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img src="http://img.bimg.126.net/photo/5r_K-w2jNVX15iguR7kGRQ==/5705497777925698576.jpg"/> <br/><img src="http://img.bimg.126.net/photo/iQRAhXdXJTPzE5T_4QaaUg==/5705497777925698570.jpg"/></p>
<p align="left"> 怀德艺术银行总裁 唐冬梅 来源:怀德艺术银行网</p>
<p align="left"> 在当今这个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实力的普遍标准。同样,艺术也不例外,看一个艺术家能否有更强的生命力,是要看他的创造性。中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曾说过:三流的创新要高于一流的模仿。创新已成为时代的需要,社会大众对于艺术的渴求。<br/></p>
<p align="left"><br/>然而,要创新就要打破固有模式和旧的条条框框,正如鲁迅所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对于中国画而言,大约有上百万画家默默耕耘在以笔、墨、纸、印为要素的古老土地上唯求一变 。</p>
<p align="left">赵岩的中国泼漆画实际是中国画的延续和创新,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能泼洒成画的现象早有记录。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明代李日华《竹嬾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古代还有“喝酒不用口,画画不用手”的文字记载,但并没有留下尺纸片牍的实物供人们研究或观赏。实际上“画画不用手”是对“泼墨”现象的追求,但在泼墨的同时却偶然发现了更加有趣的“趣墨”现象。明代徐谓,近代大师高剑父、黄宾虹均对“趣墨”进行推崇和研究。张大千晚年用泼墨泼彩作画,画面上也出现了局部“趣墨”现象。但要把这种“趣墨”现象扩大化和可控化,确是非常的难。 </p>
<p align="left">其实,早就有人试验泼漆画,但由于泼漆的难度极大,无一能够成功。我们用百度图片搜索的数据来证明:中国画791000张,油画379000张,工笔画17500张,版画72800张,雕塑262000张,泼漆画除了赵岩多张之外几乎为零。</p>
<p align="left">艺术当随时代,艺术创新已成为当今艺术发展无可争辩的观点。我们不妨观察一下中外美术史可以发现:大凡在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都有一个相同的共性——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兴保先生当看到赵岩的中国泼漆画的时候说:“这是中国画的突破,是难得之创新,艺术需要多样化,人们希望看到创新的艺术形式”。 </p>
<p align="left">中国泼漆画是继中国写意画、中国工笔画、中国水墨画之后的又一个独立的新画种、新画派,赵岩是中国泼漆画的创立者,有着其特殊的学术价值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偶然主义”绘画理论很符合赵岩中国泼漆画的创作内涵。我们在看待赵岩的中国泼漆画的历史传承上,应以传统 “泼墨”“泼彩” 和 “趣墨”为延续,以当代的“肌理”现象为参照,是继张大千(泼彩)、刘国松、赵无极(肌理)之后的又一个前无古人的新发明新创造。</p>
<p align="left">赵岩的中国泼漆画是一种不可仿制的艺术品,这一点也许成为未来人们投资艺术品的重要看点。当今艺术市场大量的赝品造成了投资者信心的丧失,任何一个大师的作品都能进行仿制,信手掂来不分仲伯,令投资者大跌眼睛。市场呼唤技术性高、难度较大的艺术作品以抵制造假确保增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一种艺术品不能被随意模仿时,起码它是独一无二的。赵岩的中国泼漆画属于独创,科技性强,创作难度大,每一张画均不能模仿或重复。</p>
<p align="left"> 赵岩生于1964年,89年曾入北京画院研修中国人物画,有着深厚的中国画功力和中国文化底蕴。泼漆画的画面绝大部分天然形成,极少部分人工绘画。这种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对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更显的犹为贴切。赵岩的中国泼漆画不管是从风格面貌、创作手法、工具质材上都有重大的突破,一个新画种的诞生,是画家对中国艺术史的贡献。</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1 4:28: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