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sysBr500 title">
<DIV class="sysBr500 title">
<DIV class="sysBr500 title">
<DIV class="sysBr500 title"> 杨黎说:“前次苏非舒在书店里脱裤子的事情,是个不成功的策划!”<br> 关于那件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事因那个著名的“梨花体”。然后就有了杨黎的声援,一个叫苏非舒的诗人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脱掉了衣服,脱到最后的那件裤子时,以前以为到此为止的观众有点架不住了。但是,苏非舒坚决地脱掉了内裤,当时在场的一个女人悄悄地对旁边的人说了句,“好白啊!”<br> 估计这句话让现场的气氛变得有点暧昧,但关键还在于书店老板有了种不祥的感觉:他(她)觉得脱掉的是他(她)的裤子!<br> 顺理成章,苏非舒被公安机关拘留了10天。其实,这正是他想要的。<br> 可问题是,苏非舒在局子里的那几天里,怎样去向他的“室友”们解释,“你是怎样进来的?”,脱裤子???还是个诗人???算是大开眼界了。<br> 事情到此就应该有个了结了。不,这仅仅是杨黎策划的第一步。<br> 也就是在苏非舒出来的那天,杨黎带着另外一个兄弟伙去接他。这位兄弟也是个写诗的,杨黎说,我准备让这位兄弟在苏非舒一出来的时候,就在拘留所门前脱,当然,他的代价也是进去坐10天!<br> 然后呢?在这位兄弟出来的时候,将有另外的兄弟再进去顶替……<br> 杨黎的想法是:我就要看看治安拘留10天的法规能不能够动摇???<br> 但是,在拘留所门前的时候,杨黎动摇了。可以想像,还没有等杨黎回过神来,拘留所的铁门就重重的关上了。看来这个策划还是有点孱弱。<br> 但机会还有。不久就有了一个什么文学方面的会,杨黎觉得时机来了。他又带了一个兄弟伙去赴会,他的想法是在会上如法炮制苏非舒的那一幕。<br> 到了会场,杨黎看看了来的人,大多认识,都是些很严肃、很著名、平时认为自己很牛逼的人。那些人看到杨黎来了,马上就紧张了起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瞬间很微妙。杨黎又动摇了。<br> 后来杨黎非常后悔,他说,只要心硬一下,事情就成了。<br> 这次事没有做成,后果是让杨黎干脆来了一个大动作:自囚。<br> 这件事情全国人民也都知道了。在那些日子里,有很多人都在关注着杨黎的一举一动。其实,内部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人民不知道啊,他们怀着朴素的阶级感情在关注着一个诗人的奇怪动作:这个人要干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干?他需要精神病院还是慈善机构?<br> 顺便插一句,我知道这件事比较晚。那天,我带儿子去郊外放风筝,顺手捡了张报纸垫屁股,没有想到竟然坐到了杨黎兄的大幅照片上。我的天,那个爱吃肥肉、爱80后小女生、爱喝酒后神秘消失的天才居然要自囚!当然,天才又有什么事不能做的呢?<br> 最后的结果是在第11天的时候,杨黎“逃跑”了。这是报纸上的词语,废话诗人变成了逃跑诗人。<br> 我问杨黎为什么要选在第11天“出逃”呢?他说此事大有深意,本来他准备在第10天的时候出来,这个意思就一目了然了,但他等到了第11天,这多出的一天是为苏非舒的,因为整个事情他是策划者,他要还别人一份情!<br> 有点奇谈怪论。杨黎又喝下了一杯酒,我数了数,正好是他喝下的第10瓶啤酒。<br> “逃跑”之后的杨黎从伟大的北京消失了。在“地下诗人”已经被完全消解得无影无踪的二十一世纪,诗人杨黎又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地下诗人”的存在。但是杨黎却在成都的一个小酒馆里浮了出来,喝醉了他可以随时回到那个叫新二村的地方,而不是停了电梯后需要一步一步爬上去的第十七层楼。这一次我觉得他有点敦厚。<br> 我问他,脱裤子事件有什么价值呢?他说这是行为艺术,一脱天下知!<br> 但是,我觉得这有点像芙蓉姐姐的逻辑。杨黎说,苏非舒已经穷得不行了,1万块钱卖了一张脱照给书商,行为艺术是能够挣钱的。杨黎又强调说,行为艺术是能够挣大钱的!谁谁谁就这样在干。<br> 这下我完全理解了,但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那诗歌来开搞呢?虽然诗歌已经变成了房地产和化妆品广告的煽情抚摩,变成了所谓小资阶层貌似高雅生活的精神手淫,我们是不是对诗歌就有了一种深仇大恨? 可能是因为它把诗人们在追逐财富的时代里搞得狼狈不堪,几千年来还这是第一次! 但是,请记住:哪怕是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年代,诗人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尴尬和失去自尊。</DIV>
<DIV class="sysBr500 title"> <FONT style="FONT-SIZE: 14px">所以,我对杨黎、对治安拘留10天的理解也仅限于此:诗歌的堕落需要一点报复!</FONT><br></DIV></DIV></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9 16:12: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