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多看些不同于自己“专业”的东西,把其他艺术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strong><p> 田:学生向老师应该学习什么?</p><p> 韩:目前中国画有个很不好的倾向——某个画家出名了,很快徒弟、学生、连带追星族就都跟着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者没有自己的定力是关键。我们向老师学习什么?不是学习表面风格,是学习经验。</p><p> 田:对,李可染就不照搬齐白石。</p><p> 韩:学习老师也好,学习大师也可以。都不应当学习“样式”。应当学习艺术普遍的规律</p><p> 田:大画家的格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头脑的就“似”,所以就“死”。</p><p> 韩:先生所言很对!许多人画的作品,说不上不好,挑不出毛病。但就是没有自己的气息。这是很致命的!可能他们在社会上也忽悠出点名气。但是从艺术史的角度看,留不住。</p><p> 田:这同文学是一样的。</p><p> 韩:这些人头脑很木,学习中国画就会画些画谱上的、或是老师的现成样式。似乎除去这些就没有美了。我主张,尽其可能的多看些不同于自己“专业”的东西。艺术规律都是相通的,所不同者语言差异,就好像汉语和英语,都是为了说话,说出自己的思想感受</p><p> 田:现在是许多文化课不及格的孩子,被家长逼去考美院,没有文化,也没有审美能力。</p><p> 韩:没错。当然,在学习借鉴其他艺术的时候,如何把其他艺术的语言“转换”“化合”成自己的语言,使它纳入自己的艺术体系中,就靠艺术家的才华和敏悟了。康定斯基的艺术欣赏“金字塔”说,是对的。不但是欣赏,创作也是金字塔格式。</p><p> 田:能否转换,是有才无才的分界</p><p> 韩:是啊。绘画艺术从诞生到现在,难道现代的我们还满足于仅仅装饰墙面?</p><p> 田:艺术,应该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最重要。</p><p> 韩:对!</p><p> 田:你的绘画灵感来源于读书?写生?还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p><p> 韩:三方面都有,绘画总是要抒“气”的。具体的,我不依靠卖画为生、就没有了讨好受众的压力,也没有想依靠绘画走关系、混个小官当。我的所有作品都是诉说人生的。</p><p> 田:这样才能出好作品。触动你去创造的是些什么?</p><p> 韩:许多时候,是一个长期积累,突然遇到某件事情、读到某句话、看到某处风景,也许是人、花草……,就触动了。我的所有创作,说到底就是在说出我自己的所思所想。从90年代的创作,就是压抑的生活现实为引子,那时候还有些抗争,到现在就是忧怨后的无可奈何了。每天黄昏时节,看着远处的灰雾蒙蒙,我常常不自觉的流泪,感叹时光流逝,许多事情都是刚刚开始。</p><p> 田:是压力?生活的?个人的?</p><p> 韩:不仅仅是生活的,还有热血的。是,压力很大。我总觉得艺术这个东西,绝对不仅仅是技巧,不是技巧的演示。</p><p> 田:这事不能急。是的,技巧,属于文化较低的层面。</p><p> 韩:更主要的是对现实世界观照后的自语,带有很大程度的语言无奈。</p><p> 田:向世界诉说。属于诗意范畴。</p><p> </p><p><b> 艺术作品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由技上升为道。</b><b> </b></p><p> 田:不被承认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p><p> 韩:自己无力与社会斡旋,只好退而用艺术语言来诉说。我感到自己有信心,没有说假话,一直都是真实的表现心境。</p><p> 田:最真诚地表达,会有被承认的一天。</p><p> 韩:就好像许多人学习八大山人,只是从技术方面学习。作品内涵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技巧只是长期实验后的熟练,思想却是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只是从表面上来模仿,终归隔靴搔痒。</p><p> 田:八大的作品,正是表达心境。</p><p> 韩:是的。这个生活并不是外出写生就能解决。外出写生是认识和感悟物理,心境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用心灵窥视世界的无常变化。做不到用心灵的镜子来反映世界,就肯定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个熟练工。这样的人很多。</p><p> 田:工匠。</p><p> 韩:梵高作品之所以好,并不是技术比其他大师高明多少。而是处处体现出自己的心灵之镜,佛教中不也说:常常擦拭吗,这个擦拭,一方面告诫人们心灵需要明净,另一方面也说明不断更新心灵的影像。</p><p> 田: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说“本来无一物”,不需要擦拭。</p><p> 韩:是的,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指的是渐修。南派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指的是顿悟。从艺术的角度看,是先有了大“量”的积累,才会迎来大“质”的飞跃。也是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由技上升为道。</p><p> 田:艺术家需要更新,有更新的悟性,本身就是不需擦拭的明镜。</p><p> 韩:是的。最近有的时候去教堂听青年团契会课。</p><p> 田:有启发吗?</p><p> 韩:有,就是没时间完整精读《圣经》。我还想有时间去清真寺看看,翻翻《古兰经》。我看了一些伊斯兰世界的建筑和细密画作品,很好,特别是他们的几何抽象能力,真是了不起。什么样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艺术。</p><p> 田:心灵需要皈依一个伟大的世界,需要寻求。</p><p> 韩:是啊。作为艺术创作,需要广博的知识,眼界不能“穷”。现代绘画越来越虚化文学性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视觉语言走到前台来说话,如果现代绘画依然是“小桥流水”之类的境界,必然有点“遗老遗少”的隔代感。如何用视觉艺术的通用语言——点线面自身发出声音、经过艺术家的情感组合成乐章,才是艺术家探索的课题。否则就是没有进入艺术之门的遗憾了。</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