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20|回复: 0

80后一代如何重塑本土文化自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4 15: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b>80</b><b>后一代如何重塑本土文化的自信</b></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align="center">邓旭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p>
<p align="center">(本文发表于《美术》2009年6月)</p><br/>
<p>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本土审美价值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当下美术创作的主要思路。但这股热潮并没有改变大部分“80后”艺术家“隔岸观火”的姿态。</p>
<p>民族本土文化的复兴,民族自豪感的重新建立,照理会激起大部份“80后”一代青年的热情与一种迫切参与其中的历史使命感。但是“80后”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依然以“简简单单地在作画,并不去想太多复杂的诸如使命感之类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多的“80后”艺术家都会以一种回避的态度面对这个话题。从2007年“果冻时代” 80后艺术展到2008年“更当代”川美80后女群体12人展再到2009年“矩阵视觉盛宴” 80后艺术家歌华美术馆大展,我们看见80后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意的用绚烂的笔调去回避一种沉重,以一种透明的、柔软的、粘稠的、略带弹性的“果冻”形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似乎很难见到具有前辈艺术家那种“中国气派”的力作。</p>
<p>这种逃避并不是对于“熔铸中国气派,打造国家形象”这样的文化战略意义和价值的否认。只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发现他们“看见的世界”和他们“听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百家讲坛掀起的国学文化热中“80后”一代的大学生照常清晰的明白要将80%的时间奉献给外语,自己才可以顺利的毕业或者考研。他们至少表面上表现的不太关心政治和社会,他们大多数人没有过大的理想,因为他们发现了“要实现理想就要适应现实,要适应现实就是放弃理想”的道理。“果冻时代展览”的策展人张晴说道“这代人在羽翼未丰前就开始想要挣脱儿童这个称呼,却又要不断回头以儿童的身份回避成年的压力。”在面对当前这个时代和社会时“80后”的艺术青年们总是以一种不认同的怀疑态度面对,对于社会他们有自己敏锐的视角和比前一辈更加准确的判断。在思想上还在小小的年龄就表现出超乎自己年龄段的成熟,但却在行动上尽力的回避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较上辈的艺术家们似乎缺失了那种敢为天下的气魄,却更多以一种游戏的,幻想的偏安状态出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80后”艺术家的作品缺少上一代艺术家那种恢弘的气势,而出现一种尽可能避免宏大的社会叙事,更多将创作视角放在对于本身成长经历的敏感关注上来,所以当面对传统复兴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时他们必然以怀疑或者逃避的态度来面对。</p>
<p>黑格尔说“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中国“80后”一代同样是一种“例外”。 他们基本是计划生育后的一代,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最迅速的90年代,当下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及住房问题,这些都造成了“80后”一代的成长记忆与当前社会现状严重的差异。历史恰恰将这个10年和其他时代划出了巨大的鸿沟,可以说80后一代在中国社会及文化发展中就像一叶孤舟,传统文化的断层似乎需要他们来承上启下,但是历史告诉他们,承上启下者往往是最苦难的,也许保持距离才是最安全的。所以对于复兴传统的使命“80后”一代表现出的逃避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p>
<p>那么“80后一代”真是“垮掉的一代”吗?“80后”艺术家是否可以肩负起“熔铸‘中国气派’”、“打造‘国家形象’”的文化重担?我们不妨看看二战后的美国,被海明威称为“垮掉一代”的二战后的美国青年,朋克摇滚、嘻哈文化、嬉皮文化、颓废、叛逆、迷茫充斥了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在一度的绝望与担忧之后,这些昔日玩世不恭的青年用自己的方式去抚平了战争对美国造成的创伤,并很快的适应了信息时代的来到,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导,并构建起了美国人一种更加自由,自信的民族性格。</p>
<p>&nbsp;不久前“80后”一词同样在今天的中国成为了一个略带贬义的词语,它带上了一些“肤浅”“浮躁”“稚气”等等的附加意义。一些“80后作家”是有直接的责任的,他们沉浸在物质带来的泡沫中迷失,我们是年轻的一代,的确还有肤浅的一面,但我们所处的时代似乎给予我们的责任不应该是一味的在安乐窝中装装清纯,发发牢骚,写点多愁伤感,写点风花雪月就可以的。这些80后代表人是片面的、不深刻的,他们所带来的文化现象也是不深刻的。</p>
<p>在新时代我们要看到“80后一代”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80后是在场亲身目睹和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的特殊的一代,短短2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多是目睹的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因为成长在飞速发展的90年代,他们完全适应了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模式,他们应对发展和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的能力将大大强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没有上一代人那种对于西方狂热的崇拜感与仇恨感,他们也没有上上一代人对于饥饿与动乱的恐惧,他们大脑中有祖国由相对落后直至今天崛起的完整记忆,他们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物质享受相对简单,但却充实珍贵的童年时代,同时他们还是中国的信息新时代的前沿接触者,他们有的是“对于未来无限的想象力”与 “对于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心态”。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中,在奥运圣火护卫战中,“80后”青年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掀起了国人一次又一次的爱国热潮,并用他们充满活力的面貌,展现出了年轻一代国人“爱国”、“奉献”、“热情”、“人性”的精神面貌。过重的社会压力或者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生阅历逐渐丰富,“80后一代”青年正逐步走出消极逃避的心理状况,成为一群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对社会有所担当的一代。而80后艺术家作品中对于使命感问题的淡化恰恰反映了80后一代艺术家对于当下在艺术市场推动下的泡沫现象中的冷静面对,他们冷静的看到了所谓的在美术作品中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的充满铜臭的社会使命感”,所以他们更多的将创作的主题引向一种对于自身生活状况、童年纯净记忆以及面对繁杂社会所出现的复杂心理状态更加纯粹的反映与挖掘中来。</p>
<p>但是不可否认今天中国的“80后一代”不仅要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正在飞速崛起的中国,同样肩负着民族文化复兴的巨大使命,我们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永远这样“隔岸观火”的逃避下去的。为什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依然会成为年轻一代一种巨大的困惑?“80后一代”面对文化复兴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出现“逃避”的心理并不可以简单的解释为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文化失忆”造成的空白才是年轻一代面对复兴传统的历史使命时力不从心的关键。</p>
<p>正是每一个后起的文明都会自觉的融汇与继承上代的文化传统,华夏文明才在无数的朝代更替中得以保持自身文明的连续性。“我们深深的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感到自豪”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熟悉,在80后一代的成长记忆中充斥着太多类似的话语,我们的记忆中却有一个很明显的“三段式”历史记忆模式。第一段是对于祖国古代文明辉煌历史带着炫耀的自豪追忆;第二个阶段便是对于中国近代百年耻辱的痛苦记忆;第三个阶段则是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对于未来美好的期望。第一个阶段的“骄傲与自负”、第二个阶段的“痛苦与奋发”、第三个阶段的“迷茫与希望”,造成了三种有着巨大差异的文化背景。</p>
<p>这三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80后”以及更年轻一代很难将它们很好的衔接在一起。这还不仅仅只是年轻一代的困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将这三个阶段的历史与文化有效的衔接好,所以也造成了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是片段性、不完整性,也是造成“80后一代”面对“熔铸‘中国气派’”、“打造‘国家形象’”时力不从心的矛盾状态的原因。而这种间断式的文化背景的出现,我总结来是因为四次“文化洗脑”造成的。</p>
<p>第一次是20年代随着社会形态革命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我们必须理性的认识到我们“博大精深”的古代思想和文明,已经和封建阶级的腐朽相互纠缠渗透在了一起,要想破坏这个旧的世界必然要同时拔去为它提供养料的古代传统思想,而最锋利的手术刀则是引进国外现成的思想成果。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在“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见满是“吃人”两个字,才会劝诫青年人少读中国书,不读中国书。在这场“文化与思想”配合“暴力和枪炮”的革命中,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被彻底的打翻在地,无法翻身,但是对于封建残余的腐朽思想与陋习的战斗则是要持久得多。</p>
<p>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先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根植,封建腐朽思想的余毒已经基本肃清,传统思想中优良的部分得到极大的发扬和传承。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彻底打碎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文化人为改变国民性而做出的努力。于是在“文化大革命”不分好坏,对错的彻底清洗下。我们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在这种群体“歇斯底里式的发热头脑”中变得渐渐模糊起来。所以文革完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第二次洗脑,使得中国人对于我们优秀的古代文化长时间保持了一种谨慎或敌对的态度。</p>
<p>随后在80年代的那场文化热中,我们依然仿效一、二十年代先辈们的做法,大量的引进西方的思想成果,最终造成了过度的“拿来主义”,这也是为什么查建英在对于80年代文化热的回顾和总结中会写到 “你可以用浪漫来形容80年代,当年的很多想法都太乌托邦,自己还觉得非常有意义,会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你还可以用脆弱来形容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脆弱,阿成说那个时期的人知识结构都是残疾的,单薄的,虽然有热情但能力并不很大。”这无疑给本来可以去拯救的中国本土文化又来了一次雪上加霜。</p>
<p>而随后在90年代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物质和金钱的冲击下,完成了更加彻底的第四次洗脑。所以就不难解释“民族自尊的缺失,评判价值的迷茫,价值体制的紊乱,观念行动的躁动”等状况的出现。</p>
<p>出生在80年代,成长在90年代的“80后一代”以及现在的“90后一代”已经对于中国本土文化显得非常的陌生了。所以这也是年轻一代在听到对于“传统复兴”“本土文化的崛起”等话语时,大多数表现出的是一种力不从心的重要原因。</p>
<p>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80后一代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心理担当力,但是却依然面对中国文化断裂造成的群体失忆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成长在传统文化洗脑已经比较彻底后的时代,这种对于复兴本土文化责任的消极避让也只是为了掩饰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本土文化失忆”才是新一代青年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障碍。这一代人在2009年已经全部成年,他们大半数已经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并且不少已经为人父母,80后一代将如何去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承上启下”的使命?又要如何去弥补这个全民性的传统文化失忆症?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否也迫切需要一个见到“与大海、鲨鱼抗争到底的老人”这样的本土文化坚守者形象?又将如何去重塑本土文化的自信?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拾起祖先掉落的火种,从新点亮华夏文明的光亮?</p>
<p>面对这一切,作为80后中一员的我想了很多,但依然需要答案去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p><br/>
<p>作者简介:邓旭,1985年生,四川自贡人,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就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邱正伦教授,主修美术批评方向。文章《80后艺术家“外化”而“内不化”的心理状态》、《80年代与80后艺术家——浅谈两代艺术人的责任感》分别发表于《美术报》等刊物并被雅昌艺术网等40余家网站转载。</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2:10 , Processed in 0.0580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