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81|回复: 2

余光中: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 在文法与诗意之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3 16: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时间这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固执而顽强,没有力量能挽回或阻挡。<BR>它最大的美德是民主:贫富之间最大的差别在空间的分配,但时间的分配却一<BR>视同仁,再贵的金表一分钟也没有六十一秒。所以美国喜剧演员马克思( <BR>Groucho Marx)说:「没有人的脚后根不被时间踩伤。」时间逼人,逼出了马<BR>尔服(Andrew Marvell)的名句: <BR> 在我的背后我不断悚听 <BR> 时间的飞车愈追愈逼近。 <BR> 苏格兰作家林克雷透(Eric Linklater)却把它改成了「在我的背后我时常<BR>悚听/时间的飞车换档的声音。」这一改,化古为今,真是绝顶聪明。 <BR> 海拉克赖忒斯曾叹:「抽足再涉,已非前流。」孔子在川上,也感慨说:<BR>「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谓逝者,一去不回,就是时间。「时不我予」<BR>的感慨,无论是西方或东方的圣人,都是心同戚戚。但是在日渐全球化的所谓<BR>地球村里,对于时间的感受,「隔球」毕竟还不就像「隔壁」。譬如中国人去<BR>美国,飞过了半个地球,他必须改用当地的时间;反之,美国人来中国,也必<BR>须调表。所以对一位远客说来,「易地」就等于「易时」。前年我去西雅图华<BR>大演讲中国的诗画,题目正是Out of P lace,Out of Time。我取这个题目,<BR>用意正在强调:中国古典画所用的不是西方的空间,而中国古典诗所用的也非<BR>西方的时间。 <BR> 时间与空间乃现实世界之两大坐标,其间的关系十分奇妙,或许写诗比用散<BR>文较便于表达。我只觉得,两者的关系是相依互补的。例如地球这只大瓜,若<BR>按二十四小时分成二十四瓤,则每片的空间得十五度,因此说上海距纽约大约<BR>是十二瓤,跟说两者相距是十二小时,不过是同一银币的两面而已。这件事当<BR>然取决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超过这个关系,星际的距离就要用光年来计算,<BR>于是空间的度量竟要用时间来标明。 <BR><BR> 文法是守在诗之花园的恶犬 <BR><BR> 跨越经线作长途旅行,时差加减只要调表就行了。更有趣的,是中国与西方<BR>对时间观念的差异,和由此而来的语言之分歧。中文与西文的一大差异在文<BR>法,在于西文多词尾变化(in flection)而中文没有。词尾变化可分人称、<BR>宾主、数量、性别等类,已经够麻烦了,但是最大的梦魇还在动词的「时态」<BR>(tense)。英文的时态在欧洲的语系中幸好是「一切从简」的了;换了拉丁<BR>语系、斯拉夫语系与日耳曼其它语系,动词时态的变化动辄三、四十种,如果<BR>再由动词结尾的什么ar,er,ir,are,ere,ire 等等变化来旁生枝节,再加上什<BR>么反身动词之类,那就不是一个孙悟空拔毛所能应付得了。 <BR> 把好好一个动词变化成许多分身,叫做什么现在式、过去式、 未来式、完<BR>成式、进行式,又再拼组成什么现在进行式、未来完成式等等的次分身,这一<BR>切,正说明西方的心灵对时间的各殊面貌是多么地专注而着迷,务必张设天罗<BR>地网,追捕其动态与静观。因此,如果说西方的文明是来自对时间的崇拜,恐<BR>怕不为过吧? <BR> 更明趣的是:英文的time一字源出拉丁文的 tempus,而tempus的第一义虽<BR>是time,但其引申义却包括tense(动词时态)与calamity(灾难),岂非暗<BR>示如此烦琐的分歧会引来灾难? <BR> 对比之下,中文的动词千古不变,根本没有词尾变化。例如一个「去」字,<BR>无论这动作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由我、由你、由他,或由一群人来做,<BR>都无所谓,只用同一个「去」字,别无分身。这在西方语系习于条分缕析的人<BR>听来,完全不可思议。不过,动词本身虽然不变,却有一些「助动词」(auxiliaries),相当于英文的shall,will,have,can之类,来表时态:例如<BR>「要去」、「会去」、「去过」便是。用西文的观点来看,中文的动词能通古<BR>今、人我、独群、主客之变,简直无所不能,可以不变而应万变。动词而可以<BR>一成不变,究竟是拙是巧,是不足或是自由,就看你怎么诠释了。 <BR><BR> 看通文法才能彻悟诗意 <BR><BR> 我教英诗已经有四十年,发现若要真正欣赏英诗,基本的甚至起码的功夫在<BR>看通文法:文法没有看通,诗意就休想彻悟。许多人把诗译错,多半是因为把<BR>文法看走了眼。我常对学生说:「没有人读诗是为了文法,但是不透过文法就<BR>进不了诗。文法是守在诗之花园入口的一条恶犬。」学生们听了,似笑非笑,<BR>似懂非懂。 <BR> 英诗之难懂,原因不一。首先,为了押韵,得把韵脚放在行末,所以要调整<BR>句法,往往更需倒装。何况句法要有顿挫、有悬宕、有变化,顺序往往不如逆<BR>序,或穿插有致的半顺半逆。例如莎翁十四行第一一六首之句:Let me n ot <BR>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Admit i mpediments,要回逆为顺,理解为<BR>Let me not admit impediments to the marriage of tr ue minds,还不算<BR>难。但是遇到像席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这样的句子:thy lan <BR>guished grace,/To me that feel the like, thy state descries.若非真正<BR>的行家,恐怕就难以索解了。 <BR> 其次,与其它西文一样,英文好用代名词。上一句里的人、物、事,到了下<BR>一句忽然不见了,变成了he,she,they,him,her,them,it,it s,their的分身。<BR>冤有头,债有主:回到前文去追认谁是本尊,乃是执行文法的基本锻炼。这一<BR>步做不到,就难充解人了。例如布雷克的〈人性分裂〉一诗,就有这样几句:<BR>Then Cruel ty knits a snare,/And spread his baits w ith care./He <BR>sits down with holy fears,/ And waters the ground with tears;/Then <BR>H umility takes its root/Underneath his fo ot.细读之下,才发现原来<BR>「残酷」是雄性,用的代名词是「他」,而「谦逊」是中性,用的代名词是<BR>「它」,真是扑朔迷离,雌雄难辨。读英文作品,不幸遇到一堆抽象名词,偏<BR>偏又爱戴上代名词的假面具,就会陷入文法的迷魂阵,还有心情去赏诗意吗,<BR>真是可疑。 <BR><BR> 英文好用代名词 <BR><BR> 不过若说文法是严守诗苑之门的恶犬,恐怕又言重了。文法复杂苛细,固然<BR>有碍诗意,但如运用得当,也能举重若轻,几乎不落言诠就捉住了美感,在动<BR>词的时态转化上尤其如此。例如爱伦坡的〈给海伦〉中段: <BR>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 <BR>  Thy hyacinth hair,thy classic face, <BR>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BR>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BR>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BR> 〈给海伦〉一诗的精采尽在此段。前三行道尽尤力西斯的乡愁与海伦、甚至<BR>维纳斯之美,已经诗情洋溢,但高潮却在后面两行,简直是「西风残照,汉家<BR>陵阙」的气象。不过这怀古高潮的推动,却只凭一个动词最单纯的过去时态。<BR>浑不费力的小小一个was,就占尽了风流。而这,却是中文无能为力的。翻译的时候,最多只能动用「往昔」、「曾经」、「逝去」、「不再」之类的字<BR>眼,但是都太费词、太落实、太复杂,哪像was这么直截了当,一字不移。何<BR>况这一字可以连用两次而不觉犯重,反而更加气派,可是「往昔」等词却不堪<BR>重复。再举史云朋〈荒园〉(A.C.Swinburne:The Forsak en Garden)的一<BR>段 为例: <BR> All are at one now, roses and lovers, <BR>  Not known of the cliffs and the field s and the sea. <BR> Not a breath of the time that has been hovers <BR>  In the air now soft with a summer to be. <BR> 史云朋不能算伟大的诗人,他那着魔的音调也不再像当年那么迷人了,但是<BR>此段末二行的动词时态却仍然动人。Time that has been倒还平常,但是<BR>soft with a summer to be却美极了。单说soft with summer(夏气轻柔)已<BR>经很美,但是soft with a summer to be却是说「夏日将至,空气转柔」,就<BR>更微妙了。不过中文只能说「夏日将至」、「夏天将临」、「快到夏季」等<BR>等,也嫌太落实、太郑重,太平铺直叙,哪像a summer to be 这么飘逸、轻<BR>灵、透亮,啊,像是精灵的耳语。英文文法的「不定词」(infinitive)轻而易举的动作,没有动词时态变化的中文却做不到。 <BR> 但是反过来说,没有动词时态变化的中文,在叙事的效果上,也有英文难以<BR>胜任的地方。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BR> 越王勾践破吴归, <BR> 义士还家尽锦衣, <BR> 宫女如花满春殿。 <BR> 只今唯有鹧鸪飞。 <BR> 此诗译成英文,动词时态并不难安排:前三句用过去式,末句用现在式就行<BR>了。但是前三句既用过去式叙述,读者心中早有准备,知道这是说的从前,所<BR>以末句回到现今,顺理成章。中文原诗正相反,古今的事压在同一平面上,所<BR>以末句的落差其来也骤。中国诗在时态上无先后,而中国画在物象上无光影,<BR>是因为中国艺术不务实吗,值得好好思考。</DIV>
发表于 2008-5-4 22: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是因为中国艺术不务实吗,值得好好思考。" <br/><br/>这个结论,太武断了吧?<br/>
发表于 2008-5-26 06: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1:57 , Processed in 0.0288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