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09|回复: 1

[转帖]黄燎原:勤有功,嬉无益,戒之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4 11: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北京文化圈“通人”讲述在严父鞭策下读书经历</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书房主人</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黄燎原一个身份复杂的人,做过编辑、记者,现在开画廊,同时继续策划音乐活动、写专栏。有人说他挎着他标志性的黄军包,是惟一一个和北京文艺圈各个圈子都熟的人。他的爱好有很多,但最长久的是读书,“一般分两个时段,一个是上厕所的时候,一个是晚上睡觉前,一般要看两到四个小时,除了真的喝多了。”</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学</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背毛主席“十八首”,读《水浒》差点受批判。</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黄燎原刚刚搬了家,只搬来了美术方面的书,已经搁了快一个书架,另一处房子里的书房还是满满当当的,全塞满了书,那是他从小积累到现在的,好些书还是自己小时候用零花钱买的。</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黄燎原的父亲是记者出身,对古文有爱好,所以很注重黄燎原的启蒙教育,“两岁的时候我爸教我背诵毛主席诗词,当时发表的十八首我都会背,然后就是背周恩来的‘面壁’。我还背过《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三字经》、《女儿经》、《笠翁对韵》,因为我爸爸喜欢这些东西。我开始读的书全是受我爸爸影响。”他从十几岁起就每天读书,比吃饭的习惯还牢固。</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小学时候家里给的零花钱,他基本上都花在了中国书店、新华书店,当时在东绒线胡同和王府井外文书店旁边有两个内部书店,只许一定级别的凭票去买当时市面上看不到的书,他就拿爸爸给的购书票去那里买书,后来上世纪90年代出的一些书其实早在那时候就有翻译。他快上小学的时候就看完《水浒》、《三国演义》,当时教语文课的是一个胖胖的陈老师,她经常一上就是四节课,经常是她上两节,然后剩下两节我给大家讲《水浒》。“后来听爸爸讲,批《水浒》的时候还有人说我讲《水浒》的事,因为年龄小也就没有批判。”</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他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曾经挺神秘地夹了一套东西回家,是《红楼梦》,“我当时特痴迷,每天都扎到里面,所以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写你情我爱的小说,当时写的特古典,园林、诗词啊。也不爱学习了,我爸看了特着急,特意写了个纸条给我‘勤有功,嬉无益,戒之哉’。”</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少年</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爬到树上听芒克,最想当知识分子</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黄燎原说自己成长在比自己大一点的人中间,他十四岁就认识芒克这些人,他们当时经常在玉渊潭聚会朗诵,而黄就爬到树上去听。</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他读中学的时候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存在主义影响很大。他当时认识了一个叫赵林的大哥,是武汉大学的学生,他见过我以后说过一句话特逗,说他是中国最具有存在主义特征的孩子。</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黄燎原说自己当时真觉得惟有读书高,80年代那时候周围的人都读书,如果你书读的好,女生都喜欢你,那时候还没有现在人这样恋爱什么的,只要赢得别人的崇拜就成功了,所以我觉得开始读书是习惯,但也有点虚荣,因为读书好能让别人崇拜,当时最想当知识分子。“在中学时形成了一个圈子,喜欢读书,一起办文学社、写文章,到后来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找北师大的伊沙、徐江、张楚去玩,也是一个圈子”。</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通过阅读,中学时代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偶像:一个是拜伦,因为他很有人格魅力,另一个是诗人聂鲁达,“他为人民写作的诗人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还有他的语言非常奇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他的诗有复苏整个美洲的力量,而且他的一生富有传奇性,被智利统治者驱逐,被迫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等到巴黎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火车站迎接诗人的到来”。</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当时他觉得读书多特牛,那时候还看顾颉刚《古史辩》、《续古史辩》,吕思勉的《中国文化史》这样的书,但是看到《文史知识》对他打击挺大,这本月刊里面都是一些老先生用粗浅的语言介绍古代文化知识的,本来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他翻开这本杂志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从那以后就比较谦虚,知道读书是读不完了,还就此写过一篇《学海无涯》一类的感慨。</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青年</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80年代的文字梦,与九叶派诗人结识</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上世纪80年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袁可嘉主编的西方现代派作品选,里面有《荒原》,未来主义诗歌、荒诞派,还有卡夫卡的小说,是当时风行文学圈的书。他后来还读到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写的是日常的、琐碎的生活,对他也有影响。</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他还喜欢看传记,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见证》,讲到苏联文化界的事情,联想到中国有类似的事情,所以感到触动很大,后来帕斯捷尔那克的自传,至今还记得其中一些细节,“比如苏联红军解放了一个城市后,军人押送这些德国士兵经过街市,好多人都在朝他们扔脏东西,突然有一个中年妇女提了个小篮子把两个鸡蛋送给德国士兵,瞬间感动了所有的人,人们不再扔东西打那些士兵了。我当时看得直起鸡皮疙瘩,感觉人性太伟大了。”</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有趣的是,他和九叶派诗人几乎都有接触,比如查良铮(穆旦)是他妈妈的老师,而其他几个人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一度他还有做翻译家的想法,沉迷在文字中,后来还曾经在《外国文学》杂志、《北京青年报》开设介绍外国文学及外国文学翻译家的专栏,对王佐良、吕同六、林同亮、叶廷芳、柳鸣九做过采访和对话。</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黄燎原说在80年代完成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阅读,到90年代只是补充阅读。“基本是赶上什么看什么,比如1989年时对音乐感兴趣,开始是对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巴赫特别喜欢,看了一些古典音乐的书,后来直接跳到摇滚乐。但是我觉得音乐和文学是最抽象的,所以用音乐解释文学或者用文字描述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音乐评论其实不需要写的特深,介绍比评论更重要。”</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现在</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当代艺术的书太少,想写一部当代艺术史</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因为开画廊,黄燎原现在主要买艺术方面的书,已经积累了一大书架。其实,他从小就读过美术方面的书,小时候看过一些老先生写的有关印象派、现代主义艺术的书。80年代末父亲带过来一套世界美术史的幻灯片,他还拿这个到处去给人讲课,大约1990年、1991年一个月工资才70来块,但是当时他讲一节课就能挣到30块,非常得意。</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到1996、1997年,黄燎原和当代艺术圈的人走得很近,当时就挺喜欢看批评性的文章。</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不过现在他也阅读那些理论性的艺术史图书,因为有实际的需要,所以阅读方向更加专业,“一是读中国当代美术史方面的书,从星星画派一直到现在,比较重要的是吕澎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作为工具书不错。另一方面是读关于现代主义以来的历史,我觉得后现代主义艺术几乎只有挪运一种方式,不如现代主义那样丰富,回头再去看现代主义艺术史,感觉现代主义在艺术表现方式、思路上给我们提供的东西太多了,今天的人还应该好好学习。”</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但是他感觉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书太少了,在北京、香港他都会去找这方面的书,但是收获越来越少,很多资料就不齐全,以致他有自己出书来写当代艺术的打算。他说自己最近读过的艺术书中,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的“艺术馆”</p><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20px;">  丛书不错,都是翻译过来的有关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书,比如其中一本TOBYCLARK的书《艺术与宣传》,讨论艺术与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比如纳粹时期的艺术、苏联的艺术等等,这和黄自己艺术观点很接近。除了艺术方面的书,他也经常在书店买闲书看,他说自己现在常读的是喜欢的人的传记,比如最近出的鲍勃·迪伦的传记,他还特别喜欢《巴黎的盛宴》这样讲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书,因为这有80年代的氛围。</p>
发表于 2007-11-24 20: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过,在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0:11 , Processed in 0.0302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