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center>金黄色的面果饭和我的同学阿G<o:p></o:p></P>
< align=center>毛文洪<o:p></o:p></P>
< >丙戌清明前,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那一天,在街上,前后相差没有几分钟,一个不平常的商品和一个不平常的人就先后闯入我的眼帘,竟然让我的思绪翻箱倒柜了很长时间。<o:p></o:p></P>
< >那个不平常的商品,是面果饭;那个不平常的人,是阿G。<o:p></o:p></P>
< >面果饭是我们家乡一二十年前无论农民或是居民每天都要吃的主食,后来,随着生活好转,被白米饭赶下了餐桌。<o:p></o:p></P>
< >阿G是我初小时候的同学,后来,因为我外出读书就业很少回家的缘故,逐渐与他疏远了,不仅没有信函电话联系,连形象都已经淡薄了。<o:p></o:p></P>
< >卖面果饭的大娘对我说,现在,吃腻了白米饭的城里人乡下人,反倒想起吃面果饭了。经常有人来称上一斤,到馆子铺里请师傅热一下,要上一个炒菜一个汤,好吃着呢。<o:p></o:p></P>
< >我体会,卖面果饭的和买面果饭的,是在利用面果饭这种金黄色的绿色食品回味一段逝去了的时光。<o:p></o:p></P>
< >卖祭祀品的阿G对我说,你好几年都没有回来过了。说这个话时,他显得有些木讷。阿G买的祭祀品,主要是香和钱纸。香是用香面裹在一根竹棍上的那种土香。钱纸则是有按照本地风俗用草纸打制的黄钱白钱,也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地府银行,全球通用”的冥币。<o:p></o:p></P>
< >我揣测,卖祭祀品和买祭祀品的,都在用一种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的方式虔诚地铺设通向天堂的道路。<o:p></o:p></P>
<P>我跟卖面果饭的老大娘说,给我称上两斤吧,我要让老伴和小孩也尝尝。其实,我的老伴和小孩这次根本没有回来。<o:p></o:p></P>
<P>我跟阿G买了三把香,说是清明上坟时要用。其实,我家清明上坟用的香烟纸火,早就有人准备好了,根本用不着我操心。<o:p></o:p></P>
<P>买面果饭的大娘,给我称好了两斤后,又给我添了一勺做饶头,说我难得回来一次,也难得吃一顿面果饭。<o:p></o:p></P>
<P>卖祭祀品的阿G捏着我递过去的十元钱,迟疑了一会,问我该找补多少。我说不用找了,刚好。其实,买那三把香根本用不了十元。<o:p></o:p></P>
<P>我之所以一下子就买了两斤面果饭,是因为我也想回味一下那段逝去了的时光。然而,我用十元人民币跟阿G买了根本不值十元的祭祀品,却很难说出其中的究竟。<o:p></o:p></P>
<P>记忆中的面果饭,制作有些复杂。要经过磨面,打面果,初蒸,打回溏,再蒸等几道工序。<o:p></o:p></P>
<P>首先是磨包谷面。磨面要用水磨磨,用手磨磨出的包谷面不好用。原因是水磨的碾压力量和磨扇的转动速度,以及添加包谷的时间与数量,都能够保持均衡,不像手磨那样压力忽轻忽重,速度忽快忽慢,添料忽多忽少。所磨的包谷面,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面磨粗了,做饭时团不出面果,做出的饭就像散沙,被称为面面饭,吃进嘴里满嘴钻。面磨细了,做饭时见水就粘成块,很难团成颗粒均匀的面果。<o:p></o:p></P>
<P>打面果要用一个扁圆的木制的面盆。方法是将加入适量冷水的包谷面,在盆中用手搓和,然后或团或簸,将包谷面团成绿豆大小颗粒均匀的面果。<o:p></o:p></P>
<P>蒸面果饭也有讲究。甑子要用白沙树做的。刚打好的面果饭要蒸两次。第一次,面果刚好蒸透心就行。这时,就要把面果倒到面盆里,使之稍凉,然后撒上适量冷水,搓开结团的面果。这道工序,叫做打回溏。打好回溏的面果饭,也叫生坯饭。生坯饭需要放入甑子接着蒸第二次直至熟透,面果饭才算做成。<o:p></o:p></P>
<P>蒸好的面果饭,格外诱人。甑盖一打开,一股热气就扑面而来,香喷喷的气味也直往鼻子里钻。面果饭的形状颜色更是好看,一颗一颗,金黄金黄,让人见了就止不住流口水。<o:p></o:p></P>
<P>记忆中的阿G,是个大个子,好像全身都是力气,也很能干,每次班里劳动,最重最脏的活总会轮到他。<o:p></o:p></P>
<P>但是,我们的老师好像并不喜欢这个不怕脏不怕累的大个子。有时候,我们好像明确的体会得到,在班主任老师的眼中,阿G除了年纪个头比全班的同学都大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长处。<o:p></o:p></P>
<P>让我们揣摩到班主任老师心思的,是发生在我们进入小学二年级后的一件事。那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天,他让我们做口头作业,用“金黄色”造句。我们都还没有想好,阿G就勇敢地站了起来,翕动着厚厚的嘴唇,大声答道:“金黄色的面果饭,又好吃又好看!”不料,阿G冷不及防的行为,以及他那牛高马大的形象,憨厚的姿态和粗实浑厚的声音,唰的一下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笑声。刚好踱步到阿G身后的老师,一边用教鞭敲打着阿G的脑壳,一边说:“你啊你啊,简直像那猪八戒,早晚就知道吃!”“轰”的一下,全班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从此,阿G就好像是矮了同学一个头,时时生活在无形的阴影中。因为,一些同学开始将他叫成“金黄色的面果饭”,也有的叫他“阿猪”,还有的干脆直呼他“猪八戒”。就为这,阿G没有少跟同学干仗。最令阿G欣慰的是,一干仗,肯定是他赢,因为,他不光个子比别人高,力气比别人大,心里还窝着火。然而,干赢了仗的阿G得到的“奖赏”却让他更加难堪。因为,他一赢,别人肯定去告状,告状的结果不用说,阿G自然少不了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批评。<o:p></o:p></P>
<P>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班上似乎已经不见了阿G的身影。当时,大家并不觉得班里缺少了什么,只是劳动时遇到脏一些重一些的活,仿佛有人还提到过阿G。<o:p></o:p></P>
<P>阿G离开学校回家了,我则是一级一级读着书往外走,最后离乡背井落脚到了外省。算来,离开家乡的日子已经不短了。<o:p></o:p></P>
<P>身在曹营心在汉。离开家乡的日子,思念家乡成了我每天夜深人静后必修的功课。我想家乡的山山水水,当然,偶尔也会想到金黄色的面果饭和我的同学阿G。<o:p></o:p></P>
<P>我不知道,在过去的日子中,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怀念金黄色的面果饭。我也不知道,在过去的日子里,我的同学阿G有没有把我当成他生活中的话题。<o:p></o:p></P>
<P>想到金黄色的面果饭时,我也曾动手做过,但总也做不成。<o:p></o:p></P>
<P>对于阿G,则只是我言谈中偶尔出现的话题而已。我从事教育工作后,曾有几次与同事谈到了阿G,表示过我对阿G的钦佩。我给同事们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娃娃,竟然能够用“金黄色”造出“金黄色的面果饭,又好吃又好看”这样复杂的句子,应当算是一个奇迹。是的,阿G的造句确实有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生活气味浓厚的特点,用现在的话说,还含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哩。<o:p></o:p></P>
<P>今天,在依然不算富裕的故土上,我看见了已经有一二十年没有见到吃到的面果饭,遇见了已经分别将近五十年的同学阿G。<o:p></o:p></P>
<P>家乡的面果饭,依然像记忆中的那样,金黄金黄的,又好吃,又好看。<o:p></o:p></P>
<P>面前的阿G却是老了。道听途说中,他的经历有些坎坷。他种过地,但没有因此富裕;他弹过棉花,但没有因此成为工匠;他结过婚,但没有因此过上花开并蒂的舒心日子。<o:p></o:p></P>
<P>唉,我的家乡那又好吃又好看的金黄色的面果饭哦!<o:p></o:p></P>
<P>哦,我那在小学二年级就有本事用“金黄色”造出“金黄色的面果饭,又好吃又好看”的同学阿G唉!<o:p></o:p></P> (2006年3月3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3 22:17: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