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46|回复: 2

[原创] 现代信仰略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 19: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当人们手中的“毛主席语录”被一幅幅巨大的歌星海报所逐渐替代的时候,青春偶像也将无可厚非的取代政治偶像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到来。<o:p></o:p></P>
< > <o:p></o:p></P>
< >如今年轻的一代都在用孤独而好奇的心灵为自己营造着美妙且赋予激情的世界。尽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4</FONT>是被拼凑的偶像,也不具备深厚的演唱功力,但脉脉温情般的演唱风格以及大哥哥般清纯的微笑,使多少青少年为之疯狂倾倒,一曲《流星雨》终于还是把虚幻的温情带入了人们的心底,使之感动。在舞台下人们那种急需宣泄的类似宗教般的激情被倾泄出来,抛弃了那些平日里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校服,充分体验着放纵情感脱离现实的快感。<o:p></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某种事物或是某个人能够成为时代的信仰,是因为它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承担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精神创造的源泉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信仰和一般的相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它是和终极与超越界联系着的,当你深信一个终极的本原,对世界终极进行理解和体悟的时候,才叫信仰,否则就是相信,顶多是信念。<o:p></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FONT size=2>但现代人们信仰的来由,却完全不像是上面定义的那样。这就必须得从社会形态对人心理结构的反作用力上进一步考虑。正如一百年前哲人尼采为“虚无主义”所下的定义一样,首先在信仰问题上,人们往往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次在生活方式上,典型的特征表现为无度的繁忙,最后,在文艺界这是一个“大平庸的时代”。由于受社会普遍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人们不再去思考,内心生活也相对贫乏,看似忙碌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信仰的遗失,精神的空虚与无聊正是人们为失去信仰而付出的代价。</FONT></P>
< ><FONT size=2> <o:p></o:p></FONT></P>
< ><FONT size=2>20世纪西方对于信仰问题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对上帝乃至基督教作“现代化”改造,这种改造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是:宗教逐渐向某种意义上的“无神论”或“有神论”靠拢。希望在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寻求中间或超越之径,这种方式虽然是身处困境的宗教为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所作出的一种无奈之举,但在其化解危机下的更深一层埋藏的后患仍是致命的。那就是,无神的宗教还是不是宗教?或者说,有无神的宗教吗?如果有,试问它同一般信仰的区别在哪里?它又凭藉何种特别的魅力去吸引广大信徒?在这个被理性和科学主宰的世界里,人的灵魂是否还有安妥的位置?现代人类文明是否真正冲出了笼罩在精神之上的迷云? 信仰是否还在你我身边?<o:p></o:p></FONT></P>
<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正如棋魂所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果当鱼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乐时,也许人类的无信仰假设可以得到肯定,然而,又有谁可以了解鱼?否则一切终将无法确定。<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事实上,社会的理性化、科技化,加之科技理性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大大增强。信仰逐渐淡化,宗教成为市民生活的装饰品。人们不再感到有罪和缺陷,上帝这个角色的存在与否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终于还是人的这种桀骜杀死了上帝。尼采只不过是把人们心中已死的上帝,喊出来而已。上帝之死是理性膨胀的结果,又是理性进一步膨胀的推动力。现代思潮也是理性膨胀、人性桀骜的产物。也许可以说,没有上帝之死就不会有现代思潮。<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正如上面我所提到:要探讨现代信仰必须从社会形态对人心理结构的反作用力上思考。在如今这个理性膨胀的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比感性上的无度和感官上的刺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所谓专制下呼唤自由,饥饿中期盼温饱,动乱里渴望安宁,其实,信仰也包涵着某种反抗现实的元素,在理性社会的压制下出现反理性的现代思潮,也是情理之中。<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假如给我一个词来概括现代思潮,那么也许“激情”是最合适的答案。激情背后是对情感的放逐,网络时代使人们可以躲在屏幕之后尽情演绎心灵的昏暗,很少有人会把持道德底线,当谎言和欺骗用游戏的形式被输出时,只要你还存在一点善良或天真就难免会掉进“温柔的陷阱”,幻想因被屏幕的隔离而显得奇异多姿,而又因现实的面对而显得那么丑陋。只要看一看人们发型的变化,就可以明白矫情的含义,黑色中夹杂着的那些被渲染和做假后的黄发增添了几份妩媚,而接近更年期的妇女也不甘落后,将发髻高高盘起,以显起风情万种。就像媒体上所说:“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为人们打造幻想。”<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少男少女有着成为潇洒自由众星捧月的明星“幻想”,年轻男女有着缠绵悱恻海枯石烂的爱情“幻想”,成年男女有着风流倜傥香车美女的成功“幻想”,莘莘学子有着名牌大学出国深造的求学“幻想”,乡村有着繁华城市的“幻想”,弱者有着强者的“幻想”等等。这种“幻想”我们不妨看做是现代信仰的一个表象,一种被现代社会异化的信仰。<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比如说,网络生活完全是基于信仰崩溃或者没落之后的一种无聊选择呢?还是由于这种无聊的过剩,人们又被迫返回到某种可能的寄托和归宿上?最终这种寄托和归宿由于出于对长期俗世真相的漠视与隔断,而是否还会意外地导出某种信仰?因为信仰和现实是格格不入的,而网络也正好和现实相分隔,所以它起码也是对现实暂时性的避躲和逃离,而这种暂时性一旦成为一体的话,那么网络便化为了一个介于信仰和现实、超现实之间的网状系统,使更多人们盲目的徘徊于其间。<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有人曾经在回帖中提到人的无信仰,人类到底有没有可能完全抛弃信仰呢?比如说,纳粹也有教堂,也承认基督教中的一派。但是其所作所为是没有信仰的,其意识形态是标榜尼采哲学:超人哲学和强力意志,也可以说他们信仰强力意志。但这样的社会很快就灭亡了。没有均衡的精神来维持,全利用暴力,那种社会便无法存在,本来想征服所有的国家,结果却被所有的国家征服了它。没有信仰,就没有对生命圆满的要求,以暴力为生存手段的结果只有毁灭。信仰可以说是与人类思想同生同灭的意识本体。<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信仰有一个特点,就是指向超越时空的终极,信仰一般是指向永恒的,对时间是否定的,不是一般的否定,是超越。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不在时空之内的,真正的永恒不是一种时间的延长,根本不在时间之内,与时间没有关系(时间是与世界一起被上帝创造的),而信仰有这种倾向。有信仰的人往往相信自己有不死的一面,当然各种宗教的解释不同。可以非常抽象地说,我最终是与永恒的东西融合了,融化在宇宙永恒的东西里面。或者按照中国传统,就是回归道,道是永恒的,虽然我这个肉体会消灭。时间终结后,信仰会如何,这是比较世俗的理解。<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中国传统中的信仰方式与西方不同,偏于内心体验甚至美感境界。五四以后切断了这个传统,新生代似乎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了。西方信仰中有一种悔罪般的、骚动的、苦苦求索的传统,即使在无神论者心中也有这种东西。长期的基督教文明,已经把希腊式的好奇探索的知识类型,转变为追问和自我拷问的知识类型。文艺复兴以后回归希腊方式,逐渐形成混合的高效的思维方式。但在不同民族和个人,有所偏重。照我看,日尔曼思维始终侧重(但不是等同于)追问型,而安格鲁撒克逊思维侧重探索型。拉丁思维似是混合型,个人侧重不同。我们很难理解。中国式的思维,则更侧重于任意、模糊、飘逸。这样的方式总是让人感到其妙在不言中。<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那么当今中国人之信仰究竟处在何种状况?<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儒家文化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之后,被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毛泽东虽然建立了一个现实意义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摆脱长期的耻辱。在这方面,他的确功盖千秋。但是,由于其幻想建立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新中国,文化大革命被是一意孤行地发动。也最终演变成了民族的一场浩劫。文革清除了孔子在几代人心中的位置,却没能成功地树立新的偶像。而中国社会主义开始阶段的现实失败,则粉碎了其精神领袖的地位。邓小平成功地带领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他同样没能在国人心中树立起新的精神寄托。就这样,以往人们的信仰模式被打破,长期以来信仰在引导社会心理方面成为空白。<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当我们急需一种信仰为精神服务时,难免会变得浮躁,急功近利。就像人们说的那样,这是个“信仰多元化”的时代。但这种多元化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说,美国社会是多元的,若是撇开基督教来看,它在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徒理想,建国以后的独立宣言以及相生相随的美国梦,实际上仍旧发挥了社会主流精神的作用。而我们如今在缺乏主流精神的时代中,还充斥着拜金主义、拜官主义、虚无主义等等潜藏有极大危机的精神垃圾。现代化对于信仰可以说不仅是异化,而且是导致严重的畸形。</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现代中国的社会意识依旧负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受古老的政治文化和伦理观念的制约,加上半个世纪的经济停滞、意识形态负担和人对人的残酷斗争,几乎一切都是扭曲的。在这种条件下开放一些市场,难免发生利用权力进行原始积累式的掠夺和急剧两极分化,在混乱不安中发展了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遭到巨大破坏,而社会意识通过对“清官”的回归而更加忽略对权力合法化、程序化的需求。这就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历史进程的平衡力。在这种条件下,信仰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现代生活当中?中国对现代化的需求,与其说出于历史进程的内在需要,不如说是出于百年来屡受挫败而产生的一种情结。<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其实,这样的现代化本身就会造成需求的不均衡和缺乏明智的远见。财富、利益以及生活本身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崇拜自由和理性这些根本价值。<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正当我们亟需理性化的时候,突然兴起反理性的后现代思潮,就很容易和传统中“情重于理”和虚无主义破坏性结合起来。欧洲的后现代是对现代化的矫枉,我们的后现代思潮可能是对现代化的阻碍,同时妨碍对后现代的理解。<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如果现代化将以往信仰所追求的理性、秩序、真理、价值都否定了,还能剩下些什么呢?以往启蒙思想式的理性,就是认为人有一种先天、普遍的保证获得确切知识和真理的理性原则,这样的理性可以否定,也应该否定,因为它误导了人类的求知活动,推崇形而上学,构筑了人对自然的倨傲和掠夺,压抑当下生命存在,导致诸多现代性的恶果。然而理性本身,即秩序原则本身,却无法否定。<o:p></o:p></FONT></P>
<P ><FONT size=2> <o:p></o:p></FONT></P>
<P ><FONT size=2>诚然,这并非是对现代化的批判,而是从社会形态对人心理结构的反作用上给予信仰的异化一种客观的特殊定义。虽说为定义,但却无法去深究这种定义的特殊性,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以及判断当今现代社会下异化的信仰。</FONT><o:p></o:p></P>
发表于 2006-5-2 19: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欢迎新朋友,劳动节快乐!</P>
<>    非常感谢你给我们带来的好文章,虽然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仍不失为一篇有思想、能给人以启迪的好文章!</P>
发表于 2006-5-2 2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犀利.有冲击力.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13:21 , Processed in 0.0272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