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12|回复: 1

本土情怀,当代风度(“重庆立场”序)-陶宏邱正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8 1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土情怀,当代风度&nbsp;&nbsp;</font></strong><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trong><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font></strong>
                <font size="3">陶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nbsp;</font> 邱正伦</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艺术界存在这样的看法:“中国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直接翻版,中国当代艺术事实上没有中国面貌”。单从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些迹象来看,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夸张。作为策展人,我们针对这样的见解和说法,应该保持一种清醒和客观的认识。做一次艺术大展,究竟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怎样的一种面貌?怎样的一种身份?怎样的一种立场?这是我们策展人绝对不能回避的一件事情。</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在策划本次艺术大展时,我们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大展的艺术宗旨,其核心就是艺术的价值取向。当然,我们坚信中国当代艺术绝不应该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直接翻版、挪用、甚至是简单的替换,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坚持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立场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我们将本次大展的艺术宗旨确定为“本土情怀,当代风度”,其出发点和立场正是基于此。无须讳言,既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展,我们的艺术立场就必须是中国本土的;既然是当代艺术大展,我们的表现方式就应该是当代的。换一种方式说,既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展,我们通过大展所展现的就必须是当代艺术的中国面貌和中国身份,而绝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中国版本。也就是说,我们策展的立足点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深厚的本土意识和本土情怀,而不是背离自己的本土情怀去响应西方艺术的当代号召;同时,既然是当代艺术大展,我们的表现方式也必须是当代意义上的,而不是退回到以古为荣的被动角落,在那里借以显示自己的清高。</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我们坚持认为,艺术大展的宗旨是不能随意偏离的。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聚集在这里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余名艺术家是否在真正的意义上表现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体现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尊严。世界上很少有完美的艺术品,也很少有完美的展览。但我们力求完美。我们的策略是这样的,要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只从某一种艺术集群的作品出发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考量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家集群。为此,我们邀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时参展,让每一代艺术家都能从各自的角度来展现其自身的当代艺术面貌和自身的当代艺术身份。事实上,聚集在此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他们有着优秀的艺术语言,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作品蕴藏着中国深厚的本土情感,其表现手法总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瞄准了当代与未来。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参加本次中国当代艺术大展的艺术家,他们已经从一个十分可靠的角度和一个十分鲜明的本土立场,基本勾勒出了中国当代艺术轮廓。</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本次大展之所以命名为“重庆立场”的原因。事实上,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的发展中,重庆地区的美术创作曾一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抗战时期的重庆美术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5</font>思潮”时期的重庆美术。许多国内知名艺术家、画家不仅在重庆经历过非常重要的创作活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重庆艺术家的特定身份和艺术精神上的重庆立场。近现代以降,著名的美术大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与重庆保持着最为深刻的精神联系:如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程丛林、张小刚、何多苓等。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呈现出空前的发展态势,新的一代艺术家逐渐浮出水面。重庆是中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又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实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和相应的城市文化发展保持应有的和谐关系。我们之所以首度在重庆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全国展览,是因为我们需要在当代背景下集聚重庆本土的艺术文化资源,加强重庆与国内兄弟省市和整个世界的艺术交流,提升重庆对外的城市文化形象。为此,我们将满怀激情,重新聚集中国本土艺术的精神力量,大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宏伟蓝图!</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5.5pt; mso-char-indent-count: 2.4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p>
发表于 2007-11-19 11: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0:02 , Processed in 0.0417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