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93|回复: 2

[原创]东 北 地 方 戏 曲 的 现 状 与 未 来 走 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7 00: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摘 &nbsp;要:在中国地方戏曲日渐低迷的今天,东北地方戏曲却如日中天。其发展态势和经济效益已处于领军地位。然而,它的本体特征却发生了严重的蜕变,呈现出繁荣与萎缩并存的“生态变异”现状。面目全非的东北戏曲在发展变幻中,应力求找回自我。</p>
<p>关键词:东北戏曲&nbsp;&nbsp; 本体变异&nbsp; 回归 发展</p>
<p>作&nbsp; 者:李泽绵&nbsp; 辽宁省铁岭县文化局剧目工作室&nbsp; 邮政编码&nbsp; 112600</p><br/>
<p>&nbsp;&nbsp;&nbsp;&nbsp; 东北地方曲戏以二人转为主体,包括单出头、坐唱、拉场戏等。它是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吸收了河北的莲花落,以及百戏、杂艺演化而成。因此,又称之为秧歌戏、蹦蹦、双玩艺、半班戏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地方戏曲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是拥有几亿观众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它已经流行了大半个中国。</p>
<p>&nbsp;应该说,传统的东北地方戏曲是含金量颇高的剧种。特别是其主体二人转,无论是音乐唱腔,还是传统曲目,都是极为丰富的。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辍体。通过300多年的艺术积累,曲牌已达到300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50多支,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大鼓调、靠山调、文嗨嗨、武嗨嗨、五字锦等。保留的传统曲目也有300多种,包括《钢鉴》、《浔阳楼》、《大西厢》、《蓝桥》、《双锁山》等。这是几代民间艺人通过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繁荣之下的忧虑</p>
<p>&nbsp;&nbsp;&nbsp;&nbsp; 每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它的生命力则取决于这种文化的功能。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时期。农耕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中国戏曲同样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其衰弱程度,让人瞠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共有剧种360多个。而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200多个。在近20年的时间里,就有100多个剧种已经消亡。河南是个戏曲大省,曾经有60多个剧种在其境内广泛流传。而现在,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依旧流传外,其它剧种也已殆尽。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以斗室文娱为主,广场文娱为辅的时代。电视和网络的强大冲击,以及观众审美趣味的转换、分流,都是造成戏曲艺术不景气的重要因素。让观众走进剧场难,让观众坐下来更难。相对其它地方戏曲而言,东北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空间似乎与众不同。单就发展空间来看,它比以前更为广阔、更为灵活。只是它的本体已经有了较大改变,甚至达到不堪辩识的程度。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p>
<p>东北地方戏曲产生于东北民间,由于它的地域宽广,因此,其本体特征在各地区也不尽相同。就二人转而言,其发展初期,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特点是“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后来,各流派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地域差别才逐步缩小。不过,被称之为“大戏”的戏曲还是以唱为主(就是人们所说的是“旦角”艺术)。比如,被业内称为“四梁四柱”的《钢鉴》、《清律》、《浔阳楼》、《铁冠图》、《大西厢》、《蓝桥》、《阴魂阵》、《李翠莲盘道》等曲目。每一曲目都是一部完整的叙事戏,长达2到3个小时。演员们按剧情需要,使用着不同的唱腔,并灵活而巧妙地运用时空的转换。这种文戏最能体现演员的表演功底。而如今,倘若仍然上演这类的传统大戏,不要说演员的基本功达不到,就是观众也久坐不起。但是,就目前来看,东北的演出市场上,二人转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追其原因,就是它的本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p>
<p>最近几年,长春和平大戏院、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沈阳刘老根大舞台等民间演出团体在城市迅速崛起。由于受宠的因素,它们还陆续开办数十家分剧场。甚至冲向北京、上海,并且都是门庭若市。而乡野的民间剧团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仪式形(红白事儿)的商业演出,大有遍地开花之势。目前,全东北的二人转从艺人员应该有几万人之多。而且,他们的经济效益较之前些年更为可观。与此同时,国营的演出团体由于在演出风格上一向保持绿色、严肃、原生态,却陷入生存危机。从调查的数据上看,国营的演出团体中,只有吉林省的梨树县和辽宁省的铁岭县两家剧团处境良好。</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应该承认,眼下的东北戏曲演出市场繁荣了,总体的经济效益也增长了。最大的战果就是从农村打入了城市。但是,这种本该让人欣慰的结果却让人隐隐作痛。二人转原本是以唱为主的“旦角”艺术,现在却被“丑角”取代。甚至有人将丑角艺术视为二人转的根性。演员们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把“说、逗、耍、闹”推向了极端。往往报的是二人转,而实际上却没有一段完整的唱腔。二人转节目变成了“搞笑晚会”和“曲苑杂坛”。优秀的民间艺术被糟蹋了,几代老艺人积累下来的艺术精华和艺术特征被丢掉了,以至变得面目全非。这显然背离了东北地方戏曲艺术的本体,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种传统艺术被边缘化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变异后的社会功能</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和许多地方戏曲一样,原生态的东北戏曲在推动中华文明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能够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针砭时弊、匡正世道人心的作用。</p>
<p>毫无疑问,一种文化事象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多数人认为,东北地方戏曲之所以本体发生变异,其原因就是它旧有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它只有通过重新整合才能融入现代生活。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功能依旧,但也不可能功能丧尽。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它会别无选择地进行功能转换。但象东北戏曲这样变化之大实属罕见。</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东北地方戏曲本体特征的变异,首先不能接受的是在世的老一代民间艺人以及国营艺术团体的演职员。他们认为本体特征决不能丢,丢了就不是二人转了,就不是东北地方戏曲了。他们除了原生态的艺术情结之外,演出市场方面对他们的挑战更加残忍。也就是说,原汁原味的二人转、正规传统的地方戏,已经不被观众接受,已经少有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冠以地方戏的杂七杂八的东西。而且它们所占有的市场份额相当大。因此,老艺人和国营演员认为除他们之外的东北地方戏都是“伪戏”,甚至是“黄戏”。并且指出观赏者也大多是低俗的群体。但是,“真伪之争”和“黄绿之辩”并没有引起民间演职员的关注和回应,他们似乎懒得理论。真伪也好,黄绿也罢,反正我有观众,我有市场。能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揣进口袋里就是赢家。他们不在乎观众的层次,也不在乎社会功能。只要能激活挣钱的本领就万事大吉。</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变异后的东北戏曲,最明显的社会功效有两个:一是剧场和民间演职员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几乎是各各脑满肠肥;二是演艺功能单一化了,娱乐享受取代了审美享受。实事求是地讲,东北地方戏曲这个文化符号的边缘化结果,也不能完全怪罪民间艺人。他们虽然在文化层次上普遍偏低,但懂得如何研究观众,知道如何抖包袱,知道如何避免审美疲劳。他们还知道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与观众是后一道完成的,是观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现在,原生态戏曲的观众已经严重老龄化了,而且在世的人数越来越少。坐在剧场里的更多的是现代观众。倘若你让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观众去欣赏长达几个小时的传统唱腔和剧情,无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现代观众需要高节奏、刺激和互动效果。正是这种新型的需求,推动了东北地方戏曲边缘化的步伐。同时也改变了它的社会功能功效,使正宗的地方艺术面临着“非正常死亡”。</p>
<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人比喻说现在的东北地方戏曲是“混血儿”,也有人比喻它是“乱炖”(东北地区的一种菜,将多种菜放在一起烧炖而成)。但无论怎说它的功能没有尽失。纵然它的审美和教化功能减退,娱乐功能依然存在。谁也不能否认,已经变了味的东北戏曲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它在活跃和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确实功不可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艺术的、仪式的、自娱的),它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娱乐功能。尽管它的文化符号已不再清晰。</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在回归中求发展</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文化部公布的5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地方戏曲占了150多种。所占比例之多,就是因为地方戏曲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群众基础是深厚的。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各个领域都在寻求与国际社会接轨。自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被有意识地推向了世界。豫剧、藏剧、黄梅戏、川剧、秦腔等地方戏曲经常受邀到国外演出。昆曲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对中国戏曲的兴趣来自于对其艺术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喜欢;来自于对我们灵活的时空转换等戏剧理念;来自于对特定的文化符号的猎奇心理。辽宁省地方戏代表团曾经赴日本富士山演出二人转经典剧目《猪八戒拱地》和《马前拨水》等。人家想看的就是原汁原味、地域特色的东西,而决不是今天“搞笑晚会”式的杂七杂八。</p>
<p>东北地方戏曲是受到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冲击最为严重的地方戏种。它的未来走向是一个很重要也很严肃的问题。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存在和传承价值,关键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是否丧失。东北地方戏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东北地区特色的文化符号,现在虽然已经偏离了轨迹,但它的社会功能依然存在。而且它具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后来生成的龙江戏、吉剧、辽南戏的母亲。因此,它有必要得到扶持、拯救、传承,有必要找回自我,恢复其本来面目,有必要得到改良、发展、振兴。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引导机制。处理好管理和繁荣的关系。</p>
<p>&nbsp;&nbsp;&nbsp;&nbsp; 1、国营艺术团体和民间艺术团体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很大差异,要想缩小这种差异,就必须在管理和制度上下猛药。对国营艺术团体的发展,政府的职能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扶持,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而对于民间演出团体的随意性,不能坐视不管,应该有所限制。使其蕴藏的黄、伪、劣、迷信等现象有所收敛。强制性的正确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p>&nbsp;&nbsp;&nbsp;&nbsp; 2、国营艺术团体和民间艺术团体要结合各自的优点参照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达到释放活力,促进发展的目的。在坚持道德、健康的娱乐同时,更加注重其审美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p>
<p>&nbsp;&nbsp;&nbsp;&nbsp; 3、演艺活动中,演员要把握好度。原本视“旦角”为根本的东西要找回来,而越俎代疱的以“丑角”为主体的东西要相应收敛。控制好“丑角”在表演过程中的“耍、闹、疯、狂、自残”等变态行为。唱腔、说口都要适中,“丑角”“旦角”艺术发展要相对平衡。</p>
<p>&nbsp;&nbsp;&nbsp;&nbsp; 4、侧重经典剧目的创作。近年来,基本上没有产生象原来《大西厢》、《猪八戒拱地》、《马前拨水》、《回杯记》等久演不衰的好戏。可以说,东北地方戏曲的代表作都是守成戏。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本体变异带来了可乘之机。因此,经典剧目的创新产生无疑是传承发展东北戏曲艺术的重要环节。</p>
<p>&nbsp;&nbsp;&nbsp;&nbsp; 5、近几年,东北的电视媒体相继推出了《乡村戏苑》、《二人转大观园》、《刘老根大舞台》等戏曲栏目,为推动和振兴地方戏曲起到了积极作用。比较而言,这些节目比起小剧场里的节目要原始些、绿色些。但还是做得不够。电视媒体的传播面之广,导向性之强,是无以可比的。因此,地方戏曲要健康地发展,电视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p>
<p>&nbsp;&nbsp;&nbsp;&nbsp; 6、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有许多老艺人这些活态存在,但应该提前做好艺术传承人的储备工作。现在的戏校虽然不少,而培养的目标多是短、平、快的艺员。如果从恢复文化原生态的角度考虑,戏校无疑可以起到根本性作用。</p>
<p>&nbsp;&nbsp;&nbsp;&nbsp; 7、东北地方戏曲作为文化产业,就目前而言,除了商业演出之外,也就算音像制品的生产销售了。其实,它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开发大文化讲,它可以建设地方戏城,地方戏博物馆,地方戏电视中心等;从旅游角度讲,它可以开发衍生一系列产品。如造型工艺品、手帕、扇子、服饰、签名剧照等。</p>
<p>总之,作为一方文化符号的东北地方戏曲,有着极其深厚的审美底蕴、教化功能和传承价值。为彻底避免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失落,不仅要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还要在继承中进行改良、发展。这个过程可能会影响一些经济效益,但对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个大局是有益的。最终通过重新整合,重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真正赋予它新的生命。</p>
发表于 2009-6-29 14: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p>哥们。这个该扔到随笔区里吧。</p>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8: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p>正是戏曲论坛嘛</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18:42 , Processed in 0.0319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