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br></P>
< >大慈寺南门过去是一个菜市场和一片老房子,每天我都会经过那里送儿子上幼儿园。但有一天幼儿园突然说要拆了,原因是要重修大慈寺,幼儿园正好在拆除的范围内。儿子只好转学,幼儿园连同菜市场和老房子一起拆掉了,成了一片空阔之地。</P>
< >转了新的幼儿园,有时我偶尔会想起儿子过去的老师,她们对儿子特别好,现在她们到哪里去了呢?这种想法虽然多余,但确实有过。如果幼儿园不拆,她们可能在那里工作一辈子,把很多孩子的童年留在那里。 <br></P>
< >一切都变了。但最大的变化还是把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变得陌生了。准确说,是把一个喝茶的地方还原成了一个寺庙。作为“喝茶”的大慈寺可能时间不是太长,但也许是喝茶的时光是“一日长于百年”吧,大慈寺的历史成了沉入碗底的茶叶,而烫热透亮的茶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寺庙”的大慈寺却仅仅是留下了一个名字,一个古老的檐角,在落叶飘下的瞬间。但这里毕竟是一座千年名寺,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慈寺变成了一个大茶园子,我们已经习惯于说“到大慈寺喝茶去”,而不是像到文殊院或者昭觉寺那样感觉是去寺庙。从唐玄宗敕建“大圣慈寺”开始,大慈寺的香火曾经盛极一时,只是后来慢慢衰退了,到现在只余下几栋没有佛像的殿宇,以至我们把它当成了一个喝茶的地方:花茶,五元钱一碗,树木掩映,鸟雀啼鸣。</P>
< >说到喝茶,大慈寺确确实实是个好去处。 大慈寺身处闹市中心,与尘嚣近在咫尺,却独得一片和静,这是很难得的。三朋五友相聚,三教九流融会,虽然口红、瓜子、唾沫、烟叶混在一起,但没有人觉得它不好,而这一切喧嚣都被大慈寺内在的静谧收了。在成都堪与大慈寺相比的可能只有望江公园,林木葱笼,清新自然又有古意。同时,由于大慈寺离红星路很近,那一带的文化单位和报社很多,文人、画家、编辑、记者们都爱在这里喝茶,你可以常常在这里见到流沙河、车辐等文化前辈,也可以看到网络黑客、媒体精英、自由撰稿人等“新新人类”,茶兴盎然,倒也“文化”得很。前些年,朋友们常常聚在大慈寺里喝茶聊天,一聊半天,直到把盖碗里的茶喝白,直到树上的叶子和小虫随风落进茶里。</P>
< >然而改变还是来临了。政府决定重修大慈寺并恢复大慈寺的佛法活动,首先是大慈寺将在现在的基础上扩大一倍多,占地将达到五十多亩,重新装修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当然,过去在殿与殿之间开设的茶院就不复存在了。问一个守门的老头,他说,还要变!正门朝南那边的建筑全部要拆,包括大慈寺两侧的楼房都要拆,居民全部要搬走,但就这样也比唐朝时的大慈寺小得多!</P>
< >其实他说得一点不错。唐朝时的大慈寺占地近千亩,占了小半个旧蓉城,其胜状聊足想象,当然我们是看不到当时与之共存的蚕市、茶市、药市、夜市和节庆宴饮的情景了。目前,正在修复的大慈寺的各大殿里都立起了菩萨,香火缭绕,随喜功德。梁柱上新添了很多牌扁,行篆隶草,汉字隐秘而肃穆。前不久,韩国僧人到大慈寺来搞“禅茶”献艺活动,热闹了几天,但“禅茶”毕竟不同于日常老百姓的茶,此茶非彼茶啊。</P>
< >所以,在大慈寺喝茶的时光还是值得怀念的。那是一段悠悠的时光:夏天喝茶,阴翳凉爽,听树中蝉鸣;冬天喝茶,寺里并不太冷,四周皆为建筑,挡住了寒风,再加之川剧玩友咿咿呀呀的高腔,搅动着一股融融的气息;春天喝茶热闹非凡,掏耳朵的,卖炒货的,擦鞋的,算命的,卖报纸的穿梭其间,茶倌忙得不亦乐乎,红男绿女,人生百态;秋天喝茶没有如此喧嚣,秋天的茶碗沉静而温暖。</P>
<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9 13:51: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