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77|回复: 2

[原创]重读《棋王》:衣粮、平民以及非常态社会下的人世幸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5 21: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face=楷体_GB2312>                                             一</FONT></P>
<><FONT size=3>   之前看凤凰卫视的《名人面对面》,是许戈辉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专访,记得他说起了莫言、虹影、李锐,还有山西的曹乃谦,但马悦然话锋一转,忽然说阿城基本上已经不写小说了。这倒令我为之一震,顿时生起怀念来,好久没有看过阿城的东西了,经他这么一说,又让我回想起这个记忆中的作家,于是重新找了他的成名作《棋王》来看。<o:p></o:p></FONT></P>
<><FONT size=3>   文革后新时期的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伤痕文学乃至反思文学,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吹吹打打也着实热闹了好长一阵子,但几乎都逃不出苦难的经历和回忆,话语上也还是那种集体性的腔调。阿城却是个例外,同样的写知青,同样的写上山下乡,只有他的笔触还保持着平和的私人记忆,不唱讴歌,也不唱挽歌,他唱的是且分忧喜为衣粮的山野牧歌。<o:p></o:p></FONT></P>
<><FONT size=3>  “我”父母生前颇有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孤身一人无牵无挂;王一生来自社会下阶层,母亲解放前是窑子里的,死后家里剩下卖力气的继父、妹妹和他。满载着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列车上,“我”和王一生狭路相遇,王一生爱下棋,也下得一手好棋,长胜冠军,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棋呆子。 <o:p></o:p></FONT></P>
<><FONT size=3>   王一生有句名言“何以解忧,唯有下棋”,但他除了是个棋呆子,由于长期饥饿的原因,还对吃十分有兴趣,所以特别地打听“我”在父母死后的两年怎么混的,尤其是一些细节,但主要还是关于吃。基于对吃的经验和理解,王一生把“我”分到“你们”的行列,理由是他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五谷杂粮只要能吃饱就好,而“你们”中之一的“我”是吃得想好上加好,那是馋,馋是“你们”家道曾经好过的人的特点。<o:p></o:p></FONT></P>
<><FONT size=3>   因曾结识捡烂纸的老头儿,两个人经常下盲棋,于是王一生的棋艺大增,还从老头儿那得了本不知哪朝哪代的棋谱,虽是棋谱,但开篇却讲男女之事,属于“四旧”,不过老头儿却有理论,说他捡纸也是在捡旧,然而捡纸卖钱养活自己则是新,于是男女、阴阳、柔、势、无为、道一路讲下来,结论是:棋盘这么大,无非道同势不同,天下的事也是一个理儿。<o:p></o:p></FONT></P>
<><FONT size=3>   火车到站后,“我”和王一生被分在不同的农场,半年后他来看我,在这里认识了同样爱下棋,绰号为“脚卵”的倪斌,只是倪斌祖上解放前是世家,到他父亲还是文人雅士。“我”和大家在山上打了两条蛇,招待远道而来的王一生,吃完了大家看脚卵和王一生下棋,脚卵败下阵来,告诉王一生不如在报名参加地区的比赛,还贡献出了攒下来的巧克力、麦乳精、白挂面,为王一生临回去前饯行。<o:p></o:p></FONT></P>
<><FONT size=3>  “我“和大家去看地区的比赛,遍寻也找不到王一生,原来所在农场说其表现不好,不准出来参加比赛,脚卵凭了父亲和地区文教书记的关系去说情,自然也不很难办,代价是几副字画和一副明朝的乌木棋。“我”和大家随了王一生去投奔画家——王一生来地区时认识的一个文化馆画画的,画家安排我们住文化馆的舞台,画家也有句名言,叫做“何以解忧,唯有画画。”。<o:p></o:p></FONT></P>
<><FONT size=3>觉得像被人做了交易,王一生执意不肯参加比赛,但他要和决赛的前三名下,结果又有人报名参加,最后王一生下盲棋以一对九,一个人同时和九个人下。看下棋的人越来越多,妇女和小孩也都来了,从下午一直下到天黑,其他八人一一服输,最后只剩本次比赛的冠军——一个头皮精光的老者,他请求王一生给个面子握手言和。以一敌九大胜后,人渐渐散去,王一生哭过后睡去,画家也喝得大醉,一个人倒在木床上睡,倦意上来,“我”也沉沉睡去。<o:p></o:p></FONT></P>
< align=center><FONT size=3>二</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o:p></o:p></FONT></P>
<P><FONT size=3>作为一个有着丰富饥饿经验的人,王一生对吃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所以听“我”给他讲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还有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他立马就从自己的立场做出判断,说这一个是嘲笑饥饿的故事,那是一个是馋的故事,都不是吃的故事,他所理解的吃,从他讲的那个老掉牙的故事可以看出来,那是“半饥半饱日子长”的吃,光穷吃不行,还要记着断顿儿的时候,所以每顿都要欠一点儿,能吃上饭就是最大满足了,不要奢望吃饱吃好。<o:p></o:p></FONT></P>
<P><FONT size=3>所以听见大家吃饭时铝盒的碰撞声,王一生常常会闭上眼,嘴巴也紧紧收着,这倒不是他不想吃,而是他太饿了太想吃了,大概怕是睁眼看见了嘴巴控制不住。因此等他吃饭的时候,总是“很小心地将嘴边或者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手指抹进嘴里”,落在衣服上的饭粒儿,也马上一按拈进嘴里,吃完后还要把两只筷子吮净,再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o:p></o:p></FONT></P>
<P><FONT size=3>甚至王一生在下棋的时候,注意到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于是他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而干饭粒儿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怎么也赶不出来,王一生便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的一声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吃大概真是落到王一生的伤心处了。<o:p></o:p></FONT></P>
<P><FONT size=3>王一生对吃是精细的、虔诚的,有如对天地神明一般,怀着宗教般的朝圣情节,民以食为天,一粒儿饭对他来说,就是最能抵挡饥饿的东西,要活命么,要维持生计么,他必须连一个饭渣儿也不放过!这或许有点残忍,但在饥饿和求生面前,残忍算什么呢,残忍大概和朴素一样,都是真实得直指人心和事物核心的东西。<o:p></o:p></FONT></P>
<P><FONT size=3>“我”是野狼似的转悠一年多,终于还是决定要下乡去,但“我”下乡插队,并非为逃避饥饿而去,也并非为响应号召而去,而是因为“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资”,再说家里没人了,家具也被统统收走。但王一生呢,他巴不得想去这样的地方,起码吃饭可以有保证,被饥饿追赶和煎熬的岁月终于能够结束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何必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所以连妹妹来车站送他,王一生也躲着不见,惟恐走不掉似的。<o:p></o:p></FONT></P>
<P><FONT size=3>除了像王一生这样,对吃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感情之外,在一个普遍饥饿的年代,对吃的渴望也更大地表现为一种集体性质,这从“我”和大家招待王一生吃蛇肉可以看出来。本来能吃上一顿荤腥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对待吃蛇肉,众人依然是很讲究的,要有蒜,有姜,有盐,“我”还跟脚卵要酱油膏和醋精,而蒸蛇肉不切成块,则是因为“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而吃剩下的蛇骨,则继续续水熬汤,放了野茴香在里面,立刻异香扑鼻。             <o:p></o:p></FONT></P>
<P><FONT size=3>在一个物质生活异常贫乏的岁月里,对吃的最高渴望和热情,我觉得,未必就是饥不择食,也未必就是吃一顿儿欠一顿儿。民以食为天的顶礼膜拜,倒更可能是表现为对吃的一种精细和挑剔的讲究。吃草根,啃树皮,那是为了基本的生存,纯粹是出于求生的本能,而像众人吃蛇肉如此讲究这般,不能说不是为了生存,但比这一点丰富和具有多层维度的,却是倾注了对吃、对食物的更大的追求和理想。蛇肉这种精致的吃法,其实是现有条件下所能营造出来的关于吃的一种最高境界,更接近于一种表达寄托的仪式。</FONT></P>
<P><FONT size=3><o:p></o:p></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三</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o:p></o:p></FONT></P>
<P><FONT size=3>《棋王》通篇看来,大体上写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把精神寄托在具体生活以外的人;一种是把精神寄托在具体生活以内的人。前一种人则以“我”、脚卵为代表,后一种人以王一生、画家为代表。同时,“我”、脚卵则是世家后人,是读书人,是文雅之士,属于河水卷裹冲刷后剩下的瓦砾;王一生、画家,则是平民,是高士,是江湖中人,属于大海里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滴水。 <o:p></o:p></FONT></P>
<P><FONT size=3>“我”是不满足于仅仅填饱肚子的,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还要追求一种形而上的满足和愉悦,“我”平时看的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尔扎克的《邦斯舅舅》,还有曹操的《短歌行》。你看王一生问“我”过得怎么样,“我”说“钱是不少,粮也多,没错儿,可没油哇。大锅菜吃得胃酸。主要是没什么玩儿的,没书,没电影。去哪儿也不容易,老在这个沟儿里转,闷得无聊”。<o:p></o:p></FONT></P>
<P><FONT size=3>脚卵是南方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又是文艺世家的后生,自然有一套他自己长期以来所形成和遵循的生活方式,他动作文气,衣服整整齐齐的,纤尘不染,见面要先握手,他父亲年年中秋约一些名人到家里,吃螃蟹、下棋、品酒、作诗。脚卵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无形中也被这种生活方式所熏养,奉行着同样的准则、追求和价值观,即使是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和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岁月里也没有多大改变。<o:p></o:p></FONT></P>
<P><FONT size=3>王一生则出身于城市下等阶层,从小有个数学脑子,理科成绩顶好,可是只念到中学,母亲死后,他只剩下父亲和妹妹,家里十分贫穷,只是从小十分热爱下棋,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画家“住在一个小角落里,门口鸡鸭转来转去,沿墙摆了一溜儿各类杂物,草就在杂物中间长出来”,“画家只是一间小屋,里面一张小木床,到处是书、杂志、颜色和纸笔,墙上订满了画的画”。<o:p></o:p></FONT></P>
<P><FONT size=3>王一生的生活里,除了吃饭,他感兴趣的,便只有下棋,下棋也是他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画家则是在书、杂志、颜色和纸笔里过生活,在一个非常态的社会里,画画就是他选择生活和生存的一种方式。表面上来看,这两者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相去甚远,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生活和追求却是紧紧结合成一体的,生活就是追求,追求也就是生活,王一生也好,画家也好,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各自的具体生活之内的,两者并不发生背离。<o:p></o:p></FONT></P>
<P><FONT size=3>而相对来说,“我”和脚卵则是把精神世界建立在各自的具体生活之外的,吃饭也好,睡觉也好,上山砍树、烧山、挖坑也好,个人的价值观、理想和追求和它们几乎是不发生联系的,“我”是想看书、看电影、找地方玩儿,脚卵是把自己收拾得整洁干净,言谈举止保持者对往日生活的想象性延续和接力,套用诗歌理论中的一句话,差不多就是“生活在别处”。<o:p></o:p></FONT></P>
<P><FONT size=3>对于这两种人、这两种生活方式,小说并没有提出谁褒谁贬的态度,当然也未必需要提出,这其实无关于道德是非,无论哪一种,都是知青们在那个时代真实生活的投影。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和脚卵也好,王一生和画家也好,归根结底大家还是同一类人,都辗转在同一片天日下,都是时代车轮辗过后的浮土灰尘,读书人,世家子弟,或者平民高士,都是俗人,都是世代走过来的普通人,不是项羽,也不是刘邦,是漫山遍野里的那些黑脸士兵,是山涧溪边里的那些提砍刀的樵夫。</FONT></P>
<P><FONT size=3><o:p></o:p></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四</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o:p></o:p></FONT></P>
<P><FONT size=3>再来说说其他人和小说的旨趣。<o:p></o:p></FONT></P>
<P><FONT size=3>这捡破纸的老头儿,也并非凡人,想必祖上应该家道不错, “为棋不为生”,下棋是为了养性,生会破坏了性。他的一番棋论,有道在理面,也有禅在里面。棋运之大不可变,这就是道的无为;棋势要自己造,这就是禅的机!天下诸般大事,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王一生问起,他到底不愿意说透,但老头儿毕竟是知道的,“这每天的大字报,张张都新鲜,虽看出点道儿,可不能究底”,所以他宁愿干捡烂纸这种营生。<o:p></o:p></FONT></P>
<P><FONT size=3>王一生的母亲,始终游走在他的叙述里。虽然她曾经是窑子里的,但后来也从了良,拖累着个身子到处找活干,王一生痴迷下棋,在街上和别人下了一晚上,她去找,把他打回去,可怜她身子太弱,打都打不疼,到了家,她竟给王一生跪下了,到底还是要指望儿子好好儿念书!可她又对王一生叹气说“你也是,看不上电影儿,也不去公园,就玩儿这么个棋。唉,下吧,可妈的话你得记着,不许玩儿疯了,功课要是拉下了,我不饶你。”<o:p></o:p></FONT></P>
<P><FONT size=3>自古以来,穷人家的孩子,除了上学,到底也没什么指望头儿了,但王一生对棋痴迷如此,又没什么别的可玩儿,做母亲的,除了有望子成龙的期盼,萦绕心头更多的,依然还是那份爱,所以她临终的时候,交给王一生的是一副棋,是她捡人家的牙刷把磨的,上头没字儿,她不识字,怕刻不对!<o:p></o:p></FONT></P>
<P><FONT size=3>多少困难,王一生没有哭,用他的话说“哭管什么用呢”,可看着这副没字儿的棋,他到底绷不住了,人生多少酸甜苦辣,都在这一捧咸涩咸涩的泪里头了。<o:p></o:p></FONT></P>
<P><FONT size=3>王一生下棋以一敌九大胜后,呜呜地哭的那声“妈,儿今天……妈-----”,也终归不负他母亲的那份爱了!<o:p></o:p></FONT></P>
<P><FONT size=3>“我”和大家在江里洗澡的的那次,画家给大家画裸体速写,经他这么一画,“我”倒发觉我们这些每日在山上苦劳的人,倒矫健异常,不禁赞叹起来!想想还是画家说的那番话好:“干活儿的人,肌肉线条极有特点,又很分明。虽然各部分发展可能不太平衡,可真的人体,常常是这样,变化万端。我以前在学院画人体,女人体居多,太往标准处靠,男人体也常静在那里,感觉不出肌肉滚动,越画越死。今天真是个难得的机会。”<o:p></o:p></FONT></P>
<P><FONT size=3>画家们都躲在画室里调色,惟独莫奈走上伦敦街头,把画架搭在紫色的雾里,别人都嘲笑他,可最后却只有他是成功的。今天,我们都知道十九世纪的伦敦雾是紫色的,这真是应该感谢踟躇在街头的莫奈的。<o:p></o:p></FONT></P>
<P><FONT size=3>跟九个人大战前,“我”问王一生有把握没有,王一生说过一句话,叫做“怕江湖的不怕朝廷的”,这话说得很在理儿,因为他自己就是个江湖的,来个朝廷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杀他个片甲不留没问题!再来个江湖的,可就麻烦了,各有各的路数,各有各的山头,野招对野招,奇阵对奇阵,最容易打得难分难解。<o:p></o:p></FONT></P>
<P><FONT size=3>大概画家以前是朝廷的,运动后才成了江湖的,两厢对比,才知道哪是好哪是不好,所以王一生以一敌九大胜后,他竟也喝得大醉,也不管大家,一个人躺在木床上睡去。画家想必也是个真性情,王一生大胜,也就像是他自己大胜,外面的天地日月都变了,不再理他也不再要他了,他没想到还有出头之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精华竟钻到了自己手心里,醉吧,醉吧,一醉方能休,醒来后世事方能明了。<o:p></o:p></FONT></P>
<P><FONT size=3>“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怕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看见了棋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张一张地折书页。”<o:p></o:p></FONT></P>
<P><FONT size=3>“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o:p></o:p></FONT></P>
<P><FONT size=3>睡吧,睡吧,都去睡吧,梦里人世富贵,且分忧喜为衣粮!<o:p></o: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5 21:28:39编辑过]
发表于 2006-8-16 1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欢迎<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小布尔乔亚!</FONT>
发表于 2006-8-17 12: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了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0:00 , Processed in 0.0418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