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30|回复: 1

[原创]浮华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7 15: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 color="#ff9900">这是我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为参加某省的<a href="javascript:;"><u><b>论文</b></u></a>比赛而写的,不写的话,期末考评会受影响。一气呵成,就花了两个多小时,写得戾气很重,发泄似的,没有想到还得了三等奖。我们的主任不能理解,说我这是胡说八道,都能得奖?!这只能证明这个省的所谓专家的水平了,与我有什么关系?今天重新发在这里的原因是因为看了靳尚谊的采访文章,深有感触,故抛砖引玉了。</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font></span>&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font></span>&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font></span>&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现在高校的<a href="javascript:;"><u><b>艺术</b></u></a>教师总是发出学生的质量一批不如一批的感慨,学生常常埋怨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从双方来讲,都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社会却对艺术类学生的人数增多质量下降而议论纷纷。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大而且复杂的问题,也不是我的小文章所能阐发清楚的,笔者只想通过艺术教育出现的一些现象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提出批评。<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关于教育资源。在经过几年的疯狂扩招之后,学艺术的学生人数、教艺术的教师人数、开设艺术类课程的院校数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这是一个可以从两面来看的问题。优点是很多的,这里不在赘述。关于问题,也是非常的明显,可是被人们常常忽视。教师的人数比例和学生的人数比例差距太大。一个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班级有五六十人是非常正常的,而教师还是一个,教室也还是老样子。学生的作业出现问题老师就没有时间来和学生讨论、修改。艺术创作上的问题太个人化,不能像数学或别的课程一样集中起来解决。艺术教育成了批量化的生产,一切都成了流水线作业,老师什么样,学校什么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什么样。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壮观。一个导师带<span lang="EN-US">50</span>多个学生,不见导师来上课是正常的,说明导师有本事跑业务去了。讲电影的导师满口哲学词语,讲理论的没有见过画笔,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心照不宣,为了将一张文凭发的快速拿的顺利而配合的非常默契。<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高校的教师已经不是能用什么贫寒、清贫等词来形容的了。他们往往身兼几个学校的教职,还有自己的公司,用在教学上的时间也许就是叫学生帮助自己干活的那一点时间。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就不需多说了。技法老师以给市场做行活为荣,理论教师以能下载拼凑文章为能事。<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艺术系的学生时尚,前卫,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一展雄风。每当要选专业的时候,我都会遇到很多的学生或同学来问我这样的问题:你说什么样的专业最赚钱。我起先会傻傻地问一句,你喜欢什么呀?现在我会回答说印钱。一句玩笑话代替了我的尴尬。已经很少有学生说我就是喜欢艺术了。浮躁、急功近利是他们的共同心理特征。学生在学校里崇拜的教师是那种有房子有车有名气的,喜欢上的课程是一学就能在市场里用的上的技艺。而没有人再为现代或者后现代的理论争吵了。整个社会的浮躁给了他们不能安定的心,对金钱和暴发户的崇拜成了学生的理想。“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span lang="EN-US">80%</span>以上都疯狂追逐财富,以金钱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这个社会绝对不是正常的社会。”①<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学校是教师和学生的<a href="javascript:;"><u><b>生活</b></u></a>环境,是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唯一可视的界限。现在的艺术高等教育机构已经不同于以往。有的成了衙门,有的成了某大公司的培训基地,或者是某明星的名誉教授证书发放点。学校的浮躁和媚俗是教育滑坡的主要原因。学校硬件设施非常完善齐备,大多成了招商引资或者吸引生源的广告。大学教育的产业化,大学的商业化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孰是孰非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但是,大学所面临的是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化的群体,不是简单的顾客和消费者的关系。“大学的商业化,由于竞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以及政府对大学财政缩减所带来的压力,大学逐渐把自己看成是非营利的,寻求最大回报的组织。在这种观点支配下,学校已经认同了那些从商业实践和市场中总结出来的原则。大学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像其他的机构如医疗、教堂、监狱一样,大学已经接受了忠实于消费者倾向的市场观念。就像医院把病人看作消费者医疗服务的顾客,教堂把教区居民看作消费宗教服务的顾客一样,学校运用这种逻辑把学生看作消费教育服务的顾客。按这种逻辑,学校的工作就是使它的学生消费者满意。”②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功利性。<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在基础课的开展上,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科目课程的开设仅仅是一个名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基础课程如色彩和素描的训练同专业没有有机的联系。理论课程只是够用就行或者是表示课程的设置的一种科学程度罢了。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学校,对理论课都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鸡肋似的课程。素描和色彩练习研究也只是将<a href="javascript:;"><u><b>美术</b></u></a>考前班的水平进行一次再巩固,原来风格粗放的现在制作性强一点,细腻的再工致一点。素描就是素描,色彩就是色彩,专业设计就是软件的利用,三者没有任何的联系。而当代世界,艺术于设计的界限正在慢慢的消失,艺术理论、艺术制作(<a href="javascript:;"><u><b>绘画</b></u></a>、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批评成为了艺术学习四个最关键的因素。上个世纪初在德国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却在基础课的设置和训练方面有着积极的尝试,时间和实践都证明它是成功的。而包豪斯基础课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它对于理论课程的重视。对今天的设计师有启迪意义的也就是其始终贯穿基础课教学的创新精神。这种理论课程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以理论为支撑点,将所有的研究教学都建立在严谨的理论之上,学校通过理论教育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以后漫长的艺术创作或设计生涯打下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当时任教的如克利、蒙德里安、康定斯基、伊顿等艺术大师,在教课的同时都出版了自己的理论专著。如克利的《<a href="javascript:;"><u><b>速写</b></u></a>教学法》、康定斯基的《点、线、面》和《论艺术的精神》等。到现在都是艺术理论里面的精华。当然这和现在的教师评职称没有关系。这是一个敢于尝试,也敢于失败的团体。不停的创造精神是他们的最吸引人之处。他们本着从理性严谨的自然规律研究出发,最终达到设计者自由情感和个性的表达的教育原则,走的是一条充满艰辛挑战又富有吸引力的冒险之路。而教育业又何尝不是一种冒险呢?<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设置在这样严谨的理论的上的包豪斯的基础课训练并不是脱节的。而是强调对于形式(平面、立体)和色彩的系统研究。如训练对色彩和简单几何形之间的有机关联认识,对木头、石头、毛皮等材料不同质感肌理的感悟训练,对色彩冷暖明暗的研究,来增强学生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力,艺术感受力,通过对古代大师的艺术品鉴赏来提高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构成、秩序、布局的观察力,刺激学生对艺术形式中的节奏、韵律、造型、质感的敏锐性。在这样的课程训练下,包豪斯在断断续续十几年的时间里,为整个德国乃至西方培养了拜耶等一批新的设计大师。这样的一个课程设置如同中国的中成药,不光治病,还调节人体机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它没有有些药来得猛速度快。<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对于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弱点。高等艺术院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还应该担负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保护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再利用在艺术院校里已经被重视,可真正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是对于民间艺人的保护,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办法。而民间艺术很多已经濒临“灭绝”。请进大学任教只是一时之计,长期保护?不是研究生,不是博士,不是教授,没有资格进入到高校。不保护?民间艺术的现状却是一个人死去,一种艺术也就消失了。其次是学生方面,谈起艺术只喜欢西方的东西,学艺术爱做装置、行为、观念等,学设计喜欢学习德国、日本的<a href="javascript:;"><u><b>作品</b></u></a>,认为那才是艺术或者当代,而对传统的认识只限于<a href="javascript:;"><u><b>国画</b></u></a>,国画现在也是需要先画素描色彩才能考取。现在的艺术院校都有设计专业。学习设计的又以环境艺术设计和动画、展示设计为主。原因当然是毕业后的前景好,这无可厚非。可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的态度令我对他们的前景很担忧。学习环境艺术的学生只喜欢学习三维,以能做三维设计为能事,至于是什么中外建筑史之类的课程觉得是很没有用的。更不要说环境艺术学科里面的其他理论了。动画专业更加惨淡。一说动画就想起日本卡通,有多少个动画专业的学生就有多少张日本卡通绘画的临摹品。女孩画美少女,男生喜欢大灌篮(日本漫画)。没有人来讲动画史,敦煌壁画,甚至不开美术史课程,省钱来请<span lang="EN-US">3D</span>高手讲课,学生喜欢,学校划算。传统在当代的设计教育里提起显得很不和谐,很多人也不耐烦。事实上现在创作的各种动画作品非常明确的揭露了这方面的缺失。如卡通《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创作,把林黛玉描绘成一个浓状艳摸的、穿着大开领近乎裸胸服装的冷性感女人,还那有一点曹雪芹笔下人物的特征。再从《宝连灯》到《哪吒传奇》,完全是好莱坞的低级模仿版。我们的创造力之僵化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家有小宠物我们也必须有,人家用人家的艺术手法表现我们的故事,我们也用人家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故事。<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5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font face="宋体">什么是大学?我如果还说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恐怕会被人耻笑,但我绝对相信它不应该是衙门,不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也不是外资企业的高级工人集散地。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是软件培训夜校,不是获取经费的保证,它应该有自己更重要的责任。<span lang="EN-US"><p></p></span></font></span></p>
发表于 2007-11-16 17: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0:10 , Processed in 0.0401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