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81|回复: 0

范炳南绘画中的禅味与诗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14: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炳南绘画中的禅味与诗性<br/>文/南阳子 <br/>  综观范炳南先生近60年的艺术创作轨迹和心灵历程,他始终是反串式的行走在“侠”与“隐”的两条人生轨道上,且在由历史造成的种种夹缝和时代激流中,以不断的矛盾、冲突与现实抗争、拼杀;直至今天还在完成着“载酒时作凌云游”的艺术使命。<br/>  在他的身上,有历史急剧的落差和狂飙风云。只是他出生和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许多事情本来也将尘埃将定。然而,就是在这将落未落的大时代环境下,他自觉不自觉的走上了艺术之路,伴随他的却是另外的沉重的节奏和艰难的呼唤。<br/>  而他的身后,从不等他的脚步收不收回来,一方大幕突然降落!<br/>  这些,后来都为造就范炳南书画艺术中的禅味与诗性做了大量的历史基因和人文积淀。<br/><br/>一、受教儒学积极入世 抱定信念执艺于游<br/>   范炳南于 1946 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其祖父范济世曾做过陕南道的道尹,这个职务相当于秦汉时代的“太守”,所以,范炳南的书画作品中常常署名“老陕”。他从小就在古都西安的文物垃圾堆里泡大,一生爱好“玩”:玩古物、玩字画、玩汉唐古乐,被誉为“文物鉴赏家”、“文物收藏家”和“汉唐古乐家”,为了维护这些荣誉头衔,他移居美国洛杉矶十多年,被阿城称之为“一个拒绝学英语的移民者!”。他为人仗义、侠义、仁义,具有“秦人”的遗风、遗韵、遗癖,坚持“老陕”的格调,是一枝永不生锈的“老枪”,他常说:“到美国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理念”!(见评论家邵养德《体性抱神——评范炳南的书画艺术》一文。)<br/>   这是一段能够充分表现范炳南饱受儒家思想和教养之后“执着追求艺术思想”的文字。作为这个阶段的范炳南,可以说对于学习和继承中国长安画派的传统艺术满腔热血。但他异于常人的智慧和传奇际遇为他远渡重洋,站在西方的异质文化世界里审定过去的艺术执着,创造了互相镜鉴的文化区别与审美可能。<br/>  “1989 年我到了美国,并不是去淘金。而是遵循何老伯交给我的书法——用苏东坡的一首诗,最后一句‘载酒时作凌云游’来教诲我。我要在山水画上有突破、创新,就要云游、改变自己的思绪。我选择了美国,去彻底改变自己的理念,重新审定中国画的章法、构图、设色、用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十多年砚边耕耘,我的山水画虽然没有太现代、也没有超现实的艺术行为表现,但与十多年没有出国时画的传统作品相比,已面目全新。有了点个性,有了点现代,我绘画有了要领,完成中国的西部,美国的西部。因此可以说,我是长安画派的赤子,也是受西方理念影响的绘画人。”(范炳南《载酒时作凌云游——老陕自叙》)  <br/>  这篇写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文章,仍旧是他拼着力量追求的内省体现。<br/>  但是,这样的追求,能否获得极大的收益。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痛苦和矛盾。那个时期,他的作品,实际上还是在传统的语境里四处寻求突破。<br/>  毕竟,美国的洛杉矶,不是他真正的精神故乡。作为游子,一个拒绝学英语的移民者,一个身处异质文化困境的思想上的游艺者,若仍坚守中国水墨绘画创作,其实并不能完成他真正的绘画突破与创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执着的艺术理念,为他日后站在东西两种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国绘画的延伸与发展提供了双重的艺术寄养,这中间还包括精神上的双重接口与心灵释放。<br/>二、反刍笔墨解构传统,踏破青山师化自然<br/>?  从2000年开始,范炳南在美国已经做好了艺术回归的思想打算。<br/>在此之前,香港回归时,他特地从美国坐飞机去体验当时香港回归的盛况。在中国日益强大和昌盛的今天,作为一个美籍华人,他非常希望自己赶快回到祖国的怀抱,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br/>此时的范炳南,由于经历和体验了艺术苦闷期的长期煎熬与异质文化中先进素养的觉醒,表现出踌躇满志的超迈情怀。<br/>  回到国内,他一边出资拯救长安鼓乐,一边去各地写生创作;还经常性在国内策划大型的中外书画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台湾及整个东南亚的华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之后,通过举办个人画展,将从西方带回的美术理念与创作思想展示给同行观摩。<br/>  立身报效祖国,行侠于书画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他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为此自己掏腰包为一些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大事件进行资助。在一首自画像的诗句中他写到:“龙井茶园独一亭,山珍野味随野风。一盏老酒醉老陕,不当神仙装画翁”。此诗真实反映了他积极投身中国的书画事业的推动与发展,又不愿沽名钓誉的超越心态。以他自己的话说:“一个艺术家,没有钱要挣钱,有了钱要养德。心里要有民族和爱国心。”为此,他从美国购回许多失散在海外的珍贵文物,如于右任21米书法长卷、宋代银棺、贝叶经等价值不菲的东西,全部捐献给国家。<br/>   他不是一个隐逸者,也不是一个以自我艺术标榜的普通画家。他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一个中国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自尊自爱,顽强不息的民族情怀。更重要的是,归国后的范炳南没有故步自封的沉溺于个人书画天地的自我陶醉和自恋涂抹中,而是在完成了自己这些艺术使命和贡献之后,用自己延伸和发展长安画派创作精神的作品,去传扬和宣传给整个世界来看。这是他早年就抱定的理想和信念。因此,他的画作,没有陈腐的笔墨痕迹和规矩的构图,而是以饱满的性情赋予作品内在的精神张力与激情释放。他还通过这样的艺术行为,发现了“激活传统、瓦解程式、解构传统”的艺术创造手段。<br/>艺术上“马拉松”式的长跑,使得范炳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迅速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极为“自由”的艺术空间。<br/>  这应该是他自美国归来后实现人生理想和愿景的第一次“井喷”。<br/><br/>三、求真顿悟大器晚成 味象澄怀禅定般若<br/><br/>   在现实世界持续的拼力与奋斗,也令他身心疲惫和难以安顿。近两年来,范炳南的精神就必然会转向另外的“逃逸”。但他的“逃逸”却又从来不是消极的隐遁和逃避,因为这不符合他的个性和渴求。<br/>   艺术的创作,正是他“逃逸“需要的发泄口。基于当前国内艺术创作的高涨氛围和学术革新,他开始陷入重新的思考和反刍。在新的美术秩序下,绘画作品的审美建设和秩序重塑应该要从重新梳理传统与现代的构成元素着手。<br/>   早年的执着,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他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并没有促使自己很快进入一种“大自由”的境界,而道家的“守恒”,制约和决定他不可能不放弃一些即定的想法和愿望。也许,抱虚守静、涅槃重生才是真正进入艺术大境的不二法门。<br/>   目睹年青时纷乱丛生的时代变局,回顾近20年游历海外,执着的艰辛和痛苦磨砺固然可以改变许多理念,但真正需要“主义”的时候。它产生作用了吗?!而道家的守成并不能解决艺术的延伸和发展。等等这些,令他对“执”产生怀疑,由怀疑步入“守恒”,而“守恒”的无以突破,迫使他又进入“理性的思辩”。一边站在岸堤,一边又想泛舟湖上作艺术逍遥游,天人合一的理想变成了一场“浅梦”,还是“悟而未悟”前的黑暗觉醒?<br/>   诚如陈泽厚先生在一篇叫《禅意盎然》的文章中曾说:“人生态度经历了禅悟变成了自然景色,自然景色所指向的是心灵的境界,这是‘自然人性化’(儒)和‘人的自然化’(庄)的进一步展开,它已不是人际(儒),不是人格(庄),不是情感(屈),而只是心境。”而绘画所表达的恰恰正是画家人生经历后的心迹写照;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此时的范炳南所进入的正是这样的绘画处境。<br/>  品读他近两年来的山水作品,其用笔之空灵,构图之新颖,意境灵透而脱俗不羁,整个表现出十足的诗请画意与天真烂漫;单就用笔用墨的大胆、率性,似乎超过他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值得注意的时,这个阶段的范炳南,在主体审美情趣意象实现和表现主义的抒情与变奏上又呈现出摆脱传统文化枷锁的趋势,传达了“本体存在的人生的境界和形上的韵味”;而他大部分作品核心内部构建的物质笔墨所体现的淡,冲淡,或淡远,则成为他作品中最高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思想。<br/>  “山水画虽然没有去表达人的功业、个性,也没表达神的人格、威力,它表达似乎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这和谐却不只是乡居生活的亲密写实,而更是一种传达本体存在的人生的境界和形上的韵味。这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人的存在,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统一。尽管它已不仅是道家,而且有禅意,但又仍然是回到人世、从属儒、道的禅。即使是倪云林的不画人的山水,也仍然以这种儒道互补式的‘天人合一’的韵味和境界吸引、感受和打动着人们。”<br/>   “知识分子面对山水画,体会和感叹着自然的永恒、人生之苦旅、天地之无垠、世事的无谓,而在重山叠水之间,辽旷平远之际,却又总有草堂半角,溪渡一张,使这审美领会仍然与人世相关。世事、家园、人生、天地在这里奇妙地组成对本体的诗意接近。于是,对热衷仕途的积极者来说,它给予闲散的境内外地和清凉的心情;对悲观遁世的消极者来说,它又给予生命的慰安和生活的勇气。这,也许就是山水画的妙用所在吧?”<br/>   借用陈泽厚评述中国山水画的这段文字来理解范炳南绘画作品,我想是比较贴切的。在他大多数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感知到范炳南作为一个画家在他作品中力求表达的禅味和诗性。当然,这里的禅,有放达、澹泊;而诗性的一面,还有浪漫的变奏,甚至激越到诗化的冲突。譬如他作品中虚实的处理方法,意识的透视能力和非凡的想象才能,都加强了绘画语言朝多元化丰富状态发展的活力倾向,而其绘画语言又是他自己的面孔,是属于“老陕”式的成熟的艺术形象。一方面,他甘愿放任野老的顽童思想在绘画语境的美好想象,一方面却不满足和局限在这样的虚无中无所作为,所以诗性的激越与狂放,加强了他“诗人的抒情和意象的变奏”,作品逐渐形成为“老陕”风格。毕竟,他已经跨越了愤怒的年代,撕杀与冲突已经化为乌有,这里的长歌,是“英雄归来享太平”的抒情,是“夕阳无限好”的快意人生,是“江湖无酒人自醉”的旷达与疏放!<br/>   其实,范炳南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和探索价值的意义正在于此。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理解能力,通过时间去品读和欣赏。他的作品也必将“弥久愈新”,给我们的心灵与人生以陶冶和启迪。<br/><br/><br/>                2007年10月26、27日写于碑林子庐<br/><br/><table class="bannerContent" id="blogTit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blogUrl"><div>画家博客:<a class="link" href="http://blog.sina.com.cn/laoshanart">http://blog.sina.com.cn/laoshanart</a></div><span class="rss"><img src="http://blogimg.sinajs.cn/v5images/icon/rss1.gif" align="absMiddle" alt=""/>
                                                <a id="SubscribeNewRss" href="http://blog.sina.com.cn/laoshanart#"><span>订阅</span></a></span>
                                </td></tr><tr><td colspan="2"></td></tr></tbody></table>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10 , Processed in 0.0307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