着,爪间抓着一大串椰子。树旁站着个男人赤身裸体,几乎一丝不挂。他双手举起一把沉重的斧头,姿态和谐而灵敏。斧子在银白色的天幕上划出一道蓝色的印痕,又落下来砍在枯死的树干上。树干还会复活:一百年来,日积月累聚集在里面的热量,会随着一阵烈焰发散出来的。”色彩,想象力,白描出的构图,人物环境关系,活脱脱就是他的画作之翻版。康定斯基说得好:“形式创造要出于内心需要”,天性和内心激情的力量远远超越经营与技巧,后来者往往只学得高更的平面处理、主观色彩,象征降低为装饰,至于那层神韵,非有大感动者无法获得,其实要知道,高更最讨厌的就是修饰了,他的座右铭是,“我将永远是个野人”。</FONT><FONT size=2>  </FONT></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7 16:46:51编辑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18 , Processed in 0.0373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