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21|回复: 2

因 爱 生 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1 2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p><p>因 爱 生 文<br/>---读顾志坤三部魏晋长篇随感</p><p>高松年</p><p><br/>家乡,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母题。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巨著《百年孤独》,其取材就是他出生之地的一个偏远小镇;鲁迅的小说写的几乎都是他的故乡绍兴的人事,是他对于故乡人文情状的深刻反思;沈从文小说多涉湘西之地,而湘西正是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之地;不用说,陆文夫之所以被人雅称为"陆苏州",也主要是因为他所写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久居之地苏州。翻读顾志坤写魏晋时期的三部长篇:《东山再起》、《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嵇康传》,我发现,三部书中,梁祝故事自是发生于顾志坤的家乡之地,另两部书中的两个主人翁谢安和嵇康虽非顾志坤的上虞同乡,但故事的发生均与浙东之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勾連。可见,当顾志坤进入历史小说创作之时,写家乡、写乡人也已成为他取材之中的首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东山再起》的"跋"中,他道出了个中原委:当新时期文学对民族文化反思日益深化之时,他首选与他家乡有关的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就是因为,一,他与他们"同饮曹娥江水";二,是他对他们"怀着崇敬和緬怀心理"。也就是说,他是因为深厚的故乡之情和对先辈乡贤的崇敬和爱戴,才生发出了要去写这些关于家乡和乡贤的历史叙事的动机的。显然,这是一些因爱而生出的文字。唯其如此,我们在赏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可明显地感受得到,在这些文字背后所蕴藏着作者的一份激荡诚挚之情,和一颗崇敬爱戴之心。<br/>那么,在这些先贤的身上,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精神品格令顾志坤无限崇敬和緬怀呢?纵观这三部作品,不难发现,无论谢安、祝英台,还是嵇康,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属于自我个性人格理想的独行者,从而也就注定了他们必定是既定社会思想秩序的叛逆者。因而,在当时这样的历史社会中,他们命运遭际之中的悲剧性结局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封建礼教庞大阴影的笼罩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紧箍咒之中,祝英台想要追求自由的爱情理想,追求自主的婚姻,其前途肯定是荆棘丛生,难以逾越的。所以,以身殉情就是她坚持自己人格理想的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而在她为了追求理想而不动声色地平静赴死之中,她的人格精神之中的光辉之点在顷刻之间便闪射了出来。这个故事也就这刹那之间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悲壮之美。嵇康也一样。在统治者高张孔孟儒学之道以治理天下的大环境之中,他却崇尚老庄之道,反对儒家礼教,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与当时的王权大唱反调。这种一任自己的人格理想独行天下的的结果是可以想见的。最终被司马氏借故诛杀也是必然之事。令人感佩的是,嵇康明知此路不通,却仍能坚持始终。面对诛杀之险,却能慷慨从容赴死。这就使他的生存态度中,闪发出了一种壮烈的人格美的光彩。在谢安这里也是一样的。身怀大才,却数度拒官,为的就是要追求一种放荡不羁、自由自在的生活。为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个性生活,而不屑于高官厚禄,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对于既定思想秩序的叛逆。没有一种无畏的独立特行的精神,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至此,我终于明白了,正是先贤们充满悲情又壮怀激烈的生存态度打动了他。顾志坤所崇敬和緬怀的就是他们充满叛逆意识,追求生存自由的一种人格精神,更感佩于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br/>由此可以看到,在顾志坤的这些乡土历史叙事中,自始至终都是与他的主观情感紧密维系在一起的。与那种纯客观的零度情感的写作不同,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悠远的故乡之思,一种对于乡贤先辈的无限敬意和爱意。<br/>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创作心理和动机之下,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创作心情对于作品构思和题材取舍的影响。比如,谢安这个人物,在历史的传说中,是带有浓重传奇色彩的。传说中的他既是一个"上应天命",无往而不胜的偶像,一个武功高强、大难不死、逢兇化吉,甚至是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的神;又是一个专玩女人,风流成性的人。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写,完全可以写出一部可读性极强的畅销文学作品。但在《东山再起》中,顾志坤没有这样做,他既没有把谢安写成一个只是有着神奇武功的草莽;也没有把他写成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好色之徒。书中的谢安,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维护帝王基业和治理国家方面,他极具才干和胆魄,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和英雄;同时,在个人情感和个性上,谢安又是一个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并且是自以为是、不拘小节、生性多疑、固执已见、目光短浅,性格缺陷明显的人物。在顾志坤对于谢安身世的深入研究之中,他深感到,只有忠实地写出谢安性格内涵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写出他事业的辉煌与情感的悲苦、个性的缺陷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样的谢安,才是一个真实的谢安,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的谢安,也是他心目中爱戴和崇敬的谢安。他不愿意为了廉价的可读性而去牺牲作品的真实性。尊重历史,就要写出历史的真貌。这就是顾志坤在创作《东山再起》时的创作动机和取材原则。同样,读过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可明显地看到,书中的主角并不是梁山伯,而是祝英台。这是因为,在顾志坤看来,与梁山伯追求婚姻自主而不得终至于在忧郁之中凄凉地死去相比,祝英台"为了爱情自由和幸福,而敢于抗争父命,最后以身殉情"的壮烈之举,更值得人们挥洒一掬同情之泪。所以,他认为,在这一出流传千古的爱情大悲剧之中,主角无可争议地应当是祝英台。从上述几个作品的建构之中,可看到作者主观色彩十分明显的情感倾向。<br/>所以,我觉得,这三部书,其实正是顾志坤对于家乡、对于故乡先贤的一种真挚之爱的深情抒发;也是他对于乡土先贤们为争取独立人格精神而献身的壮举的一次深入的历史反思和真诚祭奠。</p><p></p><p>               (2008年1月11日于杭州邻农斋)</p><p></p>
发表于 2008-3-18 20: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3-23 13: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下来细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18:41 , Processed in 0.0364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