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3|回复: 4

[原创]试论康德谈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 16: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B>试论康德谈艺术</B><B><o:p></o:p></B></P>
<  align=center><B><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 >关键词:美的艺术  艺术的美  天才  想象力 鉴赏力  自然范本  艺术范本  艺术创造<o:p></o:p></P>
< >内容提要:本文归纳成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专门介绍康德对艺术美的特有理解。他他用美的艺术与艺术的美的概念,讲明审美在艺术中的表现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专门介绍艺术家的特有修养和天生的才能和资质。第三部分专门介绍艺术创造的独特表现,又尤其是艺术的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如非理性、非概念的判断力、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运动。<o:p></o:p></P>
< ><o:p> </o:p></P>
< ><o:p> </o:p></P>
< >正文:<o:p></o:p></P>
< >康德在哲学著作,又可说是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上半篇“审美的判断”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3</FONT>节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4</FONT>节中,从审美的角度专门研究了艺术问题。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艺术美学见解,至今仍是指导我们理解艺术本质特色的指路明灯,现介绍出来供爱好者参考。下面谈三个问题:关于美的艺术与艺术的美;关于艺术家;关于艺术的创造。</P>
< ><B>关于美的艺术与艺术的美</B><B><o:p></o:p></B></P>
< >康德的艺术概念中包括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所谓的广义艺术,就是康德所说的一般的艺术,即指包括美的艺术本身在内的一切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称呼,如有自然的、科技的、手工艺的、娱乐的、还有机械的和美的艺术等等,而狭义的艺术就是指美的艺术。</P>
<P >康德在论述美的艺术中十分强调地指出,艺术首先必须和自然的、科技的和手工艺的区别开来。自然中的作品是自然生成的,有时候有人称它们为艺术,那也是因人设想出来的,是人想象力的结果。科技是根据科学原理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而美的艺术则是没有理性指导下的实践行为。手工艺劳动是强制性的劳动,而美的艺术则是一种自由的行为,所以都是有区别的。关于机械的艺术,因它和一定的知识有关,艺术的目的又是为了形成某种产品,为此而进行操作,就难免具有因果和机械的因素。但是,康德又说,如果这些所谓的机械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娱乐享受,这些艺术又可变成为审美的艺术。在审美艺术中,康德又将它们分为快适的艺术与美的艺术两类。在这两类艺术中又有区别,快适的诸艺术,用我们今日的话来说,又叫休闲的艺术,它是以单纯享受为目的的,其中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人娱乐享受的艺术环境。康德认为,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内,并不会太去关心这些艺术是什么,怎样欣赏它们,如音乐如何,唱得怎样?环境造型如何,设计怎样?这些问题都不会去太关心,更多的是自在地休闲,打发时间。而美的艺术不同,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富于美感,可供人鉴赏的艺术。</P>
<P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一种有意境的艺术,它虽然没有目的,却含有合目的性。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主观的合目的性,即指美的艺术先天就符合人类普遍的审美机能,它能令每个人产生美感,同时还能使每个人的心灵得到陶冶,受到教育,以致于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美的艺术不似快适艺术那样,只是用感官来品评,美的艺术有它自己的鉴赏原则,这就是康德所独自提倡的反思判断。美的艺术,只有通过反思判断才能鉴赏到其中所蕴含的美。</P>
<P >反思判断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心理能力,它能依靠先验的目的论原理,直观到宇宙和整个现象界的美和目的性。这种判断能力的心理运作过程是从特殊个别现象去寻求普遍和一般。虽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活动,但并无知识概念和理性活动,完全是直觉的认识活动,是由经验的直觉来感受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事物的美和目的性。美的艺术作品就如美妙有序的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又符合一定的目的,康德称它们为“第二自然”。所以在通过反思判断鉴赏中,因先验的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的作用,人们通过这种判断,就能鉴赏到美的艺术中的美了。</P>
<P >因康德在反思判断中提出了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先验原理,所以有人认为康德的审美观和艺术论是形式主义的,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康德的审美和艺术理论中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真、善、美是统一的,并不是分割的。如前面已谈到过的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的艺术,并将它与快适的艺术区分开来。在审美理论中,康德的美学观也不是形式主义的,如他将美分为自由的美和依存的美,认为只有依存美才是最理想的美。所谓依存,就是指对以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依存,而且在最后对美的总结中,就更加直接地指出了美的实质内容,即:“美是道德的象征”。因而说,康德的美学理论是形式主义是不正确的。</P>
<P >康德在审美鉴赏判断中用了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这个形式指的不是一般形式主义的形式,而是相对于审目的判断中质料的目的性而言的。前者是指外在的合目的性,后者为内在的目的性。前者为主观的合目的性,后者为客观的合目的性。另外,康德的美感原理中的审美是无功利、无概念,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仅从这一点看,康德所言的审美判断中直觉到的外在形式也不是纯粹的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就字面的意义去理解康德的哲学和美学的理论,而必须从他的系统哲学和美学去理解。</P>
<P >关于艺术的美是什么?</P>
<P >康德认为艺术的美:就在于它没有目的又合乎人的主观目的,令人满意。所谓无目的,就是指艺术的美并非是为了人的感官娱乐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完成某项既定任务而令人满意的目的。所谓合乎主观目的是指艺术的表现(仅从感性形式上看)恰恰符合人的需要,因而令人感到愉快、满意。其次,艺术美的表现是人的创造,是依法而行,似乎有规律,但在表现中又感觉不到规律,令人感到生动自由,毫无约束。无法之法,法在其中;有法无法,自由显现。这种必然与自由,想象力与知性的巧妙结合,就是艺术美的所在。康德为更清楚明白地说明这一问题,他将艺术比成为自然,将艺术的美比成为自然的美。他说:美的艺术品,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自然产品,但它又不是自然物,而是艺术。康德为什么这样说,将艺术比喻成为自然品,就是因为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由于还没有掌握好艺术的规律,艺术规律还没有烂熟于胸,而是在心眼之前作怪,成为创造者创造心灵活力的障碍,使得其创作处处留下人工生硬的痕迹,很不自然,因而失却其艺术美的魅力。美的艺术品就不是这样,而应是和自然产品一样,看不到一点人工的痕迹,出神入化,巧夺天功。</P>
<P >康德关于艺术美的两点论是很有道理的。其一,艺术的美是无目的又合乎主观目的,令主体产生愉悦,这是从艺术美感的先验论原理上而言的,这就是说,主观的合目的性,是人类鉴赏美的一个先天的心理能力。其二,艺术是有法而又无法,艺术表现恰如自然那样自如或自由。这两点综合起来说,艺术的美就是既合乎主观的目的,又合乎客观的规律,又令心灵感觉到愉悦。其实康德的艺术美学观念也就是他的整个的美学观念。关于康德的整个美学理论,留在以后研究康德美学的文章中再说,这里要强调的是艺术表现与自然的关系。</P>
<P >康德的艺术表现自然说是艺术美学上的精华,也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艺术大师毕生的艺术经验的最高总结。如达芬奇就把他的绘画表现当成为大自然的“镜子”,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我服从‘自然’,从来不想命令‘自然’”。中国明代的书法和绘画大师董其昌说:画家要以“天地为师”,“造物为师”。艺术表现要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师,就是因为艺术的感性显现要如自然生成那样自如,没有一点人为的造作、痕迹。艺术家表现的技艺功夫,完全融于在作品中,你是看不见的,就如自然产品的形成那样,其生长规律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美的艺术作品完全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代诗画大师王维语)。用清代一位画家石涛的话来总结,就是“法无障,障无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又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就是说,艺术的方法,艺术家的独创性都完全消溶在艺术的表现之中,让人感觉不出。如果能感觉得到,法就成了障碍,也就无所谓艺术的存在。</P>
<P >好的艺术作品是最忌人为的刀斧痕迹,最忌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规律的强制干扰,如罗丹所言:“命令‘自然’”。表面上看,一些所谓的“艺术家”在显露自己的艺术才华,其实,并非是创造艺术,而是在表现拙劣的自己,因而其显露的也不是艺术的才华,而是艺术的无能或多余。</P>
<P ><B>关于艺术家</B><B><o:p></o:p></B></P>
<P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这就是说,只有天才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来。何谓天才,“天才就是那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那么天才的“天赋才能”或“心灵禀赋”又是什么,按康德说法是指大自然赋予天才主体中可为艺术立法,制定规则的能力,这是艺术家一种特有的心理创造力。艺术家就是凭着这种能力和想象力一起为艺术立法,驾驭艺术表现的规律,在艺术创造的天地中才气焕发,自由地发挥。那么康德所言的艺术家的这些特有的心理能力,具体而言又指的是什么?按康德说的,就是想象力与知性的统一。对天才来说,其想象力是自由和丰富的,用今日的话来说,就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其知性,我认为就是指各个门类艺术中艺术家所特有的必具的艺术素质,如音乐家指的就是天生的音律感、和声感、旋律感、节奏感等等;如画家指的就是天生的光感、色感、造型感、线条感等等。在现实的生活里,事实也就是如此,具有这种艺术素质的人就更容易成为艺术家的,而且还会随着这种素质所具有的程度的不同,其艺术家的才气的发挥也会有明显的差异。</P>
<P >康德还认为,一个艺术家仅有艺术的天才还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艺术鉴赏力,即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先天性的对美的反思判断能力。有没有这种鉴赏力,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美不美的问题。为了说明鉴赏力对于一个艺术家必具的素质的重要性,康德甚至说:如果硬要将二者作比较,硬要牺牲其中一个,那就只有将天才去掉,留下鉴赏力,因为这样,至少可以创造出美的艺术为大家普遍赞扬。当然,最后康德还是说,艺术家的素质,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知性,精神和鉴赏力”,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构成艺术家心理素质的最佳结构,才能创造出最美的艺术作品。</P>
<P >康德的艺术天才论和鉴赏中的先验原理,是康德对艺术理论和美学的一大贡献。先说艺术天才论。在过去乃至今日,都有不少人不相信人的天赋才能。其实人的某一部分天赋才能并非是唯心地胡乱猜测,而是生育遗传的必然结果,是自然规律在生命人繁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唯心和唯灵论的东西。每一个人在生理的某一部分都有可能从遗传到发育过程中,显得较为健全和完善,因而某个人在这一方面可能就具有一定的天赋才能,只是这种能力有程度大小、强弱的差别而已,没有什么可奇怪和怀疑的。现仅以音乐艺术为例。在音乐上突显天才是较为人所容易注意的。如大家所熟悉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在四岁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还有肖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岁开始学钢琴,帕格尼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岁开始学小提琴。中国的殷承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岁开始学钢琴,刘明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岁开始学板胡,马友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岁开始学大提琴等等。再据有关资料介绍,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50</FONT>年开始,古典音乐家巴赫家族的音乐才能直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80</FONT>年才开始衰竭。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年左右时间内共出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余名音乐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余名。</P>
<P >再说鉴赏中的先验原理问题。康德的哲学就是先验的唯心主义,其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考察人的天生就具有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实践社会道德的能力,还有审美和审目的的能力。这里我们只讲先天的审美和审目的的能力。</P>
<P >目的论是康德哲学体系构成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目的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其含义就是指,在宇宙中似乎有一种意志在作出安排,才使整个宇宙显得如此有序、完善、符合人的目的。在自然合目的性中又分有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目的性。前者,是指自然的外在形式符合人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人的审美能力。而客观的合目的性,是指自然的内在实质符合人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人的审目的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先天的心理能力,即前面所说的反思判断力,它是一种直观经验的认识活动。就审美而言,说直观,就是在审美活动中,没有认识中的概念思维活动,同时也没有与利欲相关的功利心理活动,只有感性中的合目的性而感到的愉快心理,即美感心理。</P>
<P >人的先天的美感心理意识,康德认定它为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理,而使之人类审美和审目的的活动成为可能。这里不去讨论康德的反思判断力先验原理等概念的问题,这里要说的是人的先天的美感意识本来就是存在的,康德在他的哲学研究中发现了,并把它当成为人类的一种先天的心理能力,尽管是先验唯心的,但能猜测出来,这是他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P>
<P >人类先天的美感意识心理,是生命运动长期进化积累的结果。从简单生命到动物;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这一级级的进化、发展到今日,经历了自然的和社会法则的长期铸造、积淀,使人类的生理、心理机制中已形成了美感的本能机制和发展机制,这些先天的生理、心理机制,在生命的发育阶段中,从胎儿中就已有可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只要是人类,东西南北中,无论是那种人都会有的,只要从小开始实践,在实践中就可开发出来,由本能的变成为自觉的审美能力。后天的社会原因,因而形成为各种不同文化的审美需要,那又是另一回事。</P>
<P ><B>关于艺术的创造</B><B><o:p></o:p></B></P>
<P >关于艺术的创造,康德是从哲学的思路来思考的。但是,我们从他写出的字里行间中,仍可揣摹出一些难得的艺术经验之谈。如艺术是天才的产品;艺术创造的对象;艺术创造的方法等等。</P>
<P >“天才是自然的宠儿”,在天才的心灵里,自然赋予了一般人所没有的艺术法规,所以只有艺术天才,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因为天才具有独创性,天才和摹仿精神是完全对立着的,所以天才创造出来的作品必然是艺术的精品,属艺术的典范。<o:p></o:p></P>
<P >艺术创造的对象,或者说艺术创作的源泉,康德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自然的典范;二是来源于过去艺术家留下来的艺术典范。前者为自然中的美,用我们话来说,即现实生活中的美;后者为艺术中的美。前者为直接的生活,后者为间接的生活。这和人类的知识来源一样,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之分是一样的道理。<o:p></o:p></P>
<P ><FONT face=宋体>艺术的创造方法是康德谈论最多的一部分,这与康德的美学思想有较大关系。因为康德的美感原理中除了无利害关系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因素,就是审美不是逻辑判断,不是认识活动,因而与概念、理性法则、原理等等无关。因而艺术创造活动中属知性的诸艺术法则都是非概念和非理性的,想象力也是非概念和非理性的。创造活动中的诸心理能力的结合,如判断力、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运动,也就如我们今日所言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运动一样,都是纯感性的、经验的意识运动。因为无理性,或理性支配少,因此,艺术家的创造过程是无法清楚地描述出来的,一个艺术家自己也不清楚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如何地产生出来的。因此康德说:艺术创造“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而也不能教给别人,并且这样一种技巧也不能传达”。这就是说,艺术的创造方法是无规律可寻的,它不可能由艺术家本人或是其他的人总结出来,写成为一本本教材供人教学和学习,如诗歌创作法、作曲法和绘画法等。艺术的创作方法不可能通过教学途径来传播,艺术的创作方法是学习不到的,只有天才自己的感悟,从自然范本和艺术范本中吸取经验。</FONT></P>
<P ><FONT face=宋体>康德对艺术创造的理解是很有道理的,但也有片面不足之处。说得有理的地方,就是艺术的想象力的发挥,也即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技巧,这些东西是艺术家心理素质和修养,这不是每个人可以随意学到的东西,其内有天份,也有后天的经验积累。不足之处,就是艺术创作还涉及到一些外在的技巧问题,如绘画的基本技巧,作曲的基本技巧,舞蹈的基本技巧等等,一些形体的技巧,形体与物质关系掌握的技巧等,这些外部的东西,都是一些可以教学和学习到的东西。当然,一个艺术家仅学到这些东西就想进行创作是不行,没有一定的想象力,乃至丰富的想象力,并与之相结合,是不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艺术家,也不可能创造出美的艺术。从这方面看,康德抓住了艺术创造的关键环节。</FONT></P>
<P ><B><o:p> </o:p></B></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09: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感谢王柳峰先生的肯定与支持。</P>
<>我对康德研究并不深,发连载还无这个能力,只是对康德的美学略有一点见解,也不一定就是对的,这只是我的看法,因这与我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有关。故此我在发康德的美学分析贴子同时,还发出有些相关的另外两篇,即《主体需要与艺术》,《试论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等,仅供爱好者参考。</P>
发表于 2007-5-2 18: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精华 待细看 希望先生能系统地介绍康德和您对康德的看法 </P>最好以连载的形式 问好 祝节日快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 18:47:0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8: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阅读并指导。</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3: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p>对艺术的看法,康德的看法是高见.</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41 , Processed in 0.0338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