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70|回复: 4

[原创]主体需要与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7 09: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B>主体需要与艺术</B><B><o:p></o:p></B></P>
<  align=center><B><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 ><B>一、艺术需要是人的生活需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B><B><o:p></o:p></B></P>
< >人的生存得到满足后,就会有对美的追求,就会有艺术的需要。<o:p></o:p></P>
< >人类对艺术的需要从原始社会就早已开始,如果以个体人的发展来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结构决定,从婴幼儿开始,人就有了对艺术的需求。正在哺乳的婴儿,他们在吃足了母乳后,就特别喜欢母亲哼的摇篮曲,在温柔的旋律中得到催眠。到了童年时代,唱歌跳舞,甚至绘画、化妆表演等,更是童年时代少不了的欢乐时光。进入成年期,每个人参加的艺术活动,就会有更加积极广泛的兴趣,而且还会因每个人的个性、能力和文化的差异,对艺术活动的选择会各有不同。不仅如此,而且这种需要还会在少数人那里,因特殊的专业才能和爱好,有人会以某种艺术活动作为自已相伴的终生事业。进入老年期,老年天地中,各种艺术活动又是老年人闲情逸致,欢度晚年生活的好伴侣。<o:p></o:p></P>
< >由于社会是人组成的,所以艺术的需要不仅表现为人类个体的需要,同时也表现为社会群体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艺术要作为一项工具或手段,要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包括文化和宗教等等许多社会事业去服务。我国的文化艺术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o:p></o:p></P>
< ><B>二、艺术需要产生的心理基础</B><B><o:p></o:p></B></P>
< >人类对艺术的需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需要的基础,它包含有审美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艺术需要就是这三个方面需要的综合体现。<o:p></o:p></P>
<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B><B>、审美的需要</B><B><o:p></o:p></B></P>
<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又离不开主观的感受与评价,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和美感可言。美既存在于人类的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同时也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之中,人类对审美的需要是心理需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还得从对美的理解谈起。<o:p></o:p></P>
<P >何谓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这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美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感受,不是某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所能说清楚的。根据审美的特性,我们对美的本质是这样理解的:<B>美是一种合乎客观规律;又合乎主观目的;同时又能使主体产生快感;或是精神愉悦;或是产生高尚情趣的一切令人喜爱的感性生活。</B>所谓合乎客观规律,就是美的事物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主要体现一个真字。同时,美的事物还必须符合主观目的,即符合人的崇高理想和善良的愿望;符合人有能力去自由地驾驭客观规律的行为动机和意志;还包括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行为,这就是善。如果事物是由前面的真与善共同组成的客观事物,同时又能使主体产生快感;或精神愉悦;或产生高尚情趣等,那么该事物就具有美的属性,该事物就是美的事物。<o:p></o:p></P>
<P >由此可见,事物美的属性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有真、善和令人产生快感和精神愉悦等感性的东西。<B>而且事物美的这些属性,恰恰就是在人的本性中本能所追求的东西,这种本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命进化和社会发展中共同形成的。</B><B><o:p></o:p></B></P>
<P >首先是真。人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遇事总喜欢刨根问底,了解事物的奥秘,探索事物的真谛,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人对世界认知本能的需要。科学家卡尔·波普尔在他的《客观知识》一书中,也曾论证了人的这种需要。他说:“我先是在动物和儿童身上,后来又在成人身上观察到一种对规律性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促使他们去探寻各种各样的规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由于人有这种需要,所以才有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科学、教学和信仰活动,才会有如此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o:p></o:p></P>
<P >其次是善。人还有一双灵活的巧手,在大脑的指挥下,为了使自己更适应环境,生存得更有价值,总想出色地干成些什么。而且往往总是这样,人一旦想干,就有可能凭着热情、志气和毅力做成什么,不断地改变自身周围的世界,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目的而获得较大的满足。<o:p></o:p></P>
<P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还要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因此,人的这种积极有效的行为实践的冲动,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当然,这种积极有效的行为实践,并不是盲目的蛮干,而是前面认知的结果,是符合客观规律,又有预先目的的行为实践。它是一种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因此,它是一种符合善的行为标准的实践。在人的生活中,正因为有这种实践的需要,所以在人类社会中,才会有如此多的才艺和能工巧匠,广义讲,还包括有道德的规范行为,甚至还包括有充满幻想的宗教的仪轨行为等。<o:p></o:p></P>
<P >最后是感性的快感。虽然美感不等于快感,但美感中存在着快感。何谓快感?快感是一种感性生活中,感受到十分舒服、惬意、愉快、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感受。关于快感在心理学上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他们都将它称为人的一种原始本能,即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这种本能学说,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的动机理论唯乐主义(快乐主义),创始人是英国的伦理和法学家,功利主义代表边沁(J·Bentham)。他认为人的行为的发生,“完全在两个主宰,即痛苦和快乐”,出于个人的私利,避苦趋乐是人的一种本性。这一学说当时就得到了英国联想主义学派的支持。十九世纪中,奥地利医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依德(S·Frend)又把它称作快乐原则。我国当代的年轻学者刘骁纯,在他的文化哲学《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一书中,就人的快感本能也作了源头上的探索,并还就动物的快感如何上升到人的美感,进行了十分详细的研究。特别是人类进入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后,在改造自然等客观环境中,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地显示,由此带来的愉悦和自豪的心情,已不是快感的单一心理了。由此可见,美的这些属性都反映出了人的这些本能的需要。所以概括起来讲,审美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能的需要,是求真、尚善、获取感性快感和心理愉悦等的一种整体性的心理需要。众所周知,美是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美的艺术是生活美的升华,是生活美更典型、更集中的概括,所以从艺术中去获得美的需要,就是人类需要艺术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o:p></o:p></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B><B>、情感的需要</B><B><o:p></o:p></B></P>
<P >佛学上有个理论,就是人世间是个苦海,人生就是受苦。原因,就因为人的贪欲太多,又执著,烦恼也多,自然苦海无边。要想离开这个苦海,就必须去掉欲望和执著等,归依佛门的空无世界,求得解脱。佛理中所指出的欲望、执著,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是有道理的,因为人欲总是无休止的,要完全满足自然很难,又因为它又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人生受苦自然在理。<o:p></o:p></P>
<P >但是,从积极的世界观来看,人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创造未来的幸福,满足自己的需要;人还能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共同创造大家的幸福。为此,当我们的奋斗获得成功的时候,自然也会带来欢乐,驱散那痛苦的阴影。因此,我们面临的现实生活,不应该仅仅是苦难,而是痛苦与欢乐同在。基于这样一事实,应该看到我们人的一生中,情感的生活就会如江河一样,弯弯曲曲,波澜起伏,奔腾向前,除非死亡,情感的江河永远不会断流。<o:p></o:p></P>
<P >一般而言,情感的发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情感一旦发生了,我们主体是无法改变这个事实的。一般都是直接地发泄出来,大哭大笑,发完为止。除非另外采取异样的心理调节,如有人在过份伤心时,往往想些另外开心的事来安慰自己,转移心理目标,以减轻过份的悲痛;或压抑自己,强忍悲痛,强作欢笑等等。<o:p></o:p></P>
<P >人的情感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又生动可感,既见之于外表的各种表现,还有内心中的各种体验,它涉及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在人的内心世界中,情感的波澜起伏,有时十分激烈狂飙,其力量来源于心理能量的积累和推动。这种心理能量的特性,就如生理能量的变化一样,也有一个代谢的过程,换言之,心理能量也有一个生成、积累到释放的发展过程。如果人的心理能量只有生成与积累,没有释放,那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人的心理世界无法储存每天都在发生的心理能量的积累,情感一定要寻找出路。<o:p></o:p></P>
<P >关于情感的出路问题,不少心理学家从神经的心理机制出发,研究了心理能量的转化问题。如前苏联的奥尔<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尚斯基">尚斯基</st1ersonName>教授,他就有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能量的转化有三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运动形式:一种为运动式地消耗,如做各种体育运动、或甩东西,让能量转移;第二种为压抑式暂时储存,即通过理智压抑,使活跃的心理能量变为隐藏的潜能;第三种为直接地释放式,即让情感尽情地表现出来,其心理能量也随即渲泄出来。<o:p></o:p></P>
<P >人的情感活动的出路,在现实生活里,各人有各人的招法,借艺术来直接渲泄,或是转移、减缓等,恐怕是共有的一招。我国古典文艺理论《文心雕龙》中讲,人是“为情而造文”。说明一切艺术都是有感而发的,情感是一切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情感在艺术中的表现,要寓于艺术形象之中,渗透到艺术形象中的每一个细胞。可以这样讲,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艺术中的每个细胞都有情感生气的灌注,它就像生命的血液一样流遍全身,使艺术焕发出诱人的生机和光彩。因此,人类通过艺术活动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渲泄心理中因情感而产生的心理能量,是一条极好的途径。<o:p></o:p></P>
<P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来满足情感的需要又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从欣赏的角度,即不直接参与艺术的表现活动,而是在一旁观赏,或是转移一下心理暂时的目标;或是通过艺术作品中情感共鸣直接交流;或是借艺术的抒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达到情感需要的满足。其次,是直接参与艺术的的创作和表演,“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使自己身临其境地进入艺术形象表现的天地中,直接地抒发表现和体验其情感,达到情感需要的满足。<o:p></o:p></P>
<P >由此可见,艺术的需要就是来源于人的情感的需要。情之所发,艺之乃生,满足了人的艺术需要,就等于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o:p></o:p></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B><B>、自我实现的需要</B><B><o:p></o:p></B></P>
<P >人与动物区别,主要是人有思维和语言。人能认识世界,还能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人不仅知道现在如何生活,而且知道怎样努力地去创造未来的生活。认识、实践、创造是人的最大的本质力量,也是人的巨大的可开发的潜在能力。<o:p></o:p></P>
<P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就十分注意这个事实,认为潜能是人的心理世界中的最重要的内容。马斯洛认为:当人的最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产生出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健全成熟的人,他会通过对某一事业的创造奋斗终生,并做出成绩,以显示出自己的价值,最终为实现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而感到满足。<o:p></o:p></P>
<P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好表现逞能,争强好胜,突出自己,显示自己,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种心态不仅仅是健全成熟的人是这样,一般和有缺陷的人也是这样,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层次不同而已。因为这是人求生存发展中的一种必然有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在人的儿童时代早已显露出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卷一中就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儿童的最早的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人就是这样,不管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和潜力,在各种条件下,或状态下,人都会努力地去表现自己,通过模仿、创造活动,改变客观现实状况,来表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能力与价值。黑格尔还认为,人的这种需要,还贯穿于各种审美活动之中,特别是艺术实践活动中。<o:p></o:p></P>
<P >在人的各种实践创造活动中,艺术创造是人满足自己,实现自我需要的最佳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人心之大,心想事成,并非事事顺心,样样满意。客观现实并不会依照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人还要严格受到客观现实法则的制约。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讲的是人的自由发挥还必须依规矩行事才能做到。而在艺术世界中却有另一番天地,人心之大可以天马行空,任其纵横驰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又讲:“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缕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艺术创造可以跨越时空,可以任凭想象的发挥去创造美的自由世界。艺术创造与表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实现自我需要的空间。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艺术天地里却能如愿以偿,心想事成,使人们能得到一点慰籍,求得心理的暂时平衡。<o:p></o:p></P>
<P >由于人心理上的审美需要、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均能在艺术创作和表现中获得满足,所以艺术需要就自然成为人的生命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o:p></o:p></P>
<P ><B>三、艺术需要产生的生理基础</B><B><o:p></o:p></B></P>
<P >前面讲的艺术产生的心理基础,它是以人的生理基础为前题的,所以只要弄清其人的审美需要、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生理原因,也就等于弄清楚了艺术需要产生的生理基础。<o:p></o:p></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B><B>、审美需要产生的生理基础</B><B><o:p></o:p></B></P>
<P >前面提到过,中国年轻学者刘晓纯在他的著作《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一书中,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资料,论证了人的美感产生的根源,即从动物快感到人的快感,最后才上升到人的美感。因此,我们认识到快感是美感构成的基础,也是美感区别于人的情感(除快乐以外和其他感情包括道德感和理智感)的重要区别。<o:p></o:p></P>
<P >关于快感,从感觉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生理学水平,还未发现有快感的感受器的存在。与之相对应的痛感感受器倒是存在,普遍认为存在于有机体的皮肤表面和深层内脏神经组织中中。因此,现在心理学上都没有将快感作为一种感觉来进行研究,因为它不是一种感觉,只能讲是人的一种心理的综合感受。<o:p></o:p></P>
<P >快感的生理基础,只能从更高的层次中枢神经系统中找根据。廿世纪中,国外有位科学家J·奥尔兹在一篇《脑的愉快中枢》文章中初步确认了这一点。他说:“动物似乎从丘脑下部和某些中脑核区的刺激中,体验到最强烈的奖赏或愉快,这些区……可能是控制消化、性欲、排泄及其类似过程的中枢”。现代人在治疗毒瘾君子中更为具体地发现愉快中枢就在边缘系统的伏隔核中。大家认为伏隔核可能就是人的愉快中枢,因为吸毒者的毒素进入人体后,破坏了原有多巴胺分泌的常态,毒素剌激某些受体,又新形成了一些化学激素,致使脑内多巴胺大量地产生。这些多巴胺大量地集聚区,就在伏隔核,使人产生一种非正常的快感。<o:p></o:p></P>
<P >关于神经中枢,又称反射中枢。生理学上的解释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机体的某一特定的生理机能,具有调节和控制神经反射作用的神经细胞群组织,如呼吸、吞咽、排泄、心血管功能、语言、视觉和听觉等等许多神经中枢即是。这些中枢分别分布在脊髓、延髓、脑桥、中脑、上下丘脑、小脑和大脑半球等不同神经组织中,有的属于神经的低级部位,有的属于高级部位。如果说在生命的进化途中,某些动物的愉快中枢存在于下丘脑和某些中脑核中,或者具体说就在伏隔核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下丘脑和整个边缘系统是生物基本需要,如吃、喝、性行为等反射中枢所在地,同时还是机体的内分泌调节中枢,对人的情绪等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生命进化到人类,具有高级生命代表的人类的愉快中枢,就决不仅在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等部位。人的快感的心理内容要比动物丰富得多,它不仅有生命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还有更高层次需要,如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后带来的精神愉悦等。因此,人的愉快中枢应该与更高的神经组织,如大脑皮层中的智能机构有关。<o:p></o:p></P>
<P >大脑皮层是神经组织中的高级神经组织,结构十分复杂。现代生理学有人将它划分为四个区域,即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和联合区等,其中联合区所占脑的分额最大。联合区是一个心理综合活动的智能区域,它涉及到许多较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如人的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许多高级心理活动内容。如果愉快中枢涉及联合区的话,那么人的这个愉快中枢就有更大更丰富的内容,它涉及到皮层联合区和皮层下的整个反射中枢,既涉及到人类的生理快感,还涉及到真与善和心理愉悦等复杂的神经心理综合活动。所以,这个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已不是动物那种简单的愉快中枢,而是人类更高的美感活动中枢,也就是人的大脑皮层的联合区和皮层下包括伏隔核在内的整个相关的反射区,这恐怕就是人类审美需要发生的生理基础。<B><o:p></o:p></B></P>
<P ><B>2</B><B>、情感需要产生的生理基础<o:p></o:p></B></P>
<P >关于情感,在西方心理学上有三种代表性理论。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他们二人提出相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上变化的一种感觉,如哭流眼泪或怒挥拳打人,这种生理上的种种反应时的心理感觉就是。总之,情感的原因,他们更看重的是生理上的变化。不过他们把情感产生的生理基础定格于周围的神经系统,即围绕周围神经系统,包括感觉和运动等外周生理机制的变化。他们认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就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到了廿世纪初,美国的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和巴德(P·Bard),他们又提出了中枢神经丘脑作用说,他们认为人受刺激后,丘脑的神经功能反应才是形成情感的主要生理基础。进入廿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又提出了情感三因素说。所谓情感三因素,就是指外界的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评价三者相互作用。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形成人类的复杂情感。<o:p></o:p></P>
<P >我们以为后者更似乎有些道理,因为人的情感表现是十分复杂。前面讲过,情感包含有内心的体验,外在表现出来的态度,生理上的种种反应等等。因此,要认识分析情感发生的生理基础,就不是那么简单,要认识到在生理上的反应同样是复杂的。因此,情感的生理基础应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认识。前面三种情感学说,第一种仅只看到了神经初级中枢反射后形成的种种生理机能变化,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内分泌的产生,还有呼吸和心血管等的变化等,这是很不够的,因为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周围神经系统内,是反射的初级阶段。<o:p></o:p></P>
<P >第二种理论有进一步认识,能够看到皮层下高级神经中枢对情感产生的作用。但是也有局限。因为丘脑仅是神经传导纤维束的主要通道,情感产生的基础完全不止于此,应该是皮层下的整个神经高级中枢,尤其是下丘脑和边缘叶等。现代生理学告诉我们,下丘脑是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将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机体的体温、饮食、水平衡、内分泌等许多重要的生理机能。因此,它和边缘叶乃至整个边缘系统,调节着人的情感活动是现代生理学界所公认的。这些地方,应该就是我们人的情感调节的高级中枢。概括起来讲,就是以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为主的皮层下的高级神经中枢。<o:p></o:p></P>
<P >第三种理论将情感产生和人的认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十分正确的,因为人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最最高级的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维和语言,所以人类的情感,就绝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那么本能地情绪化。人的情感中富于理性,更有区别的是,人的情感中还有动物所没有的那种高级情感,如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等在内。因此,人的情感的生理基础,就不能只看到连动物都有的丘脑、下丘脑等皮层下的高级中枢,还要看到与最高级的神经指挥机构大脑皮层。<o:p></o:p></P>
<P >总起来说,人的情感需要产生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高级神经中枢,还有周围神经系统在内。其中在大脑皮层作用下,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是人的情感需要调节的主要高级反射中枢。<o:p></o:p></P>
<P ><B>3</B><B>、自我实现需要产生的生理基础<o:p></o:p></B></P>
<P >在马戏团的表演中,我们常可以看见许多狗、熊、猴子和大象等,在人的指挥下表演,如驾车、玩球、走钢丝、致敬等等。在水簇馆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海豚、海豹等在水中与人一起戏耍。这些高等动物凭借自己的神经系统,往往能够完成一些动物生活活动以外的,一些属于人类才会的动作,为什么?据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研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动物的大脑神经功能中,还有一种<B>潜在的剩余性功能,</B>正是这种剩余性功能,所以我们才能使一些高等级动物具有一定的可驯服性,使这些动物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像人类一样聪明的行为而令人可爱。<o:p></o:p></P>
<P >据科学家研究,人类的大脑神经功能的剩余性更强,有的科学家称之为<B>“超剩余性”</B>。据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资料表明,距今约300万年的前期猿人,平均脑量仅600~700毫升,而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400毫升左右。据称人的绝对脑重量,男性为1424克,女性为1242克。因此,人的脑量,绝非一般动物所能相比。其次,人的大脑是一个十分复杂又高度精密的机能组织,其中神经细胞约100亿到140亿个,其不同功能种类的神经元为150类左右。为加强细胞与细胞之间复杂又快捷的联系,每个细胞又有大量的联接点突触。据称,仅一个大脑皮质细胞就约含有30000个左右的突触。在细胞与细胞,突触与突触之间的联系中,参与化学作用的生化物质就有四五十种之多。在神经组织中,在剌激作用下产生的机械能;在生化作用下产生的化学能;这些能量转换,最后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的电能等,又最后变成电信号的传导、联系、组合等,由此,才使人的大脑变得如此聪明。大脑的这种智能,令当今最先进的电脑都望尘莫及。<o:p></o:p></P>
<P >另外,在大脑100亿个以上的神经元中,其中就有70%都集中在大脑皮层里,这是因为皮层是大脑中最高的神经指挥机构。我们知道,皮层是大脑半球最外表的一层灰质,厚约2~5个毫米,分六个层次,各种不同的神经元极精密地排列组合其里,我们人的一切记忆与意图全都来自这里。又据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他在《计算机和人脑》一书中计算,一个人毕生的总记忆储存量大约为28×10<SUP>20</SUP>比特,这个数字相当于于藏书近2000万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三到四倍。然而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就这样使用,这个人的用脑量,也只是用了整个脑量的极及部分。由此可见,人的脑量中所蕴藏的超剩余功能,或者说潜能之大,可以说巨大无比。无疑,这个巨大的脑的能量和潜在能量,就是我们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生理基础。<o:p></o:p></P>
<P ><o:p> </o:p></P>
<P >(此文是从吴健华 王受仁合著《舞蹈艺术心理学》第一章的一节中摘出改写而成)<B><o:p></o:p></B></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发表于 2007-7-14 1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美是一种合乎客观规律;又合乎主观目的;同时又能使主体产生快感;或是精神愉悦;或是产生高尚情趣的一切令人喜爱的感性生活。"个人感觉,这种对美本质的挖掘还需要某种力量把他们统一</STRONG>
发表于 2007-7-21 1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通过阅读,个人感觉:对艺术产生的“共性心理”的揭示比较全面而深入,但对“舞蹈”这一门独特的艺术产生的“个性心理”的提示或曰挖掘力度不够。</P>
<>    因为没有系统的读这部专著,只是管窥之见。</P>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8: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感谢两位版主的读贴与指导.</P>
<>关于王先生所言的一种什么力量,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这是任何人都所具有的,而且是天生就有的. 这种力量在后天中与社会法则的融合,就形成了人类成熟的美感、审美经验与审美修养。就在这些经验的抽象基础上,就形成了人类的审美理念。</P>
<>王先生所言的力量,绝对不是神,而是来自人本身。</P>
<>关于紫陌红尘所言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其实本文不是某类艺术个性的文章,而是从《舞蹈艺术心理学》的基础上,并结合了其它的艺术的各自特性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艺术共性文章。所以就没有专门去谈舞蹈的问题。</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3: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p>欢迎阅读并指导.</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37 , Processed in 0.0583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