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33|回复: 1

《时尚》: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9 11: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STRONG>《时尚家居》主编殷智贤对于《时尚》杂志发展历程的社会学分析</STRONG></P>
< align=center> <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1/2006/12-14/0013@71976.jpg"></P>
< align=center>  <SUB>殷智贤的主编生涯见证了﹃时尚﹄给中国人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SUB></P>
< align=left><SUP>黑色粗边眼镜、黑色紧身毛衣,爽快的笑声,殷智贤一看就是一个干事的女人。这个干练女人的背后是庞大的“时尚”集团,从创刊时期的《时尚》,到后来的《时尚先生》,再到现在的《时尚家居》,殷智贤的主编生涯见证了“时尚”给中国人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而学社会学出身的她,也在办刊十几年中了解了“时尚”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内涵和外延。</SUP></P>
< align=left><STRONG>一边办刊,一边理解时尚</STRONG></P>
< align=left>“13年走下来,我们整个办刊过程就是不断认识时尚概念的过程。”这是她对“时尚”集团发展的一句话概述。</P>
< align=left>1993年8月8日,《时尚》杂志创刊,售价10元,当时最贵的杂志也不过5元。创刊的故事其实已经被很多人传颂:几个人背负着大批的债务,围在老胡同区的一个四合院里办杂志,“每天每个人都带一个饭盆,请一个阿姨帮我们做饭。”殷智贤回忆,“其实当时也不觉得很困难,因为一来大家都还很小,二来当时的中国大家都很苦,也觉得没什么。”办刊的艰苦更多存在于反差之中。“当时如果你办《读者》,办《女友》,那样的办刊条件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要办的是中国最奢华的杂志,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感到艰苦。”“创刊时,老板就说要办中国最好的杂志,他说这句话时,眼光是瞄向国外的。”当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进了《时尚》杂志的殷智贤虽然曾做过自由撰稿人,但对时尚最多的了解可能还只停留在“时髦”这个词,觉得“时尚可能和时髦有点联系”。但后来,她就发现,时髦的东西是非常脆弱的,“会随时被风一样的新潮流洗刷掉”,而被历史记录下来的时尚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所有的产品,所有的语言和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都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结晶。认识到这点之后,我们团队才真正确立了刊物的灵魂和精神内涵。”</P>
< align=left><STRONG>社会学分析:时尚不是肤浅的东西</STRONG></P>
< align=left>殷智贤有个很独特的背景是她的社会学专业,这个专业让她对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她不仅曾出版了两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生活和情感变迁的纪实性书,也曾受邀前往哈佛大学进行专题演讲。然而在对“时尚”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即使掌握着社会分析的方法,她也曾和很多人一样,对其抱着相当程度的误解。她原来一直以为有深度的东西是和政治、经济、文化有关联的,时尚则是理解中最表面的东西。当她做杂志到第四年左右的时候,一份读者来信扭转了她这种误解。</P>
< align=left>“当时一个读者写信来,谈的故事很平常,说我读你们杂志四年了,现在大家都说我会穿衣打扮了,不觉得我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女孩子了。当时的我就突然产生一种想法。”当时她突然意识到的是,虽然大家平时谈时尚总是会从时装、汽车、家居等物质谈起,但原来时尚会“通过物质渗透到精神”。“那个女孩子,当她说她穿衣和北京人没有区别的时候,她指  的并不仅仅只是她的穿着方面,她的自信心、角色认同、对文化的适应度也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很立体的东西。</P>
<P align=left>时尚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生活本身。”</P>
<P align=left><STRONG>第一期照片鼓舞人成为富豪</STRONG></P>
<P align=left>《时尚》能以这么华丽的姿态出生,没有在并不时尚的中国夭折,很大的原因和当时社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背景有关。在《时尚》第一期杂志上,刊登了一期吉尼亚西服的广告,其后面登了一篇文章,标题写着:“穿吉尼亚西装的男人,总统见了都会和他握手”。</P>
<P align=left>“这则广告在当时对成功男人特别有吸引力。”殷智贤说,“在1993年那会儿成功起来的男人,大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拼上来,如胆大、独立、不‘管’不‘顾’、勇敢、能吃苦耐劳等。他们出身社会底层,现在有钱了,非常渴望得到人的尊重,所以看到这个标题特别感动。”现在说起来,她还觉得特别好玩。当时他们收到客户发来的反馈,说从成都去的一个大款,拿着这期杂志,指名一定要买这件西服。给所有杂志社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align=left>同样是第一期杂志,上面还刊登了一张非常小的照片,上面是第一批在秀水街摆摊的“五兄弟”,他们每个人都穿着吉尼亚的衣服,从秀水街出来。“你想就这么小的一张照片,有多少人在盯着看啊!</P>
<P align=left>很多当年渴望成为富豪的人,可能就在看到这张照片之后受到鼓舞了。”当年办刊的这种力量,她现在还是能清晰地感觉出来。</P>
<P align=left><STRONG>从争相“撞衫”到目的多元</STRONG></P>
<P align=left>激动几年之后,殷智贤等“时尚人”其实看到更多的是中国时尚观的快速转变。</P>
<P align=left>从一开始大家争着“撞衫”,到现在“可能是为了自己高兴、也可能是为了取悦自己的情人,目的非常多元”。在《时尚家居》做了六年编辑,殷智贤举了一个家居方面的例子来说明。</P>
<P align=left>1999年《时尚家居》刚创刊时,非常受欢迎,发行量以40%的速度增长,当时很多人买了杂志就会写信给编辑部,说“我们太喜欢看那些图片了,他们太漂亮了,这就是我们对家的梦想。”“但是到了今天,读者再给我们写信,他们的内容就会变成‘我觉得我的家很漂亮,你们愿不愿意来看看?’”这前后两种读者,前者在当时属于有钱人,而后者可能只是一位普通的中产阶级。</P>
<P align=left>“所以我们就会想,是什么让中国人具有了这样一种能力,使得他们有能力打造一个他认为很时尚的家?”这些东西,殷智贤觉得,就是“时尚”带给中国读者的东西。</P>
<P align=left><STRONG>人物名片</STRONG></P>
<P align=left>殷智贤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93年入《时尚》杂志任记者、编辑,1995年任专题部副主任;1997年至2000年为中国第一本男性生活杂志《时尚先生》第一任主编;1999年至今任《时尚家居》主编。2000年受邀赴哈佛大学作专题演讲。</P>
<P align=left><STRONG>杂志档案</STRONG> </P>
<P align=left>《时尚》1993年创刊,1997年,《时尚》改为月刊,分“伊人”和“先生”两个专刊出版;2000年至今,分别出版了包括《时尚》“伊人”和“先生”系列、《时尚家居》、《时尚健康》、《时尚芭莎·BAZAAR》、《男人装》等十多本刊物。</P>
<P align=center> <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1/2006/12-14/0013@71959.jpg"></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1/2006/12-14/0013@71960.jpg"></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1/2006/12-14/0013@71961.jpg"></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1/2006/12-14/0013@71962.jpg"></P>
<P align=left>采写/本报记者 金煜</P>
<P align=left>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来源:新京报</P>
发表于 2007-1-25 18: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尚?什么是时尚!?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问也有许多人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个人的嘴里都经常挂着这个词.</P>
<>时尚怎么样?不时尚又能怎么样?有必要关注吗?亏着那些记者没问过我这种无聊透顶的问题,但我一直希望有人能问我-什么是时尚!?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回答啦!</P>
<>答:时尚是阴谋,被虚荣者扶持.</P>[em01]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1:38 , Processed in 0.0392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