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br/></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p></p></font></p><p></p><p></p><p align="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24px;"><font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tyle="FONT-SIZE: 16px;"><b><font style="FONT-SIZE: 14px;"><font style="FONT-SIZE: 20px;"><b>寂寞的歌声</b></font></font></b></font></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刘婷油画中的现代女性</font></p><p> </p><p></p> 看了刘婷的画展,记住了这个女人。她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对女性世界的重新关注。<p></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在展厅门口,有刘婷自己给自己写的序言。近乎于诗性的心灵独白,使艺术空间中弥漫着浓浓的女人气息。这些天刘婷的画如凉风吹进,学院沉闷的艺术创作氛围里空气清新了许多。美术馆是包裹不住作品中落寞女人熟透了的魅力的,观展人感觉眼前一亮。</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女人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题材。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爱与美的歌颂,习惯了从感性的表层提取美的构成符号,习惯了女性画家在艺术表现中对性别意识的自我提醒,习惯了借用男性价值为标准的价值判断。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艺术家,但却被男性前卫明星的阴影所笼罩。90年代,韦容、喻红、陈研音、于本平、徐虹、刘曼文、阎平、奉家丽等女性艺术家涌现出来,自觉地寻找艺术中的女性表达方式,用女性的独特话语诠释这个世界,着实让人欢欣鼓舞了一阵。然而她们的视角最终被自己困在了性别意识问题上、困在了女性自我的局限里,等到光芒闪过后便归于了平淡。后来也有“开拓创新者”,但大多只是围绕自己的身体和“性”的直接挑战性做文章,无休止地暴露自己的私密空间,迎合文化消费的需求。当下的整个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们仿佛忙于自我反思和文化视角的调整,遗忘了对女性绘画的进一步思考。不过正是在这个时候,刘婷的作品不失时机地显露出她的人文情怀。</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作品表达的直接体验性强化了刘婷对女性心理特质的理解,她将视线坚定地转向了对现实世界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刘婷用自己敏感的心灵、批判的目光审视新时代背景下矛盾重重的女性问题。生活于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女性,一方面可以挑选与之适应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得面对中国的深层文化樊篱。于是画面被灌注了比以往时代更为复杂的内涵,并通过造型语言延伸到画家的灵魂深处,不断交流。情感毫不避讳地叩打人的心扉,引领着我们解读当代都市女性的内心世界。</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刘婷沉溺于突破女性绘画表现的苦苦探索,对现实的凝视成为作品的标志性特征。</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这里没有“女为悦已者容”的心态突现,也没有刻意躲闪传统的表现对象:“自己”及自己生存的社会背景。在作品中,自我形象反复出现。平静的目光里充满了忧虑、弥漫着哀愁,也在反叛中展示出执拗和挑衅。诚如画家所言,“我”才是最熟知的主题。刘婷将表现的对象拉近到一个刚好能够承受的心理限度,然后以第三者的身份去关注,静静地反思,轻轻地叹息。刘婷已经从单一视角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站在了历史语境的高度讲话。</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竞争和情感的双重压力将都市里面这群物质女人逼入了一个角落,她们在退守的同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也逐渐远离了大众关注的视线。刘婷的画是一个整体,一幅一幅地串起来将空间概念赋予时间的内涵,就像是讲那些女人的故事、替那些现代女人诉说,展现着成熟的单身都市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优越和矜持将这些现代女人塑造得充实而灿烂,也带给了她们高贵的自信。在轻快的节奏中,她们舞蹈般的身影装点着都市的风景,尽情地享受着忙碌带来的真实和快乐。然而刘婷表现的重心并不在这里,她想展示的是更为真实的内容,是抛弃尘世俗物的自在世界。</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清冷的深色基调给这女性空间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刘婷对深色的喜爱也许源于她对黑暗的思索。她写道:“黑暗之所以诱惑,因为他,包容一切”。作品的静穆掩饰不了女人内心深处情感搅动起来的波澜。爱情的期待像天窗透进的一缕阳光,照耀着女人干渴的心。当爱情没有如期翩翩而至的时候,自我意识便将慵懒的自己关在小窝里,远离家庭的硝烟和平静生活下繁琐的事务,凄凄切切地品味孤独和空虚带来的那份宁静。</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在物质社会面前,男人往往被当成竞争对手引入女人的日常生活。这个女性群体虽然早已渡过害羞少女的青春期,但目光里仍是充满警惕,为的是掩饰对于生命枯萎的焦虑,避免内心再次受到伤害。因此,在时间的沉默中她们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同时却忽略了爱巢的构筑。这或许是愁绪的根源,但她们不乞求爱情,只是像野花一样的自顾零落老去。</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刘婷梳头一样调动着油画语言中的形式因素,忘乎所以地用心体会。她追求装饰效果,但并没有因为形式的强调而损伤活性的成分。表现性的色彩、大气的笔触、线形块面的构成、构图的经营,甚至包括画框的选择无不透出一种个性化女人的情感特征。刘婷驱赶着情绪,恣肆地涂抹,看似漫不经心的视觉元素被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粗与细的强烈冲突反而增强了女性灵气的表现。在老街建筑与时尚女人的矛盾呈现中,价值观念的反差、另类文化视角、以及处于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张驰背景中的茫然之态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刘婷在渲泻,是“让快疯狂的灵魂流淌”。画余她写道:“我将用我点燃的诗点燃整座城市,火焰会蔓延到大地的每个角落,它比高贵的骏马、添翼的战舰还要迅速”。当然这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怨自艾,而是生活体验与精神状态。这也使得她不停地追问自己究竟在寻找什么?著名女画家雷双说得好:“只要我内心的东西得到了一种表达,那就是一种拯救”。刘婷的精神世界充实而单纯,每日“在想象中将自己幻化为传奇”。她把自己当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因而能轻松自如地与大众对话交流。</font></p><p> </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修改于2007.9.16</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7 21:34: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