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71|回复: 33

哲学手稿:痛苦、艺术与死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5 20: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第一章:总论</font></p><p><font size="3">萨特感知到:"无神论存在主义认为,虽然不存在上帝,但至少先有一个生物,这个生物体现了存在先于本质,在任何概念被提及之前,该生物已经存在了,该生物便是人,开始时人只是虚无,后来才成为了人,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萨特认为一开始它是虚无的荒原,没有任何本质的辽阔荒原,在黑暗里蔓延,没有人性的火种,为了实现人的纯洁而一片荒芜.这以后的某一时刻,人才开始创造自我的本质并创造了自我的本质。那么,什么力量使人开始创造人性?自我本质(人性)到底是什么?诸多自我本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br/>直觉的声音是:在这片荒原里一位圣女突然降临,她在歌唱,这是真的,她是痛苦,她在歌唱:成为人,没有别的.歌声贯穿了你的一生.<br/>但另一种声音是:让痛苦住进飞翔的房子,痛苦,你远离吧,你是星子的光辉,星子,你远离吧.只有把你排除,我才能活下去.</font></p><p><font size="3">第二章:人是自由的人</font></p><p><font size="2">某种存在体的本质,是某种存在体独一无二的内容。寻找人的本质,也就是寻找使人之所以成为人可区别非人的本原和内质。意志也是一种激情.</font></p><p><font size="3">一开始,在诞生的虚无期,没有痛苦,没有人的本质.人的欲望是活下去,始终是活下去,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的轨迹是: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终点.我们跟随欲望,也只能跟随欲望.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只能像其他存在个体一样向终点漂浮,无法在途中选择上岸.不能选择,人作为奴隶,被欲望的强力统治。每天,人像动物一样温顺,麻木,勤劳地向国王进贡生命。<br/>但这以后的某一时刻,痛苦降临了,仿佛仅仅为了拯救我们,它刺激人,使自我诞生了一个选项:死亡(这一过程的详细论述见第十章:死亡)。然后在“死亡”的基础上,自我又建立了另一个选项“不死亡”,这样人能选择死亡或者不死亡,这时候才出现自由:我们在处境里,可以选择死亡,也可以选择不死亡,我们能够选择.这种自由就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独一无二的标志.<br/>出现了自由,即出现了人的本质,但我们必须经历这种自由,即进行选择.这时面对我们的有两个选项:死亡或者不死亡.我们不能不进行选择,我们在放弃一个选择的同时,即是选择了一个选项.我们不选择的同时,即是默认了一个选择项,即不死亡,进行了选择.(你选择在痛苦的重压下不死亡)我们选择了死亡,只是进行了最后一次选择,但也是有意义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两种力量在角逐,都想成为精神的主人,而最终决定自我的归宿.有时候势均力敌,场面惨烈。有时候相距悬殊,风平浪静。但瞬间审判到来,当人在意志的激情下执行审判,一刹那,自由如烟火璀璨开放,化为灰烬。出现自由--进行选择,经历自由--自我意志的执行把自由消解为无,我们正是这样实现了人的自由,实现了人.人在选择中被自我实现,人是自由的人。而人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始终要承担他的义务:在痛苦中,无休止的选择。<br/>人的自由不是鼓励你选择死亡,而是让你对生命的明确而热爱生命,生命是有意义的,它不是虚无的。自由,这是它的一个明确的意义.但如果你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你作为人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法剥夺你这种权利,当然也不能剥夺你不死亡的权利,对任何两者之一的剥夺意味着你失去了你的自由.<br/>由于痛苦的刺激,出现了“死亡”这个选项,然后自我又创造了另一个选项“不死亡”,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的自由.这就是说由于痛苦的出现,然后才出现了人的自由,痛苦是先在的,自由的一个前提条件。痛苦先于自由.而且我们首先要有自由,才能去选择,即首先选择是允许的,我们能够进行选择,我们才去进行选择,这样自由是先在的,而由于痛苦先于自由,痛苦也是先于选择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如果没有痛苦,由于缺少这种强力的刺激,自我不会建立“死亡”(当然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不死亡”)。人只有一个选项:活下去,人不能选择,人在自我保存欲望的强力下温顺地,像绵羊一样地活下去,人没有自由。我们不能抱怨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痛苦,反而应该赞颂.</font></p><p><font size="3">第三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font></p><p><font size="3">第一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font></p><p><font size="3">我们首先拥有了生命,即人的存在.但用什么来定义人的存在呢?人存在的意义(内容,价值,作用)是什么呢?没有,没有任何启示的踪迹.我们陷入虚无中.(人的存在的意义是跟随欲望?这只是动物性,并不是人存在的意义).难道人的存在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存在?<br/>除非我们深刻地体验生命,否则无法领悟:痛苦的刺激,使精神诞生了死亡,我们正是用不死亡来定义人存在的意义.这时候我们的存在不再是虚无,而是我们居住在牢固而清晰的意义中,即我们居住在死亡的彼岸--不死亡中.痛苦把人从虚无中拯救出来.(这里虚无不是没有一切的虚无,而是没有人的独一无二的可以区别的常住的意义).<br/>这样我们得到我们的居所,它是不死亡.这是最初的信念,也是最后的信念.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需要明确的是,人类一开始的存在是虚无的存在,没有意义的存在,正是由于痛苦的刺激,我们才找到了真正的居所,它是被自我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它是一件艺术品.人的自由也是从无到有被创造的艺术品.为了实现自己,人类必须首先成为而且也不得不成为一个艺术家.痛苦的出现是一种强权,不容抵抗,它保证诞生的人沿着人的轨迹.<br/>而因为“不死亡”是“自由”的一个先在的条件,它比自由更原始,更根本。因此“不死亡”是生命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font></p><p><font size="3">第二节:历史</font></p><p><font size="3">人创造了“不死亡”,某一时刻,他忽然意识到,它可作为生命绝好的信念而(更好地)保存生命。<br/></font></p><p><font size="3"><br/></font></p><p><font size="3">第四章:两个辨析</font></p><p><font size="3">只有首先出现了“死亡”,精神才能在“死亡”的基础上建立“不死亡”,“死亡”是比“不死亡”更高一级,更原始的作品。死亡,是根部,而不死亡如同鲜花,两者是整体。但根可以离开花而存在,花确不能,根是先在的,花的基础。而从根部的生长是自我自发的直觉。自我提供了水,养料,阳光和空气,这个环境是自足的。这朵花被人类采集,为了更长久地生存,把它当作了一种信仰,生命的信仰。<br/>而“不死亡”和“活下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状态。“活下去”并不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活下去”作为对人的生命的保存意志,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欲望意志,是存在于生物的泛意志,它不属于人类的精神,它和“死亡”没有联系。而“不死亡”是从“死亡”产生出的二级概念,它是有意识的,属于精神的范畴。</font></p><p><font size="3">第五章:自我救赎的前言(图见附件)</font></p><p><font size="3">第一节<br/>人为了自我保存而必须排除某种痛苦,否则某痛苦会使人深陷其中,并不断深陷,最后在绝望的淤泥中屏息.就像人一开始漂浮在虚无中,没有什么依傍,为了使人坚实地站立在人的大地上,必须让人背负一块山石,但人要时常地卸下这块山石,得以休息,否则就会被山石所变形,甚至压垮.</font></p><p><font size="3">第二节<br/>自我拥有这样的实质:创造某物的界线,观察到界线,确认拥有界线的此物为他物(就是确认界线是真实).整个过程是对他物的确立和认同,即是排除过程.(确认了此物为他物,即是确认了此物为非自我,即是认同了此物被排除出自我精神这一事实.)创造界线意味着:界线一开始是没有的,它是被创造出来,在某一时刻创造完成.一开始某物对自我的界线是朦胧的,混沌的,某物为混沌之物,自我不能观察到某物和自我的区别,因此自我把某物包含在自我精神里.随着界线创造的进行,界线逐渐清晰,到某一清晰值,它可被观察到,并被自我确认为真实,自我确认界线为真实,即是确认了拥有界线的此物为他物,这是排除的完成,自我确立并认同了这是真实的他物.这是非自我的真实的他物.可以看到,自我实质的三个过程,每一过程都是下一个过程能够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创造了某物的界线(存在了界线),自我才能去观察界线,才能观察到界线,而观察到界线,自我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确认。</font></p><p><font size="3">第六章:排除痛苦</font></p><p><font size="3">第一节:排除痛苦<br/>最初界线是没有的,痛苦为混沌之物,自我不能观察到痛苦,只能感知到痛苦。痛苦在自我的内部,显得神秘,模糊,如一条美人鱼,在自我的海洋里,扭转粉颈,深情歌唱,歌声飘到了灵魂的深处,歌声把我们带向了遥远的恋情。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过美人鱼,我们只知道歌声易逝,遥远的初吻继续向死亡漂流。<br/>但自我为了减轻痛苦,保存自己,创造了痛苦的界线,使它能被自我观察到,自我确认此界线是真实的,也就是确认了拥有真实界线的痛苦为他物,痛苦被排除。<br/></font></p><p><br/><font size="3">第二节;诗<br/>处境是痛苦的一种界线。痛苦拥有某处境,而要排除痛苦,自我创造的该处境应该是清晰的,牢固的,不能是混沌之物,该处境可被自我观察到,而且该处境要被自我确认为是真实的处境(该处境是真实的痛苦的界线),这样,拥有该处境的痛苦被自我认同为他物,排除在自我之外。这就是诗的过程,诗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br/>诗就是痛苦的处境,诗必是痛苦的,诗必须要有诗境。痛苦拥有的界线是纯粹的境,该痛苦的境就是纯诗。诗中痛苦是内核,境是界线。缺少了痛苦的诗,它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作者想用它来达到某种欲望,这种诗的感染力是有限的,如果它想宣扬一种崇高,那么它也是虚伪的。而诗境如果是混沌的,模糊的,即使内核有痛苦,人们认为这种痛苦是不真实的(因为自我观察不到),我们无法产生共鸣,无法真正接近它,感受它的光辉。<br/>自从痛苦降临到人身上,人本身便成了一首诗。人的时刻是诗的时刻,人必然是诗意的。人作为一首诗,个体是完整,独特的诗境,人在痛苦中歌颂:死亡,自由---人在痛苦中艰难地选择,艰难地谱写诗章。在痛苦中诗是延续的,在非痛苦中,人的生命是诗的停顿,是节与节之间的空白。死亡带来了凄美的,诗的结尾。</font></p><p><br/><font size="3">第三节:思<br/>意义就是:价值,内容和作用<br/>痛苦的意义是思。而意义作为痛苦的另一种界线,它也必须是自足,清晰和真实。刺激自我创造精神,这是最根本,最普遍的痛苦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将会在以后的某一章详细论述)那么第一个精神是什么呢?思的第一个作品是什么呢?死亡,这就是答案,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信仰。<br/>在痛苦的刺激下,思有两个部分:思的过程和思的作品。思也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br/>本色的思是从生活而来的,自我想排除生活的痛苦,而苦苦思索痛苦的意义,最后得到自我的拯救。事实上,释迦牟尼和耶酥都是首先实现了自我的拯救,然后才用思的作品(口述)去拯救世人。他们的伟大首先仅仅服从自我保存的本能欲望。(为了排除痛苦。)<br/>而从文本到文本的思,如果不是为了排除未知的痛苦,那么只能作为一种思的附属物,屈从于原始思的力量。阐释思的思者不是真正的思者,他徘徊在大殿的门口,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法进入——一个巧妙的,平庸的工匠,修修补补,为别人歌功颂德。</font></p><p><font size="3">第四节:辨析</font></p><p><font size="3">一首纯诗,它的纯粹性是珍贵的,但不等同于好诗。纯诗没有思等额外的因素。纯诗在美上婀娜多姿,但不一定是有效的,它的界线也有可能是脆弱的混沌之物,因此纯诗里也应该有好坏之分。而我们所说的诗通常是思和诗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现着智慧的深渊,在不断深入,在黑暗中摸索,点起更明亮的火种。但必须遵循一条定律:这种结合要使界线更有效,即更加远离混沌性,结合要使界线(被人类认为)更加真实。否则结合在伤害纯粹性的代价下,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br/>好诗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界线是清晰的,牢固的(远离混沌性),并在人类的判断中:它是足够真实的。其二:它内部必须有强大的,饱含人类深情的痛苦。无论它是一种结合,还是在纯粹性上精益求精,几近完美。<br/>而纯粹性会增加美,美的力量影响人类的视力,让人类陶醉在误判中。美的界线,因为美增加了界线的真实性,仿佛一个倾城的女子,逃脱了人类的苛刻。因为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声音,我们需要美;因为真实的大门永远不会向美关闭;因为我们一厢情愿;因为当面对美,我们丧失了古老的判断,前进的判断。因为美很神圣,这永恒的力量,仿佛辽远的,创世初的钟声,吸引我们,吸引一切。<br/>这种描写也适合于思。</font></p><p><font size="3">第五节:较量</font></p><p><font size="3">“死亡”作为诗的结尾,具有深深吸引人类的,浓厚的诗意。这场波澜壮阔的美,邀请每一位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人,诱人的醉香,永远的迷醉,是天堂吗?<br/>“不死亡”是人的存在的第一意义,而且在这个意义里,也包含了深情的痛苦,它是一次饱满的思,在痛苦的洪水中,人死死地抱住这根柱子。它是人类对生命最初的信念,也必将是最后的信念。这个信念如此困难和坚韧。这个信念如同伟大一样,阐释地如此缓慢,平凡和不可思议。<br/>这样,思和诗在苦苦较量,人在拉扯中生存,艰难地形成生命的广度,但注意,一不小心,完成了美</font></p><font size="3"> LBtIRwql.zip (11.41 KB, 下载次数: 2) <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5:14: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0-15 23: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一些,再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0: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谦虚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0: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P>
<H3><FONT size=3>第六节:“不死亡”是思吗</FONT></H3>
<><FONT size=3>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不死亡”。人的生命必包含强烈的痛苦(否则不是人的生命),而“不死亡”这个意义作为生命的界线,必包含了人的生命,因此“不死亡”这个界线必包含有人的强烈的痛苦。“不死亡”是含有痛苦的意义,是思。</FONT></P>
<><a href="http://www.zgyspp.com/blog/user1/wangliufeng/archives/2006/1451.html" target="_blank" ><FONT size=3>http://www.zgyspp.com/blog/user1/wangliufeng/archives/2006/1451.html</FONT></A><FONT size=3>图见</FONT></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 18:57:5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0-16 21: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    人是自由的人。而人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始终要承担他的义务:在痛苦中,无休止的选择。</P>
<><BR>     而因为“不死亡”是“自由”的一个先在的条件,它比自由更原始,更根本。因此“不死亡”是生命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BR></P>
<>     处境是痛苦的一种界线。痛苦拥有某处境,而要排除痛苦,自我创造的该处境应该是清晰的,真实的,不能是混沌之物,该处境可被自我观察到,这样,拥有该处境的痛苦被自我认同为他物,排除在自我之外。这就是诗的过程,诗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BR>诗就是痛苦的处境,诗必是痛苦的,诗必须要有诗境。痛苦拥有的界线是纯粹的境,该痛苦的境就是纯诗。诗中痛苦是内核,境是界线。缺少了痛苦的诗,它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作者想用它来达到某种欲望,这种诗的感染力是有限的,如果它想宣扬一种崇高,那么它也是虚伪的。而诗境如果是混沌的,模糊的,即使内核有痛苦,人们认为这种痛苦是不真实的(因为自我观察不到),我们无法产生共鸣,无法真正接近它,感受它的光辉。</P>
<><BR>     自从痛苦降临到人身上,人本身便成了一首诗。人的时刻是诗的时刻,人必然是诗意的。人作为一首诗,个体是完整,独特的诗境,人在痛苦中歌颂:死亡,自由---人在痛苦中艰难地选择,艰难地谱写诗章。在痛苦中诗是延续的,在非痛苦中,人的生命是诗的停顿,是节与节之间的空白。死亡带来了凄美的,诗的结尾。</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     很有启示性而又富有诗意的文章,不象其它哲学著作那么枯燥无味,欣赏作者驾驭文字的老到。能把哲学的东西写得这么诗意流淌,可见作者的才情非同一般。</P>
<>   “人是自由的”,但人的自由也是相对意义的自由。因为人在享有自由的同时,始终要承担它的义务与责任,基于此,这种自由也是痛苦的自由。这一点,很有同感!</P>
<>    人如何能做到生命最原始的意义,也即“不死亡”呢?很想能够将此详尽的欣赏到!</P>
<>    个人认为生命原始意义的“不死亡”,应该是以“它在”的形式出现的,不知对否?</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8 07: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紫陌的关注 "人如何能做到生命最原始的意义,也即“不死亡”呢?"这一点会在适当的一章论述    "个人认为生命原始意义的“不死亡”,应该是以“它在”的形式出现的,不知对否?"-"不死亡"不是"它在",它是人类一个坚定的信念,被人类所创造,就像宗教一样,他是人类为了自我保存而创造的信念,如果没有这个信念,生命是脆弱的,在痛苦中,自杀是普遍的,人类更易滑入死亡.</P>
<>欢迎紫陌提出更多的问题?思想的交流是愉快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8 7:27: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1: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
<H3>
<><FONT size=3>第七节:人诗意地栖居,而哲学死了</FONT></P>
<><FONT size=3>细心观察,发现各宗哲学都起源于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它是笛卡儿全部立论的要点。也就是“有思:所以有思者。”这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而不是某种确定的现实自体,它是自我的创造物。“我在”也就标明了:我这个处境是存在的,是有的。而且我在这个处境里在思,这个处境里“有思”,这个处境包含了思的痛苦。这样,我们看到“我思故我在”是痛苦的处境,是诗。其他的例证,读者自己可以进行)。诗竟是思的根部,理性逻辑既然建立在诗意的基础上。荷尔德林,这位伟大的先知,早就启示我们: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他早就指出人的根本其实是诗,在这个大地上栖居的人类总是诗意的。<br>把理性当作宗教的哲学家,该会遭受怎样的打击。后继者从文本到文本的冥冥追寻,不是在接近世界的根部,而是在更加远离,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从源头出发,而是把一种远离事实很久的结论当作源头。他们虽然对某一源头一知半解,却无法经历诗的过程(没有进行过从无到有的创造),他们不会真正地,完整地理解这个基础,得出的种种结果是脱离现实的最后几道蒸汽-机械,豪无生气,缺少价值。他们无法感觉到,这充满力量的,从地壳中刚刚爆出来的泉水,带着一种迷狂和诗意的神圣。<br>然而另一种结论,却更令他们吃惊:理性哲学因为都要从根部开始生长,这种向外的辐射意味着:即使最原生态的哲学活动也在远离根部,走向肤浅。哲学家由于不满和心有不甘,由于到达的顶部,是一种让人难堪的表象。他们十分固执地重新向根部进发,到达根部,又不满(因为经历千心万苦的跋涉后,却发现又到了同一个地方。),回来,这样就造成一种哲学家们十分熟悉的循环论证的困境。所以聪明的哲学就保持源头,像老子一样,既不扩张,也不例证,了了数语,停留在诗意的生长中而永远得到生命力。</FONT></P></FONT></H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 18:57:3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7: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第八节:世界观的哲学</FONT></P>
<><FONT size=3>世界观的哲学,首先开始于这样一个原始的问题:世界是什么?它的任何思的延伸都是从这个基点出发的。因为当自我产生世界是什么的困惑时,才开始进行思的活动。这个问题不是一种多余的,被排除在思的整体的催生剂,而是生长思的根部。(因为没有根部,是无法生长的,但一种催生剂在“是”和“否”的选择中无足轻重,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世界是什么的困惑,我们根本不会去思考世界是什么。)那么这个问题是诗吗?答案还是肯定的。它存在一个处境,即世界。处境里的痛苦是什么——未知的痛苦。它是未知的痛苦的处境,它是一首纯诗。未知的痛苦迫使此种思开始生长,并保持生长的强力。<br>但当我们问“世界是什么?”的时候。“世界”在自我意识中是混沌和模糊的,否则,我们为何要问“世界是什么?”,在这里,“世界”这个处境(界线)是混沌的,这首诗不能排除痛苦。此种思辩也存在于自我认识的哲学,即:人是什么?</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 18:57: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10: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第九节:存在的哲学</FONT></P>
<><FONT size=3>我们能进行存在是什么的思吗?条件是:我们把存在,当作由我们各种感官正感觉到的处境实体。否则,这种思是没有基础的,是幻想的。</FONT></P>
<><FONT size=3>第十节:补充<br>思不仅是痛苦实体的意义,也指某意义包含有人的痛苦。<br>思从诗的土壤开始生长,这是思的过程,然后结出了果实。而这一过程的内隐和显现交织着螺旋上升,有时呈现灵感似的疯狂—迸发,结果。</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 18:56: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10: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第七章:艺术</FONT></P>
<><FONT size=3>第一节:什么是艺术</FONT></P>
<><FONT size=3>什么是艺术:创造痛苦的界线。这里,界线就是艺术品。艺术是排除痛苦的第一步,作为自我救赎的曙光,普照着受难的人类。<br>它仅仅是一种努力,因此包含了两种结果:成和败。自我作为审判观在潜在的海洋内清醒而公正,它对艺术成败的判定没有复审,永远的事实是:只有你是主人。没有人能撼动你对真实的审判。而痛苦这个罪犯,矛盾悲剧的携带者,它目光炯炯,等待获得自由。<br>艺术品广为传播,让人类得到喘息。</FONT></P>
<><FONT size=3>第二节:一份提纲:失败的艺术品</FONT></P><FONT size=4>
<><FONT size=3>一界线是虚假的,恶的,不美的(混沌的)。<br>1此界线包含的痛苦是虚弱的,雪上加霜,瘦小的贫血者。<br>2此界线包含强大的痛苦,但痛苦的震撼力不能有效地向外传达,对外界的力是弱的。<br>二界线是真实的,善的 ,美的。<br>1富有魅力的界线包含弱小的痛苦,因为力是弱的,虽然对力的传达很有效,对外界的冲击力仍是弱的。</FONT></P>
<><FONT size=3>那么什么是成功:魅力的界线含有强大的痛苦内核,让人类的灵魂震动,震动,甚至拔起,重新建造。</FONT></P>
<><FONT size=4><a href="http://www.zgyspp.com/blog/user1/wangliufeng/archives/2006/1463.html" target="_blank" ><FONT size=3>第三节:一个条件</FONT></A></P>
<><FONT size=3>艺术品(界线)可被感知,这是对它的一个要求。它的材料必须要在感官能感知的范围内。我们的感官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行走,朝着更敏感的尊贵之地。而如果抽掉感官,如同抽掉脚下的大地,我们如临深渊,感到万分危险;我们命悬一线,由感官的线所支撑,并随着它的明灭而坠入万丈深渊。<br>但界线是痛苦的界线,也就意味着,艺术品必包含着痛苦。<br></FONT></P></FONT></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 18:55:57编辑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6:15 , Processed in 0.0751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