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95|回复: 5

揣摩《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6 10: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揣摩《论语》</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我的《论语》心得(之一:学而篇共十六)</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夏荷</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第一)</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读孔子,第一感觉常常是孔子平易近人,温文尔雅,他善于从亲情、学习、交友等容易被人接受的日常事理入手,笼络人心,然后突如其来的抛出蓄谋已久的道德经,让你在不经意间掉进他的思想陷阱。</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学而篇第一,第一个句子谈温习,第二个句子谈朋友,焦点在快乐观,孔子似乎很快乐;可是话锋突转,第三个句子谈性格,隐忍不恼怒,焦点在君子观。</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独立看,三个句子似乎都在理,可是我却很难将孔子的文理整合起来。三个句子两个层次,快乐观与君子观之间有何必然的联系?在我看来,孔子在亲情,学习,交友等方面可能是快乐的,但未必完全快乐,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是痛苦的,但必须忍受不被他人了解理解所带来的痛苦,所谓的君子,其实是一种无奈,最擅长人际关系的圣人也如此。</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如果我们将《论语》看作诗歌,那么学而篇第一的语言是跳跃的,孔子乐并痛苦着;如果我们将孔子当作思想者,那么学而篇第一的逻辑是混乱不清的,矫情矫意。可惜孔子不是诗人。</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里而道生,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二)</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根本没有的,孔子之言论概括与推崇的是中国经典文化,这经典文化的本是什么,不是孔子所说的孝和悌而是忠。这里孝和悌是前提,忠是结论。</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好犯上”与“好作乱”在孔子思维里构成一一对应的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逻辑关系,其逻辑性质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将我们“好犯上”记作P,将“好作乱” 记作Q,有P必有Q,无P必然没有Q,即有“好犯上”必然“好作乱”,无“好犯上”必然不“好作乱”。</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可见孔子的伦理教育,起点在“孝和悌”,终点却指向“忠和愚”。“孝弟”之本是“仁”,而“不好犯上”之本不是“仁”,是等级秩序。</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无可厚非,但将人性伦理推至政治道德,孔子一直在玩弄偷换概念和转换论题的诡辩手法,混淆古人的逻辑思维。</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第三)</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花言巧语,装出一幅讨人喜欢的面孔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的逻辑毛病是以偏盖全,人性是变化而复杂的,其实孔子一直在塑造概念化的人物,统一表情,统一服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第四)</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作为现代人,我们并不可能全面了解曾参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从学而篇第四看,曾子生活得多么不愉快啊!每天考虑不已的是对别人是否尽责,对朋友是否诚信,对学业是否认真,我们不知道曾子是否考虑过自己生命是否快乐。</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从学而篇第一看孔子,他乐并痛苦着,这非常符合一个人的生命实际,圣人都如此了,曾子也应该是这样的。孔子为何只选择曾子痛苦的片段作为话题呢?</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快乐人心所向,痛苦不可避免。快乐的时候,我们自然快乐,痛苦的时候,我们是摆脱痛苦,还是走向更大的痛苦?</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谁也拯救不了谁,惟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多考虑你自己吧,或许你可以活得更有意义,更精彩。</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篇第五)</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FONT></FONT><BR><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从表面文字看,谨慎,节约,仁爱是为官者的基本准则,它的指向又似乎是“为人民服务”的,多么务实而崇高啊!</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细细思量,又觉得此道理说不通。官吏与百姓,谁是真正的耕耘者?难道没有官吏的治理,以务农为生的老百姓就不会按时耕种而收获?我喜欢还原事实真相,我不相信分不清韭菜与麦苗的官吏善于“使民以时”,我不相信农民不会种田!</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只会向上景仰,不会向下鞠躬。</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第六)</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言论的逻辑模式是:内——外;孝——弟;情——德;小——大;浅——深。</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师长,谨慎而诚信,博爱而亲仁,独立解读,都很正确,但当孔子将这些美好的价值观设置在第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对曾子言论选择取向了。</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在德育与智育之关系上,纠缠了五千年而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BR><BR>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篇第七)<BR><BR>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最令我钦佩的品格恐怕是坐怀不乱了,但孔子的学说并没有阻止娼妓泛滥,在这方面,孔子的道德示范是失败的。最好的性文化是及时而科学的性教育,因为它建立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关于奉献观,孔子采取了迂回式:竭其力——致其身——言有信,而建立在他灵魂深处的是递进式:朋友——父母——君主,言有信——竭其力——致其身,等级分明,层次清楚。  “为朋友两肋插刀”,境界何止诚信一词可以概括?我可以没有君子,但不可以没有朋友,更不可没有自己。</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篇第八)<BR><BR>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常常语无伦次,一会儿说君子之道,一会儿说学习之道,一会儿说朋友之道,一会儿说品行之道,如果学生以这样的方式跟语文老师说话,肯定被批评为逻辑混乱,但偏偏地孔子却拥有“圣人”的尊称,谁把孔子推上了神坛?</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我上山下乡的时候,四哥安慰我:“没关系,做人要有做人的样子,农民有农民的样子,<BR>剃头的有剃头的样子,扫大街的有扫大街的样子,一样是人。”四哥的话支撑了我大半生的时光,在任何一个坐标上我都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不卑不亢。</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君子的样子是什么样子:外表庄重,内心威严,官腔官调,高处不胜寒啊!幸亏我只是一介布衣,可以穿睡衣上街,可以拖鞋散步,请注意,这是诗歌语言,别以为我不修边幅。</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篇第九)</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BR><BR>喜欢以逻辑眼光看待孔子的言论,“慎终追远”就能“民德归厚”?这是恐怕是经不起逻辑分析的。当然我们是不能这样看待孔子言论的,我们必须以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来看待“慎终追远”与“民德归厚”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这样警醒自己: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古训,只要你是老百姓,忠厚老实是你的最高道德,愚昧无知则是你最高的境界。</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手段可以是不择的,目的却是恒定的。</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篇第十)</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论语》也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学而篇第八,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可见在孔子的价值观里,威严是很重要的。这君子威严有多种可替换的词语:霸道,霸权,霸气,……我们深刻铭记毛主席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排除晚年错误不说,毛泽东是是最有霸气的革命领袖,在国际舞台上,前不惧美帝国主义,后不怕苏联修正主义,壮哉!</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温良恭俭让是中国外交官风范的典型概括,我们的思维往往与西方大国元首与人民不一样,人家敢于将“一切以我们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等外交言论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政治,战争,商业,甚至文化都这样。</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仁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世界舞台上,没有是非,只有霸权,只有结果。世界现状印证了一个成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看西方列强,那个国家没以原始掠夺的财富奠定发达的基石?</FONT></FONT><BR><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BR><BR>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的世界里,惟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孔子建立的是大男子世界,但中国的男人往往小人不少。</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是中庸之道的典型代表,但在男性与女性,在孝敬父母与尊敬自己上,孔子一点也不中庸,一点也不厚道!所谓的中庸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倾向性。</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夫权思想在当代难有立足之地。横扫孩子的生长环境,男性被广泛包围于女性之中:</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母亲,幼儿园老师(女性一统校园),小学老师(女性大多数),中学老师(女性占有相当的比例),妻子,女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阴盛阳衰的现象多有出现,所以我们不必担忧《论语》返潮归来,列车不会倒开的!</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篇第十二)</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礼与和,孰重孰轻?一目了然,所谓的和谐是假的,所谓的礼制是真的,而古代的礼制原则是什么?它是否建立在和谐杠杆的支点上?</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礼记·曲礼》所概括的“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亲亲”即对亲人亲爱,是处理亲情关系的准则,血缘越密切,应该越亲近。它要求同一宗族相亲相爱,和睦相处。</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2、“尊尊”即对尊贵者敬奉,是处理等级关系的准则,地位越高,应该越受尊重。</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3、“长长”即对长者侍奉顺从。要求晚辈必须尊重长辈,同辈中的年幼者顺从年长者。</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4、“男女有别”既指“男尊女卑”的地位差别,又指“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界限与行为限制,还有“同姓不婚”,严格区分血统亲缘。</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上述原则中,最主要的是“亲亲”和“尊尊”。亲亲是宗法原则,旨在确立家长制,“尊尊”是等级原则,旨在维护君主制。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西周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亲亲”价值观导致了排外心理的形成并凝结,长期以来,本地人排除外地人,于是农民与市民之间不和谐,民工的孩子与都市孩子之间不和谐,只一种现象,我们就可以捅破和谐基础礼制原则的不和谐。</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尊尊”的价值观建立在上人与下人之别的基点上,于是奴隶主与奴隶被尊重的指数不一样,于是人权的价值大打折扣,于是警察可以闯红灯而一般百姓不许,于是交通可能因为某权势胡乱驾驶而瘫痪,这样的礼制原则,如何来节制“为和谐而和谐”?</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长长”的原则倒应该让它“沉渣泛起”并发扬光大,以节制“小太阳”(独生子女)与“恒星”“卫星”(父母祖父祖母姥爷姥姥)之间不平衡的伦理关系。</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男女有别”没什么可说的,典型的性别歧视,“男女授受不亲”的结果是男人可以有三妻六妾,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一奶,二奶,三奶,四奶……于是家庭暴力不断,于是婚姻不和谐。</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篇第十三)<BR><BR>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春秋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信与义,恭与礼,礼义廉耻,儒家思想是附加前提的。信用他人的前提是自己不相信自己;恭敬他人的前提是等级基础的礼制;可靠的前提是亲疏贵贱。惟权贵是义,惟主子是礼,唯亲人是靠,上级哄骗下级,百姓没有发言权,普通百姓不被信任,普通百姓不被尊重。<BR><BR>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第十四)<BR><BR>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学而篇第十三之后,第一次有了些许阅读的欣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物质与非物质都达到相当境界才能获得的醒悟,但愿那些坦言自己“将胃献给党”的人好好学习,并以实际行动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读《论语》,欣然是偶然的,郁闷是必然的,清醒者是不宜阅读《论语》的。很快就被“慎于言,就有道”窒息了,于是我对前面对“将胃献给党”者不恭不敬的忐忑不安,他们都是有“道”之人啊!</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我不太认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只能说是孔子骨子里开出来的一朵花而已,而这朵离开了孔子的骨髓就要凋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三纲五常,是一再强化的等级制度。</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篇第十五)</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贫穷而有思想,富裕而会慈善,独立阅读,孔子的贫穷观和富裕观无疑是崇高的人生观。很遗憾,孔子不是诗人,他将“道”放在《诗经》的前面,还原事实真相,我揣测孔子生活并不轻松愉悦。孔子是个不会做梦的人,他不仅站稳土地,而且深入土地,被地球转动着,他不是星星,更不是永恒的星星。</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FONT></FONT><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有出路,“人不知,而不愠”。自己不了解别人怎么办?这是孔子的困惑与迷惑,研究了一辈子人学的孔子实际上走不出人学的怪圈!他失去了自己。</FONT></FONT><BR><BR><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x">2007.3.26</FONT></FONT></DIV><BR >
发表于 2007-3-26 16: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似说还休的《论语》。
发表于 2007-3-26 17: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那些博士多么眼红,我还是喜欢于丹的。她把国学带到了我们身边,这本身就是功劳!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09: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揣摩《论语》(12)<BR>--我的《论语》心得(之十二:颜渊篇共二十四)</P>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P>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P>
<>历时性价值未必影响共时性取舍,阅读的眼睛是旋转的,挑剔一些,礼制是为皇家设计的护身符,宽容一些,礼制可以看作社会的一张秩序表。任何取舍都有一个度的把握,"克己"只要不过分,不伤害个人应享受的权利,仍然需要光大;"复礼"只要是维护公众利益,仍然可以重建。<BR>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论语》里常常纠缠不清。读本篇,从整体结构分析"克己复礼"是手段,"天下归仁"是目的,从内部结构分析,"克己"是手段,"复礼"是目的。"克己"是手段"复礼"是目的,这好理解,克服个人是为了迎合大众,我们不提倡张扬个性。<BR>而"礼"是手段"仁"是目的,就太费解了,既然"为仁由己",还需要礼制来调节仁爱之心吗?这样的说理是很容易被推翻,一个仁爱之心饱满的人无须礼制来规范,一个在礼制中谨言慎行的人未必有饱满的仁爱之心。<BR>"克己归仁,天下复礼",逻辑颠倒过来怎么样?每个人都能张扬优质克服陋性,每个人都为这个世界奉献仁爱之心,世界秩序该多安然和谐啊!<BR>孔子的仁爱与西方的博爱有异曲同工之妙,遗憾的是,孔子违背了事理逻辑。 </P>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P>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P>
<>这里我们不再论辩礼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还是为社会设计的。礼仪是礼制的内容之一,但不等同与礼制,礼制是有阶级性的,礼仪是没有阶级性的,它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个人。<BR>在素质教育中,有识之士曾倡导绅士教育与淑女教育,结果遭遇一片啧啧声。是的,要样将在酱缸里浸泡五千年的灵魂拉出来洗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的人口太多,酱缸人的比例很高,而且酱缸人已经习惯了那股令外人作呕的味道,而且离开了那种味道,似乎无法生存,或者生存得很不愉快。<BR>诊疗建议:首先从公务员抓起,进行系统的礼仪培训和考试;其次从学校抓起,将礼仪教学写进教育大纲,礼仪教育要将内涵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以培养一代绅士和淑女。</P>
<>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P>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P>
<>言行方面,汉语的概括很意思,一方面有"表里如一""名副其实"等褒义词,另一方面有"口蜜腹剑""名不副实"等贬义词,但词语的丰富并不能改变国人的品质,或者说相当多人的品质。<BR>在孔子看来,仁爱行动起来很困难,所以其言辞就很谨慎,换就话说,言辞很谨慎的人必定是行动的仁爱者。逻辑漏洞是明显的,孔子是圣人,我是凡人,我很难理解孔子的仁爱行动说与言辞说的关系,或许这是一种境界。<BR>毛泽东追求敏捷与木讷的统一,所以他的女儿一个叫"敏",一个叫"纳",命名是期盼也是表现,敏而讷完美结合才是仁人的境界。圣人孔子也有自己否定自己的疏漏。</P>
<P>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P>
<P>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P>
<P>如果你的内心是一片海,如水一样坦坦荡荡,何来忧愁和恐惧?"问心无愧"是前提,"不忧不惧"是结论,此篇的前提与结论说是成立的。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当君子看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实在太难了,所以君子难求。<BR>心胸开朗一些,不要求自己,也不要求别人是君子,只要是准君子就行了,只要不做伪君子就行了。<BR> <BR>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P>
<P>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P>
<P>《论语》与《庄子》难得默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命"与"天"就是自然,该生的时候生,该死的时候死,是自然的规律。<BR>子夏的生死观有点宿命论色彩,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我以为人有点宿命心理还是必要的,它可以调节人因对生的过度眷恋和对死的过度恐惧而产生的死亡恐惧心理。<BR>"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其核心价值还是仁爱,人因仁爱而谨慎,因谨慎而恭敬,因恭敬而合礼,因合礼而宽容,你接受了整个天下,你就被天下接受了,"何患乎无兄弟也?"如此广博的手足观是是博爱,亲情的延伸。</P>
<P>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P>
<P>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P>
<P>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对他人说一些好话以激励他人的幸福感,是一种正常而健康的生命交流,无可非议,但当说好话超越自然需求跨入社会需求,即将说好话与获取功利结合起来的时候,谗言者就应运而生。<BR>而始作俑者,集权者也。凡人不需要这样的理论引导的,你在我面前说好话,我能给你一瞬的微笑,你在我跟前说坏话,你未必伤害到别人但肯定要伤害自己。多讲好话吧,我们是凡人,我们需要快乐。</P>
<P>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P>
<P>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P>
<P>读孔子是很痛苦的。食与兵自然食为重,民以食为天嘛!可民食与民信,孰轻孰重,是得再与孔子讨论讨论了。<BR>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是正题;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人,是反题。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还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民众与当权者的视角是对立的。民主与共和,历史的悖谬。<BR>作为普通百姓,要我取舍,民食与民信,我宁可去掉民信。无食民何以生存?无民何言民信?<BR>人本思想有很强的国别性。</P>
<P>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P>
<P>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P>
<P>还是表里如一的问题,君子的标准。以"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检阅自己,审视自己,评判自己,君子何其少!非君子,亦非伪君子,洒脱不拘束。</P>
<P>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P>
<P>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P>
<P>阅读此篇,必然联想到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政治智慧古来有之,但我们却花了几千年时间才废除掉农业税,废除之后,国家更穷了吗?没有。乡镇官员更穷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吃喝的用度不够,旅游的用度不够,福利的用度不够。苦了管理,幸福百家姓,乐哉!<BR>为官者的纳税人意识还很遥远很模糊。中国的历史太弯曲,像邓老所遗憾的,他一辈子用22年时间来跟国民党打战,用22年时间来走自己的弯路。</P>
<P>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P>
<P>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P>
<P>"崇德"理论结症还在于价值倾向性,忠、信、义、德,孰先孰后,将个人道德修养归属于忠、信、义之下,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还是压抑个人道德修养?《论语》时代远逝已久,试图拉回现代,还需要冷静过滤。<BR>"辨惑"可以作为心理疗法的古老处方。我们不再一味强调"爱憎分明",当爱则爱,当恨则恨,但我们要把握好爱与恨的尺度。<BR>人与人之间,太亲近,会爆炸;太疏远,会冻结。适度拉开人际间的距离,有助于散发热量,或者补充热量。不必爱得死去活来,也不必恨得活来死去,有缘今日相会,无缘明日见。</P>
<P>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BR> <BR>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P>
<P>已经说过的话题,关于做人,不要有太多的阶梯标准,真理只有一个,做人要有人的样子,而当主子是虎,当奴才是狗,都不是人的样子。</P>
<P>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P>
<P>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P>
<P>当"交易"一词撤退法庭之外,就不会误判,更不会故判。</P>
<P>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P>
<P>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P>
<P>防范于未然,理想的法制观念,乌托邦的梦想。礼制与法制,人治与法治,孔子一边倒于人治。不得不承认,世界上只有相对的法制,没有绝对的法制,法律条文是人去拿捏的,法律面前未必人人平等,但法制总比礼制进步,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平等的可能性,人们可以因法律的存在而不至于对社会绝望。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法制未必完善,但它的确是寻求公平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将百姓告上法庭,也可以将总统告上法庭。<BR>礼制的基础理论是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社会不和谐的罪魁,有等级就有压迫与被压迫,有剥削与被剥削,就有反抗,当百姓反抗的正当性不被当权者认同的时候,"罪犯"的误判先于诉讼之前就产生了,"使无讼"是不可避免的。<BR>与其羞羞答答,不如坦坦荡荡,既然人治解决不了社会矛盾,就让法制来发挥它的历史作用吧!</P>
<P>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P>
<P>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P>
<P>忠君是无原则的,"不懈怠"则因人而异,对大人负责,还是对下人?官本主义还是民本主义?</P>
<P>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P>
<P>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P>
<P>人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文化的作用是时人的动物性适时得到控制。价值取决于时代,更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品质,不平等的文化体系是无法信服其民的。</P>
<P>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P>
<P>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P>
<P>美与恶,对立存在,纠缠不清。我们不怕恶的存在,只怕没有足够强大的美的力量来抗衡恶的势力,更怕没有羞耻感,分不清美丑是非。<BR>此君子说是纯净的,它归属于品格范畴,而不是政治范畴。关于君子说,《论语》里呈现多元概念,符合时代进步的生命力强大,相反,被列车甩开是必然的。</P>
<P>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P>
<P>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P>
<P>自然联想到官正吴同志,自然要揣测官正吴同志的家庭背景,是否有官场经历和清廉情结?是否只是平民百姓但与为官者有过瓜葛?命名是否受到《论语》的启发?官正吴同志是怎样走上正官之路的?……只有问号,没有句号,但"官正"一名的确代表了社会的期盼。<BR>都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弊端,但处方很少,并且大多治标不治本,连圣人孔子也开不出有效的良方,何也?五千年,可见《论语》的道德经教育如何无力。</P>
<P><BR>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P>
<P>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P>
<P>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的法则。财富未必是富!</P>
<P>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P>
<P>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P>
<P>经验中,"以身作则"是一个美好的词语,但大多被拿来约束老师和学生干部,很少被当作为官者的座右铭,小时候烂熟的成语到了成人之后,不管用了,也不想用了,有什么用呢?</P>
<P>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P>
<P>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P>
<P>子张倚重闻,表面上看,子张虚名而浮躁,是反面教材。孔子倚重达,从礼制盒子里抽出来的达,表面上看,孔子谦逊而塌实,是正面人物。可细品味,子张多率直啊,内心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一点掩饰没有,我不喜欢追求名利的人,但我更讨厌追求名利不择手段还要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伪君子。<BR>名利场上,陶渊明式人物寥寥无几。生在江湖不由己,江越挖越深,湖越扩越大,你不想沉下去,有人要你沉下去;你不想浮起来,有人要你浮起来。或许孔子是个例外!<BR>不怕现实,但现实无奈。毁掉你虚假的礼盒吧,从制度入手,给予有为之士名望与财富,让名与实合法合理合情地结合一起,以张扬正气,为清廉正名。<BR>道德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当个人内心的清水不足以涤荡环境的污浊时,道德教育便越来越显得虚伪,制度才是出路。</P>
<P>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P>
<P>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P>
<P>为事与"崇德、修慝、辨惑"之间有何关联,孔子给后人留下继续论证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论语》不是只读文件,而是可写文件。孔子是不可还原的,因为可写空间太大,阅读《论语》必须有一定的填充与还原能力,切不可匆促断句取义。<BR>脚踏实地,没错,但只有对地的虔诚,而无对天的景仰,这样的人称不得圣人。</P>
<P>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P>
<P>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P>
<P>仁爱有余,智慧不足,这是我们的硬伤。五千年下来,我们可爱的仁爱之人士,常常"心太软",常常因被邪恶人蒙蔽而选拔不出正直人,结症何在?<BR>选拔机制也是可写文件,而且这可写空间弹性很大。选拔者或拿捏于自己,或受捏于被选拔者,像在超市一样,琳琅满目,亦真亦假,无人控制你的交易行为,于是就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伪劣商品,或知或不知,知也迷惑,不知也迷惑也。</P>
<P>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P>
<P>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P>
<P>对朋友不能太执着,孔子又说对了一次。友情是双方的,但生命是别人的,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惟独不能选择他人。 </P>
<P>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P>
<P>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P>
<P>此语录只对君子说的,或者对士人说的,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这样的理论不过对牛弹琴而已。今天,"读书人"太少,爱读书的人更少,无论《论语》的价值如何,读一读《论语》,看一看当今,还是有不少启发的。</P>
<P>2007、3、28</P>
发表于 2007-4-17 23: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容慢慢品读!
发表于 2007-4-21 11: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这个意思.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13:53 , Processed in 0.0392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