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06|回复: 2

福兮祸兮:建筑界遭遇“洋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7 1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STRONG>国际知名建筑杂志纷纷登陆中国建筑界人士讨论“洋经验”与中国建筑设计问题</STRONG></P>
<><SUP>  近年来,外国建筑师中标奥运“鸟巢”、央视新楼、国家大剧院等大型项目,让建筑界有了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建筑师“实验场”的争论。许多外国著名建筑事务所都在中国有建设项目,国际知名建筑杂志也纷纷开辟中文版。继日本的《A+U》、德国的《DETAIL》、西班牙的《ElCroquis》登陆中国后,7月,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专业杂志《Domus》中文版正式引进,引起了建筑设计界的关注。本报采访了几位青年建筑师及教育专家,对杂志引进后的国外经验对中国建筑领域的冲击,以及中国城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SUP></P>
< align=center> <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9/2006/07-26/0013@43644.jpg"></P>
<><SUP>  中国的城市建设成为两种声音的对决,一边是外国建筑师的实验,一边是中国专家的保护,“中坚”张永和们致力于在新建筑上复活传统。而年轻新锐的马岩松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中国当代的问题。</SUP></P>
<><STRONG>  ■沙龙人物</STRONG></P>
< align=center><STRONG></STRONG> <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9/2006/07-26/0013@43638.jpg"></P>
< align=center><SUP>王晖,建筑师,现为北京二五二九建筑工作室合伙人,曾设计西藏苹果学校、左右间咖啡馆。</SUP></P>
< align=center><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9/2006/07-26/0013@43639.jpg"></P>
< align=center><SUP>马岩松,建筑师,MAD事务所创办人,多次在国内外建筑设计大赛中获奖,2006年设计“梦露”大厦在加拿大中标。</SUP></P>
< align=center><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9/2006/07-26/0013@43640.jpg"></P>
<P align=center><SUP>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SUP></P>
<P align=center><STRONG>洋杂志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STRONG></P>
<P><STRONG>  我们需要了解国际建筑思潮</STRONG></P>
<P>  周榕:今天的中国建筑界已经真正拥有了开放的国际眼光和交流能力。国外建筑师的涌入、国外建筑杂志的引进,会让我们的建筑师更多地了解同行是“怎么想”的,而以往只是比较多地了解了国外建筑师是“怎么做”的。国外杂志《Domus》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它有自己独立的建筑品格、独立的建筑思想。这便有助于我们了解建筑思潮,尤其是国际建筑思潮是怎样发展的。</P>
<P><STRONG>  一个很好的交流渠道</STRONG></P>
<P>  王晖:外国建筑师来中国,包括他们的杂志过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渠道。我们要去跟别人沟通、交流,才会有进步。文化交流需要一个开放的态度,他们也在学习中国的方法。</P>
<P align=center><STRONG>洋经验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利与弊</STRONG></P>
<P><STRONG>  「支持方」</STRONG></P>
<P><STRONG>  国际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STRONG></P>
<P>  周榕:现在很难去界定这些国际建筑思潮对中国是否有用。中国建筑发展有自己特殊的情况,发展情况与世界各国都不一样。但现阶段我们有点像“盲人摸象”一样。如果你不了解国际,不了解在国际这个大的坐标系里你所处的位置,这种发展就是盲目的。</P>
<P>  国外经验有很多种,类似国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城市经历过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比如说纽约。城市更新,现在看起来是很错误的。现在大家知道那是对老的城市的破坏。老城市的机理、尺度、人际关系、社会尺度都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在城市更新中却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这些都是西方反思很久了的。包括对历史的态度,建筑发展的基本策略,这些都对中国建筑发展有很大启示。中国建筑发展很大程度是在重蹈国外50年前的覆辙。</P>
<P>  去年卖得非常火的雅各布斯的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缘何在现代中国还可以变成一个非文艺类的畅销书,这证明它与我们的现实有密切联系。我觉得国外的经验在城市化方面早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历程。有很多的经验值得中国去吸取。</P>
<P><STRONG>  「反对方」</STRONG></P>
<P><STRONG>  国外建筑师留下了很多垃圾</STRONG></P>
<P>  马岩松:是的,国外建筑师到中国来了。中国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东西。但那完全是一堆垃圾。中国的设计费是欧洲的十分之一,所以国外建筑师到中国来,只是用图纸拿走设计费,根本就不会管施工质量。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国外建筑师在给我们做设计时,往往是做了5%的事情,却拿50%的设计费。</P>
<P>  对于国外建筑师的涌进,专家争论的是技术问题,比如说安全、不好操作。类似CCTV大楼结构不合理、造价高。但这些质疑挺没水平的。</P>
<P>  建筑师提出的观点与争论的东西都没关系。比如说那个蛋,放在那是否合适。作为文化上的冲击能否接受,但其实这种观念太不现代了,只是用了现代材料而已。</P>
<P>  国外来的都是垃圾,但不能怪这些垃圾,而是你选了这些垃圾。我们对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对这些建筑师也不了解。</P>
<P>  类似迪斯尼,他们在设计时不请库哈斯,也不请安德鲁,他们就请与迪斯尼风格吻合的。</P>
<P>  西方建筑师进入到中国,根本性的一个影响是让人们意识到建筑是城市的基本元素,由此影响到城市的整体规划。</P>
<P>  实际上,中国自己的问题很多。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角度去考虑,能使我们更全面地研究城市的发展。</P>
<P>  对于国外建筑师来说,其实做城市就是做市场,为什么国外建筑师涌入中国却没有关注乡村问题的。现在我们都觉得2008年是个机会,但2008年后又会怎样。城市密度、城市空间、贫富差距,城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国外的建筑师是看不到的,所谓的洋经验是无法诊断出来的。所以我不觉得洋经验有什么好的。</P>
<P><STRONG>  「中立方」</STRONG></P>
<P><STRONG>  我们没办法客观评价</STRONG></P>
<P>  王晖:对国外建筑师、建筑经验的接受,我们没办法客观去评价,这是一个综合海量信息的过程。你说中国有10多亿人,有8亿人说好,说好的程度也不一样,很难有个清晰的标准。但从建筑本身的特征上来讲,还是有评价的系统。但是这又无法进入到特殊的评价标准内。如果从环保角度上讲,国家大剧院还是有点问题。有一天我从那经过,太阳晒过来,有反光,这就很难受。</P>
<P>  从光污染上就存在一些问题。</P>
<P align=center><STRONG>城市建筑设计:问题与构想</STRONG></P>
<P><STRONG>  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一种重建</STRONG></P>
<P>  周榕:中国建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都是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的古典主义思想做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建筑,是国外建筑师进到中国来以后。不过大规模的国外建筑师进来,也是良莠不齐。</P>
<P>  其实有些建筑师在国外根本就没什么水准,但他们也进来了,寻找他的机会。那么大量的国外建筑师进来以后,我们能不能确立一个标准,什么是真正好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很少有中国建筑师能做出判断。</P>
<P>  我觉得像鸟巢这种优秀的、甚至是伟大的建筑进来以后,其实为中国当代建筑提供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它像一个参照系,它告诉我们真正好的现代建筑的标准、品质是什么。</P>
<P>  中国就没什么建筑风格的传统。以前中国就一种折中主义的复古性风格。中国在80年前,就已经将古典主义体系的根斩断了。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一种重建。中国建筑风格的重建,建立在几个基础上,一是现代主义风格上,一是中国的基础上。既是中国又是现代才是发展之途。不要说国外经验进来了,就颠覆了中国的风格。中国就没什么传统。</P>
<P><STRONG>  现在是个阶段性问题,没办法</STRONG></P>
<P>  王晖:中国从农业社会一下子就蹦到了工业社会,现在进入了信息社会,还不是说是传统的工业社会,整体的人群结构变化呈现出更多变的格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了,城市形态必然也会发生变化。这些东西造成我们对建筑的态度是非常独特的。比如说拆四合院这事,这不是现在才有的。以前改朝换代,只要换一个皇上,就会对原有的建筑进行大改观,都是辞旧迎新的态度,里面有很多都是深层心理上的东西。</P>
<P>  这些大背景下,建筑必然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情景。房子高度也不一样,参差不齐,张牙舞爪的,相互之间没有一个相关联的东西。每一个个体看上去都与其他东西不一样,像杂拌糖,还挺好玩的。现在是个阶段性问题,没办法。我们没办法一两句话之内说得特别清晰。建筑的周期十年至十五年才会有个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与其他社会背景相关联的,但我觉得应该给中国人时间。</P>
<P><STRONG>  中国接受新观念还是挺快的</STRONG></P>
<P>  马岩松: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提出向西方建筑学习。</P>
<P>  当时觉得自己的文化是个包袱,所以要拆。现在觉得重要了,需要保护。其实这些都是不了解自己文化的做法。其实北京没什么好房子、古房子,而只有老房子,有价值的很少,不像意大利每个老房子都很好。现在又开始保护了,但这种保护其实就让它们死了一样。</P>
<P>  中国建筑市场上变化得特别快。头两年所有人都不认可我们,我们向政府介绍方案时有人竟睡着了。但现在,在上海、北京、广州都有中标项目。</P>
<P>  我们没变,但是他们改变了。中国接受新观念还是挺快的。我现在也关心北京老城区的项目。北京老城区需要新陈代谢,需要把新的房子盖进去,需要新的,甚至是未来的房子。而不是不动它,怕它怎么样。</P>
<P>  本报记者李健亚</P>
<P><STRONG>  ■链接</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外国建筑杂志登陆中国情况</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 <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9/2006/07-26/0013@43642.jpg"></P>
<P align=center><SUP>《Domus》中文版创刊号封面。</SUP></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9/2006/07-26/0013@43643.jpg"></P>
<P align=center><SUP>《Domus》原版杂志。</SUP></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pic.thebeijingnews.com/culture/0829/2006/07-26/0013@43641.jpg"></P>
<P align=center><SUP>此书对中国有借鉴意义。</SUP></P>
<P><STRONG>  《a+u》中文版</STRONG></P>
<P>  2005年1月10日创刊,是继德国的《DETAIL》后第二个登陆中国的知名建筑杂志,定价98元人民币。创刊于1973年的日本杂志《a+u》,以介绍世界范围的先锐建筑设计理念和实例为主旨,3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报道高品质、趋势前瞻性的专业优势,读者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中文版也同步翻译原刊内容,并开始增加一些本土内容,以更贴近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的需求。</P>
<P><STRONG>  《ElCroquis》中文版</STRONG></P>
<P>  2005年8月27日创刊,第一册定价400元人民币。这本创刊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班牙杂志从针对建筑学生的小册子逐步迈进高端建筑市场,以负责的态度详细描述建筑作品,并表现出与年代、潮流、环境无关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ElCroquis》中文版是完全依据其原版翻译过来,在内容和版式上均未做调整。</P>
<P><STRONG>  《Domus》中文版</STRONG></P>
<P>  2006年7月1日创刊,定价98元人民币。1928年创刊的意大利杂志《Domus》是当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设计、艺术类杂志之一,长期以来对国际建筑和设计界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P>
<P>  每期《Domus》中文版以原版的翻译文章为主,同时增加一定比例的本土内容,从而向中文读者群及全世界展示中国建筑、设计及艺术领域的最新动态。(来源:新京报)</P>
发表于 2006-8-31 11: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图!
发表于 2007-1-25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体的建筑要融于整个城市,就像一场篮球赛,不是一个人打的.当今中国的城市有各别相当不错的新建筑物,但却没有和城市和谐统一的调性,北京就是最好的例子.明明是皇城古都,却非要给自己弄成现在这副重洋媚外的奴才样儿,能怨谁?北京的市民?我想不是,他们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他们没有决定权.那么谁有决定权?设计师?开发商?对!开发商有!因为他们有钱!反正拆的不是他们的家,钱可以买到权力.在践踏了别人感情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理想国,同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来炫耀自己的"伟业",以达到哗众取宠的心理安慰.设计师也有决定权,一旦他们成为开发商的幸运儿,他们向传统文化挑战的精神头儿就来了!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急不可耐地要为自己证明-我!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将写入历史!</P>
<>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北京,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在他们伴着进行曲,踏着红地毯,带着朝圣者般的灵魂去圣坛领取圣杯的同时,一个中古时期的文明倒下了,她幸运的话可以变成历史,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在图片里,文字里,老人们的记忆里去想象,但现在的北京你还能看到多少记忆?多少历史?多少文化?子孙后代们又能从你的残缺不全的回忆里知道些什么?哈哈.....有点儿悲观了,对了,他们可能会知道麦当劳,HI-HOP,大片,超级女声,周杰伦,时尚明星,潮流教父......,知道这些多好,多前卫啊!多有生命力啊!多有希望啊!</P>[em01]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1:37 , Processed in 0.0492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