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18|回复: 1

三个有趣的“甲乙”推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5 15: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个有趣的“甲乙”推理<BR>第一个--<BR>《晋书·礼中》:安丰太守程谅原来有一个妻子,后来,他又娶了一个妻子,于是有了两个妻子。再后来,前边那个妻子死了,后边妻子的儿子不知道是否应该为父亲原来的那个妻子治丧。这事儿还惊动了在朝的大臣们。中书令张华为了简明起见,假设了一个“甲乙之问”:某甲娶了某乙为妻,后又娶了丙为妻,还隐瞒了事先娶了乙的事实。于是家里有了两个妻子,两个妻子没有贵贱正庶的分别。后来,乙死了,丙的儿子应该怎么办呢?本来两个妻子有实际上的并列地位,没有嫡庶大小之分。按理,第二个虽然不应该是正妻,但失误的是前辈的事,作为一个儿子,怎么能够离间自己的亲人呢?如果为了给庶母服丧,实际上又没有庶母,因此不知如何是好了。</P>
<>问题提出来了。大臣们立刻分为两派,进行了热烈的探讨:</P>
<>一派是太傅郑冲、车骑贾充、侍中少傅任恺,他们认为:首先是某甲的行为违背了礼教,两个妻子同时并存,你叫儿子怎么办呢?因此,乙和丙的儿子都应该服孝三年,礼仪应该隆重。</P>
<>另一派是太尉荀顗、中书监荀勖,荀顗认为:《春秋》关于嫡庶的分别已经有了典范的规定,现在不应该违背礼仪而并立两个妻子,人们也不应该不分别尊卑来让他的错误蔓延。所以,应该根据礼仪来判断,先到的是正妻,后娶的是小老婆。因此,丙的儿子应该把先到的女人乙做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对待,先到的女人的儿子也应该把后到的女人丙看作是自己的母辈,这在古代就有了教训了。丙的儿子要为嫡母服孝,不是降低了亲生母亲的地位,而是按照礼仪贵贱的名分来办事的。荀勖更举身边的事申张之:我家乡的郑子群娶了陈司空的妹妹,后来经过吕布之乱,丈夫和妻子不通音讯,不知存亡,于是又娶了蔡家的女儿。徐州平定后,那陈氏又回来了,于是两个女人并存,。蔡氏的儿子把陈氏当作嫡母服孝……有人说那儿子贬抑了自己的生母,但乡里有名望的人却说那儿子的做法是对的……</P>
<>--两派的结论,大体一致,但分歧在于,是否应该分出个正庶来。前者主张不分先后亲疏,后者主张应该有正嫡贵贱之分。服孝是肯定的,但出于什么名分。<BR>这个问题,在我们现在来说,好象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个头等重要的原则问题--在彼时是原则问题,在此时却可能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细枝末节。</P>
<>这便引出了第二个推理故事--<BR>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两地书·原信》二十三许广平致鲁迅书:“有一个人(旧同学),特地找我,劝我加入百多人团体中的出有《北京青年》刊物的里头,他们的主义大概和我的牺牲相同,都是不满于现中国的一切的,但是我索性不敢孟浪,不知之深而随便加入是很危险的,而且他们不知是否有一种党的范围,而我则极怕党的束缚。基督的一部分是好的,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是好的,什么什么的一部分是好的,我不妨都采用它,但不能因为遵守甲就舍弃乙,这是合作主义而非入党主义,这种态度我以为有斟酌余地。所以,《北京青年》的团体,我不敢立刻决定加入与否了。然而找我的人是特别看得上我的,我又何必猴子坐轿子不中抬举,因此我想起那里也许有先生认得的人吧!内容如何,其详可得闻欤?盼切!!!”</P>
<>鲁迅怎么看呢?他在三天后的回信中说:“所云团体,我还未打听,但我想,大概总是前日所说的一个。其实也无须打听,这种团体,一定有范围,尚服从公决的。所以只要自己决定,如要思想自由,特立独行,便不相宜。如能牺牲若干自己的意见,就可以。”鲁迅的意见,是两可的,你自己选择,是“去也得,不去也得”的逻辑--就鲁迅看来,他大概是不会参与的,因为后来的事实说明,鲁迅多疑,更不甘居人下,对此种“尚服从公决的”的是不贸然进去的,最多是站在圈外呐喊几声,虽然后来他被身边的一群“风”或“锋”们所亲切包围,但他始终以圈外人士自居(虽然,后来他口头上认了有“希望”的“同志”,再后来,他被领袖谥为“主将”,那屈尊,是他已经不能开口说话的时候了)。所以,在彼时“主义”新起,国人除少数激进者外尚在徘徊中,而鲁许的接触尚在初级阶段的时候,他采取的是看看的策略,还不敢“孟浪”。当然,对那团体,鲁迅是看得分明的,只是不明说,大概对许对团体都有观察观察的意思。而许广平呢,还是一个“小鬼”,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说那“主义……一部分是好的”,几十年后,她还敢如此说么?她的“甲乙”之论,还敢“孟浪”么?</P>
<>于是引出了第三个真有点“孟浪”的故事来--<BR>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到旗亭饮酒,那时,“梨园伶官亦招妓聚燕。三人私约曰:‘我辈擅诗名,未定甲乙,试观诸伶讴诗分优劣。’”而《集异记》所记特详:三诗人正在小饮,忽然看见来了十多位佳丽,就主动谦让地站起来到边上作了忠实的听众,而且商定: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BR>结果怎样?<BR>第一首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听了,呵呵,这不是我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吗?于是自豪地在墙壁上划上一个记号;<BR>第二首: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是《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在墙上划了一画;第三首: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哈哈,王昌龄高兴呢--他一个人就有两首了,于是得意地在墙上又划开了:“俺两首绝句了!”王之涣不以为然:“这些人都是潦倒窘迫的乐官,他们唱的不过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那‘阳春白雪’难道是这些庸俗的人所能吟唱的!”说完还指着伶人中最耀眼的“明星”发誓:“等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唱的我的诗作,我就终身不敢与各位争高下了。但如果是我的诗作,你们就必须一个个列拜在我的座位之下,把我做为你们的老师!”<BR>果然,隔了一会儿,那美人儿就唱开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笑了:“乡巴佬,我说得不错吧?”三个人同时开怀大笑起来,弄得唱歌的人莫名其妙。一问,才知道都是歌词的作者,而且都是当时的名家,于是致礼邀请入席,畅饮终日。<BR>有人说,以上三人,不可能有旗亭之会,不过是子虚乌有的演义。不过,故事有趣,合情合理,就以假做真吧--三个诗人要排“甲乙”座次,当然不是推理,而不过是在开玩笑--因为,连一般人都知道,诗是“无达诂”的,是最难评定轩轾的,特别是对一个诗人,是“甲”是“乙”;是宫廷诗人,还是人民诗人;是冒牌诗人,还是血性诗人;是王老九,还是顾城,不是一时一地能盖棺定论的,那要等待历史的终极审判。</P>
<>在我们这里,历来非常重视“甲乙”次序,那是无形和有形的伦理纲常。你看那宋江和晁盖庄严的忠义门,你看那血腥的玄武门,你看那宁静的天安门,你看那森严的南天门……<BR>伶人们的演唱,就是自然的“甲乙”推理,历史的终极审判,就是无情的“甲乙”推理,你想在“甲”的龙椅上高居亿万斯年么?你想让你的衣钵传之久远子子孙孙么?都不过是南柯黄粱、充饥画饼、痴人说梦……</P>
<>不言而喻,在实生活中,不处于甲,必屈居乙或丙,或逃于丁或丑。比如吧,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往往是一家之主,家政大事必决于彼,当然是老大;比如,在一个单位,一把手说了算,要提拔谁就提拔谁,要谁下岗就要谁下岗,是当之无愧的老“甲”;又比如,是萧何功劳大还是曹参功劳大,要靠老大刘邦拍板,他才是“甲天下”的主宰;再比如,鲁迅是“思想界之权威”或者“领袖”,还是仅仅是一个冲锋陷阵的“主将”?那不由得鲁迅自己分说,也不会让全国人民投票公决,那要光芒照耀五洲四海的救世主说了算。<BR>同样可以不言而喻的是,在小事情上,你大可以争个“甲”或者“乙”,比如谁谁一天能喝上百瓶矿泉水,谁谁竟然一步能够跨越十米的小河,谁谁有了三十个情人,还有什么甲A乙A超女超男非女非男等等,你大可以放手放心放胆一博,但在重大问题上比如被某些人特别关注和忌讳的方面,你可千万要小心,决不要逞能“孟浪”,否则,你不仅不是“甲”,而且也不是“乙”,甚至,你什么都不是。</P>
<P>在天下只有一个法定的“甲”的情况下,不必推理,不能推理,无理可推,推也无理。最好的办法,也是最安全、最实惠、最可行的,是老老实实从“癸”做起,弄好了,你就是一地之“甲”、一方之“甲”、一技之“甲”,甚至千儿百万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就会划进你的龙卡;否则,即使你戴上了那“甲”或“假”的桂冠,也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光环和致命的缰绳!</P>
发表于 2006-9-25 17: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问候李老师!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45 , Processed in 0.0381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