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淌的血液<o:p></o:p></P>
< >在诗的历程中见证和回忆生命<o:p></o:p></P>
< >(一)<o:p></o:p></P>
< >从书架上寻找并取出隐藏在<B>时间</B>和空间背后的那本书脊磨损的露出两条白色轮廓,中间被尘埃和汗赜蒙蔽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是由孙绿怡、李富之、鄢凌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一套电大古代文学教材。23年过去了,这本小32开的书褪去了油墨的清香,无可奈何的在岁月高地倾听生命的流逝与回响,发黄的身躯救赎和祭奠那些清脆活泼的指纹与成为黑色文字样的目光。它的封面已经被女儿剪去一个不规则的锐角三角形,就象从侧面观看一只凌空飞翔的鹰的翅膀,在两条弧线的交叉处,沉淀着翱翔长空的激情与梦想,折射出苍穹的星光与雷霆深处的宁静与悠远,浩淼与狂暴。它就这样,用那双沧桑的眼睛注视我,象一面镜子,应证我的种种曾经同血液与呼吸一起存在,将要存在或者已经消逝的真实而复杂的无法用逻辑理性思维支解与实证的灵魂境遇。绝望与挣扎,无意义生活的痛苦,虚无与荒诞,死亡的恐惧,孤独的现实。从形而上思考生命的本体的价值及其意义,对生命之谜的追思必然本能的变成<B>青春</B>的狂暴与能量,这条汹涌澎湃的河流,肆无忌惮的在生命的荒原上咆哮,众多的冲刷与浪花逐渐尘埃落定,但它却仅仅赐予宿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诗歌。因为那时我坚信所谓的精神信仰没有甚么能够改变,我将沿着被自己双手撕开的悲壮的道路走下去,只要这样就行,任何力量也无法更改,即使以生命为代价拯救自己。而我们所以有激情与信心弥补着灵魂与肉体的分裂,并且一直在孤寂中默默的倾吐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些飘零的梦幻般的言辞,那是因为,当青春跳动的心脏被一柄利剑刺中,并逐渐干涸成一块巨大的疤痕,我们是不可能轻易从记忆中把它连根拔起的。而<B>古典</B>文学以它强健而旺盛的生命,凝聚超越时空的永恒血液,给它提供鲜活的源源不断的刺激与伤痛。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写到:传统是具有广泛的多的意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果要得到它,你必须用很大的劳力。它含有的历史意识,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25岁以上还 要继续做诗人的差不多是不可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有理解过去的现在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时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的整个文学有一个同时存在,组成一个同时局面“。<o:p></o:p></P>
< >更多的时候,我们置身于传统的阴影之中,它昭示着人类的孤独、无助、绝望;但更多的迸发出渴望超越,渴望永恒的反抗与呐喊,这种真实的境遇可能会毕身伴随严肃写作的思想与良知并由此确定他自身的当下存在,因为,只要生与死,祝福与诅咒、记忆与遗忘、爱与恨、灵魂与肉体孤独与交流、短暂与永恒、地狱与<B>天堂</B>等错棕复杂的矛盾意念日益围困我们,并不断将我们引向个体的内心性生活,那么传统与历史绝不是让我们细细打量,工我们引发幽古之思的故纸堆。它仍是活生生的巨大诱惑与考念的深渊,它从来而且永远是为着确定人的现存时间的价值与位置,恢复人的尊严的不可确定的过程。<o:p></o:p></P>
< >那是暮春三月,乡间的正午异常宁静。刚下过一场雨,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从泥土里喷薄而出的生殖力,挥舞着梦幻般的大手,野蛮而强烈触摸深深的埋藏在泥土中的赤裸的欲念与眩晕,然后循着天空的感召,环绕着每一条无名小径通往神秘远方,最终在阴森、黑暗、恐惧中消逝,甚至可以听到雨水在树叶上亲昵的滑动,然后落到地面激起的哀挽而低沉的回响。从一间风剥雨蚀的土墙房子的巨大的正方形窗口向外望去,整个山谷飘着一层淡淡的轻纱,如同从沉默的山的嘴唇上剥下的一块皮肤,缓缓地贴近大地,去缝合他古老的欲望之伤口。地里的庄稼静穆的等待主人熟悉而沉重迟缓的脚步声,把他们的孤独带回冒着 热气的餐桌上,连同盐份与骨质一同吞下。一只兔子胆怯的奔跑到对面的竹林。我久久的凝视那个孤独者,写下了,<o:p></o:p></P>
< >《当我在人生中看到这样的情形》,<o:p></o:p></P>
< >“春天/阴冷的雨/窗外一个晃动的白影<o:p></o:p></P>
< >我用思索的眼光搜寻/在一丛竹林里<o:p></o:p></P>
< >一只小白兔孤伶伶的觅食/它一定是在主人家里受了打击<o:p></o:p></P>
<P >礼赞你呀/获得了自由者<o:p></o:p></P>
<P >但是痛苦是给自由最丰厚的挚礼<o:p></o:p></P>
<P >没有食物/只有冷冷的雨水打击/没有谁知晓<o:p></o:p></P>
<P >人世间最纯洁的白色/被世界遗弃在阴暗的角落<o:p></o:p></P>
<P >它全然没有知觉/我实在怜悯它/如果有朝一日我也同它一样<o:p></o:p></P>
<P >为了自由而受难/谁来怜悯我(我需要谁的怜悯<o:p></o:p></P>
<P >它是有生命的啃吃着枯草上残存的几片瘦小的叶子<o:p></o:p></P>
<P >对于这即将枯萎的生命/它是残暴的/啊/它竟是强者<o:p></o:p></P>
<P >没有回避我/然后又走了/寂静被它咬白,咬出了声音<o:p></o:p></P>
<P >留下一串自由的呼号/让大地的生存者遐想<o:p></o:p></P>
<P >宁静悠远的孤寂切割着潮湿的空气,我翻开那本书207页,《焦仲卿妻》(并序)边读,边写批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含蓄,伤也。读到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的独白: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这些真情语,字字血泪,句 句珠机。既有《上耶》的“长命无绝衰”的坚贞,也有《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凄凉与伤感,更有《红楼梦》葬花吟的悲凉与绝望。我被强烈的震捍了,内心的激动与文字完全变成了泪水。我知道,也许这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这是诗歌必须进入的状态,一切,也许,你都觉得在抛弃你,世界的本质是孤独,重要是把握每一孤独的瞬间,不要祈求永恒,诗才不会抛弃你,你的诗就是你自己,就是你和供养你的土地。我写下<o:p></o:p></P>
<P >《泪水在春天等你》<o:p></o:p></P>
<P >泪水把春天/哭得昏蒙凄迷/苍鹰的心和灵魂<o:p></o:p></P>
<P >开始生离死别<o:p></o:p></P>
<P >松柏和梧桐/以硕大的绿叶招系亡魂<o:p></o:p></P>
<P >阳光开始/孤独地抽泣孤独孤独成孤独的命运<o:p></o:p></P>
<P >而泪注定被大地遗弃/挚守着孤独的权利”。<o:p></o:p></P>
<P >后来读到苏联帕斯捷尔那克《二月,墨水足够用来哭泣》“风被哭喊弄得满脸皱纹/和着泪水写就的诗章/越是即兴/越是情真”尽管时光会流逝,会衰老,会沉寂,但是,苦难也会长出翅膀,随带血的晨曦一排排整齐而有力的划过你曾经热情拥抱的天空,飞向那颗古典的启明星。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古典诗歌的内部,撩开微微搏动的尘土,那些古老的血管仍然倾泄着垂挂在植物锋刃上的凄婉情歌,蒹葭、杨柳仍然在铺满累累尸骨的原野上燃烧爱情的黄金,那通往天堂与地狱的不朽呼吸,只为神圣而不可抗拒的心灵复活。怒放的芦花,将一颗萧萧的种子埋入土地;依依的杨柳,将一根根沉重的神经,紧紧缠绕头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慷慨悲壮,你感到那风就在虚无绝望之深渊咆哮,鼓荡,你感到漂浮晕旋的日常生活被活生生的难以名状的东西支撑,那已经不是死去的文字传奇,超越苦难的英雄的冲动,把你从无辜的昏睡与百无聊赖的自暴自弃中惊醒。“长太息掩涕兮,哀民之多艰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破碎风飘絮,生死沉浮雨打萍”,“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国破家亡的深刻遭遇,大地已经拒绝肤浅的抒情与伤感,这种悲怜情怀并不是尼采倾其毕身精力所反对的“只是意味着虚弱、否定、不辛,它是苦难的伴随者,并且只能为这个世界增添苦难,一个人如果总是沉浸在对周围苦难的同情中,那就一定会被这个苦难击垮。”这种创伤苦难的承担,已经与“言志”,“载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庙堂意识,抽空个体意识,完全成为时代不辛遭遇的被动反光,彻底沦为苦难呼吁的代言人,甚至被政客所左右、扭曲、变形用以欺骗和蒙蔽民众,从根子上恰断诗歌对于人之为人的命运的追思,对于个体健全人格的生生不息的奋斗之火焰的熄灭的罪恶企图和不动声色的吞噬并通过国家意识形态强加的价值观的滔天洪水打得晕头转向的虚空冠冕的历史虚无怀旧意识根本上风马牛不相及。他们制造并见证了废墟,他们用无垠而辽阔的文字把自己的灵魂和历史钉上十字架,在死亡中创造,在创造中复活,在复活中永恒循环。生命浩瀚的海洋有了涌动和澎湃的内在欲望与不可遏制的力量。如同一根狂躁、亢奋略带忧郁的尖锐的锋利马刺,鞭打驼着梦幻、激情、思考、反叛生与死轮回的诗歌之马。我感到深深的恐惧与无边无际的虚无。不可言状的思维混乱在痛苦而宁静的斗争中凝结成一滴被冰川冷冻了若干世纪的血,浑身的血管在一瞬间痉挛,我似乎成了囚徒,在词语的重重包围中紧咬牙关,歇斯底里的呼叫,<o:p></o:p></P>
<P >我惧怕<o:p></o:p></P>
<P >从“杭育、杭育”的邪浒到爆炸似的毁灭<o:p></o:p></P>
<P >从山鬼、湘夫人到林黛玉<o:p></o:p></P>
<P >从《诗经》到《圣经》<o:p></o:p></P>
<P >从《离骚》到《恶之花》<o:p></o:p></P>
<P >茫茫天宇<o:p></o:p></P>
<P >谁在弹奏中世纪的神曲<o:p></o:p></P>
<P >孤寂的灵魂飘过死神扼守的圣地<o:p></o:p></P>
<P >任千万张现代铁铧犁<o:p></o:p></P>
<P >在我视神经网膜上开垦<o:p></o:p></P>
<P >沸腾的心在悬崖上呼唤普罗米修斯<o:p></o:p></P>
<P >承受世纪地震的断裂<o:p></o:p></P>
<P >血管铺成经纬仪<o:p></o:p></P>
<P >往昔是经线未知是维线<o:p></o:p></P>
<P >我惧怕彼岸再无灵感<o:p></o:p></P>
<P >我想命运呼唤<o:p></o:p></P>
<P >我向世界诅咒<o:p></o:p></P>
<P >我向人性的摧残祭奠<o:p></o:p></P>
<P >我向苟延残喘的地狱呼喊<o:p></o:p></P>
<P >重新熔炼情感<o:p></o:p></P>
<P ><o:p></o:p></P>
<P >这种在传统巨大阴影之下的恐惧,源自他自身对传统馈赠的反叛,是传统生活观念和思想意识与自我反思的强烈冲突,是对自我的无情否定和对自我感受到的生活真谛的永恒寻求。在这种压抑的冲突与麻木的摧残、毁灭的清算的心灵斗争过程中,他清醒的意识到,诗歌作为救世主、作为上帝、作为 人类启示的宏大叙事和集体无意识的图腾的黄金时代如果不是传说,就是在黑暗的茫茫大海上漂浮的一棵微弱稻草,它的辉煌与阴影同样具有眩目的刺烈的效果。为自我认识与个体心灵的确定设置重重迷障与陷阱,并从根本上深深的烙下历史虚无主义和循环的宿命。诗歌创作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严肃、冷静、地思考文化精神,从良知、哲学的角度切入文明的艰辛、人类为此而付出的巨大而痛苦的代价,需要这种强制冲淡他生存中莫名的孤独、伤感、。如果从人性思维和感知理性认识的深度去分析、解脱、感受,它实际上就重新创造价值,这种价值的意义如果抛弃政治、、伦理、道德,绝不压于语言对人类的贡献。诗歌在这种意义上是渺小的,但它作为精神的组成部分,允许人选择它。当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被流浪、饥俄、分裂的心所煎熬的灵魂属于它自己。在这一瞬间,这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的严肃时刻,它需要人完全交出自己,并且因此踏上陌生的心灵历程,寻找他生命的源泉。诗歌的根本对象是人,人的心理历程的不可思议的、不易认识、骚动不安的否定与超越,根本上取消了目的论和乐观注义的直线进步幻想。自从苏格拉底发出旷世疾呼:人啊,认识自己。人类就在这条道路上艰难的跋涉,也许他们的文字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被历史遗忘,他已经成了文学史考古研究的化石。几乎没有所谓的艺术原理和规则能有效的指导未知,而 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图腾所展示的生命力、依附于大型叙事和集体创作如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圣经、印度史诗、佛教经典所呈现从洪荒、混沌之初人性分裂与回归的可能最多能唤起一丝远古的幽思与落寞。<o:p></o:p></P>
<P >摘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有关札记如下:<o:p></o:p></P>
<P >〈〈诗与不辛之一〉〉<o:p></o:p></P>
<P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春天,李后主的春天,趁着我尚有的呼吸,在你留给历史的墓园种植一束束洁白而枯萎的纪念---在幻想的季节,一个偶像的黄昏,收起春天凄清绿郁的残床,一颗流星终于撞开了夏天,举行春天的葬礼。万物更加苍翠地显露出他们湿漉漉的头发,饱满的臂膊。荒原终于复苏了,凡高的拾穗者在生命的筵席上收捡芸芸众生之叹息的昏黄,柯勒律治的孤独的割麦者的镰刀,割出了夏的血泪,割走了小麦对世界的梦幻。啊,不辛的灵魂,请听我告诉你,在气闷、炎热、宁静、干燥的夏季,世界裸露生命的骚动与欲望的诱惑。黄昏,孤独的散步者遗失每一次体验、叹息、思索,沟通着诗与不辛。太阳是苍穹充血的瞳孔,还没有滑翔深渊。<o:p></o:p></P>
<P >《诗与不辛之二》<o:p></o:p></P>
<P >当诗潮从寒冷的大陆卷来第一声鸟啼,寒冬中熟悉而陌生的道路痉挛着,传递遥远春天的呼唤,因期待太久而疲倦的灵魂在一片飞翔的羽毛下呼吸料峭的颤抖的春的谎言。充实、空虚、失望还是有所收获。不辛的号角吹响,春天啊,我不会因你的到来使冬天的期待只留下淡淡的光环。沙漠被春天遗忘,沙漠是春天亡魂所造的肉体的坟墓。你与初春一起行走在郊外,你还未失去更多的不辛。因此,诗产生了不辛,那痛苦而厌倦的郁闷的激情在冲动。<o:p></o:p></P>
<P >诗就是要表达出对人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关观照,在生命血性的冲动面前,理性是无能为力的,是苍白的、空洞的。因冲动产生的感悟与体验,它甚至可能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形式或媒介来表达或成为一种形式。诗的先天不足在于:一旦心灵激情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是诗的最初形式,乃至于人类在地球上消失为止,也不得不用这种方式,而语言文字有时又不能达意,它与诗歌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叛,这时,它只能负载诗歌的表象,能够成为诗的那些原因,在心灵观照和精神感召之前是变幻的不可确定的神秘的它甚至寒冬里的一阵微风,一颗小草,一朵无名小花所带来的轻柔。诗歌应成为心灵历程的征象,它充益生命欲望的澎湃与勃发。这是真正的诗歌,而真正的诗歌一旦产生,心灵的痛苦也就诞生了。不辛成了诗之为诗的心灵检阅。<o:p></o:p></P>
<P >诗与时间<o:p></o:p></P>
<P >诗是被大地的欲望唤醒的骚动,时间是系在人的思维之海与浩淼天空的钢丝,紧张而充满弹力。它的本质源于死亡宁静召唤在人内心深处激起的抗争,投射到古老的太阳与月亮这两个星球运行的明灭晦暗所映射到宇宙万物中最虚无而又最无情最永恒的烙印。它是一张筛子,经过它的筛选,泯灭掉破碎的思想、干瘪的激情,留下饱满的活生生的个体。此乃诗性的自我毁灭与摧残,此过程中,人遗忘、失却得太多太多,如同大海汹涌泛起的泡沫,被风无情的吹散。但人总是不甘忍受短暂的肉体生命日渐消亡,最后寂灭。求生的意志以灵魂不灭、宗教信仰、艺术创造来对抗时间。因此,时间的永恒性在于,它的母体中孕育着这一切,而且它总是朝着超越物理时间,向心理时间的领域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制造突破个体有限而向往无限和永恒的种种神话幻想和梦境的原欲和生殖力。他们发现并找到了诗歌这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铤而走险。一切都不可能,一切都有可能。这就是时间给人冥冥中定下的命运。“宁静致远”,一言道尽了人性心理结构的某种需要。从静到远,这无形而具有哲理意识的时空距离,只能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惆怅、叹息。当人意识到时间是生命的大敌,时间的消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和死神的降临,这种悲剧意识深入人的反省和潜意识,并布下苦闷的弥天巨网,诗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把时间分割成实体,或使它在我们的存在中停留下来,诗歌只是时间敲响催魂钟那一瞬间的短暂的永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孤独被这些思考所考问。当我感到这个世界再没有可以让我宽慰的时候,我暗自庆辛有了那么一个念头:勇敢地死去,但一切刚开始,一个婴儿的哭喊呼唤我,一位年轻而温柔的母亲的热烈的痛苦一瞬间让孤寂烟消云散..这是写在屠格涅夫散文诗集<<爱之路.>>中的一段杂感.在那种 惶惑 不安,找不到自己心灵世界的日子,诗歌成了唯一聊以自慰的方式.而且相信自己具备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批判与表达能力,然而,有时怀疑这种所谓追求诗歌是否是被生存环境或自我意识所窘困的骗局,不能只以功利或审美的判断来确认这是理念中期待的诗,这只是一种人性的符号,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昨夜西风凋碧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冷漠\寂寥凄清,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剪不断,理还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形象,把诗心对准内心宇宙,放浪出人性形骸,这种思维不只意味着野性与平淡的五光十色的综合,最重要的警告,为了这不屑一顾的努力而忠实于内心.克服形形色色的诸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让它们重新熔为一炉,浑然一体.而更多时候独自面对晴朗高远的苍穹,粗暴、狂乱的太阳,坚强而虚弱的围攻关于未知命运的寂寞。对逝者的悲哀和对未来的无望,使现实逐驱崩溃和衰老的面貌变得严肃起来。正午短暂的宁静是刚刚苏醒的悲泣,尚未播种的褐色土地象一块古旧的粗织物,日复一日,逆来顺受,包裹着村落、小镇、老人和无知的孩子。远方的地平线,生命的赞歌经久不绝,对生命的深刻沉思,使自由的幻象挣脱层层锁链,原野依旧沉默的舞蹈,一种渴望,原始的拙朴、宁静、悠远与浩大在内心掀起纷繁复杂的急风暴雨式的斗争让我陷入恐惧与怀疑。这是否是我自以为是,并美其名曰“奋斗”。因为表现这种情感与意识是用不着自审的批判。总而言之,没有任何理由停顿、叹息。你给世界留下什么?至少一点虚幻拟或上苍的恩赐,在一个孤寂的山村、一片茂密的树林、一条孤伶伶的通往未知,把陌生而寂寞的人群连在一起的小路,都可能是诗意的危险的体验历程。<o:p></o:p></P>
<P >《最后》<o:p></o:p></P>
<P >我们是否有完美的心灵<o:p></o:p></P>
<P >去毁灭去承担去耸立废墟上的灵光<o:p></o:p></P>
<P >即使心潮起伏若干世纪<o:p></o:p></P>
<P >当呼唤已经没有回声<o:p></o:p></P>
<P >太阳流干最后一声惊叹<o:p></o:p></P>
<P >---是最后吗?<o:p></o:p></P>
<P >骷髅上的蔷薇<o:p></o:p></P>
<P >熄灭白昼的光辉<o:p></o:p></P>
<P >熄灭群山的颤抖<o:p></o:p></P>
<P >在历史的古航道上祭奠<o:p></o:p></P>
<P >被星星揉碎的夜空<o:p></o:p></P>
<P >独自拥抱秋日 萧瑟的残叶<o:p></o:p></P>
<P >头枕落英缤纷<o:p></o:p></P>
<P >星明亮<o:p></o:p></P>
<P >星明亮<o:p></o:p></P>
<P >夜昏黄<o:p></o:p></P>
<P >夜昏黄<o:p></o:p></P>
<P >我把87---89年的部分诗歌作品取名为《属于大地的阳光》,我在自序中写到:在诗者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复苏的艰难过程中,目睹诗歌之花一次次凋零,错过的花期埋葬在记忆之深处,岁月的霜冻保留着清晰的泪痕,上苍啊!你是让我追寻真理,还是在无意义的堕落中腐朽灭亡,你是让我畅饮黎明时分凛冽的初生之气,还是独自醉饮世界之夜死神的脓汁。把一根根神经呼啸拔除,竖立成一柄柄锋刃,也不足以摧毁那些在血液里运行奔突的文字。精神藉创伤生长,人性藉创伤茂盛。人愈是痛苦,愈是臻于完善。古今中外诗圣的粼光烛烛中,历史文化的熔炉中,苍凉的大漠戈壁,古文化的发源地和文明的摇篮处,风俗、宗教、道德、自我意识形态之中蕴涵着诗素。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于我何加焉?庄子这种迥旷与潇洒是血泪之凝固。生命难道永远意味着悲剧?难道每一次欲望都是默然的、潜隐的、非逻辑的?痛苦的思索当作理性和精神意识上的宇宙一元论。这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否定责任,它充满诗最原初的迫不及待的表达,它是诗,具有诗的意蕴,它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它坚定不移的相信,初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不仅仅意味着毁灭、创新与探索,它是属于精神范畴,不是现实的间接的曲折的反映。生活充满诗素,这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物化的生动、真实、丰富的现实世界。世界并不只是意味着黑暗被光明遗忘,冬天被春天遗忘,诗人被诗所折磨。它开垦出心灵的天宇,纯洁、宁馨而又充满血性的澎湃与骚涌,阳光永远属于大地,如果离开了被你所朗照的万物,精灵啊!你可有意义?<o:p></o:p></P>
<P >《偶然想到的》<o:p></o:p></P>
<P >生命啊!<o:p></o:p></P>
<P >属于二十岁的我是什么<o:p></o:p></P>
<P >是这白纸上的黑字<o:p></o:p></P>
<P >是一串串没有路标的临终小路<o:p></o:p></P>
<P >告诉我<o:p></o:p></P>
<P >灵魂<o:p></o:p></P>
<P >一切刚开始<o:p></o:p></P>
<P >还有那么多的春天<o:p></o:p></P>
<P >原始的馨寂<o:p></o:p></P>
<P >你可曾回首<o:p></o:p></P>
<P >一张张昏黄、残缺的日历<o:p></o:p></P>
<P >一双双迷蒙、阴暗的脚印<o:p></o:p></P>
<P >从田野上晶莹的露珠<o:p></o:p></P>
<P >带走少年的梦幻<o:p></o:p></P>
<P >在颤抖的光圈上把时间撕碎<o:p></o:p></P>
<P >诗的目的在于具有死神的威力,完成大地在人们感觉中的意转。这是多么可怕的意识啊!诗竟然伴随死神行走在人生漫长的路程。孤独而寂寞的扫射陌生而惊奇的眼光,我全部的神经铺展在心灵的祭坛上,竟想从阳光辉煌灿烂的天空中寻找一颗炽热的心。可是,太阳黑子怎么不见了,它带着你的灵感狂逃。<o:p></o: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