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20|回复: 16

旧作一篇:《阿妈的手擀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4 18: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B >阿妈的手擀面<o:p></o:p></B></P>
<  align=center>毛文洪<o:p></o:p></P>
< >我的家乡维西解放后,阿爹放下了赶马鞭,结束了飘泊不定的赶马生活,喜滋滋地耕种着共产党分给他的土地。阿妈则发挥她的擀面(条)特长,做起了卖面(条)的小生意。<o:p></o:p></P>
< >    阿爹帮着阿妈,在自家临街的门前坎子上搭了一个锅台,支起一口大锅,在一进门的店铺里摆起两张待客的桌子,这便是阿妈卖面生意的家当。每一天,从天一亮起,灶膛里熊熊的麻栎柴火,就把锅内的煮面水烧得翻来滚去,冒出白色的雾气,招引着过往的客人。<o:p></o:p></P>
< >    卖面谋生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在我们那种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但是,阿妈的手擀面因为好吃,在我们那个小城里不仅生意做得走,而且还有一点小名气。<o:p></o:p></P>
< >阿妈的手擀面好吃,不光是面条细长匀净精丝好,还因为价钱便宜。一毛钱一大碗,可以当顿顶半天,在我们那里确实不算贵,所以城里人乡下人都愿意来吃。<o:p></o:p></P>
< >阿妈的手擀面好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辅料很特别。现在我不可能完整说得出阿妈用了多少种辅料以及辅料的做法,只记得其中比较特别的几种。一种是酥皮,做法是用鲜猪皮切成方形的小碎块,放在核桃油里用文火炸,直炸得猪皮发胀,冒起一些金黄色的小疙瘩,然后起锅待用。还有一种香酥核桃心,是把核桃心切碎放到核桃油里炸脆而成。再一种是豆腐颗颗,做法是把新鲜豆腐放到干锅里炒,边炒边把豆腐压碎,一直炒到碎豆腐变黄变焦。这几样辅料都很好吃,特别是酥皮和香酥核桃心,又脆又香又好看,放到热面上一时半会还不会回软,吃进嘴里一嚼,咔嚓咔嚓直觉得耳朵响,真还有一点吃面条听音乐的意外享受。<o:p></o:p></P>
< >阿妈面铺的回头客也多。城里的常客,混得熟了,往往是人还未走近,声音就先递过来了:“毛二婶,来一碗面,多放点辣子!”<o:p></o:p></P>
< >也多亏阿妈的手脚麻利,常常是客人进门讲不了几句客套话,屁股还没有坐热乎,一碗热腾腾的面就端到了面前。<o:p></o:p></P>
<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总觉得阿妈对客人比对我还要好,心里就有些不满,于是每天放学回家,也便学着那些常客,才到十字街口,就放声大叫:“阿──妈──,我的面给有煮得了──”<o:p></o:p></P>
<P >没有客人的时候,我也能像那些客人一样,进了家,放好书包,到水缸前一瓢冷水还没有喝完,阿妈热腾腾的一碗面就端到了我跟前。<o:p></o:p></P>
<P >但是这样的时候不多。大多数都是我进了家,阿妈也不理我,还是先给客人煮面。最令我不高兴的是,阿妈最爱把一根一根长长的面煮给客人,给我的呢,却是剩在面盆里短截短截的面脚脚。就为这,我经常发脾气,有时甚至“免冠脱跣,以头抢地”耍死皮。(哎,我的阿妈哦,现在想起来,儿子真对不住您!)<o:p></o:p></P>
<P >阿妈的卖面生意红火,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乡下的村民,特别是后山的傈僳同胞。他们总是爱背一背柴,来城里卖了后,吃一顿午饭,再买点盐巴针线等日用杂货回家。这顿午饭,大多都到我家吃面条。有的人来城里,除了背一背柴,还带上一小口袋麦子,干脆连柴带麦子一起卖给我家。他们在我家,把一碗热腾腾辣乎乎的手擀面吃下肚,然后揩着淋漓的大汗,揣着我妈找补的票子,心满意足地回家了。<o:p></o:p></P>
<P >阿妈呢,就这样一边卖面,一边收购乡下人提来的麦子。等到麦子收购到了一定的数量,就利用晚上到城外邓家水磨上磨面。<o:p></o:p></P>
<P >阿妈擀面很辛苦。为了做到天一亮就开锅,她每天都是鸡叫头遍就起床,和好面,把灶窝里的火生好,在锅里焐上水,然后就擀面。<o:p></o:p></P>
<P >阿妈擀面很特别。她的擀面工具有好多样,主要的是案板、擀面杖、手磙子、切面刀等。案板大约有两□(上分下手,读pai)长,一□(上分下手,读pai)宽,用两条齐腰高的长凳支撑靠墙平放着。擀面杖有一□(上分下手,读pai)多长,用栎树做成,中间差不多有小碗粗,两头稍细。擀面的时候,把擀面杖的一头插进墙上一根柱子平齐案板中间的一个圆洞中,阿妈握住另一头,运用杠杆原理压案板上的面。面多的时候,用手压不动,阿妈就用腹部压,一起一伏,忽前忽后,一边还用手翻卷案板上的面。在我看来,阿妈擀面的姿势和动作,就像是在舞蹈。<o:p></o:p></P>
<P >阿妈的面生意做得最红火,是互助组的时候。那时,互助组的人每回轮到到我家干活,给我家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中午一定要吃我妈做的手擀面。后来,人民公社了,家家都砸锅拆灶到公社里吃大锅饭,阿妈的手擀面也就退出了保和镇的历史舞台。<o:p></o:p></P>
<P >等到粮食放开,大家手里都有了多余的粮食可以变换花样改善生活时,外面的机器面,以及擀面的机器也进到了我的家乡,人们吃面条也就方便了。但是,仍然有人觉得机器面不如手擀面爽口,所以隔三差五便会想起我妈的手擀面,于是便拿着面粉来请我妈擀。阿妈也就重操旧业,尽心尽力帮人家擀面。可是阿妈毕竟老了。没有多久,她能回报客人的,就只有是无可奈何的遗憾了。<o:p></o:p></P>
<P >1999年9月18日,阿妈以89岁的高龄离开了我们。送她老人家上山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城上的,也有乡下的。在阿妈即将入土的那一刻,不知是哪一位,突然提起了“毛二婶的手擀面”,说那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o:p></o:p></P>
<P >我模糊的泪眼没有看清说话的乡亲是谁,但我明显地感觉到,乡亲们的话里,包含着对于一个老人的定论,也许,还包含着对于一种已经消失了的家乡小吃的思念。<o:p></o:p></P>
<P >那一天,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引出我们几姊妹酸甜难言的泪水。<o:p></o:p></P>
<P >哦,阿妈,你那让儿女牵肠挂肚的手擀面哟!</P>
<P >                                      (2003,12,14,)</P>
<P >附记:旧作《阿妈的手擀面》一文,发表于2004年1月1日《迪庆日报》,由于那是一张我们家乡的小报,所以看到的朋友不多。后来在《青灯黄卷诗歌论坛》上贴过,也曾收到《茅斯堂文存》第二卷(见“青灯黄卷诗歌论坛”个人专栏)里。现遵李丽琴、紫陌红尘二位老师雅嘱,贴进贵网,请李、紫老师阅示!占用了贵网空间,请曾蒙先生海涵!</P>
发表于 2005-12-14 21: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学习了.
发表于 2005-12-14 22: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很感动!

拜读了,很感动!
发表于 2005-12-14 23: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学习,问好毛老师!
发表于 2005-12-15 1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旧,使人变得有文化.
发表于 2005-12-15 17: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动.细长的面条延伸悠悠情思.</P>
<>看了介绍突觉很不好意思,没有太多的时间拜读先生的文存,漏掉了这么多好文.</P>
发表于 2006-2-23 1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紫陌在阿妈手擀面香味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它! 文章通篇浸透了毛老师对阿妈及阿妈"手<FONT size=2>擀面"的深情回忆,读之不禁让人感动涕零,而毛老师对自己幼时的玩劣与“无奈”的自剖,也让人感动与莞尔!阿妈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热诚的一生。母亲的岁月里没有色彩,而她用自己的技艺与热诚,为我们编织了一条长长的思念之彩虹,通向岁月的尽头!她宁可让家人委屈,而不让乡人受半点委屈的个性,以她的勤劳与质朴,以她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乡亲们对老阿妈手艺的肯定和人格的尊重!</FONT>
<><FONT size=2>        由此紫陌认为:结句似不能概括和升华文章的内涵,结句还需斟酌!</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5 14: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7楼紫陌先生的点评!遵嘱,已经将我的邮箱地址写进您的邮箱中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 20:41:4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3-1 22: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
发表于 2006-3-5 22: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情细腻真挚,问好老乡!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49 , Processed in 0.0390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