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05|回复: 4

[原创] 关于艺术行为与变态心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 19: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神病学家证明,所谓变态心理,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虚实不分,真假难辩,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质的东西。他们在内心建立建立一个现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似乎觉得有充分的信心,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所能理解的现实的共同因素对他们来说是不真实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解释世间一切事物,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实际的情况。总之,对精神病人来说,真正的现实已经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由自身意识所创造的现实,所以精神病患者实际生活在幻想或想象的世界当中,他们在这个精神的话剧中自编自导自演,就像作为与之有相似的精神活动特征的做梦。<BR><BR>美国精神病学家C.希尔指出:“梦是正常的精神病,做梦是允许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夜晚能安静而安全的发疯。”其实做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变态,只不过这是常态的“变态”。由此可知,心理正常的人有时也会发生变态,这不仅表现在梦中,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所以常态和变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就心理内容来说,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是不存在明显区别的。只是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比如《城南旧事》中的疯子那种思念亲人的心理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很少人以其混淆幻象与现实的方式表达而已。也可以说,变态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常态功能的扩大或是一种超越。<BR><BR>幻觉和错觉是艺术行为中最为常见甚至必然的变态心理表现形式之一。所谓错觉,即意识对客观物象的一种错误的反映。在错觉中,有一种实际的感觉刺激物,只是被谬误所知觉或是在经验中被歪曲。幻觉则是没有外物刺激而出现的虚无的假象,似乎感觉到某种对象的存在,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来自对方的刺激。但这两种异同的表现形式却很难对其划分出真正的界限,因为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在产生幻觉或错觉的瞬间究竟某个感官在发生作用。<BR><BR>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一种失去自我意识的迷妄状态。就像老子所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这种迷妄有别于幻觉和错觉,哈忒在《疯狂心理》这样谈到:“倘若病人看见一件并不存在的物象,这是幻觉;倘若他自诩为世界的最高统治者,这便是迷妄。”迷妄也可以说是幻觉的更加极端且具体的表达。从发泄的角度来讲,幻觉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无法借现实为依托或是受到某种因素而无法表现的东西。当艺术家完全陷入对自己熟悉的物质思考的时候,这种情况便如同物质以超光速存在时周围一切都几乎消失,惟有其在艺术家面前凝聚、发散以至于变异。<BR><BR>艺术品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家的幻觉系统,但并不是任何幻觉都能够产生艺术作品。麦古杜曾经证明,当人们凝视水晶球时,也会转入催眠状态,从而产生幻觉。因为这样的视觉行为必须高度集中于水晶球的折射光,其实凝视任何一种表面光滑的物体时都有同样的效果。他在著作《变态心理学》中这样描述:“先在水晶球的前面设置一层朦胧的屏障,犹如笼罩着白雾,片刻,就会感觉雾气消散,人们于是可以看到有时各种各样的,有时断断续续重复出现的场景或者画面,好象在水晶球中心有小型彩色电影在播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图象时来时往或聚或散。”艺术创作中的幻觉也如同是对物质凝视所导致的,而这种幻觉是依托于艺术本体之上的,否则,只是普通的由于生理因素产生的幻觉。<BR><BR>幻象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表象,它的产生并不是通过逻辑,而是通过那种对经验的共鸣为依据的直觉,直觉产生于大脑的潜意识活动,也就是说当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具备发生幻觉时,潜意识已经代替大脑常规的思维模式而进行由经验和生理支配的活动。这种短暂的意识控制的消失,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心灵摆脱常规思维,较为原始或是先验的东西便发挥其作用。平时生活中人的大脑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将形象的东西转化为抽象的符号,而这种幻想却是通过含义丰富的形象呈现出来的,如此,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便有可能依托艺术这样一个中介得以展现。<BR><BR>由于艺术创造心理结构的相异,导致个体幻象缺乏普遍性,所以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认为只有种族的发展历史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才有研究价值,集体是对个体的偶发性潜意识进行选择和过滤,因此更具有一种原始意义上的必然性,这样,一件艺术品的创造就成为了对该民族的一种深层心理原始形象的探求。虽然荣格使这种深层心理结构获得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两度开拓,保证了结构的社会和历史价值。然而,这种只重视原始发生阶段集体深层心理阶段的观点,却忽视了突破或是超越自我深层心理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超我艺术带来的深层理解将有可能促进集体心理模式的转化。深层心理的非普遍抵达性必然造成个体的孤立,而这也正是对个体探索了解的真空。<BR><BR>个体变态心理不符合一般病理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潜在冲突,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这让我想起艾未未曾经展出过一件这样的艺术品:一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板的墨绿色雨衣,类似于基督教徒的袍衫,在下面的一个原形开口上插着安全套。这是在一个禁欲时代对欲望的冲动,也可以理解为对以往社会模式化的嘲讽,或者说是一种超越,是对时代的,也是对意识的。<BR><BR>这种变态的心理结构有可能产生艺术,但并非艺术本身来自于变态心理。就像一个人如果有意识的去看远距离的东西,这个意愿便使他的瞳孔放大,假如他只是想要瞳孔放大,而这个意愿却不会产生所期望的效果。生理及心理的规律亦如此。但艺术却是偶然,这种偶然性出于常态心理的两极,借尼采超人概念暂且定义为超病理性变态和病理性变态。艺术家游离于病态和常态之间仿佛钟摆徘徊于时空之边界,正是这种有别于常人的特征使得他们获得远超过普通体验所带来的种种感受。在这个跨越两地的却又属于自我的空间中,艺术家将对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的进行个性化改造,因为艺术创造本质永远都是个体劳作。这并非是消极的一面,而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效率极高的方式,任何个体都具有其深刻的完整性,假如破坏了个体的完整性,大平庸的集体化或许会从客观方面促进数量上的提高,但对艺术本身而言却是劫难。艺术这个完整的异化的个体世界,或许是对病态心理结构最好的阐释。<BR><BR><BR>
发表于 2006-5-2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本身就是非常态下的产物.变态一说值得讨论.
发表于 2006-5-9 18: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没错,只是这类话题早以成为公开的秘密,不足为怪.
匿名  发表于 2006-6-3 11:02:07
[em02]
匿名  发表于 2006-8-29 02:30:21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eee" face=隶书 color=#3e577d size=7>艺术本来就是非常态下产生的,而有些变态行为却打着艺术的旗帜,为自己贴金,的确是恶心的事!BS~~~~`</FONT>[em14]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1:32 , Processed in 0.0346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