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76|回复: 1

江雪评王浩洪的诗歌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8 17: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的哲思与沉吟的情怀
     ——试论王浩洪的诗歌创作
                             江雪

最早知道诗人王浩洪是通过平行文学网,并且知道他与诗人耀旭、黄梵、余笑忠、橡子、瘦叟、向武华、余文浩及我,均属黄冈地区的诗人,之后若有机会看到他的诗,我总会因心中的原乡情节,去多读几首。几年下来,我发现浩洪兄的诗歌技艺不断精进,甚为欣喜。清明时节,他和诗人谭冰、天河一起驱车来黄石参加中国作家文化论坛活动,我们一见如故。当天下午,我一时兴起,便随行赴黄冈东坡赤壁瞻望东坡居士。在赤壁公园里,浩洪兄一边跟我讲东坡当年被贬黄州的故事,同时也谈着自己对诗歌写作的看法,想着他作为政府官员,在仕途之余仍能操守文学三十年,耕笔不辍,愈写愈精,不禁心生敬意。

(一)

去年,诗人王浩洪给我寄来他的诗集《地上的蚂蚁》,让我倍感亲切,一阵历史性的乡愁扑面而来。王浩洪早期写诗的同时,一直从事文学评论,稍带写作散文随笔和旧体诗词,颇有成绩、质量和影响。早期王浩洪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作品都有着时代的烙印,诗歌也不例外,这是可以理解的。其风格趋向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诗歌抒情传统。近年来,随着诗人的文化视野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诗人的文学观念与写作技巧仿佛出现了一种“脱胎换骨”的嬗变。这种同时代作家必须经历但又非人人做到的文学精神的觉醒,是可贵的,它的出现,意味着诗人使自己真正融入了一个开放性的文化时代,为自己的文学担当创造了根本的条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王浩洪的诗歌创作出现了质的飞跃,他自觉地摈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抒情诗的政治媚俗行为,逐步澄清自己的诗歌观念,告别旧时代浮夸式的修辞顽疾,探索属于自己言说和表达的方式。他借助一些历史性题材与文化主题关注社会现实、抒发历史情怀、体验理想人生,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个体形象开始从平面趋向立体,深刻而鲜明。诗集《地上的蚂蚁》中有一首同名诗作,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曾经多次在诗中抒写蚂蚁。《旧约》中有一句话告诫我们:“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可以得到智慧。”我在想,诗人以“地上的蚂蚁”一诗作为诗集的标题,自然会有他的用意在里面。美国学者吉姆•罗恩曾经倡导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生存哲学:蚂蚁哲学。他把蚂蚁哲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从不放弃。如果它们奔向某个地方,而你想设法阻止它们,它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直到它们寻找到另一条路线。第二,在夏天就为冬天作准备。即使在盛夏,它们也会积极地为自己储备冬天的食物。第三,在冬天里想着夏天,这一点很重要。整个冬天,它们都在提醒自己:“冬天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很快就能到外面去。”第四,竭尽全力储备尽可能多的食物。它们会在整个夏天不辞辛苦地为冬天准备足够的食物。这就是蚂蚁的哲学:从不放弃,深谋远虑,积极进取,全力以赴。
是啊,作为人类,我们对自身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更何况我们对蚂蚁呢?然而诗人的触觉是敏感的,他从蚂蚁的身上看到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柔情与坚强:

我读过一首写蚂蚁的诗
一只在悬空的草梗上迷路的蚂蚁
我想为蚂蚁写一首诗
要比那首读过的诗好些才行

我的蚂蚁是在地上,沿着墙根匆忙奔走
他们去寻找和搬运食物,或者去饮身体需要的水
他们用触须与迎面的同伴接吻
打声招呼,传递相互的信息

他们找到更好的地方,或者巢穴安全受到威胁
就会整体迁徙,或者突围
但不会忘记,用牙扛上蚁蛋中的孩子

这就是我的蚂蚁,我所见过的蚂蚁
与那只草梗上的蚂蚁不同
我只是把他放到了地上
他们就不再迷路
   
这部诗集中,还有一首小诗《商店橱窗》,也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一棵棵排列整齐的稻禾//它生长灿烂的收获  不过/不是金黄的谷粒//我是一个农人/却不在风雨中奔走/我收割的/不是阳光下的果实/是我守候的耐心”。标题写的是“商店橱窗”,可是诗中描述的却是橱窗展示之物,以及通过展示之物而产生一种联想,抒怀式的,哲思式的联想。这种咏物式的诗歌修辞手法,在王浩洪的诗集《地上的蚂蚁》中俯拾皆是。同样,在诗集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观景怀古诗篇,比如《云龙山谒苏轼塑像》、《大理古城》、《沈从文故居》、《山海关随想》等,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在诗歌中对古典人文意识的现代性观照,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积淀意识,在他的第二部诗集中表现得更加深刻,诗歌技法更加娴熟而大气。

(二)

诗人黄梵在序言中对他的诗歌给予充分的肯定:“我把写诗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醒着的,一类是睡着的。醒就是诗人知道利用节奏在做什么,如何籍此给句子塑形;睡就是当节奏在诗中传播时,诗人在用词造句方面显得过于慷慨,对节奏的道德律茫然无知。能这样醒着的人不是很多。王浩洪无疑是醒着的。”除了诗人黄梵对王浩洪诗歌的发现之外,我们还能发现他诗歌中存在的光亮吗?
当我读完诗人的第一部诗集,接着再读他的第二部诗集《寓言》时,明显意识到诗人的创作思想、诗歌技法以及人生情怀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升华与呈现,我想这种升华与呈现对于一个行走中的诗人而言,正是他的诗歌理想的终极追求。诗集《寓言》给我最为深刻的诗歌印象,那就是诗人变得更加澄静与睿智,中国诗人的人文传统精神,在诗歌的意境中得到了明晰表现,尤其是诗人特有的敏感意识、生活哲学与忧思尘世的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得到生动体现。我发现,诗集《寓言》中,也有一首写于2006年10月的同题诗:

机会是一只迷路的野鹿
冷不丁地撞到了我的门口
我的头顶着瓷器,手里拎两只锥底木桶
像电影里的小和尚,从山下取水
拎到庙里,给大和尚洗脚,大和尚
说这叫做练功,水不要洒出,桶不能放下
野鹿只是望了望我,便掉头走开
它要去河边饮水,然后把自己献给
没有提桶的和尚

透过诗人平实却又极富禅机的诗句,我在想,诗人在诗中寓意什么呢?在我看来, “没有提桶的和尚”是自由的,那个“头顶着瓷器,手里拎两只锥底木桶”的“我”是不自由的,“野鹿”这个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并不青睐“我”这个不自由的人,却要把自己献给身心自由的“没有提桶的和尚”。通过这首诗,我突然怀想起诗人苏东坡来了。苏东坡当年贬至黄州之后,写下了千古雄文《赤壁赋》二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人王浩洪现在也成了黄州地方官员,在东坡诗骨文风熏染千年的黄州古城生活了数十个春秋,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苏东坡怀古喻今的诗歌传统在诗人王浩洪身上得到了传承,诗人一直努力在仕途中葆守清洁的精神与醇朴的心灵,这种痕迹相当明显,诗人在不断地消解个人与社会的历史积淀而成的乌托邦情怀,从而在诗歌中注入新的思想血液与灵魂的低音。诗人正试图通过《寓言》这首短诗来表达“中年”的困惑与追求,表达内心暗藏的理想与远景,而这种心境,在2007年6月创作的《居在我的月亮里》一诗中,同样得到延伸:

我居在我的月亮里
我的月亮用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做成
它跟李白的那个月亮是兄弟
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一个掉入杯中,一个藏在心里
   
    在我看来,王浩洪诗歌写作中的时间“简史意识”较为清晰,这不失为他诗歌的另一个特征。比如说,他的很多诗歌,是用时间指代词语作诗歌标题,比如“秋天了才知道”、“春节”、“端午”、“六点钟”、“下午6点,餐厅的葡萄”、“冬末”、“春天”、“早晨”、“午后”、“午后的乌云”、“午夜大排档”、“黄昏”、“1959的榆树”、“去年的燕子”、“今年秋天”、“童年”、“一天”、“傍晚”、“冬天的踝骨”等,而且诗人在每一首诗的后面均会详细标上创作日期,这种写作习惯,也是成熟诗人的写作习惯。这里,略举三首诗歌为例:
   
这是冬季的最后一天/我看见,梅树上已经缀满了蜜蜂/在风中振动翅膀,弥漫馨香/太阳开始勤奋,早上7点跑上楼顶/把嫩黄的光洒在洁白的墙上/斑鸠蹿上窗网,想跟我说话/它看上了盆树上那个红色的桔子/夜里,猫在房子上啸叫/兴奋得痛苦,它们忘记了人类的恶心/有几个虫子从土里探头,想明天就开始/在温暖里横行/只有樟树的种子裹着硬壳/面对梦中的青蛙,说/还早呵,小心你的懒腰(《冬末》2007-2-3)
   
暮色中经过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从对面走来/掩映在苍翠之中,不再雄伟/船飘在江面,很小/包围着轻霭,有一些伤感/楼垣和路边的眼睛亮了/这城市的蜡烛/荧火虫一样,等待黑暗/火车从楼下穿过,去到我的背后/我知道此时,桥在震颤。(《暮色中过长江大桥》2007-5-6)

白玉兰抖落了鸽子的羽毛/铺在嫩绿的草地/樱花弥漫了小径/街灯还没有睡去/睁着矇眬的眼睛/浓雾遮蔽的太阳 红着圆脸/像一面阴柔的月亮/水汽蒸腾的路上走来/少女的衣裙/还有汽车和老人的头发/都被温暖湿润(《早晨》2006-3-22)
   
当我读完《寓言》整部诗集后,再去返读他的《地上的蚂蚁》时,我感觉我已经“回不去”了,我想诗人王浩洪也“回不去”了。一种时代性的写作经验已告诫王浩洪,一个成熟的诗人如何在诗歌中抒发能起共鸣的人生情怀与社会情怀,显得尤为重要了。诗人娴熟地在日常感悟中,摄取“时间断片”来进行诗意场景的构结与表述,并且在诗歌中灵活运用全新的诗歌修辞手法,从而增强与丰富了他诗歌作品的现代性与在场感。如果说,从《地上的蚂蚁》中确认的王浩洪是一个“抒情者”的身份,那么,在《寓言》中我确认的王浩洪正在成为一个“沉吟者”,在时间的长河中,王浩洪的诗歌和他本人一样,正不断经受着我们这个黑铁时代的锤炼与洗礼,我们有信心期待诗人满怀激情去创造更加精进的诗艺。
发表于 2010-12-6 15: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2:00 , Processed in 0.0385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