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82|回复: 0

《中国新诗刊》第七期目录,封面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8 14: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新诗刊》第七期目录</P>
<>浙江概念·金华诗人专列</P>
<>下雨的樟树的诗/5<BR>飞沙的诗/ 6<BR>吕煊的诗/7<BR>北溟的诗/9<BR>陶家明的诗/10<BR>小蛮的诗/11<BR>李英昌的诗/12<BR>南蛮玉的诗/13<BR>蒋伟文的诗/15<BR>在艾青的故乡唱歌/飞沙/17</P>
<>个人作品点击</P>
<>阿翔作品/19<BR>旅行者的小谣曲/津渡/24<BR>反向的诗意<BR>——浅评阿翔小谣曲/南京老刀/25<BR>灵魂的漂泊与涅槃<BR>——阿翔诗歌《旅程》阅读印象/辛泊平/26<BR>胡读阿翔的《旅程》/冯马/27<BR>俞昌雄作品/29<BR>试作旁观者<BR>——俞昌雄诗歌印象/释妙音/33<BR>君儿作品/35<BR>解读君儿/徐江/37</P>
<>长诗看台</P>
<>殇或碎片/庞清明/40<BR>UFO/白鸦/42</P>
<><BR>荒诞基地</P>
<>散心荒诞诗/47<BR>林忠成荒诞诗/49<BR>武靖东荒诞诗/51<BR>飞沙荒诞诗/52</P>
<>刊中刊·青灯黄卷论坛诗选</P>
<P>小海的诗/55<BR>安琪的诗/56<BR>拜星月慢的诗/58<BR>曹东的诗/58<BR>非蛋的诗/58<BR>非飞马的诗/59<BR>怪年的诗/60<BR>胡仁泽的诗/60<BR>黄仲金的诗/60<BR>黄元祥的诗/62<BR>静庐听雨的诗/62<BR>刘成东的诗/63<BR>陆华军的诗/64<BR>沐吉阿介的诗/64<BR>湿地松的诗/65<BR>十品的诗/65<BR>识时务者的诗/66<BR>孙其安的诗/66<BR>桃子的诗/67<BR>凸凹的诗/67<BR>汪抒的诗/68<BR>西边雨的诗/68<BR>谢小小的诗/69<BR>姚彬的诗/69</P>
<P>新诗刊论坛诗选</P>
<P>陶天财的诗/70<BR>阿卓务林的诗/72<BR>野川的诗/73<BR>陈亦权的诗/74<BR>何泽洪的诗/74<BR>惠建宁的诗/74<BR>欧阳疯的诗/75<BR>冰木草的诗/76<BR>林溪的诗/76<BR>张庆超的诗/76<BR>李晓泉的诗/77<BR>公子秦的诗/77<BR>铁舟的诗/78<BR>汉上渔者的诗/78<BR>风过之痕的诗/79<BR>颜非的诗/79<BR>庞白的诗/80<BR>三色菫的诗/82<BR>寿州高峰的诗/83<BR>涂灵的诗/84<BR>郑波的诗/84<BR>西北龙的诗/85<BR>李浔的诗/86<BR>杨明通的诗/87<BR>余文飞的诗/88<BR>孤城的诗/88<BR>之道的诗/89<BR>鹃子的诗/91</P>
<P>新诗刊评论</P>
<P>爱与乡愁:汪文勤诗歌的史记/林 童/92<BR>游走偏锋的利剑<BR>——小云类型主义荒诞实验作品点评/探 花/97<BR>嬉皮,然后作沉思状<BR>  ——读藏马诗歌《别站在风口》/飞 沙/99<BR>很多人可能忽略喝水<BR>——读飞沙诗集《荒诞诗歌》/下雨的樟树/101<BR>尼采的忧伤/北 溟/103</P>
<P>80后展厅</P>
<P>惠诗钦的诗/106<BR>白鸦的诗/107<BR>高野的诗/108<BR>欧阳疯的诗/109<BR>阿宝的诗/109<BR>冰子的诗/110<BR>青山的诗/111</P>
<P>即兴雅集:下雪啦!</P>
<P>飞沙即兴诗/115<BR>阿也即兴诗/118<BR>下雨的樟树即兴诗/118<BR>李英昌即兴诗/119<BR>石化即兴诗/119<BR>吴警兵即兴诗/120<BR>西北龙即兴诗/120<BR>克文即兴诗/121<BR>丙戌年正月雪中短信雅集/121</P>
<P>微型诗罐</P>
<P>黑马微型诗/122<BR>含笑微型诗/123</P>
<P>窗外阅读·透过李敖<BR>李敖VS余光中/124<BR>李敖VS鲁迅/128<BR>李敖VS胡适/137<BR>相关链接/143<BR>诗歌哈哈镜/小云/157</P>
<P>纪念艾青逝世十周年</P>
<P>穿过漫长、黑暗而又潮湿的隧道<BR>——与艾未未谈艾青/董正勇/161</P>
<P>新诗刊在行动</P>
<P>《内心的风暴·郑朝阳诗歌朗诵会》剪辑/165<BR>感谢诗歌<BR>  ——“大麻子快乐诗歌”首届沙龙纪要/171</P>
<P>留言新诗刊</P>
<P>我与《中国新诗刊》/林童/174<BR>在QQ答陌生人问/飞沙/175</P>
<P>第六期更正/102<BR>图片:封二/佚名摄影 封三封底/飞沙、小蛮摄影<BR>插图/陶家明、胡志飞、飞沙等<BR></P>
<P>飞沙说话</P>
<P>之一<BR>  <BR>月初阿翔与张尹、晓波飘来金华,后两位次日离开,阿翔又留了几天。一日于家中晚餐,远村等同席。吾友范启尧最早至,赠我一本《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谢泳的书照例是好读的,利用厕上、车上、床上时间,不意竟于今晚(3月10日)通读一过。这本娓娓道来的书,当得上“短小精悍”四个字,虽无剑拔弩张的焰势,却有绵里藏针的杀伤力,可摘而思之的地方不在少数。如作者在《夏承枫的〈现代教育行政〉》中说: <BR>  我们今天说到三十年代的学术和教育,一般人都有很深的感慨,因为那是一个学术和教育都有大发展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没有想到,他们的努力虽然在当时也很平常,但在后人看来,他们是赶上了学术自由的好时代。我不是说那个时代没有毛病,但看那个时代的出版物,无论什么东西,都像是那么一回事,不像今天,什么都不像。做官的没有官样,做学问的没有做学问的样子。(41页)<BR>“自由”二字,在当代中国,曾经都是犯忌、因而不太敢说的,“民主”就更加了。当然,有人要说给庶民们听可以,庶民们想要随意的说来则万万不可。因为国家威权几乎控制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资源,人格萎缩、创造力衰退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流行病。谢泳在《读〈北京平民教育之现状〉》中说:<BR>  中国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其实都是一个常态的社会,常态的社会主要是靠自然演进存在的,日常生活的秩序,由自然生长,有相当的合理性。1949年前,中国社会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潮,大体就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保留了适度的空间,所以北洋时期也好,国民政府时期也好,国家的力量没有到了无边的程度,对外来文化也没有到了赶尽杀绝,所以在国家之外,社会总能保持它的活力。北京当时的平民教育,主要经费并不出自国家,而在民间,民间并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生利的行业,而是把它作为社会公益来看的,这在中国本来有非常好的传统,可惜后来都不要了。国家有自大狂性质,以为自己什么事都能管起来,其实什么事都管不好。在国家之外给民间预留空间,是一个常态社会的主要特征,只有变态的社会才把国家的力量深入到民间和私人生活领域,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最大的破坏。(51页。此处据从网上查到的原稿)<BR>  想到我在2005年化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通过各种关系,与多个“有关部门”交涉,与事者上至市长下至“有门路”的记者,诉求只在成立一个于世无争、方便活动的民间诗歌协会,最终愿望泡影而逝,连“让你死得难看”的荣耀都不能获得——让菩萨一样端坐的人物得意其先见之明,窃喜至于失眠。这证明我们离一个可以称为“常态社会”的国度,大概还有一百步之遥。从网上可以看到,谢泳下面一段紧接上文的话,到书上时已被删去了:<BR>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在“万恶的旧社会”,人民如何如何,现在看起来,那个教育是有问题的,至少从我所看到的这本书来说,那个社会里的民间生活,还是正常的,倒是我们以后反而没有那样正常的生活了。<BR>  这句话说不上“反动”,在口语的人间,早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常识”却是最“有毒”的,自然要被防范得紧。有一个时髦的丑女写有一本书叫《我的非正常生活》,这“非正常”的何止是那个“我”?现在“民间”这个词又受庞得很,好像中国真有“民间”似的。试问现在的新闻、出版、大学教育,有哪一个“民间”?非公有的就“民间”了吗?早听闻外企私企都设中共支部了,“民间”在哪里呢?在中国尚有“民间”的时候,并没有人特别标榜“民间”、为“民间”叫嚷,如今“民间”不见使人愁,于是“民间”之吁又甚嚣尘上,适足以证明这是个“民间”失踪的时代。“空间”尚且无存,何云“民间”乎?我们只有讨价还价的菜市场、自欺欺人的杂耍场、尔虞我诈的赌场、挂羊头卖狗肉的洗头坊,我们没有“民间”。<BR>  然而我们仍旧在努力,我们仍旧可以有所作为——尽管是顶着石臼做戏,尽管是事倍功半——半——半,尽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要晃动它的光芒。“我的朋友胡适之”爱给人题“功不唐捐”,意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不会白费。——这样说着,头顶好像冒出了一条热腾腾的青气,高人见了,会看出是修炼尚不到位的表征,难免要嗤之以鼻的。</P>
<P>之二 <BR>  <BR>且不理会这些。我一直想说说我的办刊思想——如果也能称“思想”的话。<BR>  我的办刊思想是什么呢?<BR>  首先一个宗旨,或者说是一种愿望,就是标在封面的八个字:“独立思想,自由诗歌。”没有思想的独立,谈不上自由的诗歌。不自由的诗歌实际上不是诗歌,只是鹦鹉之学舌和奴才的颂词、奸人的告密。一个诗歌写作者竟能不是一个思想者,那终究是十分可笑的。为感受自由而写作,在写作中感受自由;为追求独立思想而写,写出独立思想的成果——我们称这样的人是诗人。我希望《中国新诗刊》是一个独立思想的操场,是一个自由诗歌的实验基地;而我,是这个操场的维护者,这个基地的服务员。<BR>  所以,当不止一个人告诉我“要有精品意识”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精品在哪里的。我们当然力求选出最好的作品,但这跟“精品意识”是两回事。便是以“精品”自居了几十年的党营诗歌刊物,也看不出到底有多少经得起检验的精品。“精品”概念害了中国文学,因为那些持了“精品”标准的人就十分次品,要他们选出精品、引导出精品来,无异于缘木求鱼,赶水牛跳舞。我觉得文学的精品最终是可遇不可求的,作者对自己悬以高标应该鼓励,一个编辑要发挥的,则只是以明亮的眼睛和宽容的胸怀,经一番披沙拣金的功夫,将过手的大概不错、可能不错、以后大概会变得不错的东西送到读者面前,让时间去淘洗。<BR>  另外,“精品”是“精品人”创造的,那么“精品人”如何出现呢?反复的退稿(如今似已无此一说,只是不理睬而已)打击固然是创造“精品人”的法子(它扼杀了多少天才无人可以统计),可是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是如同竹笋,最怕春雨的鼓励的,越鼓励越长得快——那么,让别人去喜欢冰雪和磐石吧,我喜欢的是春雨和沃土,如果我能够,我就做这春雨和沃土。——有些自负了不是?遵孔子训,亦言其志耳!所以,《中国新诗刊》期期都有新面孔,对新面孔并且持续关注之,浇培之——希望他(她)有一天会成长为一株“精品人”,结出真正的“精品”来。<BR>  “办刊物”固是“选作品”,不过我以为,“办刊物”与“选作品”还是两回事,前者是做的文化,后者只是搞选本。“选本”当然也在文化中,但只是文化之一种构成。我希望我们不仅种树,我们是在培植一片生态。我的愿望是,打开《中国新诗刊》的朋友,不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树木,而且进入了一座动植物种类杂然的山林;他会在粗粗浏览之后,仔细的将之收藏,偶尔又会翻出——于今天看,可以从中读到时代的断面;于未来看,保留的是历史全息的侧影。我希望能做得丰富些、立体些、热闹些、厚重些,文本与言论并重、圈内与窗外共览。诗歌是人类心理与性命的重要部分,诗歌从来不孤立,所以诗歌刊物不应该把诗歌孤立起来,“自绝于人民和世界”。<BR>  人要有点精神,《中国新诗刊》要有点精神。我们一起来努力。</P>
<P>之三</P>
<P>  关于第七期《中国新诗刊》,这里略作几点说明。<BR>  本刊从第五期开始在金华编辑。这一期的《浙江概念》,集中发表一组金华诗人的作品。近年金华诗歌气氛活跃,诗人作品屡见于各地报刊。日前得到消息,《诗歌月刊》将继2003年首次发表“金华诗人小辑”之后,再一次对金华诗人的创作进行整体关注。金华作为浙江诗歌重镇的地位日见凸现。<BR>  《个人作品点击》栏目推出是阿翔、俞昌雄、君儿等三位诗人,作品各呈鲜明风格,于个人角度,足以呈现其新近探索成果;于整体方面,则显示当代诗坛注重实力、关注内心、回归诗歌本体的面貌,值得反复阅读。<BR>  《刊中刊》这次发表的是黄仲金主持的《青灯黄卷论坛》送来的作品,人数众多而作品上乘。因为网络,交流上的时空阻隔化为乌有,彼此串门十分方便,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可以想见,当资源的共享变得容易,群体的群体性印记越来越变得模糊,队名似乎成为一面流动小旗,而人员也不再有明确的队属。这肯定是有利又有弊的。这时候,个体的独特性就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BR>  《窗外阅读》是上期的延续,篇幅浩大,如牛排颇耐咬嚼。透过李敖,我们看到的是李敖、余光中等文坛大腕的复杂嘴脸和社会文化的深层内容,鲁迅、胡适、李慎之等先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苦索与大愿。寻寻觅觅、是是非非之间,我们从思想者身上看到了诗人气质的荡气回肠。<BR>  《即兴诗:下雪啦》原是前年的计划。关于即兴诗,我在编者按里多说了几句。古人云“诗可以群”,讲的是诗的交际功用,这于旧体诗是很相宜的,所以我们看到古人作了很多即兴的好诗;但在新诗写作上,诗的这一功能淡化了,这未尝不是一种损失。网络使即兴诗的复兴成为可能,但即写即贴依旧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即兴,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缺失是对方肉身的离场。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喝酒作爱道别,都不亲切,讲到最后无非意淫,哪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字字感性、性感与快感!在新诗写作中,即兴好像是不被看重的。我偶尔也以半文不白体写五言七言的打油诗,感觉新诗是当然的更难写,因为不像旧体诗的有许多障眼法可以借助。这是不是新诗暂时拼不过旧诗的原因?用范伟的语气问一句:“同样的汉字,怎么差别会这么大妮儿?”这个问题太复杂,愿听到专家的高见。<BR>  今年5月5日,是艾青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本刊发表一篇与艾未未谈艾青的旧文,另刊登一些相关图片,借以表示对这位从金华走出去的大诗人的缅怀之意。<BR>  《新诗刊在行动》是新栏目,专门介绍本刊组织与参与的活动,为新诗刊诗群的建设作水墨的晕染——尽管如上面说的,群体的群体性印记将变得越来越模糊。<BR>  这一期是比第五期的特大号还要大的号,篇幅达11个印张。但因之前积下的东西实在太多,原计划中的《新诗刊论坛历届版主作品选》还是只能推到下期再做,望各位版主见谅。<BR>  到明年,如果顺利,《中国新诗刊》将出满十期。逢十大庆,一个计划是选编出版一部《中国新诗刊作品选》,从本刊发表的作品中选出一本带点“精品”面目的东东来。新诗刊是大家的,欢迎诗友们就本刊撰写评论与记忆的文章,第十期将予选登。另选本如何做,从选稿、设计到经费筹集,有什么好点子,也望各位有以教我。飞沙愿洗耳恭听其详焉。诗曰:<BR>  <BR>  春天好啊,春天好,<BR>  春天不能睡懒睡。<BR>  很多事情得安排,<BR>  很多事情要趁早!<BR>             飞沙写于樟下书屋</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0:03 , Processed in 0.0236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