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96|回复: 11

徐淳刚小说集《树叶全集》出版,当当网、亚马逊邮购启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2 23: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徐淳刚 于 2011-12-30 00:28 编辑

hao_副本.jpg


书  名:树叶全集
作  者:徐淳刚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策  划:亚伯拉罕·蝼冢
文  丛:小说前沿文库
开  本:1/32
I S B N:9787510414053
字  数:120千字
版  次:2011年9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价:23.00元


当当网购地址 ☞ :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75389

亚马逊网购地址 ☞ :
http://www.amazon.cn/树叶全集-徐淳刚/dp/B006O3TSX2/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24746485&sr=1-1

豆瓣读书地址 ☞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66256/


内容提要
本集涵十八部短篇小说,为作家近八年来的创作精华。小说将数学的缜密思维、几何的形象符号、哲学的深邃思考、散文的阳刚绵长与故事的荒诞不经熔为一炉,同时又决绝地剥离文化的外衣,以本源(猿)性的思想直面日常事件和人类语言。椅子、石头、胸罩、绳子、饭碗、铁锤、树叶,甚至2、○、古希腊直线……通过司空见惯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以诗性的笔触探问“人”和“物”的奥秘。文本亦庄亦谐,或浑朴或轻捷,篇篇面目有别,用朴素、神秘的语言照亮世界。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书业--畅销书报道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前沿文库》是继长江文艺跨世纪文丛之后又一次对汉语先锋和实验小说的拔梳,整理。该文库集“先锋、实验、异端、集成”式的史诗作品于一体,网络本土新新写作势力,被坊间称之为“中国小说的头脑风暴”。编撰主旨旗帜鲜明地指出,小说创作主体之知识谱系和学问功底已经不同于前三代作者。她是汉语文学新高峰的集结号,新千年华语文学高端阅读将从这里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3: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书业--本年度畅销书报道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前沿文库》是继长江文艺跨世纪文丛之后又一次对汉语先锋和实验小说的拔梳,整理。该文库集“先锋、实验、异端、集成”式的史诗作品于一体,网络本土新新写作势力,被坊间称之为“中国小说的头脑风暴”。编撰主旨旗帜鲜明地指出,小说创作主体之知识谱系和学问功底已经不同于前三代作者。她是汉语文学新高峰的集结号,新千年华语文学高端阅读将从这里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3: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淳刚 于 2010-12-27 16:07 编辑

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作家网——新闻报道

《我省作家徐淳刚、贾勤小说集入选“小说前沿文库”丛书》:
http://www.sx-zj.net/news/HTML/708.html

我省作家徐淳刚、贾勤小说集入选“小说前沿文库”丛书.pn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陕省委宣传部——《新西部》杂志——新闻播报

《文坛陕军再次东征》:http://xxb.newwestchina.com/xxb/20101115/index.htm

未标题-1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3: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叶全集》单篇作品评汇

评《默尼卡的肉身生活》

黄金明

      这是一篇只尊重艺术本身而无暇顾及其他的小说。作者在形式上的新颖与朴素,使得该文具有真正的探索意义,结构上厚重而开放,显示出不关心姿态的实验精神。作者借助独特的经验和想象,对身体的描述、揭示以及观照,使这篇小说成为身体以及身体每一部分的知音。被涉及的身体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章节,它们貌似独立而相互指涉并构成整体,身体的整体性以及文体的完整性构成了迷人的对称。小说的结构不仅得益于巧妙而自然的设计,在书写上也气血贯通,浑然天成,我不得不为小说的结构而赞叹。小说充满奇思异想,常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那些细节跟身体的指认或驳斥,唤醒或遗忘,使人不仅看到了完整而丰富的“身体”,并透过身体看到了一个人的心灵,并窥见其生活的片断。这篇小说的实验性在于,他写的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地方:身体或灵魂,而忽略了其事件或生活事实,或者将其生活细节打碎并巧妙地镶嵌于身体相关的记忆。小说的语言也是缜密、清晰而绵绵不绝的,急骤而沉稳,锐利而柔和,像丝绸包裹着的刀锋,像鞘中的利刃。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篇颇具功力的成熟之作。


评《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

凌丁

对椅子的描写、思辨精确而明晰,难得的沉静之心。从空无到有,从幼芽到木材,制作、用途和意义,实有、想像和记忆……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一点一点地变成神秘的梦幻,小说的写作如同一场成功的魔术表演。可以说,是魔术师创造了这把椅子,也可以说是他发现了这把椅子,其间并无真正的区别。小说为写作者揭开了一条发现事物的秘密通道,当然,不是唯一的一条。它让我想到经常在住宅附近看到的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蓝色的塑料长堤,黄色的钢铁车厢,红色的安全帽,墨绿色的帐篷,大张着的空洞的窗户,蹲在路旁咀嚼食物的男人,努力要到街对面去的小蛤蟆以及它们被车轮子碾过的扁平尸身,一条戛然而止不知所往的柏油大道……它让我觉得会有那么一天,我能更加理解这些简单的事物,或者更加理解这些简单事物的不可理解。


读徐淳刚的小说《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

唯阿

我再一次重读了《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可以肯定原先的判断没有错:这确实是一篇罕见的实验小说杰作。事实上,它也是近些年来网上网下古今中外我所读到的唯一一篇能震住我的小说。假如有机会,我或许会像宋之问那样,把作者干掉而将其作品攫为己有……在左岸,王冲称赞了它;在黑蓝,恐怖爱丽丝和hooxi的回复是肯定性的;我将它推荐给了网编凌丁,凌丁的读后感也是愉悦的。很高兴除我之外还有四个赞赏者。——这样说倒不是我需要“党同”,而下面的唯式解读,当然也意不在“伐异”。
    在自由坛,徐淳刚在回复我的回复贴时说,这篇小说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论。现象学我所知甚少,而且那时正觉得品读网文是件危险的事,可能被热情洋溢地误读,可能被郢书燕阅般理解,内心惶恐不安,还有,我很忙,因此就打消了为他鼓吹的念头……
    应当绕过“现象学”这个哲学术语,这是一个不甚有效的标签:既不会变成解析欣赏小说的钥匙,也无助于我们领会抽象概念包含不了的中国情感中国经验。它也妨害作者客观地摆脱它、坦然地show予读者的自信。比如,在第23小节,作者宣称:“我们这篇小说的主角是一把椅子”,但他却莫明其妙地将小说贴在了黑蓝的“辨析”版了。殊不知大儒早就说过:“辨析愈多,而去道愈远矣”。——我说的是对小说的辨析而不是“辨析版”。也许作者另有顾虑……
    小说一直在“格”(即辨析)椅子,但却不是学术体的,而是抒情性的。也许还带着浓厚的巴罗克式的对华丽辞藻的迷恋与追求。徐淳刚的造句练习极为阳刚雄健,但又绝对细腻深情。从第一行开始,这一卓绝的艺术风格就将阅读者弄得情感激荡,然后,就再也没见过他放慢或者加快速度,没有换气也没有冲刺,直到戛然而止。我们也可以借用小说中现成的一句来概括这风格的特征:既有自由伸展的“身体”又有活泼可爱的“意识”。
    主角是不是椅子其实并不重要,但作者确实一直在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地谈“一把椅子”。作者强调了“是一把而不是许多把”,但他还是写尽了所有椅子都可能具有的共性的“生存境况”:从空无到一棵树,再到木匠的技艺;从具有实体到被动的摆放,再到突然出现但却丝丝入扣的关于椅子的一切意识和物质附件……显然,靠着某种泄洪式的情绪支撑,作者对椅子进行了一场激情澎湃酣畅淋漓的穷形尽相。有必要谈点现象学,因为作者确实使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论,他将这一切有意义的陈述毫无保留地译成关于感觉的陈述。而如果离开感觉的表达,那无疑作者就是在辨析而不是写小说了。
    第8小节,关于椅子的陈述被纳入了“一个肥胖的中年男人”的记忆和关于记忆的陈述。这是现代小说常用的邀请函。hooxi领会了,所以他说想坐到那把椅子上去。其实我觉得第一函出现在第4小节,即“一个木匠”的“出场”。读到这一句,我们应当立即想到这篇小说的题献辞:“献给我敬仰的大师鲁班及本村刚喝农药死去的李木匠”。这个当不得真,也许他只是和鲁班开玩笑,也许根本不存在一个喝药的李木匠;但也不得不当真,因为很明显,只有鲁班和李木匠才对一把椅子的生存际遇负有全责。也只有他们才可能对一件自己制作出来的椅子倾注无比的情感。在这篇小说中,李木匠附体在作者身上,而作者也并不被动,他以更阔大也更深沉的情感完成了鲁班和木匠都不可能完成的对一把椅子爱恨交加的观照。
    我打算结束这篇读评了。按照我的阅读,就这篇小说而言,作者显然依赖这句献辞才避免了小说在意义和艺术两方面的残缺。我不大赞成小说使用献辞(当然,“献给我老婆”、“献给吾女小桶”之类的不在此列,它们与正文无意义关联)来构建,还有,我琢磨过把鲁班和李木匠直接写进小说中的可行性。绝对可以,只需几十到一百来字,依然可以天衣无缝。但这样小说将变成我的而不是徐淳刚的。——我这样说其实隐含着一点一个小说写作者的修改意见:适当地摆脱概念所要求的纯粹性,小说将更有弹性,从而更美。


评《晚餐三部曲》和《默尼卡》

杜撰

徐淳刚的小说《晚餐三部曲》独特与优秀之处在于,它的语言的紧凑感和压迫感,它的叙述角度和结构,它的实验性,它的敏锐的感受。我也看到诗人小说家张万新对这篇小说的一句评论,“像三块铁板密不透风”。我认可这句评语,但我认为小说语言的密实当中透出着人间的气息,就像人的呼吸。
《默尼卡的肉身生活》是本期最好的小说,我愿意把它称作诗体小说。作者在开头写到,“默尼卡(其实就是徐淳刚本人,杜撰注)是一个有头脑的诗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小说家,他讨厌小说家没完没了的风景描写,没完没了地写人,编故事,捏造事实。”,因此他才写了这样一篇小说。就像作者的大部分诗歌一样,这篇小说是由小徐同志一字一句敲打出来的,有着结结实实的质感。他的敲打看似随意,但始终不离铁砧上的铁器,在他密实的语言锤炼下,总有不少句子像火星溅出的轨迹亮人眼目。这些火星不是划过虚空的流星,它们来自冷硬如铁砧的现实,来自作者坚实如锤的心脏。小徐同志曾自称是卡夫卡的小学生,简短的《世界之最》正是一篇深得卡夫卡笔意的短小说(短诗?)。


评《来自记忆的黑白电影》

李文宾

能写出这样的东西,非常了不起……有些地方,有模仿西方现代文学为荒诞而荒诞的味道,但很多地方,写出了一种真实的错乱复杂的意识联系。譬如那个回忆往事时突然想起那个乒乓球的一段,这是真正的精神世界的逻辑,感觉都凝聚在一个几乎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上……你的小说表明了你令人惊叹的想像力。


评《远古风景》

黄孝阳

《远古风景》语奇字重,叙述繁复,意蕴深沉。用一个非常大的石头碗为我们讲述了民间生活的种种。有笔记小说的神髓,在琐细中呈现生命神秘的本质。大千世界,声色光影,无非是小说中的句词段落。


评《小鸟日记》
波比文化小说奖授奖辞

杜鸿

思维片断,快速阅读,尖刀,锋利的物体以尖锐的文字,刺进读者的视线与
心灵。
真实的文字,一个字胜抵一万个。
文学,就是一种否定的东西,创新的东西。至于它否定到什么程度,创新到什么样的境界,则要视作者的心境而定。作者对它的满足度有多大,它就有多深。作者有多么浅薄,它就多么肤浅。
就我的审美而言,一直喜欢那种新奇刺激的审美娱乐,包括行为艺术,当然我是指的那种真正叫得上艺术的东西。这些东西,天然地能够启悟我的灵感,让我感觉到思维在颤动。在阅读这样的东西时,一方面我会感觉到畏惧,同时我会感觉到震颤。可是,现在市面上的东西,让我震颤的东西难得寻到了。因此,往往,我会努力在网上寻找那种能打动我的东西。
在逝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曾经在风葬的教室里呆到直到它全部被淹没。我喜欢那种感觉,包括后来的黑文。我觉得,那样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才是有力量的文字。文学到了现在,之所以处于阳萎的地步,就在于它不真实。一个连真实的勇气都没有了的东西,就不要谈否定或创新了。加上若干掮客,把文学与真实分离开来,让文学的真相面目全非了。
无论这类作品内在怎么样,我没有打件地喜欢这种东西。这种东西,不仅不是非主流,而是人之心灵的真正主流,真正,我祈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的新酬报:写爽了
——读《树叶全集》

向祚铁

我的印象中,大家在讨论写作的各种问题时,极少涉及到“写作的酬报”这一基本的写作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也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常识性、所以根本不必再谈之故。——写作的酬报无外乎:名声、金钱和个人的精神提升这“老三样”。

看了徐淳刚的《树叶全集》,我不禁想,写作的酬报除了上述老三样之外,也许还可以是个生理上的酬报:写爽了。——就如同滑翔者飞爽了、涂鸦者画爽了、西门庆射爽了一样。

老老实实地总结一下我看《树叶全集》的“心路历程”。我首先看完这本集子的自序《小说是舅舅》,作者在里面对舅舅、妗子、大伯、爷爷、姨妈、大姨妈、外公、外婆等各种绕口令似的关系,不停地起承转合,“没心没肺”地乐在其中,完全不管读者是否受得了。面对这种“只图自己痛快,不管读者死活”的行为,作为一个文学环保主义者,我在心里忍不住暗骂一声:娘稀屁!

拧着性子看到《数理三编》之《论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二十七种关系》,我突然醒悟了,再这么好学生式地认认真真看下去,我就上当了,作者本人说不定正躲在哪里窃笑呢!

于是,我决定,我要运用“不读之读”的快读神功,在10分钟内,把《树叶全集》剩下的近10万字全部“读”完。我用鼠标拖着小说的页面,只见里面的文字/符号象国庆阅兵的队伍一样,一排排地从我眼前列队经过,我也终于有了反客为主的感觉,开始找到和作者一起来玩游戏的乐趣了(玩具就是这部《树叶全集》)。有些句子还很有缘份地留在我脑海,譬如:

好多次,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喜欢树叶又喜欢《亚里士多德全集》,所以将“树叶”和“全集”拧到了一起?——评语:精彩的废话!

“公元1693年7月1日,当我走在山中,一枚小小的树叶轻轻碰了我一下……”当我读到这样的细节我非常惊诧,因为它像极了我1993年的一次经历。                             
——评语:半真半假的内心独白!

据作者自己说,现象学对他的写作影响很大。——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我们对此太认真对待,并试图在他作品的后面去挖掘出一堆所谓的意义/价值/主义之类的东西,那又上当了。

因为,《树叶全集》隐匿的第103条说了:作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创造过程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进而认为,创造过程本身才是最主要的作品,而我们看到的所谓“作品”,不过是作品的痕迹而已!

文学的边缘地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从生产的激励机制来看,“老三样”的写作酬报已基本指望不上了。那么,对作家来说,写作还有何动力可言呢?作家不得不面临“写作已死”这一早已不算新鲜的窘境。

在这一基本语境下,我认为,《树叶全集》难得认真地向大家暗示了一条可能存在的写作酬报新出路:既然我们可以在足球场上挥汗如雨并乐在其中,我们干嘛不能把写作变成一个很爽的个人化生理过程呢?

写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本人的事情!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作品则会升华为一个“话头”,让人受用不浅。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这本《树叶全集》,我最终也不知道自己对它到底持何态度。我只知道,我昨天专门跑去万圣书园买《亚里士多德全集》(未遂,转而买了一套《柏拉图全集》),但不想摘树叶。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3: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平衡
——读徐淳刚的《树叶全集》

黄孝阳

徐淳刚是谁?为什么要谈论他?因为他的小说在当下这个被日常经验所囿限的世界格外有意思——就如同他这本十八篇短篇合集之书名,是一片与众不同的显然不是宽阔而扁平的树叶,且,这树叶不是用来捣烂外敷、装饰窗户、给跋涉之人提阴凉等用处的的树叶。它就是树叶本身,叶脉清晰交错,形成网状,叶的长度与宽度之间呈现出一个也并不那么吻合黄金分割率的比例。它与人的关系仅停留在被观测,以及被命名。

几年前我受花城出版社委托编选一本玄幻小说年选,徐淳刚寄来一篇稿子,当时给出评语:“徐淳刚的《远古风景》语奇字重,叙述繁复,意蕴深沉。用一个非常大的石头碗为我们讲述了民间生活的种种。有笔记小说的神髓,在琐细中呈现生命神秘的本质。大千世界,声色光影,无非是小说中的句词段落”,以为还算准确地描述出《远古风景》的特点,但现在审视这片有着十八条叶脉的树叶,却发现《远古风景》就不再仅仅是《远古风景》,它还是这片叶子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存在,这片叶子就在“数学的缜密思维、几何的形象符号、哲学的深邃思考”之外,更多了几分幽古与生活的气息,不那么形而上了,或者说,形而上与形而下,在这片树叶上取得了某种让人赞叹的平衡。

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某种与全人类有关的深刻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眼望去,即是物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在古典社会里只能靠“千里眼、顺风耳”想象的物,成了现实,并且蜂拥而至,它们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意象的理解,夕阳还是夕阳,但很难再在人们心中激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审美体验,变成了夕阳下几百万辆被堵在路上的汽车喇叭的烦躁与郁闷。人们在物的潮水中震惊,然后咒骂。震惊成了现代生活最为重要的体验。这种震惊最早是意识到物对人的解放,比如手机,它让人摆脱了那根“该死的绳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更大的震惊,他们发现手机成了手雷,每个手机持有者,在对他人说出自己的手机号码时,也交出自己的时间,赋予了别人来随时打扰的权力。人反而变得更不自由。

为什么物会在21世纪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哲学家在思考,经济学家在解释,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文学家应该干点什么?

徐淳刚用这片树叶给出属于自己的尝试,他从文学艺术的本源上重新出发,重新回到思考人与物的关系上来。比如《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一把椅子的形状、色泽、材质……以及它成为椅子之间的存在方式,乃至于这把椅子在黄昏下的声音、被人所忽略的重量等等,都得到耐心且细致的观察。这种观察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它在哪里似乎都是一样的。”这是对物的本质最大努力的接近,尽管这种接近可能永无法触及那不可言说的“本质”——那是上帝的面庞。

我很感激《树叶全集》带来的另一种思维角度。它与温暖、悲悯等现在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词语无关。它在这里,像旷野中的那片树叶,与你相遇,不可形容,只能去触摸,去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3: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与心灵最最重要
——徐淳刚《树叶全集》阅读联想

张绍民

《树叶全集》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集中了作者多年的一些作品,虽然这些作品都冠以小说之名,但很多作品都以小说为假名,实际上为无法定义更为广阔的写作。其很多作品都处于一种自由写作状态。自由的心灵呈现不拘于常规形式,从而形成灿烂的风景。
在《树叶全集》这个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发散式思维的集景。用一个关键的词语“树叶”把想到的句条集合在一起,就好像古代车轮的辐射至线条,与现在的自行车的钢丝形成一场坚硬奔跑或静止的雨丝一样。更有树叶本身皆在枝条上,枝条在树身上。可以说,这是以“树叶”为核心词语的造句盛宴。
这个作品里写道——

﹡“当我走在山中,我看见满山遍野的树叶!一个树叶的帝国。”
﹡公元前401年的一天,古希腊人柏拉图走在山中,当时他看到满山的树叶,他正当青年。
﹡“那些红的树叶,绿的树叶,黄的树叶……一枚树叶就是一帧小小的风景。”
﹡公元1911年的某个下午,哲学家胡塞尔走在山中,当时他正在思考序数问题,不是色彩。
﹡“我看见圆的树叶,椭圆的树叶,掌状的树叶,羽毛样的树叶……更多是不规则的树叶:树叶让我迷茫。”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0582097494……这说的不是π,而是树叶。”这样的文字我在1998年以前一直不能理解。

树叶是什么?是天空的胎记、脚印;空气的补丁,大地深处漫游的书信,漫游到树上,打开;树叶的脉络含有闪电的衣服(皮肤);树叶面对风,风用地震灌溉树叶,树叶用风的地震洗澡,洗出自己的香气和力量;小虫子水灾树叶上,用树叶摇摆的地震当成安眠曲。树叶,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超自然力量而不对人开启启示。树叶在阳光里的影子用自己的墨汁,写出了树叶在树身上的状态,这种倒过来的写作姿势对人还有一点启发。
《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形式》对象是面对物的形式,基本的物,可能的椅子来自于树木,因而与树叶有血缘关系。也许,全部的物皆为想象,甚至比想象更远。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形式,远近高低各不同。
物是什么?万物皆为吾躯,万物皆为吾心,万物皆为吾灵。认同与爱惜万物,本为生命本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万物胜过书本,万物启发人的思维,万物给予人神性,万物给予人心灵。今天提出写物,靠物来启示,不新鲜,作为常识,重新提及,倒算作一件好事。
由物及人,写物写得好,就写成经典,历史上太多的咏物作品,还有石头记什么的,都成了经典。所以写树叶的一本书,在及物写作里直达身心灵世界。
及物写作有及物写作的优势,也有它的弱势,要处理得好。及物大都具体,具体就要具体出巨大的力量,如果不到位,就会很虚弱。不及物写作,解决的是终极问题,思想与哲学视野比较大一些。这二者的写作如果融为一体,就会达到开阔的视野。有的人在及物写作上不能冲破及物的境界而达到心游万仞,就不能进入不及物的境界。
任何文学理论、主张等等作品以外的东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本身,作品才是硬道理,作品说明一切问题。思想、主张、观点等等一切皆在作品中。
在今天看来,文学学会倒退,就能更大的进步。倒退何意?即倒回去,回到生命的本初,看清本质,写出本性,表达本心。所谓现代就像可乐和汽水,现代配方弄脏水,找找味觉,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水,只有水才能灌溉生命滋润万物,我们的写作,就要写出“水”的力量。我们不否认可乐,但水的力量排在第一位,就算茶那么伟大,也要依靠水。
所谓我们今天提出的文学主张和表现手法、技巧等等甚至叫嚣的伪现代主义之类的文学流派与现象,无一不在过去出现过,只不过换了一个词在叫唤而已。所以不正常文学的叫唤往往是不正常的叫春。而正常的创新值得尊重。
文学要拒绝。在信息时代,要拒绝很多信息。有权不接受信息,不阅读,不靠二手资料写作。靠二手写作,靠阅读写作,太容易,百度和图书馆让任何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作家”。独立写作,自己的智慧去写,才是真写作。有能力的人,才能写好。
徐淳刚的作品,超出常规的表达力、展现力、智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创造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写作的魅力。他从树叶的物其实为心或者超越了心。《来自记忆的黑白电影》也在表现心灵的景象,对于世界的形象来说,心在画出一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影像。人为心之物,物为心之衣,心物本一体,皆为幻象景。
《来自记忆的黑白电影》有一则这样写——

我是一个笨口拙舌的人。我几乎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明天就要上班。别人都是骑自行车摩托车,而我只能骑猪去。我知道警察会没收我的猪。我的猪也怕汹涌的人流。所以我6点就起床,早早就动身。天还黑着,行人稀少。我觉得真是“天助我也”。我的手掌就是鞭子。我的猪非常卖力。“啪!”地一下就来到了公司。我把猪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我催促自己上了楼。门还没开,我只好站在楼道里傻等。时光飞逝。3600秒过去了,我和他们还没有混熟。他们问我:你来坐车还是骑车?我认真地说是骑猪。他们HaHa大笑。他们先是用中文HaHa大笑,然后用英文HaHa大笑。我不懂这些。我只会说粗鲁的方言,在方言中夹杂我的猪。我看不清他们的脸。我感觉他们是一个人,而我是两个人。我的猪一定还在那里。我现在得和他们工作。这是第一次。笑总比哭好。我不是先知,我是个野蛮无知的乡下人。而我的猪既不代表我的过去也不代表我的未来。

在现代化的语言环境里,在现代化的物质结构里,反常的骑猪者往往会受到耻笑。生活俗世里人间百态莫不如此。
写什么,一般比较而言,不重要。写到什么状态,写得怎样,写出的作品质量经得起时间的挑选与否,才真正重要。无论写什么,只要写好,写成经典,代表文明,象征一个时代,开启生命的尊严与伟大,就可以了。写树叶,写下绿色,还写出很多呼吸的氧气。
发表于 2010-12-23 08: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6: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haole.jpg

《太原日报》2010年12月27日,09版:
黄孝阳:触摸旷野里的那篇树叶(徐淳刚小说集《树叶全集》评论)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40 , Processed in 0.0429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