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63|回复: 0

[原创]宏大叙事题材的诗美呈现——读胡丘陵长诗《长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4 1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吕宗林<BR> <BR> 当“长征”这样宏大的叙事题材被电视剧鸿篇巨制之后,当苍茫的历史雷鸣海啸复归于岑寂之后,当网络上恶搞现代诗的无聊表演烟消云散之后,诗人胡丘陵以诗歌的形态进行了一次精神与艺术的大胆探险,创作出长达700余行的长诗《长征》,让现代新诗又一次切入宏大叙事题材成为了可能,让政治抒情诗回归于诗歌的本源形态成为了可能。<BR> <BR> 哲思美:面对事件的再度君临和深度挖掘<BR> <BR> 长征是“悲剧”向“喜剧”的过渡,是一部意韵深长的交响诗,而事件是组成这宏大交响诗的乐章。如何将一个又一个乐章诗意“弹奏”且串联起来,是长诗创作中的重要一环。胡丘陵选取了长征中最典型的事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其呈现出浓郁的哲思之美。如《十送红军》:“1934年的瑞金/8万只单黄管,在李德的指挥下/把一曲好好的《马赛曲》/奏成了中国的四面楚歌”,开篇即为神来之笔,既诗意而又意味深长,所以“七送八送/怎么也想不到/要送二万五千里啊”;如《遵义》:“这是一剂难熬的药啊/毛泽东开出的方子从来没有临床过/朱德、林彪、刘伯承用武火煎/周恩来、王稼祥用文火煎/煎得那些100%的布尔什维克/心乱翻滚”,绝妙的诗人思维,活灵活现出当年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艰难抉择氛围;如《红军大学》:“许多难题被刺刀捅破/许多疑问被炮声解释”,化繁为简,掷地有声,因而“不管硝烟多么朦胧/冲在最前面的/就是真正的/先锋诗人”;再如《赤水》:“一渡,用的是明喻……//二渡,用的是暗喻……//三渡,用的是通感……//四渡,用的是佯谬修辞”,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将诗人的智慧与红军的智慧巧妙地合二为一了;还有《腊子口》、《安顺场》、《泸定桥》,无不透露出诗人君临现场的独特发现、加入其中的内心感叹。诗人挖掘事件,不是还原,不是复制,而是“打碎”、“揉和”,重组和再建,上升和飞翔,“诱惑”读者进入更为广大的哲理思考空间,亦增强了诗歌的张力。<BR> <BR> 人性美:心灵与心灵的零距离接触<BR> <BR>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的奇迹,是数十万血肉之躯构筑的精神长城,不论将军或者士兵、男人或者女人、老人或者小孩,在生死攸关、风刀雪剑的漫漫长途,在战争的煎熬和内部的斗争中,会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发生。在关注事件的同时,诗人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长征的动力和伟力——人。既写《毛泽东》,也写《蒋介石》,既写《兄弟》,也写《掉队的红军》。《女红军》尤其写得荡气回肠:“一朵朵红色的月季花/在山林和田野,月月开放/在月亮与大地之间/闭上眼睛,亲吻那些小鸟/或者,自己吮吸/自己的乳汁”,在长征途中,正常的生活被打乱了,女兵们虽然是鲜花盛开的年龄,“却难以亲近花朵/在这五彩斑斓的季节/只能开成,红色的杜鹃”。即使这样,也难免悲剧的发生:“一个宁静的夏夜/她们在几根绳子挂起的被单里沐浴/一枚炮弹,落了下来”,生命和美丽同时被摧毁!——这就是长征,它的代价和悲壮!诗人写《兄弟》:“在茂密的森林里/雨水融合着雨水/少数人与少数民族在一起/慢慢变成了多数人”,即便在这样的融合过程中,也有红军战士倒下了!——这就是长征,它的代价和悲壮!而在《掉队的红军》中“因为伤病,或者迷路/一位士兵,找不到自己红色的队伍/在那个迷失的地方/自己也寻找不到自己”——这就是长征,它的代价和悲壮!诗人写《毛泽东》,最感动人的是这样的诗句:“长征时的毛泽东是贺子珍的丈夫/是两人在同一条道路上行走/却不能经常见面的丈夫/是同样的队伍里,却不能/享受同样伙食待遇的丈夫/是为了千万个穷人的孩子,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一个,两个/送给穷人做孩子的丈夫”——这就是长征,它的代价和悲壮!在这里,诗人已融入了长征的队伍之中,成为了一名普通战士,一个血肉丰满的人,一个品味了长征的全部坎坷与苦难的人!在人性的光环面前中,一切政治的因素都变得渺小了,变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即使写《蒋介石》,也写得委婉内敛:“仓惶辞庙时/一草一木,都很可爱/丢掉了一个中国没有什么/关键是丢掉了自己的故乡/那个叫作溪口的村子”。诗歌,在与政治的较量中,回到了它的原始形态。<BR> <BR> 细节美:以小见大、以有限寓意无限<BR> <BR> 叙事题材的长诗如果没有细节描写,将显得枯燥乏味,胡丘陵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写事件、写人的同时,也倾心于细节美的挖掘,如《红军树》、《斗笠》、《一盏马灯》、《雪山》、《茅台》等。如写《雪山》:“比白银还珍贵的盐,满山都是/却没有一丝咸味//雪,是指挥者的望远镜/越望越远”,作为铺垫,和后面的“草根吃光了/自己的皮带啃光了/只剩下这茫茫的雪”,形成巨大的反差,但雪却给人以凄凉美的感觉,我们看到“一排树在雪中行走/只有开裂的嘴里冒着热气//在这苍茫还是苍凉的雪野/不想寒冷,便倍感寒冷/只有依靠红旗来取暖”,在寒冷与温暖的交融中,我们看见了真正强大的力量——红旗,在战士和诗人的眼前,在白雪之中,顽强的行进。如写《一盏马灯》:“照亮征途的是,一盏马灯/一盏从巾冈山就提着的马灯/提马灯的手/换了一双又一双/马灯还是被人提着”,冷静的叙述中隐藏着战斗的残酷和征途的艰险,“谁被马灯彻底照过/谁就是最幸福的人/谁被马灯照到最后/谁就是最幸运的人”,看似普通的马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在被空间和时间默默砥砺之后,在诗人的眼中,已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为了一座精神的雕刻,一束永恒的光亮。再如《茅台》:“所有的红军都喝着茅台酒/再涂一点到伤口/中国革命就兴奋起来”,典型的“四两拨千斤”,以有限寓意无限,从对茅台酒的描述中,把长征星火燎原的气势漫卷开来,何等酣畅淋漓!<BR> <BR> 长诗《长征》以《十送红军》开篇,以《陕北信天游》结尾,首尾照应,埋伏着很深的寓意,而画面却呈现出色彩和线条、节拍和画外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一支红色的颂歌哟/一支白色的挽歌”,将长征的洪钟大吕诗意成抒情的慢板,浪漫得恰到好处,显示出诗人驾驭与提炼的本领。<BR> 相对于长征的宏大与悲壮而言,诗歌如果能抒发诗人的感动与想象,凸现诗人的胆略与气质,融入诗意的美学思考,便足够了。在这个层面上,长诗《长征》应该说做到了,尤其在上述“三美”的营造方面,极具个性,令人欣喜。如果说稍有遗憾,那就是:题材挖掘如果能更深广一些、跌宕起伏再明显一些,则更好。但暇不掩瑜,我们依然要为作者创作出如此诗美盎然的作品而鼓掌赞叹!要为作者攻克了现代新诗宏大叙事题材的又一高地而鼓掌赞叹!<BR> <BR>通联:湖南省衡阳市解放大道26号衡阳市交通规费征稽处<BR>邮编;421001     电话:0734—8868041   13017346513<BR>邮箱:<a href="mailto:lvzonglin@sina.com" target="_blank" >lvzonglin@sina.com</A><BR>博客:<a href="http://blog.sina.com.cn/u/1160108075" target="_blank" >http://blog.sina.com.cn/u/1160108075</A><BR> </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4:50 , Processed in 0.0417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