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16|回复: 0

[原创]警惕艺术忽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 15: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我所说的艺术忽悠是指当今一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忽悠艺术的现象,其间接的表现为忽悠观众。其忽悠想达到的目的无非是:一让观众似懂非懂,然后以艺术的名义让观众臣服,从而得到变态的精神满足;二抬高身价,巩固圈内地位或吓唬同行;三收获忽悠带来的经济利益。</P>
<>    艺术忽悠现象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P>
<>    一是大龄化。就像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样,这只是一种趋势。本来艺术忽悠不分老小,不排辈份,只看能力。但毕竟姜还是老的辣。现在忽坛上活跃的人大多受过“八五’新潮美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看过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书,取得过一定的成绩。其师承一般上可追印象派,下可接后现代主义,广纳众家之长。譬如学塞尚抽去物象的情感因素,用野兽派观念将画面碾成平面,用立体派的方式将其分割,辅之以梵高式的激情,给画面刷上表现性的色彩,再点缀上一些具有文化象征的符号,这道铁板烧大餐就完成了。这些艺术家一般都有自己总结出来的艺术创作公式,美其名曰艺术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德高望重,为了延续艺术人生之路,于是有的艺术家就搬来西方现代主义的偏方,下猛药,出狠招,搞得观众一愣一愣的。</P>
<>    二是盗版性。因为盗版具有隐秘的特点,可以悄悄地“借鉴”和制作而不露声色。这类艺术家鄙视那些技法拙劣的粗浅者。为了突出原创性,他们会挖空心思贴上自己的标签。这样一来,闪烁其词的批评家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球出了问题。在彼此心照不宣的眼神暗示下,双方握手言欢。无孔不入的媒体参与进来后,忽悠者在闪光灯下摆着各种造型。借助广告的神奇作用,忽悠产品可信度成倍增强,销售量明显攀升。</P>
<>    三迷惑性。艺术忽悠因为披着艺术的外衣,所以其忽悠行为不易识别。艺术成了一种借口,一切平庸都可以用艺术的方式阐释,一切不可思义都可以用艺术来掩盖。艺术是一张所向披靡的通行证,可以安全地掩护艺术家自由进退道德设置的底线。艺术也让性抹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艺术家拥有绝对的解释权。因此艺术忽悠者总是恋恋不忘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和外表。</P>
<>    四是顽固性。老忽悠通过自己的努力,早已根深叶茂,圈划好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小忽悠则只须给老家伙拍拍屁股挠挠痒,便可躲在大树下,享受忽悠带来的实惠和快乐。老忽悠一面高呼“悲哀”,感叹小忽悠不学无术,一面给他们传经送宝,并身体力行为他们示范如何建立和理清各种赖以生存的复杂关系。在分布上,散落民间的忽悠群带自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扎根在高校的忽悠族团更是坚不可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艺术的承传、控制着艺术人才的培养。</P>
<>    艺术忽悠的最终结果是使艺术受到伤害。艺术总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为自身发展的推动力。当艺术偏离了它的审美价值,而去艺术之外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它的存在理由,那么他的艺术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艺术忽悠使艺术不再真诚。如果艺术不再是人类的精神乐园,不再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达,而只是艺术本身,那么艺术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P>
<>    艺术忽悠者真是太可恶了!但它往往以似曾相识的面孔出现,在微笑中露出咄咄逼人的凶相。正是由于他们的不作为,构成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这类现象得到了大众的默许,并以惊人的速度滋长蔓延,阻挠着艺术的健康发展,败坏着社会风气。艺术忽悠,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P>
<>                                                         2007.6.1</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4 21:38:17编辑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24 , Processed in 0.0462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