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28|回复: 0

中国电影溃败之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2 2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电影溃败之殇

                                            朱佳发

《唐山大地震》一经上映,即“余震”不断,全国各大影院涕泪汪洋,冯小刚赚足了与人气有关的眼泪以及据说数亿的票房;《让子弹飞》则让姜文实实在在地“站着把钱赚了”,票房也号称一度超过了《唐山大地震》。票房这东西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而两部国产影片的火爆,倒几乎把中国观众的头脑冲昏了:一边是进出影院人流之汹涌,一边是不可思议的日进斗金,这难道在昭示中国电影的复苏?

不要急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转过身板,冷静地想上几秒,就会恍然大悟——不,这不是中国电影的事实,这仅仅是两个特例,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冷落景象依然没变!偶有的昙花一现挽救不了中国电影整体的萎靡和疲软。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全线溃败已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没人愿意为此付出奢侈的口舌,除了顽强觊觎被愚乐之大众口袋里的几块铜板而屡败屡战的劣质商品制造者,以及极尽聒噪之能事的炒作者,前者因功利之熏燎而黔驴技穷,后者则因享着窥欲而津津乐道。一时,电影市场看似狼奔豕突硝烟弥漫,实则萧条冷飕无人问津,电影商品制造者和兜售者们犹如跳梁小丑,在自编自导自演着一出出无人驻足的独幕剧。

当艺术成为商品,其悲剧结局就已注定,电影如此,文学如此,音乐同样如此:商品化是对艺术的玷污和亵渎。电影原本是一门艺术,且是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而电影的商品化并不是中国(内地)电影败走麦城之主要根源。试想,同样将电影作为庞大产业的好莱坞,之所以梦幻般长盛不衰,以至让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娱乐圈善男信女们飞蛾扑火般趋之若鹜,道理很简单,她奉献了大量虽是商品、却是艺术品的电影。

如此看来,中国电影遭遇滑铁卢的根源,在于电影人仅知电影之皮表,未谙电影之精髓,以致浅薄如斯、粗陋如斯、低俗如斯。

那么,怎样才算深谙电影之道?很明显地,就是电影人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敬畏之心,有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电影精神。

事实上,深谙电影之道者,中国还是可以点出几个来的。先说谢晋先生。已仙逝三年的谢老先生,可谓一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从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女篮5号》开始,到《红色娘子军》,到《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谢导50年的导演生涯,数十部电影作品中多有经典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座高峰。

如果说谢导的作品虽然堪称经典,却仍有着时代痕迹之瑕疵的话,那么,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出场,则为电影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水。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的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黄土地》,以其迥异的叙事风格、语言特征和摄影手法,令世界电影界眼前一亮,甫一亮相,即好评如潮,连获国际大奖。由此,艺术电影一说横空出世;由此,艺术电影的代表导演张艺谋的独立电影风格雏形初具。

说实话,老谋子是笔者当年最为欣赏和钦佩的导演(没有之一)。这位老兄的出场犹如一道炸雷,让世界电影界瞠目结舌:摄影的《黄土地》获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和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首次主演的《老井》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首度执导的《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等一大摞国际大奖。张艺谋自此成为中国电影界的国际获奖专业户。与此形成极端反差的是,张艺谋的当年的电影全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叫好不叫座,在国内影院票房寂寥。笔者钦佩的正是老谋子的这一点,他玩的是电影艺术,艺术嘛,总是曲高和寡。

当时,陈凯歌一直与张艺谋并驾齐驱,难分伯仲。各位看官对陈凯歌并不陌生,无需列举其代表作品,单凭《霸王别姬》,就难以让人望其项背。

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两驾马车一路狂奔数年之后,突然苟延残喘,勇猛不再。不光不再生猛,甚至变得江郎才尽。

先说老谋子,这个初次执导的《红高粱》就让国际电影界“大惊失色”的影坛怪杰,国际电影获奖大户,何以沦落到拍出观众授予“最差电影奖”的《三枪拍案传奇》这种四不像的片子,他是在晚节不保地刻意糟蹋电影吗?还是真的武功全废了?

应该是后者。我们先来梳理梳理他的电影。《红高粱》之后,张艺谋一路狂飙突进,期间尽管有《代号“美洲豹”》这样的失败之作,但人非贤,岂能做到字字珠玑、篇篇精品?他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均在国际电影节上颇有斩获,电影本身的确堪称经典。

与此同时,没有任何票房的张艺谋,在拍艺术电影的同时,也以他的神力,调教出了以已然成为国际巨星的巩俐、章子怡为代表的一大串前赴后继的“谋女郎”。

接下来,就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了。进入21世纪,老谋子开始制作所谓的商业大片,其中耗资巨大的《英雄》,总是达不到人们的欣赏期待,甚至被人认为是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等等,容兄弟先为《英雄》说上几句。以在下的偏爱,《英雄》毁在处于灵魂地位的剧本的弱智,故事不行,骨架撑不住,但老谋子却将电影的综合艺术在该片中玩到了极致。至此,张艺谋依然个性凛然。到《十面埋伏》,老谋子已经力不从心了,乃至让人实在不敢恭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动用了头号“谋女郎”巩俐、永远的发哥以及人气灼人的周董,甚至让周杰伦于乱军中抡刀血战了老半天,片尾曲也由周杰伦作曲演唱。如此煞费苦心,如同《英雄》搬出了李连杰、梁朝传、张曼玉、章子怡、陈道明等超级巨星,《十面埋伏》则有刘德华、金城武和章子怡捧场都于事无补之外,《黄金甲》除了收获一片嘘声之外,只让观众记住了周董的《菊花台》。老谋子动辄注入巨资的大手笔商业电影以失败告终。

一代电影天才张艺谋的“堕落”,据说是以2001年拍北京申奥宣传片为分水岭的。一个只有四五分钟的宣传片,让因拍艺术电影而总与高票房无缘的名导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赚了个盆满钵满。或许也因此让他恍然大悟,来了个脱胎换骨般的华丽转身,出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并大获全胜,他对中国文化的诠释的确“无以伦比”。对此,作为一个国际级的电影大家,导导开幕式呀晚会呀什么的无异小菜一碟。于是乎,游刃有余的张艺谋乘胜追击,推出了一大串歌舞剧和“印象”系列,忙得不亦乐乎。

而他毕竟是玩电影的,这点张艺谋不会忘记。已经腰缠万贯的他在《三枪拍案传奇》的唾液中泅渡上岸,决意重操旧业,捣鼓了一部号称表现“史上最纯爱情”的《三楂树之恋》,欲重走纯艺术电影之路,连演员也像当初一样,是他新掘出的。可依然反应平平。

和张艺谋的尴尬相呼应的是,张艺谋走到了电影的穷途末路之际,他创业之初的老搭档、老同学陈凯歌也站在了电影的悬崖边,曾经导出中国电影的扛鼎之作《霸王别姬》的老陈,居然端出了《无极》这道让人哭笑不得又无从下筷的异端菜肴。之后,不服输的凯歌经过不好不坏的《梅兰芳》的短暂喘息,再次杀奔电影主战场,可惜廉颇老矣,《赴氏孤儿》即便请出了有着票房保证的葛优、总是立于绯闻风口浪尖的范冰冰以及老牌演员王学圻,期间甚至不惜将老王跟冰冰扯在一起,炮制了一波又一波的花边新闻,也无法将观众拉进影院,无法掩盖作品的平庸和低俗。

两位大师的携手退场,让人嘘唏。

与此同时,冯小刚和姜文两位大侠却傲然挺立。一贯以拍喜剧而闻名的冯导,雄霸着贺岁片的市场。小刚说过,喜剧不是小儿科,喜剧要拍好其实很难的。言下之意,能拍好喜剧的人,照样能玩艺术电影。来吧,初试牛刀的《夜宴》跟《无极》一样无聊?那《集结号》总让你傻眼了吧。再来,《唐山大地震》可不是谁都能拍的哦。冯小刚的坚挺让人不得不服。

笔者一直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导演和最好的男演员(没有之一)的姜文大哥,是中国最具个性的电影人。他旺盛的创造力来自于对从不重复自己这一艺术基本规律的恪守。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让子弹飞》,一部一个面孔。《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赚钱的,没有公映的《鬼子来了》肯定赔本。没关系,这位大汉依然特立独行,更整出了一部令很多人看不懂的《太阳照常升起》,这电影要说票房的话,必定不乐观。看不懂?好,那兄弟就弄个你们看得懂的,也就是好看的给你?《让子弹飞》好看吧,可你依然没看懂,它依然是艺术电影,待看客恍然大悟时,口袋的银子已经掏给了影院,姜文则真的“站着把钱赚了”。

冯小刚和姜文的强大对手的黯然出局,留给他们的不是笑傲,而是孤独。纵观整个中国电影江湖,尽管偶有新生代导演灵光一现,终究不成气候,中国电影溃不成军。

从张艺谋拍商业电影前后的判若两人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相:中国电影的硬伤在于消费主义时代铜臭味对艺术的侵蚀。其实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影人对艺术操守的松动,对电影精神南辕北辙。也就是说,他们日益在背离自身的精神家园。还是拿张艺谋说事吧,他最有代表性。此公的绝活在于表现中国的农村,在于乡土气息,在于泥土气味,这是他的根据地,正如鲁镇之于鲁迅、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湘西之于沈从文、商州之于贾平凹。张艺谋对根据地的放弃,就是对原创电影的不忠,它直接伤害着演绎功力。

反之,姜文大哥则至今还在凭着他的艺术个性,构筑他的艺术人格,这是中国电影人最为奢侈的品质。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荡然无存,实则是电影人格的缺失、艺术人格的退化(亦或尚未形成?),这是中国电影人最大的可悲和中国电影最大的硬伤。

其次,中国电影人丧失了对艺术本身的追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首要的艺术就是文学,具体体现是文学脚本。早年老谋子的电影之所以能成其为艺术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剧本的扎实。他的很多电影都源于小说。而后,他在脱离文学,使用他很得意而被人认为蹩脚的“御用”编剧,结果基础不实、框架松散,最终必然导致电影大厦的倾斜甚至坍塌。胡编乱造几个人物和故事是立不住脚,没有文学给予的人文情怀和终极价值,电影叙事必然陷入浅显和无知。精神重量和人性温度的缺位,是电影作为表现人和事的艺术形式的致命伤。中国电影的普遍失血缺钙,概莫能外。

这也直接导致了电影想象力的匮乏。电影作为艺术,大道理大家都懂,是虚构的,想象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可悲的是,或许正因为真理如此简单,而成了急功近利者和不学无术之辈所钻的空子和把持的借口。如此恶性循环,不光是对电影艺术性的削弱,更是对电影艺术的大大不恭。众多所谓搞笑搞怪的所谓电影,他的想象力只是电脑特技,殊不知,对高科技的依赖,正是想象力苍白的体现。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科幻题材,电影所需要的想象力源于电影人的艺术素养,它是深厚的,严肃的,它拒绝任何浮光掠影和投机取巧。

再重复一遍,电影是艺术,用钱是砸不出的;且,想靠电影赚钱的人,倘若不具备艺术天分和艺术敬畏,最好绕开。中国电影已经体无完肤,经不得折腾和糟蹋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4:51 , Processed in 0.0269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