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2|回复: 1

华丽的图像——对中国当代艺术中图像化的批评与阅读(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9 14: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pics"><p>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我们今日的生活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沟通工具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正颠覆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观念。</p><p>&nbsp;</p><p>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数码电子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日新月异,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图像时代,泛滥成灾般出现的复制图像正在逐步地改变着我们的惯常对艺术的批评接受模式。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世界艺术的一部分,却是非常另类的一部分。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的图像化进程与世界当代艺术的图像化是同步的,但由于经济、政治、种族、文化、风俗等等背景因素的大相径庭,图像的相同并不能说其蕴涵的意义也是一样的。怎么样来判断批评阅读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图像式的作品,以及这些图像中的艺术真实性与中国当下的现实关系,都是需要批评家面对的新问题。&nbsp;</p><p>&nbsp;</p><p>由于方法论的缺失,中国当代艺术的图像化问题的真伪性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是:中国在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将西方现代艺术一百年间的各种样式全部实验了一遍。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中国当代艺术对新艺术形态的学习和借鉴的急切心态是由于中国艺术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但是这句话同时又说明了我们在学习或者说是照搬西方当代艺术的方法和图式时的一种真实状态。在这里,由于版面的问题我不在详细的论述西方当代艺术图像化与中国当代艺术图像化转向的承接关系。由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没有自己的创作方法论,对于图像的学习和借鉴就是仅仅是简单的一些符号化图式化的东西。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误区,以及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家一些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图像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走俏。这些原因综合起来都刺激了艺术家急功近利的心理。于是,艺术家开始批量化生产复制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像作品。这个符号化的追逐是没有古今限制的。古代房中术图像、帝王将相士大夫形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花瓷、书法;当然女人的三寸金莲都是非常吃香的视觉图像。当代艺术中关于毛**时代有关的所有图像色彩都是这个视觉“春卷”最主要的原料。“他们只有直观的‘情绪’和‘样式’,没有形象之间的图像学关系和方法论基础,只有‘符号’自身的‘自恋式的修正和拼凑’。【1】如此情况下产生的中国图像或者中国符号就仅仅是西方艺术在中国现场的拙劣表演,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心甘情愿的自我艺术殖民。&nbsp;</p><p>&nbsp;</p><p>如果方法论的缺失是一个需要从哲学思想的深度来解决的长远问题的话,那么现代社会新媒体在艺术交流和创作上的运用也是使得投机取巧的艺术家能够得新应手地复制挪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nbsp;</p><p>&nbsp;</p><p>我们蛰居在一个狭隘封闭的空间里,足不出户,对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事务漠不关心,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登门拜访,艺术家之间的互相学习也不是过去的交换画册或者书信往来。网络展览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艺术家在任何时间创作的优秀作品,甚至是一些观念。数码影像设备的使用和更新换代,已经从根本上毁灭了我们对于图像的真实以及传输手段的传统认识。如果是做好了迎合市场准备的艺术家,只需要将找好的图像按照当下流行的样式利用电脑工具轻易地拼贴挪用。现代生活中的艺术家如同世界文明模式中的一个特例——犹太模式一样。生活在一个流散社会中,这个社会需要成员固执地保持自己的历史特性,没有丝毫的意愿去同周围的人们进行了解交流,拒绝融入当地多数人的生活。这个社会恰如一块飞地,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只是现在。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他们也许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他们想知道的世界上任何意见有趣的事情。只要有兴趣,他们能够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如数家珍。遗憾的是,这个社会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宿舍对面同学的名字,或者是邻居的姓氏。世界在他们眼里是一个十足的地球村,同时又是一个完全陌生化的环境。</p><p>&nbsp;</p><p>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无法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实用主义是唯一的哲学原则。中国的艺术家在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概念还很模糊的时候,就能将西方各种流行的图像样式轻易地借来挪用拼贴,制作成非常“中国化的图像”,在国际市场和国内的大小画廊中大行其道,名利双收。但是这些只是一些贴牌货,专利权终究是人家的。中国的艺术家在挪用图像的时候,舍弃掉了图像中最有分量的一些批评性的东西,来到本土组装成了一些简单好看又可批量化生产的花布或是装饰图。</p><p>&nbsp;</p><p>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急功近利的模拟挪用过程中,艺术家在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考虑到了很多的因素——符号性、社会学意义等,唯独省略了作品完成过程中人所起的作用,将艺术家对材料的实践感知忽略不计。完全背弃了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的绘画中人作为主体的作用。纯粹的表现手段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何桂彦在其文章中将当代绘画的图像表现手法总结为:“空间的表层化、色彩的艳俗化、造型的图式化、符号的中国化、审美趣味的庸俗化”。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 ,已经不见了艺术家在传统的一笔一划中所负载的对于个体生命的感知。“绘画技巧得已实施的看得见的方式,以及事实上绘画过程的一笔一划不仅仅是技巧的表达手段,同时也是绘画本身的直接表现方法”【2】当代艺术创作中,流行的图像已成了“不证自明”的万金油。画廊、艺术家、批评家在一个蹦床上,如同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共谋利益的最大化是唯一的出路。画廊的目的很明确,无需多言,商业利润是其终极目标。同样是为了实用主义的经济考虑,艺术家绞尽脑汁地创立自己的个人图式,当代艺术中的图像化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家自己贴商标的过程。商标贴的好,市场的认知程度就高,销售额就无疑会增加。成功的个人图式专利权的所有,与图像的泛社会学意义在市场上和所谓的学术上都有着屡试不爽的神奇效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随便地将一些公共图像杂糅进去,使得原来图像的时空都发生了转变,便会自然地衍生出新的意义来。但是如果没有艺术家自身在中间的个人体悟,这些图像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图像,与作品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例如2007年,东北某艺术院校油画系的一位学生的作品在网上展出,由于其作品的视觉内容和创作手法,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大家赞叹着不乏其人,该作品在自己校内的毕业展览中还被评为优秀作品。而笔者看来,该作品不过就是画家对于图像的简单拼贴,内容和表现手法都过于苍白和乏力,说明性太强。这幅作品的名字已经忘记了,画面的内容是:在画面的右端,作者用黑白素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对抗战士兵的形象,临敌不惧、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画面的左端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以及极为内阁大臣,正在低头参拜什么。图片来源应该是某时的新闻照片。这幅作品在我脑海中印象非常深,它不仅是一幅拙劣的绘画作品,同时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中日关系以及中日两国历史认识的浅薄。</p><p>&nbsp;</p><p>遗憾的是,这时候的批评家并不能保持一个清晰批判的认识。过度阐释是这些批评家的最大本领。只要借用几个符号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批评方法论的词语,便可以将无意义的图像本身生发出若干种深刻的思想意义来。</p></div>
发表于 2009-3-13 0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p>同感,骑驴走天下的时代看来是不得不挥手告别了,速度和过度都会伤及无辜,我以为能对自己时不时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已经不错了。</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1:36 , Processed in 0.0361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