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left>
</P>
< align=left><STRONG>何灿波</STRONG><br><br> 生于1966年12月13日。1989年 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 1999年 应日本文化部出资邀请,日本海外艺术家特聘,到东京访学。 1999年至2000年 特聘为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美术学部大学院艺术研究员。2006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MFA研究生班。<br> <br><br><STRONG>主要展览</STRONG><br><br>1988年 云南省首届中国画展 昆明·云南美术馆<br><br>1993年 第三届云南省中国画展 昆明·云南美术馆<br><br>1999年 互动时代邀请展 中国·重庆<br><br>2000年 告别孤独—何灿波水墨作品展 日本•东京UNAC画廊<br><br>2002年 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展 山东•青岛展览中心<br><br>2003年 印象中国 法国巴黎•IMPRESSIONS画廊<br><br>今日中国美术展 北京•中华世纪坛<br><br>2004年<br>点•辐射与深入—来自纸墨的视觉表达”中国当代艺术展 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br><br>第19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日本·福岗亚洲美术馆<br><br>2005年<br>视觉惊艳-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上海·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br> <br><br><STRONG>出版著作</STRONG><br><br>《何灿波水墨作品选》 日本UNAC TOKYO 2000年出版 <br><br><br><STRONG>刊登发表</STRONG><br><br>1999年 《艺术家》<br><br>2002年<br>《今日中国美术》 北京出版社<br><br>2003年<br>《今日中国美术》(展览卷) 北京出版社<br><br>《开放的中国实验水墨艺术》 香港银河出版社<br><br>2004年<br>《艺术界》、《江苏画刊》、《美术文献》<br><br>《1993-2003中国实验水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br><br>2005年 《2005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品集》 上海画报出版社 </P>
< align=left><br> 仅从画面上看,何灿波创造了一个浑圆的人头与肩部的胸像轮廓,这成为他经常使用的一个形象,他将这个单体的形象进行不同的叠压和组合,又生成另外的画面。何灿波的作品就是这个符号式的轮廓的连续排列,这个简洁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寓意,它在不同的画面中延伸出不同的内涵,让我们看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由于没有具体的五官,何灿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任何个人,作为当代社会的芸芸众生相,它们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个体印象,但作为整体的处境,却是我们感同身受,难以忘怀的。何灿波的作品使我想到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作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留下许多有关城市的精采诗篇,其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与瑰丽的意境。 </P>
< align=left>何灿波的作品不属于波普艺术的调侃与幽默,而是从地域文化背景出发,从个人体验中生发出来的。这要求我们对他的作品的解读需要一定的思想的包容性。他的作品没有哈林在地铁的涂鸦符号与生活中的直接对应关系,而是内在的焦虑性的反应,中国社会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变化巨大,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活与行为方式的调整,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当下待业的选择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矛盾冲突。</P>
< align=left> ——殷双喜(博士、艺术评论家)</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0 15:56:2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