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07|回复: 2

[原创]不点名批评和署名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1 07: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不点名批评和署名批评<o:p></o:p></P>
<  align=center>【】薛元明<o:p></o:p></P>
< >对书人来说,姓名、字号与自身喜好趣味有极大的关联。古人取名寓意深刻,极为繁琐,姓名、字号、别号和谥号等,数量众多。三国时期多为单名,民国常用笔名,因避苛政祸乱,五花八门,且多有寓意,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当今最多的是网名,上网聊天发帖子,与现实世界相差甚远,一个男人也可以取个娇滴滴的名字,充满青春活力的名字或许是个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长者,从而造成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无一例外折射出现实中人的心态。从本质上来说,名字对于个人来说,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正如启功先生所说的,“一堆符号A+B”。但如果这个名字为众人熟知,变成名人、公众人物或明星,便具有了价值,具有无形资产,即“知名度”。<o:p></o:p></P>
< >时下书坛,在评价某位书家时,有无“名气”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从“名气”一词可看出,“名”与“气”相连缀,“气”本身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更为重要的是,名与利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情况下,有名就有利。有关“名”的词语很多,“求名”、“成名”、“假名”、“美名”、“臭名”和“恶名”等。以上种种之求名方式,在书法领域内皆存在。爱名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艺术成就为人所承认,付出劳动或努力应该得到回报。但需要通过正常途径,关键在于,通过正常途径要经过很多磨练,很多时候就会想到非正常途径,目前有很多炒作方式,最常见而又最容易实施的,就是通过假意批评来实现扩大自我影响的目的。<o:p></o:p></P>
< >当今书法批评,名贬实褒的情况很多,依赖信息传播和媒体话语权而建立起来,通过假意批评来获取资本。批评对象不外两类,一类是已经成名的,一类是尚未成名或未成大名的。对于前者,可以进行点名批评,而后者中不乏一些企图通过假意批评来实现求名的目的,应该用□□□来代替。其一,可以对作者,特别是年青作者进行保护,仅仅就某方面的专业问题展开讨论,避免任何与批评无关的问题,其二,可以使有这种企图的人达不到目的。甚至有些书人为了达到快速成名的目的,不惜自己请人批评或者自己化名批评,甚至进行攻击以引起他人注意,籍以达到出名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适当时机应该提倡不点名批评。<o:p></o:p></P>
< >在目前这个表扬与自我表扬严重过剩的年代,应当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评论者应该自省、自律和自尊。学术批评中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就是进行学术批评时应当署本名、真名。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匿名批评。当然不能不排除有使用笔名的权利。署名批评固然是学术批评的上策,但在目前书法批评不景气的情况下,匿名批评同样受到欢迎。批评者匿名,一般说来,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批评者内心龌龊,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暗箭伤人。这种情况在网络中屡见不鲜。但极少见诸公开的报刊,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二是批评者是“小人物”,被批评者可能是“大人物”,“小人物”虽有正义感,但在很多方面往往受制于“大人物”,无奈之中、情急之下,只好采取匿名的下策;三是被批评者可能考虑到各种相关现实因素,批评者为了避免将来可能会出现无尽的烦恼而用匿名方式,有些批评者匿名,不过最终不一定能“保护”得了,反倒会引起不少无谓的猜忌,批评者应敢做敢当。<o:p></o:p></P>
< ><FONT face=宋体 size=2>批评的社会意义在于揭示与反思。批评者的角色就像医院的透视仪,提供检验的机会。网络批评得益于网络自身优势,发展迅猛,必须有行业自律配套的措施,否则会出现许多问题。批评的力量在于公开性,必须公开面对广大公众,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批评最有效。</FONT></P>
发表于 2006-11-3 11: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7: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1:32 , Processed in 0.0277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