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size="3">第一章:总论</font></p><p><font size="3">萨特感知到:"无神论存在主义认为,虽然不存在上帝,但至少先有一个生物,这个生物体现了存在先于本质,在任何概念被提及之前,该生物已经存在了,该生物便是人,开始时人只是虚无,后来才成为了人,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萨特认为一开始它是虚无的荒原,没有任何本质的辽阔荒原,在黑暗里蔓延,没有人性的火种,为了实现人的纯洁而一片荒芜.这以后的某一时刻,人才开始创造自我的本质并创造了自我的本质。那么,什么力量使人开始创造人性?自我本质(人性)到底是什么?诸多自我本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br/>直觉的声音是:在这片荒原里一位圣女突然降临,她在歌唱,这是真的,她是痛苦,她在歌唱:成为人,没有别的.歌声贯穿了你的一生.<br/>但另一种声音是:让痛苦住进飞翔的房子,痛苦,你远离吧,你是星子的光辉,星子,你远离吧.只有把你排除,我才能活下去.</font></p><p><font size="3">第二章:人是自由的人</font></p><p><font size="2">某种存在体的本质,是某种存在体独一无二的内容。寻找人的本质,也就是寻找使人之所以成为人可区别非人的本原和内质。意志也是一种激情.</font></p><p><font size="3">一开始,在诞生的虚无期,没有痛苦,没有人的本质.人的欲望是活下去,始终是活下去,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的轨迹是: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终点.我们跟随欲望,也只能跟随欲望.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只能像其他存在个体一样向终点漂浮,无法在途中选择上岸.不能选择,人作为奴隶,被欲望的强力统治。每天,人像动物一样温顺,麻木,勤劳地向国王进贡生命。<br/>但这以后的某一时刻,痛苦降临了,仿佛仅仅为了拯救我们,它刺激人,使自我诞生了一个选项:死亡(这一过程的详细论述见第十章:死亡)。然后在“死亡”的基础上,自我又建立了另一个选项“不死亡”,这样人能选择死亡或者不死亡,这时候才出现自由:我们在处境里,可以选择死亡,也可以选择不死亡,我们能够选择.这种自由就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独一无二的标志.<br/>出现了自由,即出现了人的本质,但我们必须经历这种自由,即进行选择.这时面对我们的有两个选项:死亡或者不死亡.我们不能不进行选择,我们在放弃一个选择的同时,即是选择了一个选项.我们不选择的同时,即是默认了一个选择项,即不死亡,进行了选择.(你选择在痛苦的重压下不死亡)我们选择了死亡,只是进行了最后一次选择,但也是有意义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两种力量在角逐,都想成为精神的主人,而最终决定自我的归宿.有时候势均力敌,场面惨烈。有时候相距悬殊,风平浪静。但瞬间审判到来,当人在意志的激情下执行审判,一刹那,自由如烟火璀璨开放,化为灰烬。出现自由--进行选择,经历自由--自我意志的执行把自由消解为无,我们正是这样实现了人的自由,实现了人.人在选择中被自我实现,人是自由的人。而人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始终要承担他的义务:在痛苦中,无休止的选择。<br/>人的自由不是鼓励你选择死亡,而是让你对生命的明确而热爱生命,生命是有意义的,它不是虚无的。自由,这是它的一个明确的意义.但如果你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你作为人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法剥夺你这种权利,当然也不能剥夺你不死亡的权利,对任何两者之一的剥夺意味着你失去了你的自由.<br/>由于痛苦的刺激,出现了“死亡”这个选项,然后自我又创造了另一个选项“不死亡”,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的自由.这就是说由于痛苦的出现,然后才出现了人的自由,痛苦是先在的,自由的一个前提条件。痛苦先于自由.而且我们首先要有自由,才能去选择,即首先选择是允许的,我们能够进行选择,我们才去进行选择,这样自由是先在的,而由于痛苦先于自由,痛苦也是先于选择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如果没有痛苦,由于缺少这种强力的刺激,自我不会建立“死亡”(当然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不死亡”)。人只有一个选项:活下去,人不能选择,人在自我保存欲望的强力下温顺地,像绵羊一样地活下去,人没有自由。我们不能抱怨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痛苦,反而应该赞颂.</font></p><p><font size="3">第三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font></p><p><font size="3">第一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font></p><p><font size="3">我们首先拥有了生命,即人的存在.但用什么来定义人的存在呢?人存在的意义(内容,价值,作用)是什么呢?没有,没有任何启示的踪迹.我们陷入虚无中.(人的存在的意义是跟随欲望?这只是动物性,并不是人存在的意义).难道人的存在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存在?<br/>除非我们深刻地体验生命,否则无法领悟:痛苦的刺激,使精神诞生了死亡,我们正是用不死亡来定义人存在的意义.这时候我们的存在不再是虚无,而是我们居住在牢固而清晰的意义中,即我们居住在死亡的彼岸--不死亡中.痛苦把人从虚无中拯救出来.(这里虚无不是没有一切的虚无,而是没有人的独一无二的可以区别的常住的意义).<br/>这样我们得到我们的居所,它是不死亡.这是最初的信念,也是最后的信念.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需要明确的是,人类一开始的存在是虚无的存在,没有意义的存在,正是由于痛苦的刺激,我们才找到了真正的居所,它是被自我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它是一件艺术品.人的自由也是从无到有被创造的艺术品.为了实现自己,人类必须首先成为而且也不得不成为一个艺术家.痛苦的出现是一种强权,不容抵抗,它保证诞生的人沿着人的轨迹.<br/>而因为“不死亡”是“自由”的一个先在的条件,它比自由更原始,更根本。因此“不死亡”是生命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font></p><p><font size="3">第二节:历史</font></p><p><font size="3">人创造了“不死亡”,某一时刻,他忽然意识到,它可作为生命绝好的信念而(更好地)保存生命。<br/></font></p><p><font size="3"><br/></font></p><p><font size="3">第四章:两个辨析</font></p><p><font size="3">只有首先出现了“死亡”,精神才能在“死亡”的基础上建立“不死亡”,“死亡”是比“不死亡”更高一级,更原始的作品。死亡,是根部,而不死亡如同鲜花,两者是整体。但根可以离开花而存在,花确不能,根是先在的,花的基础。而从根部的生长是自我自发的直觉。自我提供了水,养料,阳光和空气,这个环境是自足的。这朵花被人类采集,为了更长久地生存,把它当作了一种信仰,生命的信仰。<br/>而“不死亡”和“活下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状态。“活下去”并不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活下去”作为对人的生命的保存意志,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欲望意志,是存在于生物的泛意志,它不属于人类的精神,它和“死亡”没有联系。而“不死亡”是从“死亡”产生出的二级概念,它是有意识的,属于精神的范畴。</font></p><p><font size="3">第五章:自我救赎的前言(图见附件)</font></p><p><font size="3">第一节<br/>人为了自我保存而必须排除某种痛苦,否则某痛苦会使人深陷其中,并不断深陷,最后在绝望的淤泥中屏息.就像人一开始漂浮在虚无中,没有什么依傍,为了使人坚实地站立在人的大地上,必须让人背负一块山石,但人要时常地卸下这块山石,得以休息,否则就会被山石所变形,甚至压垮.</font></p><p><font size="3">第二节<br/>自我拥有这样的实质:创造某物的界线,观察到界线,确认拥有界线的此物为他物(就是确认界线是真实).整个过程是对他物的确立和认同,即是排除过程.(确认了此物为他物,即是确认了此物为非自我,即是认同了此物被排除出自我精神这一事实.)创造界线意味着:界线一开始是没有的,它是被创造出来,在某一时刻创造完成.一开始某物对自我的界线是朦胧的,混沌的,某物为混沌之物,自我不能观察到某物和自我的区别,因此自我把某物包含在自我精神里.随着界线创造的进行,界线逐渐清晰,到某一清晰值,它可被观察到,并被自我确认为真实,自我确认界线为真实,即是确认了拥有界线的此物为他物,这是排除的完成,自我确立并认同了这是真实的他物.这是非自我的真实的他物.可以看到,自我实质的三个过程,每一过程都是下一个过程能够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创造了某物的界线(存在了界线),自我才能去观察界线,才能观察到界线,而观察到界线,自我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确认。</font></p><p><font size="3">第六章:排除痛苦</font></p><p><font size="3">第一节:排除痛苦<br/>最初界线是没有的,痛苦为混沌之物,自我不能观察到痛苦,只能感知到痛苦。痛苦在自我的内部,显得神秘,模糊,如一条美人鱼,在自我的海洋里,扭转粉颈,深情歌唱,歌声飘到了灵魂的深处,歌声把我们带向了遥远的恋情。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过美人鱼,我们只知道歌声易逝,遥远的初吻继续向死亡漂流。<br/>但自我为了减轻痛苦,保存自己,创造了痛苦的界线,使它能被自我观察到,自我确认此界线是真实的,也就是确认了拥有真实界线的痛苦为他物,痛苦被排除。<br/></font></p><p><br/><font size="3">第二节;诗<br/>处境是痛苦的一种界线。痛苦拥有某处境,而要排除痛苦,自我创造的该处境应该是清晰的,牢固的,不能是混沌之物,该处境可被自我观察到,而且该处境要被自我确认为是真实的处境(该处境是真实的痛苦的界线),这样,拥有该处境的痛苦被自我认同为他物,排除在自我之外。这就是诗的过程,诗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br/>诗就是痛苦的处境,诗必是痛苦的,诗必须要有诗境。痛苦拥有的界线是纯粹的境,该痛苦的境就是纯诗。诗中痛苦是内核,境是界线。缺少了痛苦的诗,它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作者想用它来达到某种欲望,这种诗的感染力是有限的,如果它想宣扬一种崇高,那么它也是虚伪的。而诗境如果是混沌的,模糊的,即使内核有痛苦,人们认为这种痛苦是不真实的(因为自我观察不到),我们无法产生共鸣,无法真正接近它,感受它的光辉。<br/>自从痛苦降临到人身上,人本身便成了一首诗。人的时刻是诗的时刻,人必然是诗意的。人作为一首诗,个体是完整,独特的诗境,人在痛苦中歌颂:死亡,自由---人在痛苦中艰难地选择,艰难地谱写诗章。在痛苦中诗是延续的,在非痛苦中,人的生命是诗的停顿,是节与节之间的空白。死亡带来了凄美的,诗的结尾。</font></p><p><br/><font size="3">第三节:思<br/>意义就是:价值,内容和作用<br/>痛苦的意义是思。而意义作为痛苦的另一种界线,它也必须是自足,清晰和真实。刺激自我创造精神,这是最根本,最普遍的痛苦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将会在以后的某一章详细论述)那么第一个精神是什么呢?思的第一个作品是什么呢?死亡,这就是答案,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信仰。<br/>在痛苦的刺激下,思有两个部分:思的过程和思的作品。思也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br/>本色的思是从生活而来的,自我想排除生活的痛苦,而苦苦思索痛苦的意义,最后得到自我的拯救。事实上,释迦牟尼和耶酥都是首先实现了自我的拯救,然后才用思的作品(口述)去拯救世人。他们的伟大首先仅仅服从自我保存的本能欲望。(为了排除痛苦。)<br/>而从文本到文本的思,如果不是为了排除未知的痛苦,那么只能作为一种思的附属物,屈从于原始思的力量。阐释思的思者不是真正的思者,他徘徊在大殿的门口,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法进入——一个巧妙的,平庸的工匠,修修补补,为别人歌功颂德。</font></p><p><font size="3">第四节:辨析</font></p><p><font size="3">一首纯诗,它的纯粹性是珍贵的,但不等同于好诗。纯诗没有思等额外的因素。纯诗在美上婀娜多姿,但不一定是有效的,它的界线也有可能是脆弱的混沌之物,因此纯诗里也应该有好坏之分。而我们所说的诗通常是思和诗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现着智慧的深渊,在不断深入,在黑暗中摸索,点起更明亮的火种。但必须遵循一条定律:这种结合要使界线更有效,即更加远离混沌性,结合要使界线(被人类认为)更加真实。否则结合在伤害纯粹性的代价下,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br/>好诗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界线是清晰的,牢固的(远离混沌性),并在人类的判断中:它是足够真实的。其二:它内部必须有强大的,饱含人类深情的痛苦。无论它是一种结合,还是在纯粹性上精益求精,几近完美。<br/>而纯粹性会增加美,美的力量影响人类的视力,让人类陶醉在误判中。美的界线,因为美增加了界线的真实性,仿佛一个倾城的女子,逃脱了人类的苛刻。因为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声音,我们需要美;因为真实的大门永远不会向美关闭;因为我们一厢情愿;因为当面对美,我们丧失了古老的判断,前进的判断。因为美很神圣,这永恒的力量,仿佛辽远的,创世初的钟声,吸引我们,吸引一切。<br/>这种描写也适合于思。</font></p><p><font size="3">第五节:较量</font></p><p><font size="3">“死亡”作为诗的结尾,具有深深吸引人类的,浓厚的诗意。这场波澜壮阔的美,邀请每一位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人,诱人的醉香,永远的迷醉,是天堂吗?<br/>“不死亡”是人的存在的第一意义,而且在这个意义里,也包含了深情的痛苦,它是一次饱满的思,在痛苦的洪水中,人死死地抱住这根柱子。它是人类对生命最初的信念,也必将是最后的信念。这个信念如此困难和坚韧。这个信念如同伟大一样,阐释地如此缓慢,平凡和不可思议。<br/>这样,思和诗在苦苦较量,人在拉扯中生存,艰难地形成生命的广度,但注意,一不小心,完成了美</font></p><font size="3">
LBtIRwql.zip
(11.41 KB, 下载次数: 2)
<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5:14:06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