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16|回复: 4

[原创]想起三位姑妈(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6 16: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FONT size=1>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e113d size=3>仔细回想起来,三位姑妈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足可以写一部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曲直而富有情节,神秘而鲜为人知,既可以折射出那个年代多变的风起云涌,也能反映出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情感蜕变。从这个角度上讲,应该是有历史意义的。 <BR>  然而,我没有那么高尚的觉悟。所谓的认识,也只能停顿在一些事物的表面;说到层次,我是没有资格谈这个庄严的话题。之所以将三位姑妈单列一篇,是因为她们与父亲的血肉关系,也因为她们在我懂事起,就无私地给予比母爱更加神圣的疼爱,我无法忘记留在内心的这份牵挂。她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以为有书写她们的必要。因我年龄与她们相差甚远,不可能生活在她们那个年代,也不能深入进她们内心深处,只能将我小时候脑海里的一些零碎记忆,再加上从父辈那儿隐隐约约听到的一些传说,略加整理成文。一家之言,恐有失实。动笔前先生敬意,倒是真的。 <BR>  八年前的一天,大姑抛弃了她老人家热爱着的这块土地,抛弃了她老人家牵肠挂肚的子子孙孙,还有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丈夫,撒手西归,入土为安了。 <BR><BR>  慈竹当风念有影, <BR>  晚萱经雨忆留香。 <BR>  心想姑母心有缺, <BR>  月临中秋月不圆。 <BR><BR>  这是此时我的心情感受,也是对大姑早年不辛的凭吊怀古真实表白。二姑年青时随夫在外漂荡,好在晚年定居京城,三个子女亦有所作为,生活舒适平稳,喜庆也就写在脸上。与村里人谈论起北京人的生活,他们普遍认为,在首都工作在首都居住,生活自然不可想象。与二姑相比,三姑她老人家的生活与心情,相对来说就要平静些。但是,人的命运天注定,你想奋发图强,还得有一片天地,来施展你的聪明才智。话说至此,天底下还是普通人居多,人生能平静如水,应该也是一种享受啊! <BR>  在此,我只能祝愿亡者有灵,生者健康幸福。 <BR>  大姑名叫张青鱼,生于一九三一年,也是民国二十年,属羊,于一九九七年一月十日下世,享年六十有六。关于她老人家名字的由来,在这儿还有一个说法,大姑出生不久,就随祖母住在姥姥家,那时大姑还没有名字,因此祖母的哥哥——我叫大老舅舅的,就把他们兄弟姐妹孩子的名字连起来叫:老姨姨名叫弓梅棠,她老人家的儿子最大,起名叫中海。大老舅舅儿子次之,起名叫中全。老姨姨又添了个女儿,起名叫春鱼。大姑排名老四,所以起名为青鱼。 <BR>  大姑在我印象中,年龄就是那么大,模样就是那么清瘦,高高的个子,脸上经常挂着心思,很少见她老人家笑过。听父亲说,大姑小时候,也跟祖父上过学念过书,长大后就在家学做针线活儿,准备嫁人。大姑先嫁在白石村一户买卖人家,婆家姓李,有二个儿子,大姑跟的是老二,名叫李双林(取其音)。不知什么原因,小俩口感情一直不好,整天不是吵嘴就是打架。大姑男人哥哥是吸大烟的,再好的家庭也招架不住只出不进,没几年功夫,原本可以的一个家庭,让他给吸完了,最后连院落也变卖为“烟雾”了。大姑公婆去世后,大姑与她男人感情也到了非离不可的地步。 <BR>  解放后,大姑终于与她男人“再见”了。然后,大姑与本村的大姑夫——邢联壁结为夫妻。听村里人说,他俩是村里第一对自由恋爱的夫妻。对此我却不敢认同,祖父是村里有文化的老先生,他老人家对子女的婚姻大事,岂能视而不见,任凭大姑自由恋爱、自找婆家?也难说啊!毕竟那时候已经是一九四九年了。在那个时候,大姑能摆脱社会上种种压力,大胆地追求人生幸福,其精神实在可嘉。大姑在我印象中,属于那种思想复杂、遇事拿起放不下那类人,这也是瘦人一贯的天性。 <BR>  大姑生五男一女,大哥名叫邢京生(生于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取意为北京出生之义;二哥名叫邢平生(生于一九五六年三月八日),取意为苹果园出生之义;三哥名叫邢文生(生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取意不知为何;四弟名叫邢瑞生(生于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小名叫四猫,取意同上;五弟名叫邢利生(生于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七日),小名叫五猫,取意同上。最小的是女儿,名叫邢喜平,小名叫老喜,我只知道她属猪,生于一九七一年,具体到哪月哪日?我就不知道了。老喜从小长得喜人,也分外懂事,这样的小妹妹,实在叫人喜欢。 <BR>  就在打发大姑后的第二天晚上,大姑托梦给我,梦中情景,如同古装戏中的一幕:房屋建筑古朴典雅,室内物品陈设一应俱全,似曾相识,又感陌生,给我的感觉是:这就是大姑生活起居的地方,只可叹房屋无顶,星月就在头顶,却看不见大姑在哪儿?……正想着如此房屋,怎能驱寒避风雪时,我突然醒了。醒后与父母谈及此事,三人睡意全无泪眼相顾,披衣围灯而坐,一阵悲恸之余,猛然想起大姑灵前所见“宅院”屋顶扯开一个口子,才意识到大姑托梦并无虚假。清晨起床第一件事情,母亲就是前往大姑夫家,与他老人家讲叙昨晚我在梦中之事。由此可见,姑侄除过血肉紧密相连,还有虚幻如影的第六感觉存在。 <BR>  这应该是真的。 <BR>  二姑名叫张全鱼,生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一日,农历是那年的十一月初八,也是民国三十五年,属狗。她老人家名字的由来,照我理解是这样的:二姑之前,祖母已生育二男一女了,加上二姑的到来,应该是尽善尽美的和睦家庭。因此,祖父在二姑名字里,取了一个“全”字。村里人都说二姑年青时,是村里最好看的女孩子,人长得清秀美丽,又有文化,自然要寻一个门当户对的婆家。于是,祖父祖母千挑万选,就将二姑终身托付给了二姑夫。 <BR></FONT></DIV>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6: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ff size=3>    </FONT></DIV>
<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ff size=3></FONT></DIV>
<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ff size=3>想起三位姑妈(下)</FONT></DIV>
<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ff size=3>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ff size=3>这个时间应该是一九六九年春天。 <br>  二姑夫乃祖母二嫂的侄儿,他老人家名叫王保良(生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三日,农历为那年的十月初四),老家庄磨村,从小随父母居住北京,读书做人品学皆优,于一九六二年考取北京大学地质系,一九六八年毕业后,在宁夏贺兰山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调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后来又调回北京国家地质调查局工作,真是踏遍祖国万水千山。虽说二姑青年时跟二姑夫东奔西跑,可她老人家中年乃至晚年真是享福,也正应了祖父取名中之寓意。她老人家生二男一女,女儿名叫王宏(生于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农历是那年的十月初四)与二妹春莲同岁,南开大学毕业,现在北京市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属于副处级领导干部,目前已是有私家车的小康家庭了,所谓的工作,也是写“准支”两个字。长男名叫王宁(生于一九七三年九月三日,是那年农历八月初七),也是大学毕业生,现在一家银行工作,好象还是名字后面带长的那种负责人。次男名叫王宇(生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八日,农历为那年的五月初二),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现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爱好足球。 <br>  据母亲回忆,二姑与她老人家还是同班(三班)同学,曾在一个宿舍居住,有些同学已知母亲与二姑之间的关系,除过同学之谊,还有姑嫂之情。有多事人特意让她俩挨住睡觉,可她俩就是“坚守阵地”,即使挨住睡觉,相互也不说话。那时母亲年龄尚小,虽说不懂事,但也知道男女之事,并非人前所言。 <br>  记得有一次,好象是村里过节,也好象是家中某人过生日,总之是喜庆。祖母在家做下好饭,捎话让母亲来。母亲没去有她老人家的原因,终究是没过门的媳妇。人常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公婆婆的。母亲是这样理解的,时机不到,我就是不去。别人也没有办法,就让二姑在大门口等,有些同学知道内中情由,还用激将法来对付母亲:你肯定不敢从寺庄村回家。自然是母亲上当:我就敢。当母亲走到大门口时,二姑从大门里跑出来,扑上去就拉她老人家回家,吓得母亲撒腿就跑。经过这次教训,母亲好长时间不敢走寺庄村,只好绕道而行。 <br>  三姑名叫张补鱼,属猴,生于一九五六年农历二月初一。祖母生下三姑后,显然是补来的,因此在她老人家名字里取了一个“补”字。这只是我的猜测。具体详情如何?只有祖父与祖母知道啊!三姑婆家在小豆罗村,在我村东十华里左右。三姑夫名叫寇良田,也是名望家族出身。 <br>  话说至此,不由想起我求学时的一段经历。因为家庭出身因素,自己没有资格去豆罗中学读书,只好去公社五七农技校读书。在此读了二年半左右,于一九七八年春节期间,父母与三姑及三姑夫闲谈起我的学业时,他们建议我转学到豆罗中学。在这中间有个原因,就是三姑夫父亲(我叫黄厚爷爷)与当时豆罗中学校长赵增卯关系非同寻常,用村里人的说法就是:能说上话。结果可想而知,我填写了二张试卷之后,就走进了羡慕已久的豆罗中学大门。因学校离三姑家很近,逢时过节,自然少不了要去三姑家“改善生活”。自己参加工作后,假借工作繁忙之理由,看望三姑与三姑夫的时间明显减少。即使有机会,也是来去匆匆。由此说来,这真是我的不忠不孝了,唯有祝福他俩健康长寿。 <br>  这应该是我发自内心的祝福。 <br>  三位姑妈当中,实在分不清谁最亲我?或者说我最亲谁?姑母亲侄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侄儿孝敬姑妈,也应该是不可否定的一条真理。大姑教给我心胸开阔,二姑教给我勤学多思,三姑教给我任劳无悔,所有这些,我觉得都是自身存在的问题。说到感情,我觉得还是二姑对我最亲近也最有感情,这倒不是她老人家有钱的原因,也并非她老人家居住在首都的因素,而是二姑与二姑夫对我的学习进步最为关心。早在我读小学时,二姑夫从外地回来探亲,他老人家给我买了一支钢笔。我象宝贝似的保存着,后来不知怎么就丢了,为此我几天没有吃饭。尤其是恢复高考那年,他老人家从北京给我寄回一套《数理化自修丛书》,还有其它一些复习资料。要知道,那时候二姑家的经济也并不宽松。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又是他老人家写信安慰我,在精神上帮助我克服困难。非典那年,儿子考取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二姑与二姑夫显示出来的喜悦之情,比我都那么明显,经济上给予帮助的同时,又亲自送到学校。所有这些,都是我不应该忘记的。 <br>  说起三位姑妈,还有一事与我有关,也与大姑有关。那是一九九三年秋,我刚从天津回来探亲,正碰上村里人收秋,大哥让本村一个人给他拉庄稼,中午时让我也去他家吃饭。我说行。吃饭时,大嫂已将饺子捞出锅,我们正在吃着,突然看见大姑在她家门口坐着,一动不动。我让大哥闺女给我大姑,也是给她奶奶送些饺子,闺女就象没听见似的,也是一动不动……这下我可火了,借着酒劲,先是破口大骂,然后用拳头将大哥家窗户上一面玻璃打碎…… <br>  事后,村里有人说我那天大发酒疯,也大出洋相,并说我这人有神经病。是的,那天我就是发酒疯。那天我就是出洋相。那天我就是发神经病。为了大姑,我就要发那个酒疯出那个洋相发那个神经。 <br>  反正我是上姑舅。 <br>  祖母在世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咱们是上姑舅,歪理也有三分。</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曾蒙于2006-5-17 11:06:4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6: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可做一点说明:此篇系大可散文《香蒲草》中的一章,全书已完成四十万字左右。</P>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P>
发表于 2006-5-17 11: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可兄大手笔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18: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版主面前,大可只是一位小学生而已(发自内心的话)。感谢版主的喜欢。握手问好朋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13:21 , Processed in 0.0290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